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珠
數字藝術,作為新媒體藝術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數字化技術構成、后期制作、宣傳管理、大范圍傳播、運營和消費的文化產品。以數字產業為依托的產業發展,增加了延安精神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可能性,打破了延安精神的在地性壁壘。數字文創產品和數字藝術品形式,就是傳統產品數字化后的產物。數字藝術賦能延安精神文化產業鏈,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領域,需要加強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為延安精神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延安精神文化內涵
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時代賦予了延安精神嶄新的視角去解讀、弘揚和傳承。延安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有的民族精神,其傳承和弘揚具有典型的在地性和民族性。延安精神融入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挖掘領悟其豐富的內涵,且具有與時俱進的傳播方式。現如今,由于數字媒介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數字媒介一步步拓展,人們的生活也被數字媒介所徹底改變。數字藝術和美術的融合,產生了一個全新的美術形式——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是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與設計學理論進行結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傳統藝術作品的數字產品、數字媒體技術創作的藝術作品、網絡媒體作品、多媒體藝術作品等[1]。
回顧歷史,立足現實,延安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話題,我們應高度重視延安精神的內在價值,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與時代意蘊。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延安精神的保護、傳承和商業化發展,將延安精神在數字藝術賦能下,有效融入文化產業鏈中是至關重要的。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精神意識的引導,有助于構建起時代連接的橋梁,延安精神是引領優秀紅色故事的再續寫。尤其是在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之下,將現代化科學技術與紅色文化有機結合,體現其紅色文化的內涵,同時拓寬了延安精神文化產業鏈的發展。
2 數字藝術賦能延安精神文化產業的方法與對策
2.1 搭建平臺
近年來,數字藝術的發展,引起了陜西對于延安精神文化產業的關注,數字文化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平臺,與小微企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共同推動產業發展。在大數據經濟時期,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高科技化,以及打通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平臺化技術,已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生態圈的重要推動力。數字平臺技術成為打造文化產業生態圈的主要途徑。首先,可以傳承與推廣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給現代人帶來更富有時代性的文化感受。其次,平臺海量用戶,成為市場開發的重要信息資源。因此,數字藝術賦能文化產業鏈的搭建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以延安精神為例,延安精神的內在意蘊,作為文化產業鏈構建的重要一環,文化平臺整合全球博物館和數字遺產庫,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全面促進文化遺產的記錄與傳承,展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實現文化遺產的“永生”。在陜西文化產業發展勢頭的帶動下,打破體制隔離的阻礙,形成一套人力資源、設備場地、信息知識共享的產學互動融合模式,激發了藝術類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同時,也增加了文創人才的供給,促進陜西上游產業的研發,帶動陜西下游的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2.2 發揮地域優勢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探索的過程當中孕育出來的紅色革命思想,延續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血脈。延安精神要永放光芒,就必須傳承下去,而我們正是延安精神的傳承者。我們要把延安精神與當代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依托延安的紅色革命精神資源,分析地方文化優勢和產業優勢,既要符合延安精神的基本要求,又要與文化產業的時代特征相符合,但是其中的商業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別地的文化產業來實現,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來實現這種有效的發展方式。延安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和文化背景,悠久的歷史文化、經典的紅色文化、豐富的民間藝術、濃郁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使得延安精神可以更好地傳播。基于延安地域文化元素的衍生品設計,也成為延安文化產業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延安文化,作為西北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有著深厚的積淀和歷史淵源,延安獨特的人文環境和歷史背景,一直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延安這座城市的發展來說,講好自身故事是發展的關鍵[2]。以“延安精神”為核心,發揮延安地域優勢,將地方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合理設置和設計內容,通過探索特色文創研究實踐模式,將數字媒體藝術與地域文化遺產、地標等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鏈。
2.3 注重人才培養
數字藝術的不斷壯大,為地方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承創新貢獻力量。新時代以來,文化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對數字文化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延安精神文化產業鏈要求,需要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復合型人才需熟諳藝術活動與創作,熟悉各類藝術活動的獨特規范與特質,能巧妙融入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實踐,創制大批藝術衍生品。此外,新技術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它們已經融入文化產業的生產鏈中,自身的推動力消費和主觀性消費成為主流,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供給的轉化。文化創意人才要時刻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保持技術熟練與創作靈感,探索文化產業新形態和文化消費新模式。此外,媒體素養也至關重要。因此,復合型人才應熟悉新媒體創作、應用數字媒體藝術進行傳播,利用新媒體優化“藝術語言”的觀念傳播,持續深化“新媒體+藝術語言”的跨界融合。
