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雄路遙劉登英趙一
(1.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農村科技服務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立足點在于縣域富民產業的發展,積極發展縣域優勢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多元化,推動農業村經濟高效發展,形成“一縣一業”的發展新格局?!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的發展理念,為縣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開辟新的路徑?!笆奈濉睍r期,要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立足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
云南省發布的關于促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決策部署,要求積極落實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保障《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29條措施》有序開展,強化區域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學有效地組織開展縣域創新能力監測評價及獎補工作,引導各縣(市、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變革,促進云南省縣域創新驅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本文從縣域經濟的視角下,基于2018—2020年云南省縣域創新創業能力監測數據,通過云南省縣域創新創業能力的研究,分析云南省縣域創新創業的現狀,探究云南省縣域創新創業發展的主要特點,深入挖掘云南省縣域創新創業能的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為“十四五”時期云南省縣域經濟實現高效增長,縣域產業高質量轉型提供有效建議。
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由李克強總理于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以應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隨后,學術界研究者對雙創研究熱情與日俱增。
王世強等運用空間面板杜賓模型實證分析了金融發展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發現,區域內金融發展的水平對區域內創新創業的能力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在空間上,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對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存在明顯的正向溢出效應。宋來勝等通過SYS-GMM分析方法實證探究了創新創業能力對地區生產率的影響,得出創新創業能力是促進地區生產率提高的內生動力。倪星等以2005—2016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通過空間杜賓模型的分析方法,發現創新創業能力對地區的經濟增長效率、結構和規模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發現政府的科研財政力度越大,創新創業能力越能影響經濟的增長。
劉傳明通過Dagum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方法,分解中國8大綜合經濟區創新創業能力的地區差距。研究表明,中國8大綜合經濟區創新創業能力的區差距呈下降趨勢,說明了創新創業能力的區域差異在逐漸縮??;齊書宇等積極探索有效評價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標準,確定了創新能力、創業意識、創業能力以及創業管理能力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4個一級指標;王元地等以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建立了區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梅強等分析了創業內容在區域技術創新系統中的重要性,進而建立了區域技術創新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郭志軍等結合延邊大學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民族地區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普通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應成為我國實現創新創業戰略的重要環節;高靜等指出,在現今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下,將創新創業教育加入到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勢在必行;李飛等在分析了“文化人”的基本內涵和特征基礎上,探討了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國內學者對于創新創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響、能力評價、能力培養等方面,整體來說,關于創新創業能力的研究領域還有待延伸。本文基于縣域經濟的視角,考察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分析云南省縣域創新創業能力,研究云南省創新創業能力的特點及問題,進一步為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經濟提速提供有效的建議。
“十三五”期間,云南省秉持創新創業驅動的發展戰略,積極打造創新型社會,加大科技財政投入的力度,健全有效的科技創新創業體制,培育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如圖1所示,“十三五”期間,云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2位,全省科技創新水平2018年的16%增長至2020年的18%。各州市的科技創新水平發展存在差異,科技創新水平排名前3的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昆明市,其中,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0年科技創新水平達到39%。

圖1 2018—2020年云南省縣域創新能力綜合水平
云南省縣域創新能力綜合水平整體偏低,全省平均水平3年增長幅度較小。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45%摘得頭魁,其次是昆明市、曲靖市和玉溪市,綜合水平均達到20%以上。表明云南省創新能力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各縣域地區的創新能力發展相對不平衡。
創新環境評價指標包括企業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獲得的稅收減免額、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及研究開發機構數和縣級以上科技特派員數。
云南省企業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獲得的稅收減免總額2018年達到65275.84萬元,2019年達到94039.9萬元,2020年108862.33萬元,2020年相比2018年增長66.8%;云南省縣域企業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獲得的稅收減免平均額2018年達到4518.42萬元,2019年達到6572.92萬元,2020年達到7631.60萬元。如圖2所示,3年來企業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獲得的稅收減免額以及增長速度排名前3的地級市分別是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市,其余各州市的增幅相對來說較小。云南省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及研究開發機構數從2018年的151家增加到2020年194家,增長率達到22.4%。

圖2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企業享受研發經費政策稅收減免情況
云南省縣級以上科技特派員下鄉援助數量由2018年的1417人增加到2020年的5740人,增長率高達305%;如圖3所示,除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外,各州市縣級以上科技特派員數下鄉援助數量均在飛速增長;其中,昭通市、麗江市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2020年縣級以上科技特派員數分別是2018年的10倍、8倍和5倍,昭通市縣級以上科技特派員數突破1200人。

圖3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縣級以上科技特派員數情況
創新主體評價指標包括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和創新密集區數。
云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有2018年314家增加到2020年377家,增長率為20.1%;如圖4所示,數量排名前3的分別是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市,而增幅排名前3的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曲靖市,增長率分別高達46.7%、41.6%、28.6%。

圖4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
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由2018年的860家增加到2020年885家,增長率達到2.9%,增幅整體緩慢;如圖5所示,各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整體減少,僅有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昆明市和麗江市5個州市呈增長趨勢,其余數量再減少;云南省各州市創新密集區數3年來變化不大,由2018年49家增加到2019年52家,然后減少到2020年的47家。

圖5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數
創新投入評價指標包括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當年本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
云南省公共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不斷增加,由2018年的43.1%增長到52.1%,增長率達到20.8%,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在增加,由2018年的8.61%下降到2020年的10.55%;如圖6所示,云南省各州市科學技術支出存在差異,增長率排名前3的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和玉溪市,增長率分別高達258%、128%、82.6%,有8個州市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在減少。

