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陳老師:
20年前,也是在春天將至的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你給我寫了一封信,題目是《寫給20年后的自己》。那時你還未滿20歲,是一個只有半年教齡的年輕老師。
你對我充滿好奇,問了我許多問題,也訴說了你的煩惱,表達了你的希冀?,F在,隔著20年的漫漫時光,我來回答你關于專業成長的問題。如果答案只能用一個句子來表達,我想告訴你:親愛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是你一步一個腳印塑造了我,一切早就有跡可循。
你是20世紀最后一批入學的中師生。畢業那年,“分配工作”取消了, “鐵飯碗”沒有了,你很不安。你曾想重回高中讀書,參加高考,圓大學夢,但由于家境困難,你最終聽了父母的話,到家鄉的一所村小當代課老師。報到的前一晚,你躲在房間偷偷落淚,無比落寞地在日記里說:“大學終究對我關上了厚重的門……”
親愛的,真想穿越時空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篤定地告訴你:“大學的門永遠向你敞開著!”只要你有學習的愿望,你可以一個猛子扎進知識的海洋里,想待多久都行,想探索哪片領域都能找到路徑。事實上,你正是這樣做的。
持續學習:機會給
有準備的人
初為人師的那幾年,是最純粹的“海綿”時光——你像海綿吸水一樣,把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學習中,學習做一名好老師。你讀書,從《小學語文教師》到《教師博覽》,從《教海漫記》到《給教師的建議》……閱讀打開了你的視野,你從教育故事中體會到師者的幸福和樂趣,更學到很多治班與教學的好辦法,你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小陳老師。
你特別喜歡聽課,聽說哪里有好課,你排除萬難也要去學習。你會記非常詳細的筆記,包括教學環節、教學語言、學生反饋,還寫上自己即時的思考。好課讓你興奮不已,上課的老師成了你眼里的大明星,有時你還求合影、要簽名。我有時翻看老照片,端詳著當時的你,忍不住會感嘆:年輕真好!
你癡迷于收集整理優質教學設計,合適的必定拿到自己的課堂上臨摹一番,有的成功了,你沾沾自喜;有的卻感覺像東施效顰,你也不氣餒,而是反思,繼續。備課時,你要求自己先“素備”,即不參考任何教學資料,自己解讀文本,獨立寫出教學設計;然后再對比資料,暗自較勁。起初看自己的教學設計是一塌糊涂,慢慢地,你發現自己確定教學目標越來越準確,教學過程的展開越來越充實、順暢,偶爾還有獨到之處。
愛學習的你成長很快。工作第一年,鄉中心小學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聽了你執教的《四季》,夸你“代表了同期入職的十幾位老師的最高水平”。工作第二年,你通過了縣城一所小學的面試,獲得了更好的平臺和待遇。工作第五年,終于有了考編的機會,你連續兩次在考試中勝出,成為一所區屬農村小學的正式老師,次年又進了城里最好的學校。你深深地感到,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最好的準備,就是持續努力學習。
公開課:成長的快車道
