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欣
文化外譯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與互鑒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通過文化外譯,可以將中國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給世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也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一份力量。其次,文化外譯是推動中國本土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的很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民俗風情。通過外譯工作,不僅可以提升這些名城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更可以將這些文化元素介紹給更廣泛的受眾,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和了解本土文化。這不僅有助于擴大本土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范圍,也能為本土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運用“三維”轉換的翻譯策略研究天津本土文化外譯過程中的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實現天津本土文化的地道翻譯,從而講好中國故事。
1 國內外生態翻譯理論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
2006 年 8 月,胡庚申教授在“翻譯全球文化:走向跨學科的理論構建”國際會議上宣讀了《生態翻譯學詮釋》一文,生態翻譯學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胡庚申教授詳細闡述了生態翻譯學的核心理念、理論框架和實踐應用。他強調了翻譯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類比關系,指出翻譯過程同樣需要適應與選擇,以實現翻譯生態的平衡與和諧。文章也探討了生態翻譯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生態翻譯學的視角來推動全球文化的交流與互鑒。而“三維轉換”理論也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譯方法,該理論將翻譯視為一個涉及多維度轉換的復雜過程,主要關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轉換。語言維的轉換主要關注詞匯、句式和語篇層面的翻譯。
翻譯時,需要充分考慮語言的“互換性”,確保翻譯準確、流暢,同時考慮語言的各種不同屬性(如文體、語義、語調)和表達形式(如句式、詞匯)。這一維度的轉換旨在使譯文在語言表達上與原文保持高度一致,同時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文化維的轉換是從文化的視角出發,關注不同文化的文化環境、文化約束條件和文化信息表達。翻譯時,需要把握文化的特點,轉變文化差異,以達到翻譯意圖。這一維度的轉換強調在翻譯過程中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時避免文化沖突和誤解,使譯文能夠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文化內涵。而交際維的轉換則是強調翻譯活動的交際性和互動性。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信息、思想和情感之間的傳遞。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目標語言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審美習慣,使譯文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共鳴,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且生態翻譯還強調在翻譯活動的每一個階段譯者能動地去操縱的重要性,即一切由譯者去做適應性的選擇。譯者唯有做出恰當的選擇,處理好各因素的關系,適應翻譯生態,才能在這個系統中謀得一席之地。譯作才可能適應讀者的品位,滿足翻譯要求,在譯入語文化體系中煥發出新的生命,流傳下去。
2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天津本土特色文化外譯三維轉換實例
在生態翻譯學的視角下,天津本土特色文化的外譯過程可以看作是一種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比如說:天津話中的“嘛玩意兒”在翻譯成英文時,可以轉換為“Whats that?”。這種語言維的轉換既保留了原句的語氣和疑問含義,又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再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在翻譯時,除了直譯為“Goubuli Baozi”,還可以添加一些解釋性翻譯,如“Goubuli Baozi, a famous Tianjin snack named after its founder Gou Buli”。也就是說,在文化維的轉換中,譯者需要關注源語和目標語之間的文化差異,通過解釋、增補、省略等手段,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隔閡。而在使用交際維的轉換時,如介紹天津的年畫藝術時,譯文不僅需要準確傳達年畫的內容和形式,還需要考慮如何引起目標語讀者的興趣和共鳴。因此,可以采用生動形象的描述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如“Tianjin New Year paintings, with their vivid colors and intricate designs, are a delight to behold and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因此,需要通過調整譯文的表達方式和風格,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讀者的交際習慣和審美需求,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2.1 食物篇
2.1.1 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里的“果子”是什么呢,當然不是水果,在北方,特別是河北、天津一帶,這個東西被稱為油炸馃,“馃子”詞典解釋是一種油炸的面食。關于煎餅果子的英譯名有不少意見,如譯為“中式煎蛋卷餅”(Chinese-style omelette wrap),這種翻譯并沒有體現出“果子”這一層含義。因此可采用文化維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常見的翻譯中國美食的句式是某某with某某,因此煎餅果子可以翻譯成“pancake rolled with crisp fritter”,意思是卷著薄脆的煎餅。盡管這種方式的翻譯放棄了漢語中的簡潔和形態美,增加了后面的“crisp fritter”,但恰當地將文化內涵傳遞給了目標語受眾,且凸顯了美食的原料和工藝,更方便外國人士理解。
