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楠
當前數字化設計正在飛速發展,并且不斷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全球性數字經濟化促使文化數字化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使用手機、電腦,來了解網絡上的文化內容,不斷地進行數字化的消費。為使佛山南海醒獅文化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便于在多種數字平臺上進行傳播,本文對佛山南海醒獅的數字化設計方法展開探討,以擴大其影響力,從而促進醒獅文化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實現文化和經濟的雙贏,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南海醒獅的概況
醒獅分為南獅與北獅,兩者雖是同源,但又有著明顯的差異。廣東醒獅是從北方獅子演化而來,獅子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表示吉祥的瑞獸,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征。歷經廣東人民幾百年的改造和創新,最終形成了廣東醒獅。佛山醒獅則屬于南獅,它的體型相較于北獅來說較大,并且與原型的獅子相較甚遠,但與佛山大量的石刻獅子有許多的相似之處,特別是面部特征。佛山醒獅的頭相對于獅身的比例更大,因此佛山醒獅亦俗稱大頭獅,并且其色彩斑斕,配色豐富,有黃、白、紅等多種色彩。舞獅是一種模擬獅子的生活動作形態,將武術、舞蹈體育動作和人們的想象力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的表演,也是一項民族體育運動。舞獅團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表演的套路豐富,儀式感強,充滿趣味性和雜技性,為各大節日增添節日氛圍。醒獅不僅只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承載著人們美好愿望的象征。
佛山南海的醒獅已經發展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漢代就已經有了醒獅的雛形。醒獅常常由兩個人共同披著一件獅皮,一人舞獅子頭,而另一個舞獅子尾,再由第三人手持繡球逗弄獅子。由于民眾的喜愛,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廣東的醒獅隊已經在小學就被組織起來。到了現代,廣東南海各個村子都有一支醒獅的隊伍。醒獅是一種漢族民間傳統,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廣東醒獅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廣東醒獅在國內崛起,逐步步入大眾的視野。
2 南海醒獅的藝術特征
2.1 造型夸張
廣東醒獅是通過人體操持模擬獅子的道具來展現獅子形態的一種舞蹈。醒獅中的“醒”即吸引眼球之意。正因如此,要成為備受矚目的醒獅,就得有獨具特色的醒獅造型。
獅子可以分為獅頭和獅被兩部分,獅子頭的造型最為夸張,宛如一只巨型獅子,其眼睛可轉動,嘴巴也很大,還留著長長的胡須,其卷發充分展現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獅子的頭部有豐富的圖案裝飾和一些傳統的圖案,比如卷草紋、草尾紋、臉譜紋等,整體效果非常的耀眼。獅子的眉毛是凸出的,周圍是絨毛,眼睛可以反射和折射光線,看起來很有靈性,眼皮可以隨著獅子的動作進行手動打開和關閉,獅子的嘴巴可隨獅子的動作而自動打開或關閉。此外醒獅的身上裝飾有各種元素,如絨毛、彩帶、鈴鐺等,增加了醒獅的美觀和靈動性。
而獅頭的制作分為扎作、撲紙、寫色和裝配。扎作是采用竹篾綁扎而成一個獅頭的模型,其是難度最大的一步,決定了整個獅頭的輪廓造型,要選好兩邊的中點,注意兩邊對稱,線條流暢。撲紙用到的材料有蚊帳布、砂紙、漿糊。將扎好的獅頭骨架上撲一層蚊帳布和多層砂紙,這樣的獅頭才能堅固耐用。寫色就是在石頭的白胚上色,用到的材料有各種的毛筆和各色的顏料,色彩鮮明,紋飾多樣。最后就是裝飾,在獅頭安裝上眉毛、耳朵、眼睛,再裝上絨球、額頭鏡等裝飾,使得最后的獅頭栩栩如生。
總之,廣東醒獅獅頭在造型上具有夸張、戲劇性的特點,旨在達到引人矚目的效果。夸張是指對獅子的五官比例進行了夸大,戲劇性則是指在獅子的裝飾上,完全借鑒了中國戲曲中的人物形象,使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2 色彩豐富
醒獅的顏色比較鮮艷,有黃色、紅色、黑色、白色、紫色、金色等等。獅子的瞳色與整個的色調和諧一致,體現了它與古代戲劇文化的密切聯系。廣東醒獅的色彩,除了造型特點之外,還借鑒了廣東戲劇中的人物的妝容色彩,并根據造型的色彩和裝飾的差異來區分。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和張飛這三位桃園結義兄弟各自臉譜的主要顏色,在醒獅中得到了生動的再現[1]。在色彩對比上,主要有黃色、紅色、黑色、白色等色彩,比如劉備是黃色、關羽是紅色、張飛是黑色、關平是白色。黃色代表了仁義貴氣,紅色是忠義和財富,而黑色是威猛霸氣,白色代表了純潔和神圣。
醒獅的色彩不僅是視覺表現,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醒獅色彩的運用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它與傳統的歷史人物相結合,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2.3 豐富的精神內涵
舞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通過人們代代相傳的方式,保留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舞獅作為一種優秀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醒獅表演中展現出的勇猛氣勢,體現了勇敢面對挑戰的精神。另外,還有團結協作精神,舞獅團隊的默契配合,象征著團結一心的力量;創新進取精神,舞獅在傳承千年中不斷創新發展,展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傊瑾{傳承的意義在于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交流與融合,以及傳遞美好的祝福。
3 數字化技術在醒獅設計中的應用
