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齊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這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鎮江市京口區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基層治理的部署要求,在聚力協同中推進“家門口”社會治理,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實際行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奮力書寫新時代美好生活答卷。
一、做好“家門口”社會治理的現實意義
“家門口”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會治理的第一線。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需求日趨豐富多元,群眾期盼更加廣泛多樣,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便捷高效服務成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一道“必答題”。京口區作為鎮江市主城區,人口密度大,人員流動性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做好“家門口”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做好“家門口”社會治理,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基層治理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就加強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作出系統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納入中國式現代化大局,提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等一系列重點任務。江蘇高度重視基層治理,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把“社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作為“六個顯著提升”之一進行專題部署,提出了“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的具體目標。從中央部署到地方落實上看,筑牢“家門口”治理前沿陣地,是基層一線從“治理末梢”到“治理前哨”轉變的必然要求。
做好“家門口”社會治理,是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關鍵之舉。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城鄉基層治理面臨新形勢、新挑戰。一是城鎮化快速發展,流動人口規模持續增長,就業結構和職業結構出現許多新特點。二是社會價值觀念更具現代性,人民群眾對公平公正、民主法治、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三是基層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交織,各領域風險因素容易在基層交織疊加。在積極應對新形勢、強化基層治理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和對待“誰來治、怎么治、治什么”三個基本問題。一是厘清基層治理主體,堅持系統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二是創新基層治理路徑,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理念嵌入到公眾、社會、政府三個層面的治理實踐,實現三者的良性互動,實現基層善治。三是明確基層治理重點,堅持源頭治理。準確把握具體目標、群眾需求、現實矛盾之間的內在聯系,推動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走實走深。從發展形勢和理論邏輯看,構建“家門口”治理新格局,是社會治理理論在實踐中發展的必然結果。
做好“家門口”社會治理,是回應基層群眾新期待的現實之需。京口區下轄6個街道、2個園區、61個社區(村),全域面積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6萬,城鎮化率達97%。作為建設起步早、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飽和的老城區,京口區存在著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逐年老化、規劃設計存在缺陷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幸福感、滿意度。目前,全區共有老舊小區約527萬平方米,涉及居民約20.4萬人。隨著改革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時俱進,對“家門口”人居環境改善的期待日益強烈,對“身邊小事”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在2023年全區收集的人大代表議案建議中,涉及老舊小區改造、疏通道路擁堵、增設路燈、加裝電梯等群眾身邊的問題占比近50%。從區域實際和群眾需求看,做好“家門口”社會治理,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傾聽群眾心聲、順應群眾期盼、用“小切口”撬動“大民生”的現實需要。
二、京口區打造“家門口”社會治理品牌的實踐探索
面對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新任務、新要求,京口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踐行初心使命,以高質量黨建強化組織協同、高水平服務強化民生協同、高品質文化強化文明協同為重點,不斷提升“家門口”社會治理品牌內涵,積極探索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全區先后實施社區黨建“兩網”服務模式、構建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打造新時代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京口區樣本”等一批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不斷推動城市社區治理工作走在前列。
以“家門口”黨建為引領,在組織協同中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京口區始終堅持“黨建讓家門口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聚焦群眾“家門口”的民生幸福,深入實施“家門口”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現代化三年行動,有效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向群眾“家門口”覆蓋,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織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堅持“一個網格一個支部”原則,以295個社會治理網格為單元,按照“八必有”標準,建立網格黨支部270個、黨小組25個,實現治理網格、黨建網格兩網深度融合。健全完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鏈條,設置442個樓棟黨小組、591個黨員中心戶,劃分亮明小區黨員責任區400余片,設立黨員示范崗270余個,成立“趣緣、業緣、志緣”等功能型黨組織607個,推動組織“根系”不斷向下扎根。二是整合多元力量,凝聚基層社會治理合力。大力推動轄區300余家單位黨組織加入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大支部”、“紅色朋友圈”,傾力打造“三個一”共建機制(即每個共建單位黨組織認領1個網格、每年參與社區重點任務不少于1項、為群眾辦實事不少于1件),積極協調全區2000多名在職黨員每年到居住地(結對社區)參加志愿服務2次,解決實際困難1個。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模式,江一社區自治理事會、雩北村“老弗士”工作站等鮮活樣本不斷涌現,居民自治能力顯著提升。三是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推行“先鋒承諾踐諾”制度,有效發揮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定期選樹群眾“家門口”的黨員先鋒榜樣,引導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勤勉履職、擔當作為。推動社區書記“頭雁工程”和“六優六化”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著力打造“全科+全能”的“雙全”社工體系。目前,全區一線社區工作者中的“雙全”社工達338人(占比達97.8%),基層隊伍能力素質得到顯著提升。京口路等2個社區黨委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61名社區(村)書記中2人獲評省“百名示范”,5人獲評市“千名領先”。
