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于新聞工作者而言,調查研究更是立身立業之本,工作特性和工作方式決定了我們每時每刻都必須在學習、都必須在調查研究。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重新審視“大興調查研究”之于新聞媒體的價值、經驗及路徑,有著重要且特殊的意義。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堅持用事實說話,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老生必談。特別是在當前新的媒體環境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猛發展,信息資訊傳播速度更快、擴散范圍更廣。新聞媒體每天要面向千千萬萬人“發言”,受關注度高。若發生新聞失實,極易引發負面輿情、損害公信力和權威性,甚至危害公共安全。不論在何種條件下,堅持用事實說話,既是新聞規律的基本遵循、新聞采寫的基本方法,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恪守的基本要求。
而調查研究是保障新聞真實性的根本要求和前提條件,新聞采寫的過程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對于新聞業務來說,調查研究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也絕非可做可不做。惟有堅持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才能當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新輿論環境下,“流量至上”邏輯大行其道,一度助長了新聞業的浮躁傾向。為博取關注,重流量輕質量、重爆點輕重點、重顏值輕價值、重速度輕精度等現象屢見不鮮,“短、平、快、粗、淺、偏”的一般化報道不計其數,“搬運工”“剪刀手”“標題黨”等標簽司空見慣,“客里空”“新聞反轉”“超前新聞”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這其中,有“不愿”的短視心態,“慢工出細活”的優質報道往往意味著時間長、成本高、任務重、見效慢;有“不懂”的盲從心態,面對新的傳播要求,慌了神、亂了陣,丟棄固有優勢,以短攻長;有“不能”的膽怯心態,采編人員欠缺專業素養,發現力、思考力、表達力不足。
從根兒上看、從共性看,癥結就在于對調查研究的忽視和淡化。面對輿論格局的深刻調整、輿論生態的深刻改變,調查研究絕非是過時的、無用的、吃虧的。恰恰相反,調查研究變得分量更重、作用更大、回報更顯著。同質化、低質化的冗雜信息中,優質內容更為稀缺。眾聲喧嘩中更需要去偽存真,泥沙俱下下更需要去粗取精,信息繭房中更需要由此及彼,利益錯雜中更需要由表及里。調查研究正是主流媒體破解流量爆款焦慮、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 《焦裕祿的自行車里藏著什么》報道截圖
注重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也是河南日報建社74年來積淀的優良傳統。一篇篇經典之作,一個個典型人物,無不反映著河南日報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采訪的精神風貌。焦裕祿、楊水才、史來賀、馬海明、任長霞、李芳、李慶軍等一個個帶有不同時代印記的河南先進典型,在全國引起了熱烈反響。
以紅旗渠為例。當紅旗渠還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縣辦水利工程時,河南日報就開始關注它,并最早派記者前往采訪報道。紅旗渠修建10年,老記者魏德忠就在那里跟蹤采訪拍攝了10年,膠卷裝了幾麻袋,《凌空除險》《盛大的節日》《喜悅》等作品,成為紅旗渠精神的標志性影像,被紅旗渠紀念館在醒目位置展示;文藝部的袁漪更是把林縣當作第二故鄉,長期深入紅旗渠畔的山村采訪,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河南日報編輯部還曾幾次設立“小編輯部”,1966年4月紅旗渠三干渠通水之時,夜班出版部門就在現場編稿、組版、發排;進入新時代,《“人間奇跡”紅旗渠》《瞰見紅旗渠》《清澈的愛》等融媒報道,廣為傳播。紅旗渠也是河南日報派出記者隊伍最強、投入力量最大、刊登版面最多、堅持時間最長的典型報道之一。
□ 《清澈的愛》視頻報道截圖
在新聞工作者中,“三門記者”“書房記者”尤為多見。“三門記者”從家門到校門再進單位門,這樣的成長經歷,對于需要豐富知識經驗的采編崗位來說,顯然先天不足。“書房記者”以電腦、文件為采訪對象,堆砌“新聞”,內容空洞、表達生硬。他們的共同之處就在于缺乏調查研究。
而縱觀新聞大家,無一例外都是深入踐行調查研究的典范。范長江26歲時,只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足跡遍及川、陜、青、甘、內蒙古等地區,歷時10個月艱苦跋涉,翻雪山、過草地、察風土人情,寫出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名作《中國的西北角》。僅在河南,穆青就七訪蘭考、八下扶溝、四赴寧陵、十進輝縣、兩上紅旗渠,和基層干部、普通農民交朋友,因此他的人物報道,“寫一個、活一個、響一個”。
穆青認為,調查研究不僅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功,我們的好傳統,而且是我們新聞工作的生命線,是我們整個新聞隊伍建設的生命線。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調查研究是基本功,是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調查研究的過程既是掌握新聞事實的過程,也是新聞工作者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過程。堅持調查研究,是成為思想端正、作風扎實、業務過硬的新聞工作者的必行之舉。
