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基層文化站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眾文化素養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當前基層文化站在群文活動的組織與輔導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文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也制約了基層文化站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需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優化群文活動的組織與輔導方式。本文主要探討了基層文化站群文活動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為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定支持。
在當今社會,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基層文化站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其組織與輔導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程度和文化素質的提升。因此,對基層文化站群文活動的組織與輔導進行深入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推動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更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環節。
1 基層文化站的功能與定位
1.1 文化傳播的窗口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化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鶎游幕就ㄟ^舉辦講座、展覽、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向社區居民傳遞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著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傳遞者,更是一個文化的解讀者和引導者。在這些活動中,基層文化站不僅為居民提供了接觸和了解多元文化的機會,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居民的文化素養,塑造他們的文化價值觀。
1.2 社區文化建設的推動者
社區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場所,社區文化建設對于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鶎游幕就ㄟ^鼓勵居民參與文化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主動性,有效推動了社區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基層文化站還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居民在參與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1]。
2 當前基層文化站群文活動組織與輔導中存在的問題
2.1 活動內容缺乏創新與多樣性
雖然基層文化站舉辦了不少活動,但往往陷入重復和單一的困境。許多活動主題是較為陳舊的,缺乏時代感和新鮮感,難以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并注入新的元素和創意,就難以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此外,活動類型的單一性也限制了受眾的范圍,導致一些特定群體難以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活動,從而降低了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2]。
2.2 活動組織與策劃專業性不足
許多基層文化站在策劃群文活動時,缺乏專業的策劃團隊和科學的策劃流程,導致活動效果不佳。同時,由于缺乏對市場和受眾的深入分析,活動策劃往往與實際需求脫節,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外,一些文化站在活動組織過程中對細節把控不嚴,導致活動現場出現混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與者的體驗和活動的整體效果。
2.3 輔導措施不夠精準與個性化
基層文化站在進行群文活動輔導的過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沒有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制訂個性化的輔導方案。這種缺乏針對性的輔導方式不僅難以提升參與者的文化素養,還可能導致他們對文化活動失去興趣。另外,由于輔導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一些輔導內容過于淺顯或偏離主題,參與者的實際需求得不到滿足。
2.4 資金與資源的限制
由于經費有限,一些基層文化站在組織大型群文活動時顯得力不從心,難以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節目和服務。而且,在缺乏必要的場地設施和器材支持的情況下,一些文化活動無法順利開展。此外,由于資源整合能力不足,基層文化站在尋求外部支持和合作時往往遇到困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群文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3 基層文化站群文活動組織與輔導優化措施
3.1 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現代元素能夠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基層文化站可以嘗試將傳統的戲曲、舞蹈、民間藝術等與現代音樂、街舞、流行元素等相融合,進而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活動,能夠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同時還能夠進一步拓寬群眾的文化視野,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可以組織一場“古典與現代的對話”音樂會,讓傳統樂器與現代電聲樂器同臺演奏,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吸引了年輕群體的關注。
在當今社會,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單向的觀賞和接受,他們更希望能夠親身參與到其中,更近距離的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诖?,基層文化站可以設計一些文化體驗營、手工藝制作工坊等互動性強的文化活動,讓群眾能夠在親身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另外,還可以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讓群眾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深刻感受文化的厚重與深遠,將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和探索欲望充分激發出來[3]。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鶎游幕究梢苑e極引入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資源和藝術形式,與當地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開展具有國際特色的文化活動。例如,可以舉辦世界各國的民間藝術展演、國際文化交流節等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夠領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風情。同時,還可以邀請國外的藝術家和學者來到當地進行文化交流與開展講座,為群眾帶來全新的藝術享受和思考視角。這有助于拓寬群眾的文化視野和認知邊界,并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動文化的多樣性與和諧發展。