像所有年輕老師一樣,你經常被安排上公開課,新入職教師見面課、年級組的集體備課展示、領導隨堂聽課等等,壓力在所難免。有的同事對此唯恐避之不及,但你每次都爽快答應。累嗎?當然啦,但累中有得,苦中有樂,因為上公開課是收獲最多的呀!你在“構想—實踐—研討—再實踐”的過程中,飛速提升教學水平。很快,你開始承擔更高層次的公開課:校本教研開放日觀摩課、骨干教師示范課等。同時,你被推薦參加區優質課比賽,并一舉奪魁,又在后來的市級、省級比賽中獲獎。磨課過程中,你得到了很多人的指導,也遇見了專業成長中的貴人。時任區教研員梁江新老師非常關心你的成長,市教研員陳泉堂老師邀請你加入了他主持的省級名師工作室,你和一群來自全市的志趣相投的優秀教師一起學習、研究。那幾年,你勁頭足足的,真正體會到了專業成長帶來的充實和幸福。
當然,你也遇到過挫折。一次市級觀摩課,你執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在自己的學校試教時感覺良好,正式上課時卻氣氛尷尬、節奏拖沓,最后只完成了80%的預設內容。你痛定思痛:這堂課想要的東西太多,太過于注重教案的演繹,唯恐漏掉任何一個亮點設計,對學生的學缺乏足夠關注,課堂出現問題也就很難及時調控。這次失意讓你從心底領悟,課堂是學生的,教學永遠應該為學生服務,要警惕任何試圖把聚光燈打到教師自己身上的行為。從那以后,你對課堂多了一分敬畏,時刻銘記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
你的恩師——市教研員吳鮮玫老師對你傾囊相授,你承擔的任務也越來越有分量了。2019年課標修訂組專家來江西調研,聽了你執教的《花鐘》,上海師范大學鄭桂華教授非常認可。她本打算“只聽不評”,后來聽得有興致,便欣然接受邀請,指導你優化教學方案。你還幸運地得到了省教研員徐承蕓老師的關心和指導,后來她邀請你在當年的閱讀教學教研會議上向全省老師做報告。2021年,你的錄像課《朱德的扁擔》被評選為第三屆全國優秀課例征集一類課例。
親愛的,20年前寫信的你并不是一個“想當將軍的士兵”,沒有奢望過有一天登上省級、國家級的平臺,甚至覺得“市優”都遙不可及。但是走著走著,花就開了。所以人生真的沒有白走的路,請你只管風雨兼程。
寫作:激發成長內驅力
你問我這20年來有什么遺憾嗎?有啊,不少呢。我挺愛寫東西,文筆還算流暢,但隨心所欲,沒有規律。2016年,我開通了個人微信公眾號“二丫手記”,在發布的首篇文章《生長許久的念頭,今日終于破土而出》中,我寫下初心:“和孩子之間有許多值得記錄的故事,就以這里為起點吧,一磚一瓦地建造屬于我們的小屋。許多年后,若有人從陳舊的文字中讀到童年,于我于他,都會是一種幸福吧。”
但只寫了一段不長的時間,公眾號就因為各種原因“停更”了,現在想來覺得十分可惜。縱觀那些優秀教師的成長史,基本都經歷了“讀書—教書—寫書”的積累和錘煉,我知道卻沒有做到。當時帶的學生已經畢業了,我自己也轉崗到教研室工作,一線帶班和教學的許多鮮活故事沒有及時記錄,就錯過了反思與沉淀的機會,甚至那些原本難忘的記憶都湮沒在時光里,只剩一些碎片了。所以,如果這封回信能抵達你那里,我要鄭重地提醒你:拿起筆寫你的教育生活,哪怕讀者只有你自己。因為這是你生命的史詩?。【退隳阕x不到這些話,我也要告訴你:開始教育寫作的最好時機是當下。我會重新拿起筆,書寫現在,也追憶過去、描繪未來。
親愛的小陳老師,越過漫漫時光,我看到你寫好了一封信,你把它小心折好,裝進信封,放入“藏寶盒”。在你身后,宿舍的墻上貼滿了孩子們送給你的畫,是在各種練習本上畫的。你仔細地裁剪出形狀,一幅不落,拼貼出一墻的熱鬧。等著吧,它們的隊伍還會繼續壯大。過不了幾天,窗前的木桌上,會有孩子們折來的大把的映山紅,插在玻璃瓶里。窗外小操場的泡桐樹就要開花了,大朵白色的花,香氣撲鼻,你這間斗室將盈滿芬芳。
感謝你的美好,感謝你的熱愛和努力,讓今天的我有前程可奔赴,亦有青春可回首。
永遠愛你的:陳珍
(作者單位: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教學研究室)
(插圖:譚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