圖6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比重
云南省就業人員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整體呈增長趨勢,2018年達到3526.56萬人,2019年增加到4026.19萬人,2020年減少到3974.89萬人,相比2018年,2020年增長率達到12.7%;如圖7所示,各州市就業人員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排名前3的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臨滄市、曲靖市,其中,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就業人員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突破1600萬人;而增長率排名前3的是昭通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市,分別高達452%、129.3%、80.2%。

圖7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就業人員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
云南省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由2018年的554952.1萬元增加到2020年747762.92萬元,相比增加34.7%,增加的經費達到192810.82萬元;如圖8所示,云南省各州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排名前3的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市和玉溪市;其中,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經費投入突破200000萬元;經費投入增長率前3的是麗江市、玉溪市和曲靖市,分別高達530%、96%、85.3%。

圖8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
創新績效評價指標包括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萬元GDP綜合能耗和發明專利擁有量。2018—2020年云南省縣域創新績效綜合水平穩步上升。如圖9所示,云南省各州市的縣域創新績效水平排名前3的有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縣域創新績效增長率排名前3的是麗江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分別高達466%、291.6%、269%。

圖9 2018—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創新績效水平
“十三五”期間,云南省全力實行創新創業驅動的發展戰略,不斷增加科技財政投入,旨在健全科技創新體制,培育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加強創新型社會建設。在此期間,云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2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實現翻番,全國排名從23位提升到19位;省級的科技財政費用在2020年的增速達到了全國前5名;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的數量從每年13.16上升至每年的19.19,增長率達到46%,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云南省縣域創新能力綜合水平整體偏低,全省平均水平3年增長幅度較小。經對計算結果分析,全省僅有昆明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市、玉溪市四州(市)綜合水平達到20%以上,其他州市仍未達到全省的平均發展水平。表明全省縣域創新能力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云南省縣域創新能力發展水平在創新環境、創新主體、創新投入、創新績效4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區域不平衡。在創新環境方面,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昆明市在2020年期間,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及研究開發機構數均達到30家以上。而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普洱市在2020年期間,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及研究開發機構數均未達到10家,其中,普洱市的機構數僅有2家。在創新主體方面,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昆明市、臨滄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在2018—2020年均保持110家以上。特別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達到159家。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昭通市在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數仍不滿10家。在創新投入方面,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市在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均在131629.8萬元以上,而迪慶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不滿7095萬元。在創新績效方面,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2020年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8.48萬件,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發明專利擁有量只有0.96萬件。由此可見,云南省各縣域創新能力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創新的環境、創新的主體、創新的投入和創新的績效都對云南省縣域創新創業能力有著重大的作用。
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不多,僅達到全國的0.62%;研究發現,大多數的企業依舊位于全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低端地位,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研發經費的支出和收入之比只達到0.90%,其中有設置研發機構的企業僅達到10.96%。
云南省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數量較少,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載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只有部分州市上設立單獨的科技局;省、州、市、縣的本級財政科技支出費用不足。
云南省創新創業中研發人員數量少,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2;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嚴重不足,科研招聘的機制不完善,云南省兩院院士的數量少,遠低于西部地區擁有的平均水平。
各州市、縣級政府要積極建立多樣化、多層次的科學技術創新理論的學習制度,以黨、中央、國家領導人對科學技術創新的認識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思想,樹立創新創業發展的新理念,不斷提升對各縣域理解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能力,為縣域經濟的創新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因地制宜,以本土資源、產業條件、生態環境作為創新的基礎,不斷優化調整縣域產業結構,以科技創新為重點,強化縣域特色產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具有縣域特色的戰略型高新產業,建設擴展創新型的產業集群。推進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建設,合理安排科技管理的干部,加強工作經費的監督管理。健全縣域科技工作的推進機制,落實獎懲制度,明確縣、鄉鎮(街道)、開發區科技工作分管的負責人員,確??萍紕撔聞摌I的工作任務能夠落實到位。
開展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活動,建設科技創新新主體,培育發展縣域的高新技術企業領導人。重大發展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發揮中小型企業的市場作用。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創新服務方式,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科學技術的研發、檢測、管理、技能培訓以及市場拓寬等服務。推動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科技農業等優質現代農業的高效發展,培育打造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科技先進企業。
建立打造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打造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示范區。完善高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健全園區創新創業的服務體系。優化整合工業園區的資源,推動工業園區向創新力強、規模大的高新技術園區的升級。
推進高等農業教育改革,加強政、企、校3方高效合作,鼓勵和組織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聯合開展科學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推廣應用。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增加發明專利授權的資助投入,積極引導企業和單位創造和獲取自主知識產權。
鼓勵和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積極組織開展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和科技企業幫扶等能培育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的活動。積極打造國家級和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加強科普基地、科技館等科普基礎設施的建設。組織舉辦如青少年校園科普、“科技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科技下鄉”等科普類活動,依托各級學會、企業科協、農技協等組織開展科學普及的任務,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素養。
鼓勵有能力的企業積極建設科學技術研發機構,開展企業科研機構認證行動。扶持企業打造建設屬于自己的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以及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爭創省級以上科技創新高水平的平臺。引導形式多樣、機制靈敏的新型研發機構的建立;立足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加強組織建設和指導,打造以龍頭企業為首,聯合省內外優勢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健全技術市場規則,推進技術交易、評價、轉移、檢驗檢測、咨詢等專業科技服務機構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綜合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發展,鼓勵相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留下來建設服務機構。積極培養發展技術經理人、技術經紀人等技術轉移人才,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