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贊



為國家與社會培養技術、生產以及服務為一體的高素質與高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與任務。其中,中職體育是依照中職人才培養而設計的一門鍛煉學生心理健康、身體素質的重要課程,與其他專業課一致均有明確的專業指向性,為中職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與服務。近年來,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中職院校體育課程依照職業體能需求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改革,構建了完善的中職體育課程體系。
一、職業體能的概念
在體育活動中,體能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主要包括爬、越、走、跑、支撐、攀登、懸垂、投擲等;二是人體的身體素質,主要包括人體的力量、人體的靈敏度、人體的速度以及人體的柔韌等[1]。職業體能主要是指人們在職業崗位中呈現出來的可以適應崗位要求的體能,其中包含與職業有關的內容:一是身體素質,主要涵蓋了人們在勞動環境中展現出來的適應能力、耐受力等;二是職業所需的身體活動能力,主要表現在可重復性或維持身體姿勢的協調能力。在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中,中職體育課程教學是否可以滿足企業崗位體能需求,能否適應新時代中職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中職體育課程鍛煉職業體能的關鍵。
二、中職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設置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目前,中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多數采取的是“2+1”教學模式,在校就讀學習時間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學生剛入校階段,主要以提升學生體質為主,在進行體質健康測試的前提下開展相應的教學。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是以專項運動訓練為主,如排球、田徑以及籃球,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相應的運動技巧與方法,在體育運動中可以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與體育道德素養,改善學生不良心理,提升其意志。第四階段主要開展選修類的體育項目,如太極拳、瑜伽等傳統健身健美運動,使學生可以掌握不同的健身方法[2]。由表1可知,現階段中職體育課程內容比較豐富且合理,既有理論知識教學,又有專項技能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魄,還能培養學生的活動技能水平。雖然內容設置基本能滿足學生體育的基本需求,但是大部分的體育教學尚且停留在學生技能傳授方面,而對學生后期職業發展方面的體能并未過多考慮。因此,中職院校在體育教學中應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體能要求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并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職業體能的相關運動。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中職體育教學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運動技能目標。主要是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2)社會適應目標。主要是將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重點培養,通過體育訓練來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道德素養等意識,使其可以正確認識與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3)運動參與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其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上好體育課,可以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4)身體健康目標[3]。主要是利用體育課程對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情況進行測試,使其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進一步提升身體素質。(5)心理健康目標。主要是使學生利用體育訓練來進一步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況,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形態。同時,在整體教學目標之外,中職學校還應該在不同階段依照體育課程情況設置不同的階段目標。據調查發現,大部分中職學校是以“增強學生體質”“身體健康”等為主要目標,很少會在教學目標中明確表示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體能,或者是預防職業病等意識與能力,即使設置了運動技能、社會適應、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教學目標,但是卻存在實用性不強的缺點,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體能要求不符[4]。所以,教學目標的設置需要注重學生身體健康,同時要注重其職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充分體現出中職體育教學的職業特點與目標。
三、職業體能需求下中職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及方法
(一)課堂教育形式
現階段,中職體育課程主要是在一、二年級開設,三年級則是上學期開設。在三個不同年級中,學生學齡不同,身心發展不同,體能情況與心理狀態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中職學校依照年級不同設置了不同的教學內容與上課形式。如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偏小,身心發展不夠完善,其所學專業課較少,職業意識尚且較弱。針對該情況,教師可采取“班級授課”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又能提升其活動能力,提升合作與健康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隨著專業課的學習與身心的不斷發展,二年級的學生對職業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個體差異來選取不同的體育項目。三年級的學生面臨頂崗實習、就業等壓力,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職業體能等需求來進行分班授課,對每一個班級進行相應的體能訓練以及拓展,進而提升學生對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與耐受能力。
