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經濟報道是黨報的重要報道內容,做好經濟報道同樣要用好調查研究這把“金鑰匙”。經濟日報社天津記者站作為中央黨報在天津市的派駐機構,主責主業始終圍繞深挖津沽大地的經濟故事,唱響天津經濟貢獻,解讀好天津各項經濟政策及落地情況進行。從這樣的職責出發,經濟日報社天津記者站力求處理好調查研究的共性規律和新聞采訪的個性特點之間的關系,站在媒體共性、央媒視角、區域經濟特色等不同維度,選取差異化的新聞選題和調研路徑,努力讓新聞作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經濟味更濃,調研更有力道,地方經濟故事更翔實。
做好經濟領域的調查研究,必須直奔問題去。調查,就是掌握與經濟問題相關的真實情況;研究,是要找到解決經濟問題的辦法,引導市場預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立足地方實際找準調研突破口,采用問題導向的策略算是一個相對快捷的路徑。這也是央媒駐地機構避免新聞作品同質化、內容空洞化、文風“八股化”,進而持續產出“拳頭產品”的重要抓手。
天津的經濟關鍵詞很豐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有“名片”。大到飛鴿自行車、海洋石油鉆井平臺,小到海鷗手表、牡丹縫紉機、小站稻,再到沙窩蘿卜、煎餅果子、相聲曲藝等都算天津的“標簽”。選擇適當的關鍵詞實際上就是把握合適的調研內容和切入故事的準確角度,這一過程中,既要“上接天線”,即錨定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符合中央精神,又要“下接地氣”,即深入實踐、調查研究,了解天津的經濟發展需求和廣大津門群眾的訴求。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表示,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目前,我國制造業門類、品種齊全,下一步要努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實現全面提升。國家將大力支持高端制造業發展。
總書記關于制造業的重要論述,讓我們再次審視天津制造業的發展現狀,也為經濟日報社天津記者站打開了一個最佳的報道窗口。結合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天津制造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經濟日報社天津記者站經過初步調研發現,制造業有充分的理由成為開啟天津新聞素材寶庫的金鑰匙。一是因為制造業是天津的底色。擁有港口、鐵路的天津,在我國工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四五”開局之年,天津已將“制造業立市”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目前,天津市擁有41個工業大類,是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二是在制造業強勢拉動工業增長的同時,天津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不斷壯大,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不斷刷新。三是在建章立制方面,天津也在不斷發力。比如,《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天津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都將制造業擺在重要位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天津市保稅維修再制造”深度調研啟動。之所以切入保稅維修再制造領域,有幾方面特殊的原因:一是從問題導向的調研邏輯看,天津雖然屬于制造業領域的“優等生”,但依然存在進步空間,其中,再制造領域是天津相對于江蘇、上海等地需要迫切追趕的重要一環。二是天津海運發達,是海河五大支流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因此天津經濟帶有較強的外向型特點。這一特點集中體現的區域是天津的綜合保稅區、自貿試驗區,在這“兩區”內實施好保稅維修再制造,是天津制造業升級和推動國際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三是從天津自身工業產業鏈條和工業發展歷史看,重工業設備占有相當比重,天津要推動再制造業發展必須“走出去”,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能故步自封。
“天津市保稅維修再制造”深度調研稿件,首次將天津市制造業發展潛力巨大的領域,展現在公眾面前,既宣傳了天津制造業的悠久歷史和發展成績,也樹立起天津努力推動高端制造業發展的良好形象,給兄弟省區市發展制造業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借鑒。稿件刊出后社會反響熱烈。天津市商務部門、海關部門、民航飛機生產企業、盾構機生產企業、造船企業等紛紛來電點贊,有的企業負責人稱贊報道“解渴”、專業,真實反映了天津再制造業發展的圖景。

□ 周琳(左一)在中國鐵建大橋局承建的天津地鐵8號線一期工程5標項目首臺盾構機始發現場采訪(曹建強/攝)