其次,應用能力成為技術人才的重要條件。他們通常從事較為復雜的編程系統與技術實踐,與技能型人才相比,更加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技術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區別在于,技術型人才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并適用職業實際工作需要,屬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其強調應用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策劃能力,需要能夠創造性地思考和計劃市場分析,提供產品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其次預測市場需求和后續運營機會,從而實現精準發展。最后是實踐能力,技術型人才不僅需要過硬的實踐能力,還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
工匠精神是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內涵。文化產業主要生產藝術衍生品及工匠精神文化表達。當前,文創產品競爭已轉向質量取勝,“工匠精神”——保證產品質量為重要因素,復合型人才需要具有追求更高質量的職業素養,并將其視為基本的職業準則,方能實現文化產業的長期發展。
3 數字藝術賦能延安精神文化產業的實踐路徑
3.1 建立完善產業鏈
數字藝術將平臺應用中的支撐作用直接降低了不必要的周轉成本,通過簡化運營程序,實現了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有效銜接。這反映了數字藝術與文化產業融合所體現的優勢。通過信息網絡平臺操作,實現虛擬網絡和工作流程的交互,降低了運營和發行成本,將文化產業鏈拓展到數字藝術平臺。隨著產業鏈條的拓展完善,衣著衍生品、生活衍生品、圖書出版等眾多文化產業的生產過程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大幅度提高了消費群體服務體驗。實現了產業發展模式的融合,搭建生產鏈與信息平臺的紐帶,促進了文化產業與數字藝術的生產效率,提升了用戶的消費體驗。數字藝術的應用可以促進延安精神的傳播。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延安精神文化產業鏈,打造獨特的延安品牌(IP)形象,以達到更加理想的傳播效果。一方面,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創造優質內容,包括創意生成、創意制作、創意商品化、創意流通和創意消費等方面。隨后,利用衍生品有效傳播內容,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鏈,引起公眾關注。另一方面,特別注重轉化文化創新的能力,要想真正創新,就必須體現創意,將創意進行商業化包裝,再加上文創市場的特點,提高產品知名度。總而言之,在數字藝術的支持下,延安精神的傳播面臨著挑戰和機遇。明確數字藝術賦能下延安精神傳播的特征,解決互聯網環境下的傳播困境,建立完善的延安精神產業鏈,推動行業立法,健全把關制度,促進互聯網與延安精神有機融合,積極促進延安精神的健康發展。
3.2 產品大眾化
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認可度主要取決于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要擴大文創產品消費市場,就需要考慮消費者的喜歡程度與接納程度,因此,文創產品的創新和創造必須滿足大眾的需求,賦予產品時代性精神內涵。如今,自媒體環境下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創作者身份隨之多元化,市場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文化產業將利用大數據技術評估消費者喜好,這不僅可以更進一步判斷市場,還可以拓展消費群體。在經營管理中,結合市場趨勢,實現有效管理,積極引入智能技術,全面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借助虛擬手段表現現實,增強參與者的沉浸感和互動性,這一技術使媒體藝術從業者的創作范圍更加廣闊。當前社會,人們主要通過小紅書、抖音、微信等多媒體平臺獲取信息。這些平臺具有傳播廣、廣告成本低等特點,成為推廣新時代傳統藝術產品的主要渠道。通過互聯網媒體,吸引大眾了解傳統藝術文創產品,通過營銷手段,激發人們對傳統藝術的興趣,拓展更多的可能性,使傳統藝術進入大眾文化生活中。我們將文化企業進行及時調整,對于消費者進行大數據分析,不但保留線下銷售方式,而且拓展線上銷售渠道,運用互聯網云時代,與消費者對接,構建多元媒體下的各類文化產品網絡。
3.3 推進產業鏈融合
數字媒體藝術體現了技術與傳統藝術的有機融合,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興起,已經形成全球化發展趨勢,數字媒體藝術應用是以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為基礎,拓寬了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藝術表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與文化發展空間,成為現代技術和高科技手段的必然產物。數字藝術賦能延安精神文化產業,旨在成為一個匯聚專業機構、學術力量、資金支持及創作資源的綜合平臺,為延安精神的傳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支持,促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3]。在數字藝術賦能下,延安精神的傳播遵循互聯網傳播規律,有效利用互聯網優勢,創新了傳播方式,充分提煉和展示其內涵,促進延安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利用互聯網數字化特性,使延安精神更具可感知性。數字藝術賦能下,延安精神與互聯網有機融合,實現創新發展,注入新時代內涵,提高影響力,降低門檻,使之更富生命力、創造力和時代性。
4 結語
在數字藝術的影響下,延安精神文化產業獲得了預期的發展動力,發揮了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文化內涵,為延安精神文化產業鏈提供同樣的激勵和投資支持,實現文化產業價值鏈創新。通過數字藝術平臺強化專業化服務環境,豐富了延安的品牌(IP)形象,利用多元媒體優勢促進價值增加。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投入,以實現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利用延安地理優勢,促使市場鏈條更加強勁,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基于延安精神的全過程滲透,在文化產品價值鏈中不同參與者不斷增加文化產品價值,最終實現了延安精神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創新。
引用
[1] 張培元.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6):104+106.
[2] 馬少雄.延安地域民間藝術文化在文創熱潮中的發展研究[J].文學藝術周刊,2023(21):79-81.
[3] 周錦,夏仿禹.數字經濟下傳統藝術的文化產業價值鏈創新研究[J].藝術百家,2022,38(1):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