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游戲即幼兒結合個人需求,以收獲快樂體驗為目的,進行一系列自由選擇、自發交流的游戲。自主游戲的開展對幼兒心理、智力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的自主游戲開展過程中,存在教師過度干預或者過度放任的問題,影響了自主游戲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文章以優化大班幼兒自主游戲的效果為目的,以“椅子小游戲”為例,探究自主游戲的有效開展策略,旨在啟發一線幼兒教師的教學。
【關鍵詞】大班;幼兒;自主游戲;椅子
作者簡介:康霞(1985—),女,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第二幼兒園。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自主、勝任和關系是人類普遍具備的基本心理需要。其中,自主可以理解為人按照個人意志進行的自我行為選擇。幼兒階段的自主性行為主要表現在自我主張、選擇性服從等方面。自主性的培養是塑造幼兒獨立人格的關鍵,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需注意保護幼兒的自主性心理,在確保幼兒行為安全積極的情況下減少對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的干預。基于此,自主游戲應運而生,成為幼兒發展自主意識的有效路徑,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自主游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
諸多幼教指導文件均肯定了游戲在幼兒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自主游戲作為幼兒游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提高創造、思考、語言表達、合作等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開展自主游戲,能有效推動幼兒的全面發展[1]。
二、開展自主游戲的常見誤區
(一)教師過度干預,游戲缺乏自主性
自主性是自主游戲的根基,缺乏自主性的游戲不能稱為自主游戲。部分教師以主觀意識操控自主游戲的進程,隨意喊停、中斷游戲,隨意更改游戲規則。教師的過度干預忽視了幼兒視角與成人視角的差異性,將對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造成消極影響。
(二)教師過度放任,游戲缺乏教育性
游戲作為幼兒全面發展的主要教育形式,旨在讓幼兒以玩促學,在玩中學。部分幼兒教師在游戲中過度放任自流,未能起到情緒調節、流程疏通等主導作用。過度放任將導致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的隱性問題難以解決,游戲的教育價值大打折扣。
三、大班開展自主游戲的有效方法
(一)尊重幼兒的意愿,讓幼兒自主選擇
1.自主選擇游戲內容
游戲內容作為游戲的主要組成部分,將對游戲的教育質量及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教師可以結合教育目標設計多種游戲內容輔助幼兒自主參與。與此同時,教師需遵循自主性原則,手持建議權而非決定權,將幼兒的意愿作為選擇游戲內容的關鍵要素,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能夠從開放式的游戲中獲得探索樂趣,提升游戲體驗。
以“椅子小游戲”為例,在準備環節,筆者結合體育課程,為幼兒精心準備了“搶椅子”“椅子鉆地龍”“椅子走迷宮”等創意游戲內容,供幼兒自主選擇。起初,幼兒興致勃勃,積極配合。在游戲循環了幾次后,幼兒普遍失去了參與興趣,表示:“已經玩膩了!就這一種玩法,不好玩了。”在此情境下,筆者詢問幼兒:“那怎么玩游戲比較開心呢?”筆者鼓勵幼兒發揮創意,自主設計游戲內容,可以在原有的游戲內容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提升游戲的趣味性。幼兒受到吸引,對椅子進行研究,提出各種各樣有趣的想法。強強從坐著椅子搖擺的動作中聯想到了“用椅子賽馬”這一游戲形式,受到幼兒的廣泛響應。于是,幼兒清理出大片場地做“賽道”,畫出起點線和終點線,一人用一把椅子展開緊張激烈的“賽馬”游戲。這樣,自主游戲的氣氛熱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自主游戲中,筆者為保證游戲質量,行使建議權,提出多種趣味的游戲內容供幼兒選擇。幼兒產生了新想法后,筆者采取認同、鼓勵的態度,幫助幼兒實施想法,輔助幼兒推進游戲。這樣,以幼兒的意志為轉移的自主游戲激發了幼兒的參與興趣,充分凸顯了游戲的自主性。
