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夢秋 楊欣宇 劉浩然 陳瑤欣 汪潤民
本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之下,采取實地調研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分析了梁平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承現狀及問題,并基于分析結果,提出以提升傳承意識、加強數字化技術水平應用、構建數字化標準規范等舉措突破當前的數字化痛點,并就以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提出了思考與建議,為推動梁平非遺文化傳承與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定價值的理論參考。
0 引言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文化強國戰略,非遺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開展非遺的系統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成為時下的熱點之一[1],而非遺數字化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振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一些學者以非遺傳承為重點,在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傳承困境突破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但對于非遺文化的數字化轉型策略,如何利用非遺數字化帶動鄉村振興的研究卻比較少。梁平作為重慶市重要的非遺文化傳承地,擁有梁山燈戲、梁平木版年畫、梁平癩子鑼鼓、梁平竹簾、梁平抬兒調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有市級保護名錄21項。面對數字化轉型,梁平非遺文化傳承該如何發展,成為了當下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1 梁平區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的現狀
1.1 非遺文化項目豐富
梁平區作為重慶市的重要非遺文化傳承地,眾多非遺項目在梁平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承和發展,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傳承和弘揚這些非遺文化,梁平地區有效地保護了此類傳統文化遺產,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凝聚力的提升。同時,這些非遺項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愛好者前來體驗,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2 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梁平區政府為加強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已設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建立非遺文化資源檔案庫,制定了《梁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還根據非遺項目的不同級別,設定了市級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請或推薦條件,形成了較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當地通過開展非遺項目的調查和研究,制定非遺項目傳承規劃,加大非遺項目的宣傳推廣,開展教育培訓工作等有效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梁平地區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3 非遺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建設
隨著圖形圖像、視頻處理和三維建模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精度、高逼真的數字化技術成為非遺文化保護的新方法和新路徑[3-4],運用區塊鏈、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人工智能(AI)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將傳統的非遺文化技藝與數字科技進行融合,從而給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時代元素和意義。梁平區積極推進非遺文化數字化建設,將資料、圖片、音視頻等資源納入非遺文化數字化資源庫,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提升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還通過相關平臺對非遺文化知識、技藝等進行數字化教育培訓,對傳承人、從業人員等進行專業指導,并結合三維(3D)打印、虛擬現實等技術對非遺文化中的傳統工藝進行復原和保護,實現技藝和工藝的傳承。這些舉措都奠定了一定的非遺文化數字化的傳承基礎。
2 梁平區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梁平區在非遺文化傳承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調研顯示,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2.1 傳承者和創作者對數字化技術缺乏了解
根據前期實地對非遺文化傳承者和創作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約46.6%的人對梁平區非遺文化傳承中的數字化技術不了解,主要表現為對數字化技術的概念不清、沒有學習數字化技術的渠道和尚不清楚數字化對目前的非遺有何意義等。傳承者和創作者對數字化技術缺乏了解,勢必影響梁平非遺文化數字化的發展進程。
2.2 數字化技術的實踐應用較少
研究團隊針對梁平當地人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被調查者認同度最高的數字化技術是互聯網技術(39.50%),其次是大數據技術(27.80%)、虛擬現實技術(17%)、區塊鏈技術(13%)和其他技術(2.30%),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被認為是非遺保護傳承中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技術,然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只有梁平竹編技藝、梁平木雕技藝等采用了部分的視頻傳播,其他非遺項目應用較少。整體而言,當地非遺文化傳承中的數字化應用明顯不足。
2.3 缺乏統一的數字化標準和規范
梁平非遺文化保護數字化轉型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傳承和教育數字化關注不足(32.20%),專業規劃和政策指導不足,傳承人和創作者缺乏科技知識(超過20%)以及數字化可能導致非遺內涵碎片化和雷同化(接近20%)。缺乏統一的數字化標準和規范限制了成果的互通性和可持續性,影響了數字化傳承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例如,梁平土家族傳統建筑和手工編織技藝的數字化成果缺乏統一標準和規范,導致其難以整合和管理,影響了其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
3 梁平區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的探索及建議
為進一步推進非遺傳承數字化進程,針對以上梁平非遺傳承數字化存在的問題,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3.1 提高當地傳承者和創作者對數字化技術的認知水平
