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亞南
法治報道需要以小見大,通過“開采”司法案例富礦,收集篩選“小案子”中的大道理,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轉換成新聞報道,把法治的“煙火氣”傳遞到群眾眼前,讓司法的主旋律叩擊民眾心弦。
一個“小案子”表面上僅解決了涉案當事人的矛盾,但如果圍繞案件事實、證據、程序和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釋法說理,往往能引起更多讀者的啟發和思考,法治報道憑借選取典型“小案子”、緊密貼合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會贏得社會廣泛關注和贊譽,不僅對“類案”的裁判具有指導作用,對案外人的行為也具有規范作用,對公民遵守法律、成為合法公民發揮指引作用。比如,“行李箱墜落傷人案”呈現了搭乘自動扶梯者的安全注意義務;“職場性騷擾被辭退案”呈現了職場“性騷擾”的認定標準、勞動者應對職場性騷擾應有的權利和用人單位履行防治性騷擾的注意義務;“妻子被家暴申請人申請安全保護令案”呈現了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的適用情形……眾多典型“小案子”的判決公平處理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合理分配了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彰顯了法治的大道理。
通過“小案子”的報道,不僅能為人民群眾提供行為規則,也會起到教育或警示作用。有些大道理是用國家的法律體系鑄就的;有些大道理是用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造就的。大到國家安全,遠至異國詐騙;小到家長里短,近至鄰里糾紛;裁判文書網上一件件冰冷的“小案子”,背后卻關涉千條紛爭、萬家燈火。小小的案子,是公民用知法、守法、用法搭建的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城墻;有時也是用欲望、貪念和罪惡壘砌的禁錮人身自由的牢籠。
在策劃報道案件時,新聞工作者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審判理念。一方面推動“小案子”矛盾的化解,提升法官辦案水平;另一方面增強司法宣傳的實效性,從植根于人民的“小案子”著手,采寫出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報道。同時,要傾聽辦案一線干警的真實心聲。案件是一線干警辛勤耕耘的結晶,既要深入調查親臨現場,又要調動干警們提供優秀案例的積極性。
要善于選取貼近民生的典型“小案子”。著眼事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領域,選取與群眾權益聯系最密切也最為日常的案例。要敢于報道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法律對人的行為具有規范性指引作用,自然承擔著移風易俗、革除陳規陋習的責任和使命。不能因為歷史久遠就認為天經地義,不能因為約定俗成就不可更改,不能因為人數眾多,就去犧牲法治的統一。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誰弱誰有理的觀念應予破除。在法治報道時,要以正義為導向去策劃報道。鄭州“電梯吸煙勸阻猝死案”就是向“和稀泥”行為說“不”的正面典型。該案中,楊某對段某在電梯內吸煙予以勸阻合法正當,是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果判處楊某承擔補償責任,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既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也與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進社會文明,不利于引導公眾共同創造良好的公共環境。因此,最終法院依法判決楊某不承擔責任。通過報道這樣的“小案子”來告訴讀者: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對楊某這種合法正當的行為,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和保護,司法審判永遠是社會正能量的守護者。
以新聞媒體為載體傳播“小案子”中的大道理,不僅有益于新聞媒體傳播法治正能量,而且是落實普法責任制的重要途徑。要結合法院各審判庭室的業務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典型、疑難、貼近群眾生活的“小案子”,通過對典型“小案子”的審理展現出“類案”的法律問題和審理思路,既可為“類案”的審理提供思路,也可傳播法律知識。
法治媒體如何采寫冒熱氣、接地氣的報道,讓受眾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到典型案件所呈現的規則、所倡導的法治理念,這就要求記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進行現場采訪,只有來自一線的第一手材料才是最有價值的材料。在選取報道的案件時要注意處理好主流價值觀與新聞價值及傳播力之間的關系
要處理好主流價值觀與新聞價值觀的關系。首先,要尊重客觀事實,堅持真實性原則。新聞媒體要始終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不偏不倚地進行報道。應在案件報道中主動提出問題,多角度分析問題并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避免夸大或縮小案件事實的影響。其次,要注重引導公眾的正確價值觀。新聞媒體在報道案件時應該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弘揚人類優秀的社會道德,涵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法律倫理和道德觀念。同時應積極營造社會正能量,新聞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重要一環,應注重宣傳倡導社會的正能量,促進積極文明的社會氛圍。另外,還要注意,避免主觀臆造和過度渲染。新聞媒體要避免過度強調主觀臆造和個人利益報道;避免通過故意夸大和渲染來獲取更多的點擊量和流量。
□ 2023年5月12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政府廣場,洛陽市司法局和汝陽縣司法局普法宣傳志愿者向群眾發放民法典宣傳資料。2023年5月是全國第三個“民法典宣傳月”,今年宣傳月主題是“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新華社發 康紅軍/攝)