報道也引起了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的重視,于數月之后制定實施我國首部地方性特定產業環保監管辦法——《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機場片區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環境保護監管辦法》。該《辦法》在國內首次對“達到何種環保條件的企業方可開展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待維修和制造品與固體廢物的界定和入境監管”“維修和再制造企業日常環保監管”等作出明確規定,對于積極推進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擴面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指標體系的完善與修訂,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調查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解剖麻雀式采訪是一種選取典型樣本進行蹲點式調研的采訪方式。這類采訪首先需要根據采訪目的,選擇有代表性、新聞性以及借鑒意義的“麻雀”樣本,在對需要調研的事物總體進行初步分析基礎上,從典型調研中找到事物的普遍規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借以認知事物的總體情況和發展變化規律。
關于我國應對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調研正是在“解剖麻雀”的調研思路下產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2019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這些重要講話、重要政策和文件,深刻闡明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路徑。
探究各地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共性問題、典型經驗和具體舉措,有必要通過“解剖麻雀”舉一反三,即通過抓好典型、細致分析、把握本質,洞悉全國城市人口養老問題的全貌。天津市河西區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樣本區域。理由有三:
首先,從天津全市角度看,老齡化人口逐年增加,最近10年的老齡化速度非常快,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加速期。2017年、2018年天津每年人口增長乏力,這是天津海河英才計劃出臺“吸引人才回津”的前提,也是天津市加快建設養老食堂、老年公寓、適老設施的重要背景。
其次,在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的典型經驗做法中,擁有48.17平方公里的河西區憑借“河西區多管齊下著力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入選其中。
第三,在天津的16個區中,河西區地處天津中心城區,沒有農業用地,完全符合城市人口養老的樣本要求。
經過1個多月的深入調研,經濟日報社天津記者站記者走遍河西區下轄的大營門街道、下瓦房街道、桃園街道等14個街道,詳細了解河西區發展新型居家養老服務的典型做法,整版刊發深度報道《新型居家養老服務“闖三關”——天津河西區創新城市養老方式調查》。報道從城市養老“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三個維度切入,深入分析了城市老齡人口密度高、土地資源緊缺、搭建養老服務陣地成本高和選址難等問題,詳細報道了河西區破解這些問題,推動居家養老服務的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報道刊發后受到讀者和天津市相關部門一致好評。
這篇深度調研報道,是解剖麻雀式采訪的結晶之一,對天津市內其他區甚至其他省區市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加快培育養老服務主體、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提供了借鑒樣本。
新聞采訪與一般的調查研究相比,同樣要求記者必須從地方實際出發,在個性素材的發掘中總結提煉共性經驗和普遍規律,實事求是地探究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報道作品以備中央決策參考或其他地區借鑒。兩者的最大區別是,新聞采訪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更追求新聞性,力求報道更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和貼近生活,這也是宣傳思想工作強調人民性的重要體現。
202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冬季供暖挑戰,有些地區受限于煤價上漲、化石能源庫存緊張、盲目“一刀切”落實“減碳”指標、新能源供暖替代跟進乏力等原因,出現了不同程度對居民停止供暖或供暖不暢的問題。
老百姓越關心的事、距離普通群眾生活越近的事,央媒駐地機構越要報道好、引導好,為群眾服務好。這是一場對地方社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天津在這樣“兩難”的情況下,探索出一條“減碳與保供”協同發展的新路徑。2021年至今,天津沒有出現一例停止供暖和拉閘限電的情況。經濟日報社天津記者站歷時3個月,走訪天津市大大小小數十家供暖企業和金融機構,寫出深度報道《彈好減碳與保供協奏曲——天津能源電力保供金融服務調查》,全面呈現出天津市在保障電力和能源供應中的典型做法和經驗。一方面,反映出天津市落實好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滿足企業和綠色金融發展的中長期資金需求的具體做法;另一方面,詳細報道了天津市不搞短期的一刀切式減碳,全力做好能源電力保供金融服務,保障能源電力供應合理資金需求的一系列舉措。
報道刊發后,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局、華能楊柳青熱電廠、國網天津電力公司等部門或企業紛紛予以肯定。河北省、黑龍江省、吉林省等地的讀者也來電表示“收獲很大”,他們認為,天津保障能源供應的做法對于全國其他地區處理好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發展的關系、保障百姓冬季供暖和降碳增效很有啟示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