2.1.2 糖堆兒
天津的糖堆兒,也叫冰糖葫蘆,不熟悉天津文化的人就不能理解該詞的地域意義,糖堆兒容易理解成把糖堆成一堆,其實是將山楂串裹上冰糖。馮驥才的小說《神鞭》英譯本中將其譯為了“金字塔形的糖”(sweet pyramids),囿于天津方言的字面含義,國外讀者無法了解其中的飲食文化,容易造成文化誤解[1]。語言維層面的翻譯研究多從用詞精準度和語言形式方面對原文和譯文進行分析和闡釋。“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包含多層次,如文字詞匯、語法結構與修辭方式等[2]。糖衣是“sugar coated”, 山楂果包了糖衣,就是“sugar-coated haws” ,加上“on a stick”,就是裹著糖衣的山楂串在一根棍子上,這樣的用詞才算是精準表達了糖堆兒的含義,符合語言維層面的要求;而交際維度適應性轉換以實現交際意圖、使譯語讀者產生與源語讀者相近的閱讀感受為最終目的,當外國人士看到“sugar-coated haws on a stick”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與中國人腦海中的糖葫蘆一樣,因此譯名也就達到了交際維的意圖。
2.2 方言篇
2.2.1“哏兒”
天津話多兒化音,如:倍兒、哏兒、街底兒等等。發音為“哏”的兒化音。意為:有意思、有趣、風趣幽默。與北京方言中的“逗”意思相近。“哏兒”伴隨著天津人的生活,已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天津方言之一,“倍兒哏兒”,正是源于此,天津又被成為“哏都”。從生態翻譯理論的語言維度來看,“哏兒”可以譯為“funny”,“倍兒哏兒”譯為“very funny”“very interesting”,而“哏都”意為天津這座城市氛圍輕松,天津人幽默風趣,所以可譯為“a comical city”,而comedy就是人們常說的喜劇,天津相聲的茶館相聲文化已成為天津的一張城市名片,一道鮮活的城市人文旅游風景。從詞性、詞義上都符合語言維轉換的目的,因此可以采用這一譯法。
2.2.2 滾刀肉
滾刀肉是那種切不動、嚼不爛的帶板筋的或質量不佳的肉,也稱滾刀筋。俗語辭典注釋為:“滾刀筋,指那種難以應付的人。”在進行語言維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時,既應注意語言層面的轉換又應兼顧語言形式的轉換。“slippery”詞典意思為“狡猾的、滑頭的”,因此,滾刀肉可以譯為“slippery fellow”,意為處事圓滑的伙計。在翻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過程中,切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既要注意中英文在語言層面的選擇性轉換,又要注意中西方文化間差異的處理,盡可能保留中國文化特色[3]。
2.3 傳統文化篇
2.3.1 泥人張
《俗世奇人》里的泥人張確有其人,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創作,練就一手絕技。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不動聲色,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須眉欲動。泥人作為一種彩塑,由含沙量低且無雜質的純凈膠泥制成,可以將其譯為“clay figures”,“clay”一詞表達了泥人的原材料,“figure”意為塑像、身段,表明了泥人的制作工藝以及原材料,忠實語言維層面轉換,利于文化向外傳播。
2.3.2 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木版畫屬木版印繪制品,其將民間繪畫與標準繪畫、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涵蓋大量民俗、傳奇故事、歷史事件。外宣翻譯要求譯文既要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同時也不丟失源語的文化內涵。換言之,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在語言、文化和交際中選擇性轉換[4]。可考慮譯為“The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of Yangliuqing”,既表明了材質,又能體現出年畫所蘊含的“新年”意義。
3 結語
生態翻譯學的 “三維轉換”理論為翻譯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指導,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更全面地考慮語言、文化和交際等多個維度,從而得出更準確的譯文。通過這一理論的應用,翻譯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處理翻譯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提高翻譯的質量和效果。尤其是在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翻譯時,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維層面都必須做出適應性選擇,進行選擇性的“保留”或“淘汰”,從而找出最恰當的翻譯方法,而不當的翻譯方法會使得本土文化外宣時產生不必要的誤解,譯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質,充分考量中西語言差異,從而找到最恰當得體的譯文,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一份力量。不僅如此,生態翻譯的“三維轉換”理論也推動了翻譯學科的發展和創新,為翻譯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引用
[1] 溫彭玉.語義學視角下天津方言的翻譯——以馮驥才《神鞭》英譯和法譯為例[J].翻譯跨學科研究,2022,3(2):39-53.
[2]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2):5-9+95.
[3] 王立松,胡明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翻譯[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4):358-361.
[4] 楊璐.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的中國茶文化外宣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20,42(6):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