在案件報道時,還要處理好新聞價值觀與傳播力之間的關系。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注重挖掘案件新聞的獨特性和新聞價值。案件的新聞價值是新聞報道的重要標準,必須具有獨特性、時效性、權威性、公正性等特征。新聞媒體應該從多角度分析由案件所引發的新聞事件;挖掘其深層次的原因和影響等,讓新聞更具獨特性,從而提升新聞傳播力。二是要注重案件的選擇和報道方式。應根據不同的受眾需求和興趣特點選擇合適的案件和宣傳報道方式,提高新聞傳播力。三是要注重利用多渠道傳播。傳統的新聞媒體、社交媒體、移動端應用等多種傳播方式都存在優缺點,需要根據新聞內容和受眾的特點合理選擇報道方式,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四是要注重新聞品質的提升。新聞媒體應該嚴守職業道德和新聞規范;慎重處理新聞事件;做到準確、公正、客觀,增強其新聞的品質,提高新聞傳播力。
事實上,主流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中,如果我們受限于此,那么選出的案件必然是四平八穩,沒有太多看點和前瞻性。例如,對正當防衛司法適用率極低的爭議、對強制猥褻幼女量刑畸輕的爭議等,最初都是通過真實案件引發熱議,繼而推動司法解釋的出臺,甚至是刑法修正案的出臺。如果對這些有爭議性、代表性的案例從主流價值觀方面正確引導,做出前瞻性報道,既有利于揭露真相,又有利于在立法和司法中確立規則,進而維護司法公信力。
面對浩如煙海的案件材料,目光一掠,就能捕捉到一些閃光的東西,這是勤學苦練后沉淀的功夫。在案例報道中不需要華麗辭藻,要注重法律思維,邏輯嚴謹,語言簡練,用事實說話,在誠樸和淡雅的風格中彰顯凝重。大量的新聞實踐表明,案件報道要想成為精品,除了主題鮮明之外,還必須具有強烈的可讀性和感染力。這就需要記者邁開雙腳,深入司法實踐,從視覺、聽覺、觸覺感受事實、人、情節,只有這樣寫出的作品才有現場感,才有專業性。
提高案件報道的專業性,需要對案件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程序有深入了解,選擇合適的案件和合適的報道方式及角度,注重用語規范、職業素養、道德修養,從而為社會提供可信、權威、專業的案件報道。要想提高案件報道的專業性,需要正確認識案件報道的重要性。案件報道是法治新聞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對案件相關法律法規、專業術語、司法程序等方面有深入了解,正確認識案件報道的重要性,才能在報道中保證專業性。同時,要熟悉案件的背景和事實。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案件時,需要對案件的背景和事實有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法律程序的地方,更需要充分了解。另外,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報道方式和角度。針對不同案件類型和受眾群體的需求,需要選擇一些可信的渠道和權威人士收集素材,以確保報道的權威性和真實性。還有,要注重語言的規范與準確。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案件時需要注意用語的規范和準確性,不能使用諸如非法、犯罪、罪犯等法律術語,避免對案件進行不當的評價,從而影響案件報道的專業性。還要注重加強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新聞工作者除了掌握專業技能以外,還需同時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恪守行業規范,保持道德操守和職業操守,以確保報道專業性。
在實踐中,在策劃“小案子”報道時,要找準切入口,從反差中體現新聞價值,從“小案子”上展現大主題,對于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新聞價值含量高的題材要通過策劃使小案子的報道聚焦到主題上,這對增強新聞價值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選題過程中,要具有一定的選題策劃能力,選擇合適的案例題目和切入點,深入挖掘新聞本質,并結合日常生活進行解讀。在報道案件時,需要保持定力,牢牢守住真實性、合法性以及社會公益性的底線,既要及時滿足公眾的合理知情權,也要嚴格遵循司法程序,遵守新聞倫理。如若一味追求熱度熱點,缺乏對案件真實性的考察,則違背了新聞的專業性和公信力。目前,一些案件報道中對法律、法規認識欠缺,法律邏輯思維混亂,法律適用不準確,有的甚至在報道過程中存在感情用事、妄斷是非等問題,這些都是應當避免的。也有的記者在采訪報道案件時,漫無目的,撞見什么寫什么;匆忙上陣,在找切入點時沒有策劃好落腳 點,造成作品隨意性,不專業。“小案子”的報道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對采編人員有較高的專業要求。不僅要對于法律、法規較為熟悉,對法律適用的把握也必須準確;同時,不僅僅呈現出的案件事實清晰,還要有嚴謹的法律邏輯思維。
當前,部分案件報道對于當事人的信息保護不夠,導致當事人隱私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給當事人或相關單位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對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應當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得公開其姓名、照片以及其他可能導致其身心健康受到損害的信息。涉及性侵案件,為保護涉案受害人的隱私和人格尊嚴,相關法律規定也是不能公開的。還有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情節,同樣不應公開報道。一些內部數據、辦案手段、偵察設備等,也要有選擇地進行報道。如若在案件報道中不具有這些專業知識,將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困擾,甚至違法。
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案件時,要不斷關注有價值的典型案件,注意案件的發展趨勢,并盡可能地跟蹤收集有價值的材料。案件采訪不是一種被動的巧合,而是主動把握;不是純自然的采集,而是有選擇地采納。曾有記者問,這么多的案例,我不知道報道哪一個更有價值,總是在取舍案例時內耗。事實上,在做選題策劃時,把握住兩點就夠了,即上面抓什么,群眾想什么,順著這兩點去找案件的事實,鎖定你所要報道的目標,直面敏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