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陳菊梅
規培護士是指崗前經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系統性的正規培訓,隨后獲得國家教委認可才能上崗的護士[1]。護士規范化培訓已成為業界共識,培養一批高素養、專業性強的??谱o士,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點。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是在2017 年由教育部頒布,尤其是隨著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打造基于數字化混合式教學法勢在必行[2-3]。教學的轉變給臨床教學教師帶來嚴峻挑戰,除了不斷學習和應用基于互聯網的在線教育技術,更多地利用在線課堂的功能進行在線教學外,教師還應建立合理的評估和評價體系,以適應多種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的實施?;旌辖虒W培訓法將線上數字化教學及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及課下教學的優勢,對提高教學水平有重要意義[4]。鑒于此,本文探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骨科規培護士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旨為臨床教學提供參考。
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本院工作的骨科規培護士50 名,納入條件:具有扎實的??评碚摶A;具有從事臨床實踐能力。排除條件:實習護士;研究中退出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 名,對照組中男2 名,女23 名;年齡18~24 歲,平均20.96±1.28 歲;學歷:???2 例,本科及以上13 例。觀察組中男3 名,女22 名;年齡18~24 歲,平均21.02±1.31 歲;學歷:???0 例,本科及以上15 例。兩組規培護士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50名骨科規培護士對研究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教學培訓法,完成4 周的教學理論授課、8 周的臨床實踐培訓。線下講授創傷骨科、骨病關節科、手術室等理論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加深規培護士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依托臨床導師的作用優勢,由帶教教師帶領護士進入臨床,通過查體、示教,按照標準手法操作,由帶教教師進行指導。
1.2.2 觀察組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培訓法。
(1)課前教學:課前帶教教師了解護士的理論知識、學習期望及操作實踐能力,適當調整課堂內容。由教師制作微課視頻、PPT 文檔,圍繞教學目標,將課堂內容知識點進行劃分,例如,車禍傷致脛腓骨骨折伴后交叉韌帶斷裂,包括癥狀體征評估、基礎診斷、術后膝關節不穩等情況,并將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歸納其中。將相關內容發送至微信、QQ 群,由規培護士觀看,直至掌握,并完成在線課前測評。由帶教教師監控規培護士登錄次數、在線時長,任務完成指標等,客觀評價學習情況。
(2)課堂學習:在課堂學習中,帶教教師無需重復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只需重點講解核心內容,空出10~15 min 時間安排活動學習,例如,將護士分為5 個小組,引導護士通過設計特殊病例的影像學資料、圍術期護理知識等實用性問題,提出下一步的檢查及護理等措施。
(3)課中實踐:通過思維導圖測評護士學習成果,例如將骨折概論、開放性骨折概念作為主題,關鍵詞由護士填充,在尋找關鍵詞中逐漸梳理思維層次,及時發現課前學習中的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微課視頻中融入案例教學,為何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存在關節不穩、關節腫痛等情況,提出相應問題,由規培護士自行查閱資料,在課堂中對案例進行分析,表明準備做出何種判斷,以此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由教師對課堂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各組成員匯報課堂學習結果,其他規培護士對結果進行補充以及糾正,教師點評教學問題,對遺漏問題進行補充學習。
(4)課后教學:利用教學平臺,設計通關模擬游戲完成核心知識點的理解,在填寫知識點正確后方可進入下一關,以此加深護士對核心知識點的理解。在線上平臺設置護士作業展示欄,上傳優秀作業,供護士觀摩學習,鼓勵其在微信群、QQ 群線上交流,并不定時分享典型案例,交流本次學習心得。
(1)理論成績、實踐成績:在教改前調查兩組對骨科護理工作相同知識點掌握情況,總分100分,由帶教教師點評。教改后,在課程教材一致的情況下,理論試卷以實際得分為準;實踐能力通過情景模擬場景進行考評,總分100 分。
(2)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采用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量表(RSSDL)[5]進行評估,包括學習意識、策略、行為、評價及人際交流5 個維度,每個維度有12 項問題,每個問題為從不至總是,分別計1~5分,評分越高,學習能力越強。
(3)科研能力:采用科研能力自評量表[6]評價,包括論文寫作、資料處理、科研實踐、科研設計、文獻查閱、問題發現,分別有8、7、6、5、6、6 個問題,每個問題從完全做不到至完全做到,分別計0~4 分,評分越高,科研能力越強。
(4)批判性思維:采用評判性思維能力量表(CTDI-CV)[7]評價,包括尋找真相、分析能力、開放思想、求知欲、系統能力、批判性信心、認知成熟性7 個特質,每個特質的條目有10 個,分別計分0~6 分,總分越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越高。
