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榮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過程中,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立足部門職能,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積極擴大有效需求,推動形成強大內需市場
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有完整的內需體系與之匹配。近年來,江蘇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構建完整高效的內需體系,2022年民間投資占比近7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居全國第二,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5%左右。我們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一方面,促進消費提檔升級。聚焦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研究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提振汽車、家電等傳統大宗商品消費,培育首店首發、即時零售、國潮精品等消費新增長點。支持南京、蘇州、徐州、無錫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地方特色消費中心,提升消費載體綜合支撐能力。完善縣域商業體系,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另一方面,持續優化投資結構。落實江蘇民間投資23條政策措施,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特別是要防止“四個沖動”,加強制造業投資用地、用海和用能等要素保障,引導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制造業集聚,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確保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推動投資高質量發展。
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實體經濟是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近年來,江蘇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看家本領”,實體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超80%,制造業增加值穩定在37%左右,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我們要發揮實體經濟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一是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深化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支持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提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引領能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破解一批“卡脖子”難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著力打造“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體系,加快產業間關聯技術、融合技術的融合創新和集成應用。聚焦元宇宙、第三代半導體、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前瞻性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三是推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服務業“331”工程和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四是搶占數字經濟關鍵賽道。實施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速行動計劃、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數字產業集聚區,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
三、深入落實重大戰略,促進城鄉區域更趨協調
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目標。近年來,江蘇深入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高質量統籌城鄉區域協調聯動,蘇中、蘇北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超4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4.4%。我們要加快推進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在發展中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是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強化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深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打造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水平共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加快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二是更高水平建設“1+3”重點功能區。充分發揮揚子江城市群先行引領作用,強化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協同聯動,加快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新一輪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高水平建設里下河生態經濟示范區,支持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高質量建設和宿遷“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深化南北結對幫扶,強化產業鏈分工協作。三是加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積極創建國家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高標準推進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生態環境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近五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13.7%和19%,生態環境質量創21世紀以來最好水平。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省域示范。一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優化調整,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啟動開展美麗江蘇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積極創建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二是堅定不移抓好長江大保護。系統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鞏固擴大岸線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成果,確保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當年清零”。深入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實踐,支持“1+14”省級改革試點,復制推廣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應用、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創新做法。三是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開展碳達峰專項行動,出臺“兩高”項目清單,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氫能、核能等清潔能源,探索建立綠電跨省點對點交易,促進形成綠色能源生產消費的市場體系和長效機制。
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增創發展新優勢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發展開放型經濟是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江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92家落戶江蘇,實際使用外資保持全國領先,連續四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我們要堅持以改革的辦法激發和釋放市場潛力,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持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賦能加力。一是加快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暢通流動與高效配置,聚焦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積極爭取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聚力打造和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業。二是積極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持續完善“1+5+13+N”優化營商環境制度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真正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積極爭取更多城市納入國家信用建設示范區。三是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深入實施“五大計劃”,穩步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保障中歐班列穩定暢通運行。加快打造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標桿示范,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推進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柬埔寨西港特區、中日(蘇州)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等境內外合作園區建設,挖掘和支持建設一批“小而美”項目。落實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支持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和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
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持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要求。這些年,江蘇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鎮新增就業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城鄉收入比縮小至2.11: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我們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成效。一是著力促進就業增收。制定出臺推動共同富裕實施意見,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壯大行動和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勵勤勞致富,支持蘇南等地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發揮公共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作用,加快打造高質量就業先行區。二是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聚焦更高水平實現“民生七有”,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一批民生實事,加快實施積極的人口發展戰略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持續解決好“一老一幼”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三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線。健全和完善能源保供監測預警機制,做好迎峰度冬、迎峰度夏等關鍵節點能源供應保障工作,切實保障好民生用電。穩妥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保持價格總水平運行在合理區間,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作者系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