一是針對非遺文化傳承者和創作者開展數字化技術應用的相關講座或展覽,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電視廣播等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非遺文化傳承者和創作者對數字化技術產生基本認知。二是合理組織考察與交流,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較好的區縣進行考察學習,同時邀請數字化技術領域的專家和從業人員開展交流研討會,進一步加強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認識。三是有效樹立典型,充分發揮模范引領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可以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轉型,并催生系列成果,有效帶動其他項目的主動思考和跟隨。
3.2 有效引導并開展數字化技術的實際運用
一是政府加強對數字化技術的支持力度,可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資金支持,對企業和個人進行數字化技術的推廣應用,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激勵措施,以便鼓勵和引導更多人進行數字化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二是建立專門的非遺數字化咨詢服務機構,為非遺文化傳承人和創作者提供包括數字化技術基礎知識、數字化技術實際應用等在內的數字化技術培訓,提升非遺文化傳承人和創作者對數字化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應用能力。三是主動與有數字化技術應用經驗的地區或機構合作,開展資源與經驗的共享,推動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
3.3 探索構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標準和規范
一是從政府層面出發,可以組織專家和相關從業者制定梁平非遺數字化標準和規范,利用標準和規范對非遺文化進行數字化規范,提高非遺文化數字化成果的質量和可信度。目前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與應用,開辟了一條非遺文化傳播的新路徑,通過實地收集、采寫、審核資質、清洗過濾、加工、最終入庫的方式,實現基于大數據的非遺活態化傳承[5]。例如2023年10月13日,在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重要板塊——非遺成都論壇上,多名專家學者及相關從業人士就發表了關于建立非遺數字化的標準和規范觀點[6]。二是加大對非遺數字化的建設投入,建設統一的數字化技術平臺。利用平臺提供標準化的數字化工具和技術支持,幫助傳承者和創作者更便捷地進行標準的數字化工作,包括數字化采集、存儲、展示等環節。三是加大梁平非遺的數字化標準和規范宣傳力度,利用現有的各大公眾平臺,積極培育傳承者和創作者從事自媒體的能力,更好地推廣非遺的數字化標準和規范,擴大其影響力。
4 梁平區非遺文化數字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
鄉村振興與非遺文化傳承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7]。鄉村振興的實踐表明,非遺文化可以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和推動力量,創新非遺文化傳播模式和開拓新的傳播渠道是實現非遺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結合當下鄉村振興的實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首先,可以利用“非遺數字化+文旅”[8],借助梁平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推動梁平鄉村振興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
其次,可以建立非遺文化數字化鄉村體驗中心或者數字化展示館,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主要手段,通過創建非遺虛擬空間,更方便地讓人們接觸和了解非遺,從“看”到“感”,沉浸式體驗非遺,提高對非遺文化的認同和保護意識[9]。
最后,鼓勵鄉村青年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與非遺數字化相關的創業活動,借助非遺數字化平臺,打造高識別度的個人品牌(IP)或線上村落,開展非遺產品、鄉村特產、研學旅游等直播帶貨,從而有效助力鄉村振興[10]。
5 結語
在梁平區非遺文化數字化的傳承過程中,不僅需要解決傳承者和創作者對數字化技術不了解、數字化技術實踐應用較少等系列問題,還應鼓勵每一位傳承者積極參與數字化技術的學習和應用,有效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和資源支持,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增加其參與度。此外,還可以探索更多的方向,如建立數字化交流平臺、推動數字化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等。只有多管齊下,多方探索,才能為梁平區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從而推動鄉村振興和非遺文化的協同發展。
引用
[1] 許棟樑,任珊,王智薇.文化傳承視角下非遺技藝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體系構建[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4,31(2):12-17.
[2] 劉曉銳.文旅融合背景下巴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以重慶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2(3): 41-47.
[3] 黃靖雯,朱夕納.數字化技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應用的辯證思考[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3,41(10):73-76.
[4] 張虹.納西族東巴舞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102-105.
[5] 姚國章.數字技術在非遺中的應用與典型案例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0(6):65-74.
[6] 盧瑤.數字化助力非遺飛上“云端”[N].精神文明報,2023 -10-27(001).
[7] 樊秘宇,楊雯.鄉村振興視角下非遺文化的傳播策略與方法研究[J].文化學刊,2023(11):29-34.
[8] 余文星.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會非遺品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研究[C].//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會議論文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發現雜志社,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2023:5.
[9] 馬倩倩.從“看”到“感”:非遺文化在沉浸式虛擬空間中的傳承與互動[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3.
[10] 盧志標,周煒卿.芻論“我為家鄉代言”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以探茶IP打造為例[J].商訊,202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