(5)教學滿意程度:在課時教學結束后,由教師在線下發放滿意程度問卷表,對本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評價,共20 個問題,分別計1~5 分,總分100 分,分別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較不滿意及不滿意,對應90~100 分、80~89 分、70~79 分、60~69 分。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教改前理論成績、實踐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改后,觀察組理論成績、實踐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理論成績、實踐成績比較(分)
觀察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比較(分)
觀察組科研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科研能力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批判性思維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批判性思維能力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教學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對本次教學整體滿意程度比較
骨科護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部分,有助于提高臨床護士專業能力,完善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但骨科規培護士醫學背景不一,層次水平不等,自身能力也參差不齊。傳統線下教學采用面對面授課、手把手帶教法,雖然行之有效,但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率低,無法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8]。本組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教改后理論成績及實踐成績高于對照組,提示轉變傳統教學法,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可豐富規培護士對骨科知識的理論知識,提高對骨科知識的實踐能力。由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并與面對面教學相結合,結合兩種教學法的優勢,充分發揮護士主導地位,將其作為教學中心,將晦澀難懂知識通過音頻、PPT、講授等方法進行潤色,可增加規培護士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9-10]。結合多種教學手段,發揮課前、課中、課后學習效率,實現課題與臨床對接、理論與實踐銜接,隨時通過線上更新學習信息,并在課前利用思維導圖了解規培護士課前知識了解能力,以此能進一步提高其實踐能力,豐富對骨科知識理論成績[11]。
譚創等[12]研究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助于培養規培護士的科研能力,側重于提高其思維能力。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維及自我學習導向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可提高規培護士的綜合能力。原因:此教學法是通過課前網絡技術完成理論知識傳授,要求規培護士主動參與、互相交流,引導其在課前自主學習,以此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13];在線上平臺發布學習目標,明確課堂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并由規培護士對學習目標進行評價及反饋,有助于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14]。教師在發布任務后,可隨時通過在線平臺記錄規培護士學習數據,督促規培護士自主學習,提高其積極性。
該教學法教學形式靈活,規培護士可隨時反饋問題,更新觀念,開放學習,鼓勵規培護士獨立思考,在課前自主查閱文獻尋找問題、真相以及本質,故能提高規培護士的實踐能力及探知能力[15]。結合微課、思維導圖、導入臨床案例、小組討論課堂學習,幫助規培護士梳理問題,強化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且教改后借助通關游戲,可以提供護士對核心知識的理解能力,故能增強規培護士的綜合能力[16]。
逄冬等[17]研究發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改后護生的教學效果評價達99 分以上,且該護理專業排在第一名。本組研究顯示,觀察組教學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與龐麗等[1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提高規培護士對本次教學的整體滿意程度。原因是該教學法可豐富教學途徑,課前采用微課,視頻簡短、精辟,可重復操作,督促規培護士隨時觀看、自主學習,可提高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19]。課中結合多種教學法,先用思維導圖了解規培護士知識薄弱點,以臨床案例、小組討論的形式,可提高規培護士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20]。課后知識反饋、效果評價,使護理行為更加規范化、合理化,可提高護理整體質量,而規培護士能得到規范化、生動形象的教學,故能提高護士對本次教學的整體滿意程度[21]。
縱然在線教育具有優勢,但線下課堂依然不可替代。傳統的面對面授課,老師可以更好地監督與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師生間可以進行更好的情感互動。因此,從發展的角度看,線上線下相融合將成為臨床教學的必然趨勢。下一步將增加考核的難度,如通過理論考試、學習匯報、結業論文評審等多形式考核,達到對學員的創新性培養。
綜上所述,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培訓法,有助于培養規范護士的臨床批判性思維及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培訓效果。但采集樣本量較小,后續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驗證結論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