3.2 提升策劃與組織能力
基層文化站可以設立專門的策劃團隊,對群文活動的整體構思、主題設定、流程安排等關鍵環節的工作進行負責。他們要擁有豐富的文化活動策劃經驗,能夠深入理解群眾文化需求,同時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推陳出新。另外,還要對活動策劃流程進行規范化管理,從市場調研、主題確定、活動宣傳到現場執行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有明確的操作指南和質量標準,從而可以有效確保群文活動的專業性和吸引力,進一步提升群眾參與度和滿意度。
一個優秀的策劃團隊不僅需要具備創意和想象力,還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基層文化站需要加大對策劃團隊成員的專業培訓力度,定期組織內部專家進行授課和指導,幫助他們學習與掌握最新的策劃理念和方法。此外,還可以組織團隊交流會,團隊成員在會議上可以分享各自的工作經驗、策劃心得以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在深入的交流和討論中大家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群文活動的成功舉辦往往涉及場地管理、安全保障、宣傳推廣等多個部門和單位的協作。因此,基層文化站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門協作機制,對各部門的職責和分工進行充分的細化與明確,讓活動籌備和執行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高效、有序的推進。另外,各個部門也要注重對細節的把控,對每一個環節進行精細化的規劃和執行。例如,在場地管理方面,除了確保場地的合理分配和布置外,還需考慮到參與者的舒適度、安全通道的設置等細節,將群眾活動的品質顯著提高,為參與者帶來更加優質的文化體驗[4]。
3.3 實施精準輔導策略
群眾的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千差萬別,因此,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期望是實施精準輔導的前提,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個別訪談等多種方式,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廣泛收集。根據這些信息,基層文化站能夠更準確地把握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從而制訂出更符合他們期待的輔導計劃。例如,對于喜歡傳統藝術的群眾,可以組織專門的戲曲、書法輔導班。
基層文化站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可以著手構建一個多層次的輔導體系,將其細致劃分為基礎班、提高班和精英班,從而能夠為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學員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方案。例如,在基礎班中要考慮到初學者的特點,輔導內容應側重于文化活動的基礎知識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和生動的實例幫助學員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快速引領他們跨過文化活動的門檻。
基層文化站在進行群文活動輔導時必須高度重視輔導效果的評估與反饋機制,這不僅是為了檢驗輔導的成果,更是為了不斷優化教學策略,進一步滿足學員的動態學習需求。評估的方式要注重多元化,可以定期組織學員進行作品展示,從而能夠直觀地反映他們的學習進度和水平。此外,還要對學員的反饋意見進行收集,及時了解學員對輔導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師資力量的滿意度,從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3.4 優化資源配置與利用
基層文化站在組織與開展群文活動前需要對自身所擁有的各類資源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評估,這涵蓋了場地、設施、資金以及人才等多個方面,這些都是活動成功舉辦不可或缺的基礎。以資金資源方面為例,基層文化站需要制訂詳盡的資金預算和使用計劃,將活動的所有開銷充分涵蓋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場地租賃、設施采購、宣傳推廣、嘉賓邀請等各項費用。同時,要注重資金的合理分配,既要滿足活動的實際需求又要避免浪費,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基層文化站在進行資源配置時要緊密結合活動的特性和具體需求來進行。例如,在活動場地的選擇與布置上需要細致考慮活動的規模、性質和預期參與人數。對于大型群文活動需要選擇空間充裕、設施完備的場地,要能容納更多的參與者并為他們提供舒適的活動環境。而且,場地的布置也要與活動主題和內容相契合,從而營造出恰當的氛圍,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其中[5]。
基層文化站有必要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具體來說,通過與企業合作舉辦文化活動,既能獲得企業的資金支持,也能為企業提供品牌宣傳的機會,實現雙贏。另外,在共享機制下,基層文化站可以與其他機構互換或租借設備,在節省大量的設備購置成本的同時,還能確?;顒拥膶I性和高質量。同時,人力資源的整合也不容忽視,可以邀請其他機構的專業人員參與到活動中,進一步提升活動的專業性與影響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群眾。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文化站是文化傳播的窗口、社區文化建設的助推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當前群文活動的組織與輔導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提升策劃與組織能力、實施精準輔導策略、優化資源配置與利用,從多方面出發,進一步提升基層文化站的服務效能,進而更好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
引用
[1] 劉曉麗.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及輔導方法研究與探討[J].參花(上),2020(2):133-133.
[2] 盧媛.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及輔導方法研究[J].參花(上),2022(11):119-121.
[3] 姜玫.基層群眾美術文化活動組織與輔導策略探究[J].文化月刊,2022(7):128-130.
[4] 鄒力.關于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及輔導方法研究[J].今古文創,2021(7):115-116.
[5] 易曉梅.“互聯網+”時代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輔導[J].大觀(論壇),2020(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