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美術課程作出科學指導,統籌規劃了初中美術的教學方向,提出了眾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理念,是新時期初中美術教學的主要依據。美術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能力的發展和高雅審美情趣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標背景下,美術教師應堅持以美育人的導向,對教學進行優化創新,切實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的原則
(一)注重興趣培養
興趣是促使學生開展一切學習活動的最佳驅動力,同樣也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動機。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提出“激發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這一要求,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美術教學應堅持注重興趣培養的原則。根據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活動方式,美術課程可分為欣賞與評述、設計與應用、造型與表現、綜合學習與探索四個模塊,上述模塊中的教學內容開放性較強,能夠使學生產生無盡的想象,迸發出強烈的創造意愿,有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應保留學生的想象,鼓勵學生發揮個性,只要學生的創作和想象不受條條框框的局限,自然便能夠形成濃厚的美術興趣。
(二)加強審美能力培養
從美術的學習和鑒賞形式來看,美術屬于視覺藝術課程中的一種,學生通過視覺對鑒賞對象進行觀察,在形成視覺印象后通過心靈感悟和理解形象的含義。但多數初中生并不具備獨立感知和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學生審美能力不足。加強審美能力培養,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拓展學生眼界,還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加強審美能力培養,需要教師傳授給學生感知美、發現美和欣賞美的方法。生活是學生最熟悉的場景,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的素材,教師應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在不斷積累和練習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重視創造力培養
美術是藝術的一種,完成美術作品的過程本就是一個創作過程。學生是否完成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內化,都需要通過學生創造力的表現進行判斷,而判斷學生的創造力需要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分析。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創造力是學生基本能力的最高表現。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不要以固定的形式和標準要求學生,而是要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創作個性化作品,畫出內心中的真實世界。在沒有條條框框的環境下,學生的創造力發展空間更廣。
二、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美術教學策略
(一)運用多媒體促進課堂教學
在美術課堂中,現代多媒體技術是高頻率投入使用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其動態直觀的優越性為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使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步提升。多媒體技術能夠帶給學生各個感官上的沖擊,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且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平鋪直敘、靜態的文字和圖像以動態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從教學方法來看,多媒體技術靈活性更強,能夠重構傳統美術課堂中單向傳授的課堂模式,對教學進行全方位優化。
1.生動形象,激發興趣
在新課標下,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成為教師主要的教學方向,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教材中的內容以視頻、圖像、音頻等方式動態直觀地呈現出來,相較于靜態的教材,多媒體技術能夠從聽覺和視覺上吸引學生,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中,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也需講究方法,倘若直接播放視頻素材,缺乏相關鋪墊,便很容易出現學生觀看視頻后興趣迅速消散這一現象。教師應做好鋪墊工作,通過鋪墊將學生的興趣留在課堂中。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為例,在“美術是個大家庭”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本節教學目標為帶領學生了解不同類別藝術作品的特征和功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可確定好鋪墊方式,如通過提問進行鋪墊是一種有效方法。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組織學生自由討論美術的主要門類,并設定1分鐘討論時間,在時間結束后學生可自由舉手發言,說出自身了解的美術門類,教師則將學生的發言一一記錄。在舉手發言完畢后,教師便可通過提問進行鋪墊,如:“同學們,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接下來我們一起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中就有你們想要的答案,同學們在觀看完畢后將答案寫在紙上,并說出你最喜歡的一種美術門類。”以此使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此時教師便可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視頻按照繪畫、雕塑、設計、建筑的順序進行播放,并通過視頻詳細展示每個門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繪畫門類中,視頻可分別展示按照工具材料分類、按照表現題材分類、按照功能用途分類的各種類型的代表性畫作,使學生在豐富的畫作展示中流連忘返。學生只需認真觀看視頻,即可輕松總結出美術的四種主要門類,在后續學生說出最喜歡的美術門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原因,并以此為由進行不同門類美術的學習,以此既營造了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又能有效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
2.拉近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由“教”與“學”兩部分組成,教師與學生都是不可替代的主體。新課標中提出的眾多理念和要求都需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落實。在以往教學中,教學內容側重于認知教育,對學生進行美術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培育,教學過程偏向于單向傳授,學生在課堂中的狀態較為被動,長此以往,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被磨滅,而且與教師之間也會形成隔閡和距離感。而師生雙方作為課堂中平等的主體,隔閡與距離感顯然不利于新課標的落實,更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深度進行。因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由此逐步拉近師生關系。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為例,在“精美的報刊”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分別為學生演示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分割、對比與調和等版式設計基本法則,隨后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引導各小組合作設計報刊。在各小組設計過程中,教師與各個小組的成員探討報刊設計的思路想法,為各組學生提供關鍵點撥,由此在交流與親身參與中拉近師生關系。
