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乃華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要牢記四個“必須”: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突出“三個著力”的政策導向: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報告,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目標指引和路徑選擇。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有責任、有能力率先建立“四融八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四個融合”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內核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總體目標是推進以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江蘇省和長三角區域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必須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四個融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框架。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這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搶占現代化產業體系制高點的核心任務。一是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產業鏈條完備、產業特色鮮明及具有領先優勢的產業集群體系,形成新的增長引擎。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集群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薄弱環節,著力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補齊短板,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位勢和能級。三是培育引領性突破性的未來產業集群。聚焦未來網絡通信、第三代半導體、前沿新材料、氫能與儲能等領域,集聚高水平人才和團隊,為未來產業成長提供支撐。
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融合再造工程。這是發揮傳統制造業支柱作用,推動產業組織模式變革的主要陣地。一是推動傳統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各地要發揮各自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政策體系,有效解決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難題,不斷提升集群國際競爭力。二是有步驟地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實施產業基礎再造、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傳統產業煥新等工程,更大力度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區域增長極。三是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加快淘汰化工、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落后和過剩產能,實施工業領域節能降碳技術改造行動,打造一批國家重點行業能效領跑企業。
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這是強化現代服務業在實現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重構中的主體地位,提升產業分工與協同效率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技術服務、科技金融、檢驗檢測等高技術高增值服務,形成全鏈條生產性服務業體系。二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聚焦江蘇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多維數字經濟體系賦能產業發展,重點提升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高端新材料、高端紡織、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的生產性服務能力。三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引導農業生產向生產、服務一體化轉型,探索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涉農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機租賃等為農服務產業。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是重塑產業形態和發展模式,推動全產業鏈升級的戰略選擇。要高起點推進數字江蘇建設,更大力度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一是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優化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打造以南京、無錫、蘇州為核心的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布局,做強做優“數智云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二是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打造南京、蘇州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加快建設全省“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走廊”,助推實體經濟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三是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應提前布局數字經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支持軟件企業和園區的產業化應用,構建精準高效、協同聯動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
二、“五個高質量”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路徑選擇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緊扣“三個著力”的政策導向,從“五個高質量”維度,把握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要求和路徑選擇。
高質量科技創新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動力。提升科技創新的貢獻率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大約在40%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的水平。在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是否擁有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關鍵所在。一是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力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樞紐。二是強化頂尖科學家的集聚能力。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盡快實現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三是強化企業創新和轉化的主體地位。借鑒并放大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功經驗,積極組建科技產業轉化平臺,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高質量結構協調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推進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改善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一是通過“揚長板、補短板”增強產業體系韌性和安全水平。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提升產業集群能級,加快補齊關鍵領域的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二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推動產業振興,構建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區域產業體系,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增強城鄉經濟聯系。三是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更大力度推進全省生產力優化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高質量綠色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方向。高質量綠色發展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理念,是對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反思和揚棄,是基于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一是構建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產業支持體系。完善生態產品保護補償、價值增值及生態環境保護激勵等政策措施,形成企業持續技術改造、智能升級和綠色轉型的綜合支持體系。集中精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持續打造具有區域標識化的生態經濟品牌。二是強化協調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和增長的制度約束。建立GDP和GEP雙考核綜合評價體系,調整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三是推行“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節點”的產業分工與集聚模式。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產業集聚能力,推動中小城市和縣城“專精特新”產業布局,綠色低碳發展,放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民生福祉的疊加優勢。
高質量對外開放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過去40多年來,中國的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推進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促進我國的規則制度與國際通行的規則制度相銜接。江蘇應總結提升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型開放的經驗,著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循環創造條件。二是全力推動外資提質增效。實施貿易投資“請進來、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改善貿易投資環境,同時要聚焦穩鏈、補鏈、強鏈,著力引進標志性制造業項目。三是堅持以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為重點的創新交流。充分發揮江蘇創新水平高、產業配套能力強等優勢,擴大對外投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國外一流創新資源,做好以創新交流推動現代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
高質量共建共享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高水平共建共享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高度契合,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一是積極打造高質量就業先行區。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高水平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發展新就業形態。二是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發揮公共投資和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在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中的作用,加大“新基建”在蘇中、蘇北地區的投入比重。三是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創新。適應數字條件下產業活動由物理空間向網絡空間轉變的特點,推動區域共治共享協同模式變革,提升共享的層級和水平。
三、“三個高水平”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治理要求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江蘇要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以“三個高水平”協同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治理優勢。
以高水平區際協同推進一體化發展戰略。區域一體化是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同“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為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注入了強勁動力和活力。一是協同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與上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協同創新,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二是協同構建創新產業體系。將蘇南現代化示范區打造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基地,加強蘇南、蘇北產業轉移合作,放大傳統產業的優勢。三是協同構建互聯互通體系。加強南北融通、江海聯動,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要素資源合理有序流動,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
以高水平政企協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政企協同在營造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公平競爭和發展局面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是政企協同激發國有企業活力。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二是政企協同激發民營企業活力。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三是政企協同激發外資企業活力。繼續擴大市場準入,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尤其是在現代服務業上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讓外資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
以高水平跨界協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智能化、綠色化是產業鏈供應鏈演進升級的重要方向,以高水平跨界協同推進資金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產業鏈創新發展水平。一是協同推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政府的跨界協同能力,打造有利于創新人才聚集和成長的政策環境、評價體系,釋放創新活力,引領創新發展。二是協同推進資金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建立由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參與、企業投入為主的投融資機制,引導資本流向創新高地,支持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三是協同推進跨界治理能力提升。因應現代產業體系的復雜性和開放性變革,提升產業治理機制的靈活性和有效性,為“四鏈”深度融合提供高質量服務,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治理優勢。
(作者系揚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