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科
我喜歡做根雕。起初,有同事潑冷水,說地處丘陵,缺少優質根材,做不出名堂來??晌艺J為,本地樹根雖說比不上山區的樹根那樣千奇百怪,“顏值”也一般,但村頭巷尾、溝坎河畔和施工工地上各類棄根比比皆是,可以隨手撿來,隨心所欲地擺弄,既能放飛想象力,又能活動筋骨。這種“無本生意”值得嘗試。于是,我一做就是20多年,頗有感悟。
根雕創作要用“減法”。要善于捕捉靈感,去除雜枝,化繁為簡,去偽存真。如作品《親子》,老槐樹根原本枝杈繁雜、紋理縱橫,但凹凸坑洼、起伏有致的外形很獨特,比較突出的是一個雞頭形。由此我聯想到雞的身體和尾巴,圍繞雞的主體形象,去除多余部分,留下雜枝的根部做成爬到母雞背上和躲在尾部、翼下探頭張望的小雞,就能再現鄉野村頭母雞帶小雞的情境,樸實溫暖。
根雕創作還要用“加法”。這里的“加”主要是指在作品內涵和趣味上的發掘與拓展,無中生有,創意無限。如作品《悲鳴》,原材料是從建筑工地上撿來的一段殘根,形態極為粗陋,路人不會再看它第二眼。但它突出的一節斷枝和滿身裂紋讓我靈光一現, 便把斷枝做成一只仰首啼鳴的鳥,因家園被毀壞而“悲鳴”。于是,斷裂殘破變成了焦點和亮點,有效渲染了生態保護的主題。
無論“減法”還是“加法”,都需要作者以根為本、獨具慧眼、巧奪天工,最終化腐朽為神奇。這些年來,我不知不覺做出了百余件根雕作品,有參展獲獎的,有造型照片在報刊發表的,還出了本《根雕·攝影詩話》的冊子。安徽《教育信報》對我做過專訪,并以《會玩的“拾荒人”》為題進行報道;《當代教育家》雜志在封三刊登過我的5件作品的照片;《肥東報》也對我做過專題介紹。我除了自己做, 也教學生做,教學案例《化腐朽為神奇——小型根雕制作》和論文《走在鄉間小路上——根雕美術教學漫談》 都發表于《少兒美術》。在省內外美術教師培訓中,我將自己的創作和教學經驗都做過分享,并將根雕創作的“工匠精神”延伸到教書育人上來。我認為,根材的發現、創作過程與職業教育的教書育人理念十分契合。
尋覓根材好比發現人才。一般認為,中職生是普高篩選下來的低分生,他們多數在初中被當作“邊角料”,在中考升學中淪為“棄材”,就像本地的樹根,看起來普普通通,貌似百無一用,可實質上璞玉未雕,多為良才。我有根路邊撿來的木棒,其貌不揚,卻可利用身上的疤結雕刻出蝸居于“小高層”上的許多鳥兒,讓人想起“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名句,寄托人類對大自然的留戀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職生都有自己的稟賦特長,教師因材施教,去發現、去發掘、去塑造,培養他們健康的興趣愛好,就有望各盡其才。
構思立意好比因材施教。根雕創作首先要抓住根材的形態、結構、動勢的總體特征和疤結、孔洞、肌理、色澤等局部特征展開聯想,讓樹根在奇思妙想中復活。這個環節最為重要,要對根材上下左右、顛來倒去地觀察,反復權衡,統籌安排,以期找到最佳創意方案。普通的作者止于做啥像啥,立意不高;高明的作者不僅能因材施藝,讓作品形神兼備,還能做到創意獨特、寓意深刻,把樹根的天然優勢發揮到極致。
例如作品《老伴》,原材料是一塊外表腐爛不堪的朽木,去除污漬后,我忽然想起魏晉時期的詩句“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頓時靈光一閃:把靠前的根作為兩只鳥頭,精雕細刻,做成兩情相悅、交頸與共的鳥。斑駁殘破的外表,是風雨沖刷的結果,不加雕飾正好能表現老年人攜手一生、不離不棄的深情,禮贊永恒的愛情。
根雕創作需要敏銳的洞察力,這要求創作者不僅具有一定的美術素養,還要儲備天文地理、哲學文藝、社會自然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思想境界高,知識素養深厚,便能出神入化,放大樹根的藝術價值。
2000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有教無類。他研究學生的所長所短、優勢劣勢,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讓顏回、冉求、宰予、卜商等各有所長、各盡其能。今天的中職教師更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善于發現和培養人才。
雕刻打磨好比潛心育人。根雕藝術講究“七分自然,三分人工”,要順其自然,因材施藝。在創作《老伴》時,我盡量保留樸實自然的肌理特征,只在鳥的頭頸部分下功夫,突出重點,其他地方以意象為主,讓作品在淺色與深色、光滑與粗糙、具象和意象的對比中深化主題,提高藝術感染力。雕刻和打磨既要抓住重點,又要耐心和細膩,匠心獨具方能光彩奪目。
“后進生”轉化絕非一日之功。 中職生大多在初中階段就是各個班級里的“貧困戶”,進入中職學校后雖有了新目標、新起點,但悲觀厭學者居多,疏懶懈怠的惡習難改。因此,教師教學要放眼未來,寬容細致,克服一切困難,幫助學生重拾理想、振作精神、培養興趣、學習技能。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靜待花開。
上光打蠟好比激勵鼓舞。根雕完成后,要上光打蠟,在防腐中增強美感,然后再配上合適的底座,突出主題,增強形式美感。教育的意義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渴望獲得成就,期待老師和學校的肯定。教師可以把學生作品裝裱起來,或在校園舉辦展覽,在班會、校會等集體場合展示、宣傳、表彰,給學生貼上“優秀”的標簽,營造積極上進的育人氛圍,讓學生進一步激發興趣、點燃熱情、鼓舞斗志。
我的學生露,在文化課上表現平平,但對剪紙情有獨鐘。發現她這個興趣后,我為她拍照片、辦網展,引導她學創作、多投稿,不斷激勵她。近三年來,她利用課余時間做了300多張剪紙,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無所不能。即使是寒冬臘月,她也不畏寒冷,一刀一剪,細致入微,雙手凍傷了也頑強堅持。她的作品《鐘南山爺爺笑了》獲得安徽省中職生“文明風采”大賽最佳作品獎,《抗疫有我》刊載于《合肥文藝》,《牛年剪紙》刊載于《江淮晨報》,《江西教育》還專版刊載了她的作品。我相信她一定會堅持下去,做一個非遺剪紙傳人,做文化傳承的使者。
匠,指有工藝專長的匠人,被稱為大師傅,他們做事全力以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當代職業技術提倡“工匠精神”,教師首先要具有“工匠精神”,胸懷教書育人的“匠心”,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把職業當作事業,心懷博愛、潛心研究、深耕細作、精雕細琢,成就學生的未來,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通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