(二)自學釋疑,倡導自主探究
新課標倡導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美術課程特點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質疑。
1.創設教學情境,驅動自主探究
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具有一定階段性,初中生正處于認知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仍舊以感性認知和形象思維為主要認知和思考方式。美術課程中的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學生雖然能夠直觀感受到大部分美術作品的美,理解多數美術知識的含義,但發展的局限性使多數學生無法感受到美術作品蘊含的內涵和情感,同樣無法獨立感受美術作品中美的形式,學生對于美的認知僅僅是作品表面帶來的沖擊,“好看”是學生對于美的普遍釋義。情境教學法指將教學內容以形象化或帶有情緒色彩的方式呈現,這不僅契合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特征,還能夠使教學更具有層次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為例,在“盛情邀約”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創設“校園藝術節”情境,假設學校要開展藝術節活動,學生需要制作請柬邀請朋友觀看。在情境創設完畢后,教師可在情境中留下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如“請柬中包含哪些要素?”“各個要素如何編排更加合理?”等,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便會思考請柬中都需要包含哪些內容,各個要素如何設計更加美觀等問題,并開始探索。為進一步凸顯情境氛圍,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校園藝術節”的海報,以此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自主探究中。
2.進行任務學習,把握學習規律
雖然學生在小學階段便經歷了長時間的美術學習,但側重于基礎,彼時的學生同樣不具備自我建構認知的能力,并未掌握學習美術的思路和方法。新課標圍繞核心素養內涵確立了課程目標,從核心素養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方面內涵來看,無論是哪方面內涵,都需要學生具備獨立探索的能力。因此,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教師可通過任務驅動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探索中把握美術的學習規律,掌握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為例,在“春天的暢想”的教學中,為傳授給學生淡彩寫生的方法,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循序漸進的任務,通過任務引導學生掌握景色繪畫的思路和規律。在學習開始前,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富有層次感的高清照片,如盛夏時節校園中的桂花樹開了,樹枝上點綴著綻放的花朵,地面上灑落著些許脫落的花瓣,從樹與樹的間隙中可看到校園的教學樓。在教師展示圖片后,可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如:①觀察圖片,區分圖片中的近景、中景和遠景。②找到主體景物,并思考畫面中要素的取舍。③用鉛筆畫出景物大體輪廓。④通過線條修飾圖案,描繪出物體的明暗關系。⑤渲染上薄而透明的水彩色。
在任務的引導下,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繪畫,此時教師應對學生的畫作進行合理點評,對學生的優秀之處進行褒獎,不足之處進行示范。隨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總結繪畫的大致步驟,使學生了解景物畫觀察、分析、構圖、修圖、上色的創作順序,進而將知識與技能內化于心,把握美術的繪畫規律。
(三)設計實踐活動,培育核心素養
新課標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由此可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美術教學的主要目標。核心素養并非指某項能力或專長,而是學生多方面的品格、能力、素養的總成,是美術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藝術核心素養包含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方面內涵,每一方面的內涵都相對獨立,但又互為一個整體,各個核心素養間具有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重要關系。其中審美感知是核心素養的基礎,只有學生具備符合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條件的審美感知素養,其余素養方有發展的空間。藝術表現是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能力總成表現,同樣是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的基本能力。創意實踐是學生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文化理解則統領上述三種核心素養,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領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教師精準認知核心素養的內涵,把握核心素養各個內涵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才能有效、正確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前文所述,核心素養涵蓋了學生美術學習中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質,而部分教學內容通常只能滿足學生部分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相比之下,實踐活動更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為例,在“手工書設計”的教學中,教師便可開展“書中的古城鎮”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的研究對象為我國古代城市建筑,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研究方法,如具備實地觀察古城鎮的條件,則可將3~4名學生分為一組,利用周末走訪古城鎮進行實地考察。倘若不具備實地考察條件,學生同樣可通過互聯網搜集相關圖片和紀錄片資料進行觀察。在觀察完畢后,學生應選取其中最喜愛的元素,將其融入手工書設計中,并完成手工書制作。本次實踐活動融入了我國古建筑文化,古建筑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美術文化。學生在觀察古建筑、提煉古建筑美元素時,審美感知素養得到發展;在將古建筑融入手工書設計時,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得到發展;在制作手工書過程中,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得到發展;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對古建筑文化的感悟不斷加深,文化理解素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探尋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方法。
總之,新課標的眾多理念都圍繞著學生發展,充分體現了教育塑造、培養人的作用,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發展,以此發揮美術課程以美育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泳洲.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核心素養教學及其策略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22(17):181-183.
[2]黃澤周.探討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美術的教學策略[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19):12-13.
[3]范海峰.思維創新視角下的初中美術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論壇,2021,4(10):111-112.
[4]郭吉松.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14):95-96.
(作者單位:新疆巴楚縣第二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