文|陳 敏 蔣明玉(特級教師)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轉化策略”例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第一組:下列計算都有什么特點?
生:分子是1,前一個分數是后一個分數的2 倍。
●第二組:下列計算都有什么特點?
生:分子是1,前一個分數是后一個分數的3 倍。
【評析:讓學生從形式上感受以上分數加法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去表述,既可以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又為學生之后探究規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二、探究
1.出示例題
2.放手探究
學生通過通分的方法得到:
3.再次探究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畫出如下的正方形圖,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進一步研究。
結合圖1,將“數”轉化為“形”,學生很容易明白:求陰影部分的和就等于一個正方形減去空白部分的差。即:

圖1
師: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分子是1,前一個分數是后一個分數的2 倍,求這樣一組分數的和,只要用1 減去最后一個分數即可。
4.嘗試運用
5.變式突破
師:下面這幾道題也能用這個規律計算嗎?把算式的意義畫
在正方形圖上。
(引導學生交流、展示,如下)
結合圖2~4,靈活轉化觀察角度,得到新的發現:

圖2

圖3

圖4
6.規律推廣

圖5

圖6
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推廣并概括到普遍性規律,形成有關這類分數求和的計算模型。
根據圖7,編一道前一個數依次是后一個數的2 倍,求這樣一組數的和的題目,引導學生從“分數”拓展到“整數、小數”。

圖7
生:8000+4000+2000+1000+500+250=8000×2-250=15750
生:3.2+1.6+0.8+0.4+0.2=3.2×2-0.2=6.2
【評析:先讓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提出猜想:后一個數是前一個數的,其和等于用1 減去最后一個加數。然后進行驗證,在驗證過程中又產生新的問題,再次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轉換觀察視角,深入探究,大膽提出新的猜想。最后讓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仔細驗證,進而發現了更為一般性、普遍性的規律,構建了一個數學模型:后一個數是前一個數的,其和等于第一個加數的2 倍減去最后一個加數。讓學生在發現、猜想、驗證中體驗數學模型的形成過程,初步掌握探究數學模型的一般方法。】
三、運用
1.推廣性運用
(1)128+64+32+16+8+4+2+1
(2)4.8+2.4+1.2+0.6+0.3+0.15
【評析:讓學生從“分數”推廣到“整數、小數”,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發現的規律拓寬思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2.拓展性運用
利用數形結合,用正方形圖來畫一畫(如圖8、9)。第一題的和是,剩下的是;第二題的和是,剩下的是。可以發現:剩下的總比取出的多1 份。

圖8

圖9
3.你還能編出一些類似的算式,并且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發現其中的規律嗎?
四、小結(略)
【評析: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由2 倍的規律拓展到3 倍的規律,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最后讓學生自己獨立編寫一些有規律的算式,既有效激發了學生探究規律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索、發現規律的能力,同時感受到數學規律的美妙和有趣。】
【全課評析】
史寧中先生強調:“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該把培養學科直覺(或直觀)作為一個根本的教育任務。數學要培養數學直觀,數學的結論是‘看’出來的,不是‘證’出來的,因此培養數學直觀是很重要的。”直觀的培養是學生經驗的積累,而不是老師說教的結果,所以要幫助學生培養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充分地把算式“畫”出來,引導學生將“數”轉化為“形”,從而發現“計算模型”。通過題組對比,能夠使學生深刻地領會到“幾何直觀”的作用:發現了一個規律(計算模型),而運用這個規律可以舉一反三去解決更多、更復雜的相似問題。由此,不但加深了學生對“用畫圖找轉化方法”的理解,還啟發了學生在遇到復雜問題時,先用畫圖的方法從探索簡單的問題起,發現其中的規律,然后運用所獲得的規律去解決復雜的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模型意識”的內涵是這樣闡述的: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是數學應用的基本途徑。學生學習數學,不只是要記住某些規律與結論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領悟數學的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以上教學,在計算過程中發現有特點的分數加法問題,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經歷猜想與驗證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規律、發現規律和運用規律,在探索和運用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大膽猜想、仔細驗證、靈活運用的能力。這樣不斷遞進的猜想驗證過程不僅讓學生學會解決某一道題,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找到解決一類題的方法與規律,尤其是感悟了類比歸納性研究方法,并且因此修正得到更為科學完善的結論:如果前一個數(分數、整數或小數)依次是后一個數的2 倍,求這樣一組數的和,只要用第一個數的2 倍減去最后一個數即可。事實上,這樣豐實的猜想驗證過程更符合數學教學內在的數理邏輯,不僅使“數”與“形”各展其長,實現抽象邏輯思維與具體形象思維完美地統一,也更高層次地實現了數學活動經驗與數學思想方法建構以及后續“整體性”“結構性”地遷移運用,讓學生后續的學習更加給力。
上述這樣的拓展設計,在體驗和感悟中,通過適時地概括、揭示和提煉,使隱性的數形轉化思想顯性化,從而被學生所認識、理解和掌握。通過運用,進一步加深對數形轉化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感悟,將數學思想內化為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