2.自主選擇游戲材料
自主游戲中游戲材料的選擇以游戲的規則、情境以及內容為轉移。幼兒看待游戲材料的方式與成人存在差異,一朵花、一個瓶蓋、一團廢紙都有可能成為幼兒眼中妙趣橫生的游戲材料。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教師需以建議、輔助為主,必要決策為輔。從建議、輔助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擴大幼兒的選擇范圍;從必要決策的角度出發,教師需注意觀察幼兒選擇材料的安全性,及時替換存在安全隱患的游戲材料,確保幼兒在游戲中安全無虞[2]。
以“椅子小游戲”為例,筆者想通過豐富的材料增強游戲的儀式感,強化游戲的教育功能,就為幼兒提供了小動物頭飾、大繩、彩色旗幟、獎牌等游戲材料,讓幼兒自由取用。幼兒圍繞材料展開熱烈討論。有的幼兒說:“這個動物頭飾很好看,可以用來扮演小動物,玩小動物‘騎馬賽跑的游戲。”有的幼兒說:“這個大繩可以用來做起點線,這樣就不會搶跑了,能夠讓游戲更加公平。”睿睿在裝扮的過程中,用小毯子披在身后,右手拿一個三角板做“佩劍”。筆者此時及時決策道:“三角板太尖銳了,‘賽馬的時候很容易扎到自己,小毯子也不行,容易把‘小馬絆倒。”經過筆者的提示,睿睿放棄了這兩種自選材料。幼兒裝扮完畢后,興致勃勃地開啟了新的一輪游戲。
筆者在投放游戲材料時選擇了自主決策與必要決策相結合的方式,在不影響幼兒安全的基礎上提供幼兒自由選擇的空間。幼兒在游戲材料中找到許多靈感,將游戲的規則和漏洞補充得更加完善,并能自主衍生出游戲情境,萌生角色扮演的意識,有更多的精彩表現。游戲材料的自主選擇成為自主游戲畫龍點睛的一筆,發揮了自主游戲的教育價值。
(二)教師把握介入時機,發揮引導作用
自主游戲不是全然放手,教師需要有選擇、有技巧地進行干預,注意觀察幼兒的游戲反應,把握最佳介入時機,在幼兒出現互動矛盾時及時引導,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在幼兒出現互動矛盾時,教師可以酌情等待,關注事態發展,給予幼兒解決問題的空間,觀察幼兒是否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幼兒的矛盾不影響游戲進程或者已經得到自主解決,教師就可以將介入時機挪至游戲后,不干擾正常的游戲進程;如果幼兒的矛盾不可控,阻礙了游戲的進程,教師就要及時干預,積極調和矛盾,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以“椅子小游戲”為例,在游戲材料選擇的過程中,已經有幼兒提出“起點不公平”的問題,并借助大繩統一起點,使游戲漏洞得到自主解決。但是大繩只有一條,在后續的游戲中,有關終點沖線的界定問題引發幼兒的爭議。卓然和強強“賽馬”的速度相當,經常同時到達終點,但是終點線的標志是班級墻上的“長頸鹿身高尺”,對幼兒來說,終點的界限是不明確的。幾輪游戲下來,卓然和強強二人互不相讓第一的位置,萱萱提出“并列第一”的解決辦法,但是當事人都不滿意。萱萱立刻想到“再用一根標志物放在終點線”這一辦法。此時,幼兒開動腦筋,發現玩釣魚游戲用的釣竿恰好能夠橫貫強強和卓然的賽道。解決問題后,幼兒重新開始游戲,筆者注意觀察,幫助幼兒判定勝負。在新的一輪游戲中,釣魚竿的裁定效果立竿見影,幼兒的游戲得以順利進行。事后,筆者對幼兒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表現予以表揚。
在上述游戲過程中,筆者面對幼兒的矛盾沖突,沒有第一時間上前制止,而是退一步觀察幼兒的反應。幼兒在遇到困難時想到了多種解決辦法,自主解決了問題,使游戲漏洞得到填補,游戲得以順利進行。筆者對游戲介入時機的精準掌控,使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得以延續。
(三)重視游戲回顧,升華游戲教育效果
1.互動分享,總結游戲經驗