以“家門口”服務為關鍵,在民生協同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服務是最好的治理。京口區堅持服務先行,努力把優質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不斷激活基層社會治理效能。一是推動服務資源匯聚到“家門口”。堅持開放、集約、共享理念,推動民政、人社、醫療、文體、教育、政務服務等各類服務資源向黨群服務中心等基層服務站點集聚整合、集成增效,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著力構建更加便捷、貼心的“一公里服務圈”。聚焦轄區老年人現實需要,從老年人的“床邊、桌邊、周邊”問題入手,全面優化居家社區養老、助餐等服務,以優質、便捷的“家門口”服務,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溫馨、更安全,讓幸福頤養在“家門口”成為現實。積極順應法治建設新要求,開展“三官一律”進網格、“送法上門‘零距離、普法宣傳‘面對面”系列行動,深化流動法庭進社區工作機制,把法庭庭審搬到“家門口”,把法治服務送到“家門口”,切實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動服務力量下沉到“家門口”。出臺機關和社區結對服務10項清單,54家區級機關聯系61個社區(村),350余名鄉科級干部掛鉤網格。全面推行“一線工作法”,引導廣大機關干部沉到基層,走街巷、下網格、進住戶,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做到“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以最快速度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大力實施“社區吹哨、部門報道”機制,針對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發現的涉及行政執法等社區職能以外的問題,社區第一時間“吹哨”,相關職能部門第一時間“報到”,及時予以處置,實現“問題發現在一線、矛盾解決在一線、群眾服務在一線”。三是推動智慧治理延伸到“家門口”。充分發揮京口區數字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城市數字化治理新模式。綜合運用微信群、小程序等平臺,以居民為軸心,將物業、業委會、社區、街道、周邊商家等組成完整的信息化服務鏈、管理鏈,讓更多居民享受“足不出戶把事辦”的便捷服務。大力推行適老化和無障礙信息服務,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順暢使用以互聯網應用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技術,大力普及網上預約服務、掛號問診等模式。加快推進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建設,不斷強化社會治理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切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和服務質量。
以“家門口”文化為延伸,在文明協同中凝聚基層社會治理神韻。作為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和吳楚文化的交匯點,京口區有著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悠久歷史,隋唐直至近代均是府治、縣治所在地,文化底蘊十分厚重。近年來,京口區把文化傳承與弘揚擺在突出位置,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注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增添城市人文色彩的同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一是在城市有機更新中傳承歷史文脈。為解決城區房齡老、設施舊、出行不便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效提升市容市貌和人居環境,大力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堅持小區改造和文化提升并重,通過深挖歷史底蘊、修繕文化遺址,結合墻繪、雕塑等形式,講好文化故事,傳承歷史文脈,讓老舊小區既有“顏值”更有“氣質”。二是在城市建管中打造文化空間。積極推進24小時城市書房、街道圖書館和社區書屋建設,完善閱讀設施,豐富居民群眾文化生活,打造“家門口”的“詩與遠方”。深入學習上海七寶老街、蘇州平江路等特色街巷經驗做法,科學遴選富有京口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的老街舊巷,緊鑼密鼓開展文明街巷打造工作,著力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新空間。三是依托多元化載體加強文化宣傳。聚力打造“家門口”文化宣傳陣地,通過展牌、櫥窗、文化長廊等多種形式,融文化宣傳與市民休閑娛樂于一體,潛移默化地助推廣大市民提升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建成投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搭建理論宣講平臺、道德講堂、非遺展示館等實踐陣地,推動理論政策宣講服務隊進社區、進大院,因地制宜地開展經常性、面對面、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實踐宣傳活動,為群眾奉上文化大餐。
三、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啟示
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京口區通過打造“家門口”社會治理品牌,有效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為深化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啟示。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進一步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是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一是要提升基層治理的引領力。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基層治理的正確方向,確保黨的人民立場在基層落地生根。二是要提升基層治理的組織力。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才能枝榮。要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讓黨的組織“觸角”和工作陣地持續延伸到基層社會治理前沿,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緊緊依靠群眾。人民群眾是最廣泛、最活躍的社會治理主體。要主動適應社會治理新的階段性特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一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集中人民群眾智慧,通過搭建群眾參與平臺、拓寬群眾參與渠道,讓人民群眾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有處發力,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二是要踐行群眾路線。堅持以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做決策、辦事情時多做調研、多傾聽群眾聲音、多從群眾角度思考問題,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加精準、優質、高效的服務,避免出現政府出力而群眾不領情的現象。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匯聚多方合力。基層治理事務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繁瑣性、突發性特征,僅靠基層機關力量和資源難以有效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必須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一是明確責任分工。厘清基層政府、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社會治理主體間的關系,把該由政府管的社會治理事務管好、管到位,把政府不該管、不擅長的職能和公共事務以合適方式交給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并暢通各類社會治理主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二是激活社會力量。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在提高政府資源整合、綜合運用和快速響應能力的同時,積極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健全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搭建互動平臺載體,完善開放多元、互利共贏的社會協同機制,引導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使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治理基礎更加堅實。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提升治理能力。基層治理能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黨的執政基礎,基層政府作為推動國家政策落實的第一線,要把提升基層治理能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一是建好建強基層干部隊伍。加強干部能力素質培養和思想作風建設,引導他們扎根基層、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切實筑牢基層治理根基。二是以智慧治理持續釋放基層治理活力。把數字科技作為基層治理的基礎性新力量,加大“互聯網+基層治理”新模式的應用,推動基層治理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深度融合,實現基層治理的系統化、精細化和高效化。
(作者系中共鎮江市京口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