(二)體育課程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工作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總稱,既包含了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教學活動的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方式,又涵蓋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消化知識、接受知識并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每位教師都有屬于自己的方式,任何一門課程都有相應的教學方法,且又存在自身特點與要求。據調查顯示,中職院校體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有講解示范法、完整與分解法、比賽和游戲法、自主探究、多媒體演示等。教師在培養學生職業體能中應注重知識內容教學,重點培養其組織、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進行講解,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
(三)課程教學評價
在中職體育中,實施教學評價機制主要是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運動并熱愛體育運動。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中,中職院校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院校實際情況與職業性特征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從而客觀公正、準確、全面地反饋中職整體的教學情況與學習狀況。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學評價已成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環節,因此在課程教學評價中既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職業綜合能力培養、職業體能培養,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過程性評價。通過調查顯示,現階段的中職體育教師采取的教學評價較為單一,雖然部分教師嘗試將過程性評價融入其中,但是因評價方式過于簡單(以出勤指標作為過程性評價方式的標準),并未充分體現出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成長性,且嚴重打擊了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積極性。再者,在職業教育改革與轉型的背景下,多數中職院校并未將職業體能與學生職業能力等內容、意識等融入體育評價中,沒有充分體現出體育的職業性能,這就為中職體育教學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帶來一定制約。
(四)教學實施與場地
健全的體育場地、運動設備設施是中職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前提,中職《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要求各級學校需按照建設標準來配備體育器材、設備、場地等,還規定將體育器材歸納至教學儀器供應計劃中,中職學校除了要配備相應的體育設施與場所,還需要依照中職專業特色與職業崗位需求來添置相應的活動器材與設施,如表2所示。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扶持與投資逐漸增加,中職體育的設施、器械設備、場所等配備得到明顯的改善。據相關研究指出,75%的師生對中職院校的體育設施、場所等表示滿意,說明現階段中職學校的體育儀器設施、教育場地等可以有效滿足開展體育活動的實際需求,可以為學生參與體育項目活動提供最基礎的保障。同時,在實際調查中還發現中職學校的體育場地建設尚且存在以下問題:(1)室外體育運動場所比較充足,但是室內體育運動場所相對不足,只有室內乒乓球臺、健身場地等不利于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2)拓展類的體育運動場地較少,不利于中職校體育其他類項目的拓展。(3)體育場所未充分體現出職業院校的職業性,服務型的專業是現階段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的類型,而在中職體育調研中發現很少有學校建立專門的室內康樂場所。
(五)學生學習動機與狀態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就是對待課程內容學習的態度,學生動機則是指激發學生向某目標學習的動力,學習狀態與學習動機是否正確、端正等均會給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相關研究發現,中職生的生源相對特殊,普遍存在學習成績偏下、考不上高中等情況,中職生在學習態度方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從體育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反饋來看,教師對學生參與體育項目的學習態度保持一致,學生的自我評價相對偏低,所以體育教師可以從“教學氛圍”方面著手,以“就業為導”作為轉變教學模式的方法,營造良好的體育學習氛圍。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動機很少是與職業有關的健康知識與技能,這也就進一步表明中職學生對體育課程與未來職業發展的認識不足,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加強中職生的職業教育,潛移默化地提高其綜合職業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依照職業教育的改革與職業體能需求情況,對現階段中職體育課程體系進行分析,并依據中職體育的教學目標、內容設置、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場地與設施、學生學習動機與狀態等研究發現,現階段的中職體育在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健康知識的獲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與學生未來職業崗位間的結合相對較少,無法更好地滿足現代化體育職業體能的需求,還需教師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呂方方.中職學校“3D打印”課程與教學現狀的調研與分析[J].內江科技,2022,43(11):80-82.
[2]李銳,劉俊,丁堅,等.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中職體育課程現狀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3):78-85.
[3]李銳,劉俊,丁堅,等.基于職業體能提升的中職體育“菜單式”課程包的構建[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3):15-20.
[4]張卓彥.職業需求為導向中職校體育課體能教材開發與設計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4):118-121.
(作者單位:閩侯縣職業中專學校)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