目前,互聯網在迅猛發展,將傳統非遺和現代數字化技術結合,可以實現醒獅設計智能化、交互化,這些設計技術可以幫助醒獅文化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增強其表現力和吸引力,促進醒獅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重保護和傳承醒獅的傳統文化內涵,確保數字化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3.1 視覺化創新
在視覺層面,數字化設計是應用最廣的。將現代元素與醒獅元素相融合,如與科技圖案、抽象圖形等結合,可以創造出新穎的醒獅設計。色彩創新方面,運用獨特而大膽的色彩組合,打破傳統醒獅色彩的限制,賦予醒獅全新的視覺沖擊。
3.2 立體化創新
醒獅設計除了靜態的視覺設計外,還有通過動畫游戲制作,使醒獅能夠展示出各種動作和表情,增加互動性和趣味性。在動畫設計中也不只有扁平的設計,還有使用三維立體(3D)建模軟件創建醒獅的立體模型,使其在視覺上更加真實和生動。加以一些動態效果,設計具有動態變化的醒獅形象,如能展現光影流動、紋理變換等效果,增加醒獅的靈動性。 醒獅作為一種民間文化遺產,富有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例如著名手機游戲《王者榮耀》和佛山市南海區就醒獅文化進行了南海醒獅文化創意項目的合作?!棒敯嗥咛枴北皇谟枇四虾P血{非遺保護大使的稱號,并設計了以獅舞為基礎,結合南獅中的獅頭,還包含了鞭炮、鑼鼓等傳統中國文化元素的醒獅皮膚。醒獅皮膚的設計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為游戲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文化內涵。
3.3 多感官化設計
多感官設計是一種綜合性的設計理念,它強調通過整合多種感官體驗來創造更豐富、更深入的感受和互動。這種設計方法旨在全面調動人們的感官,讓他們更深入地參與和體驗,從而提升設計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如視覺色彩、形狀、圖案等元素的沖擊,聽覺運用到音樂、音效來引起情感共鳴,觸覺設計關注材質質感、觸感給人以真實的感受,味覺設計雖然比較小眾,但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有應用。如廣東的一家餐廳是以“嶺南醒獅”為主題的茶樓,裝飾著醒獅的元素,除了喝茶和點心,還可以欣賞舞獅、詠春、粵劇等表演。廣東醒獅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佛山南海則是其發祥地,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個主題茶館的誕生,不僅僅是為了尋找食物,更是一個融合嶺南文化和時興文化創意的非遺展廳。另外,這家店還有20余張原創醒獅插圖,供顧客尋找,增加交互體驗。這不僅僅是一家茶館,更是一家關于醒獅文化的多感官體驗館。
4 非遺醒獅文化在數字化設計中運用的思路
4.1 構建主題
醒獅文化從最初的醒獅作為驅邪避害、吉祥平安的瑞獸形象,其“正能量”的形象深入人心[2]。之后發展到勇敢、團結的精神,具有很強的主題特色和意境表達的空間,所以,在醒獅數字化的設計中,要運用主題建構的形式,賦予醒獅文化特有的意境,以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審美要求。例如,在非遺醒獅的設計中,可以構建傳統節日、科技類、旅游品牌等主題。
4.2 提取醒獅視覺
佛山南海醒獅,是一種符號文化的圖騰,其中融合了舞蹈武術、民俗、生活元素等,那么提取醒獅的視覺要素,是在了解其文化內涵的前提下,掌握其意象特點,首先歸納、提煉醒獅的視覺要素,然后運用藝術表達手法將其重新塑造,形成新的視覺符號。核心的提取,就是利用當代設計語言,對傳統的非遺元素進行視覺上的重組和提升,向外講述當地的風情故事。
4.3 融入醒獅意象
從醒獅文化中提煉和轉換出醒獅形象的要素,首先要把醒獅文化的內涵轉換成具有象征意義的視覺符號或形象,然后運用到醒獅數字化設計產品中去。醒獅是吉祥動物,象征著智慧與力量、吉祥、地位、尊嚴、平安,并有辟邪辟惡之功效。在醒獅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設計師要將醒獅藝術作品進行象征性的轉化,讓醒獅藝術作品既能承載物質與精神文化,又能讓大眾體會到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4.4 醒獅元素文化與數字化設計融合創新
醒獅文化一直在發展,它的精髓是動態而非靜態。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是靜止、不變的。所以要通過現代表現語言、現代設計情感與技術手段,把醒獅文化元素和現代人們的精神需求、審美觀念相結合,找準醒獅元素和當代生活的契合點,通過現代設計創新讓醒獅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引起消費者的共鳴,便其被大眾所喜愛[3]??梢酝ㄟ^利用先進的技術,對醒獅形象進行精細的三維建模,制作生動的動畫效果,展現醒獅的靈動與威武。結合現代藝術手法,創作具有醒獅特色的數字藝術作品,展現非遺文化的創新與活力?,F在,醒獅早已成為了當地文化產業的內核,衍生出了豐富的數字化產品,如電影《雄獅少年》、廣州市新獅路運動醒獅傳承館的虛擬現實(VR)體驗等。這些數字化的設計對醒獅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新的方式展現醒獅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有助于創新傳承形式。
5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佛山南海醒獅的文化設計也要不斷跟上腳步,使用數字化設計是將醒獅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創造出全新的醒獅形象。醒獅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數字化設計旨在通過創新的方式,讓醒獅文化在數字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促進醒獅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引用
[1] 李飛霞,朱玉婉,邊卓.醒獅文化在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文化與傳承,2024(3):130-133.
[2] 王茢.“ 非遺 ”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以“廣東醒獅”為例[J].藝術評論,2017(2):177-179.
[3] 張甜甜.基于非遺醒獅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