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回想、交流進行復盤,能夠有效啟迪幼兒思維,促使幼兒深化游戲活動經驗,對游戲技巧、問題等要素產生深度思考。教師在組織游戲回顧時,可以將交流重點放在游戲技巧、趣事分享、事件分析、賞識評價等方面。如,教師可以在復盤中帶領幼兒回顧游戲中發生的沖突,詢問他們的看法,提出個性化解決意見供其參考,以豐富幼兒解決問題的經驗;教師可以回放幼兒在游戲中的精彩表現,鼓勵幼兒在游戲中發揮長處,再接再厲;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逐個分享游戲中的趣事,鍛煉其口語表達與交際能力。回顧游戲階段豐富的討論內容能使教師獲得游戲設計的啟發,為后續游戲質量的提高打下基礎。
以“椅子小游戲”為例,經過多輪游戲,幼兒可能感到疲憊了,此時筆者讓幼兒放下椅子,坐成一圈開展討論。筆者提出話題:“最有意思的步驟是哪個?”幼兒回想起游戲中的趣事,開心地和周圍的小伙伴分享。筆者耐心地傾聽了5分鐘,提出下一個話題:“萱萱一下就想到兩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當時是怎么想的呢?”被表揚的萱萱高興地站起來分享自己的心得。筆者依次表揚了每個幼兒的突出表現,提出開放式問題:“下次還玩這個游戲嗎?如果不玩了,還能怎么玩游戲?”
互動環節的話題具有遞進性,筆者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地思考問題,并在互動中踐行賞識教育,鼓勵并肯定了幼兒的精彩表現,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最后的開放式問題從幼兒處征集游戲意見,便于筆者了解幼兒的思考模式,汲取游戲設計的靈感,為后續的自主游戲設計提供參照,使游戲教育的效果得以進一步升華[3]。
2.整理材料,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在自主游戲結束后,教師帶領幼兒收集、整理游戲材料,能夠幫助幼兒培養秩序感,使幼兒養成做事情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清理區角環境,將游戲材料分門別類地擺放回原處,扔掉游戲過程中產生的垃圾。此外,教師可以在整理過程中結合比賽、挑戰等形式,運用“比一比看誰整理得最整齊”“看誰撿的玩具最多”“誰能幫老師給玩具分類呀?真是整理收納的小行家”等語言,激勵幼兒的整理行為,使幼兒抱有積極情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習慣。如果發現幼兒的整理行為缺乏條理性,教師就可以予以指導,鍛煉幼兒的勞動技能,使幼兒做事有條理,整理有章法。
以“椅子小游戲”為例,在互動環節結束后,幼兒逐漸恢復體力,此時筆者號召幼兒將自己的“小馬”靠墻擺成一排,將自己的頭飾等道具放回收納箱中。童童在放置好自己的物品后,將公共區域的大繩和釣魚竿也收了回來。筆者立刻予以表揚。睿睿將之前用到的小毯子胡亂地收回抽屜里。筆者即時提出:“來比賽疊一疊小毯子吧!看誰最會疊小毯子?”幼兒聽到后爭先恐后地舉手嘗試,筆者引導幼兒互幫互助,整齊對折。當所有的游戲材料整理完畢后,筆者請幼兒給自己鼓掌。
筆者運用語言激勵和指導,強化幼兒的勞動意識,幫助幼兒養成做事收尾的好習慣。此外,筆者結合情境中疊毯子的小插曲提供給幼兒鍛煉的機會,使幼兒在游戲環節中提高勞動技能,體會勞動的樂趣,實現以玩促學,使自主游戲完美收官。
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大班幼兒自主游戲,需要教師松弛有度地把控游戲,使介入與放手實現動態平衡,使游戲的自主性與教育性得以兼顧,使幼兒在游戲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陶淑麗.淺談大班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的有效方式[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6):228-229.
[2]張昊,張小永,陳寒惠.大班自主游戲中師幼對話的困境與轉向研究[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12):64-68.
[3]楊潤澤.足球活動提升大班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行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