河南日報充分發揮言論理論優勢,營造出善于學習、深入調研、真抓實干的濃厚氛圍。今年3月下旬以來,從一組3篇“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系列評論,到一組6篇“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系列評論員文章,再到何言文章《焦裕祿的自行車里藏著什么》,河南日報評論言論先行,聚焦河南特色,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準確解讀傳遞大興調查研究的重大意義、典型經驗及方式方法。同時,也積極做好理論闡釋,邀請中央黨校教授、著名黨建專家等權威深入解讀大興調查研究的歷史脈絡、顯著特征及熱點問題等,各大網站紛紛轉載。
開設“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萬人助萬企’活動現場觀摩”“‘十大戰略’進行時·蹲點調研”等重點專欄,推出《教授手機里存有千余農民的電話》《深山有良醫》等稿件,通過真實記錄、平實講述,挖掘典型人物故事,反映好的經驗做法。其中,近30個整版的“從實物工作量看‘十大戰略’調研行”主題策劃,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10個報道組奔赴全省各地深入調研,在采寫中凸顯真情,在深度中彰顯溫度,讓主題宣傳也有了“追劇效應”。
近年來,河南日報立足媒體調查研究特性,突出貼近性、現實性和服務性,重點打造品牌智庫,已將其發展為河南日報的獨特優勢。河南日報智庫組織編發的《“兩個確保”與“十大戰略”:怎么看 怎么干》,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點贊;《縣域經濟何以“成高原”——基于十個縣(市)的調研》《強區之路——金水區高質量發展研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河南實踐——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十年探索經驗與啟示》等書籍及報告,在政界、學界、業界反響熱烈。大河財立方智庫也精耕細分領域,影響力不斷壯大。《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年度報告(2022)》《預制菜產業發展報告》《河南城投公司發展力報告》等一系列智庫產品,在全國垂直領域樹立起品牌代表性。
□ 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系列調研報道截圖
河南日報歷來倡導真抓實干戰一線,報社黨委、編委成員經常性帶隊采訪調研,還在歷次大戰大考中靠前指揮,與廣大職工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如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受疫情影響辦公大樓實行閉環管理。報社領導與一線采編人員一同逆行,搭帳篷、睡行軍床,吃住在報社,出色完成了報道任務,以《千里江山新畫圖》為代表的作品受到好評;2021年“7·20”特大暴雨期間,編委會領導和員工一起克服斷水斷電斷網的重重困難,確保《河南日報》正常出版,讓黨報旗幟高高飄揚。
《之江新語》中寫道:“各級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深、實、細、準、效”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論意義,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也是指導我們媒體做好調查研究的重要遵循。具體到新聞實踐和作品中,要突出圍繞“深”“實”“新”下功夫。
□ 《AI主播河寶帶你逛地標》融媒報道海報
隔著玻璃看莊稼,圍著飯桌話桑麻,星級賓館聽匯報,搜索網頁扒材料的痼疾,揭示了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被人詬病。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單靠案頭材料或走馬觀花掌握“實際情況”,是碰不到好選題、好典型和好故事的。特別是在信息時代,技術雖為新聞采訪提供了方便,但“屏對屏”“鍵對鍵”永遠代替不了“面對面”。“涉淺水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蛟龍。”沉到一線、深入了解、深切感受、深刻思考,方能深入到別人深入不到的程度,抓到別人抓不到的新聞。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
2022年冬季河南多地出現蔬菜銷售難,河南日報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并聯合發起“百家媒體聚力河南公益助農”行動,共計促成蔬菜采購4300萬公斤。從線索發現、信息征集、平臺搭建到銷售物流,由采編人員串起的各個環節,無處不體現著河南日報社與人民群眾的深度連接。
一是采訪要扎實,全面深入。問領導也問群眾,看現象也察本質,聽做法也究實效,要數量也抓質量,談成績也說問題。二是記錄要真實,有理有據。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擺事實、講道理,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三是文風要平實,平易近人。不能渲染過頭,搞排浪式宣傳,也不自我矮化,躲著熱點走,要用樸實通俗的語言傳遞真理真情。
《人民永遠記得他》就是做到扎實、真實、平實的佳作。2022年焦裕祿誕辰100周年之際,河南日報推出這篇長篇通訊。數月前編委會即開始策劃,對題目、寫法、核心內容討論安排。之后,采訪組歷時兩周,奔赴洛陽、蘭考、尉氏、開封等地深入尋訪40余人,采訪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拍攝的視頻素材長達近70 0分鐘,焦裕祿其人其事被一一回味,也收獲很多一手素材。稿子見報后,多家央媒轉載,微博話題“我們為啥忘不了100歲的他”,不到半日便登上同城熱搜榜第二。
一是提升發現力,善于捕捉“新”。在調查研究中,要走進更豐富的場景空間,五官全開,帶著敏感、專業、共情和責任去采訪,積極捕捉新事實、新真相、新典型、新趨勢、新問題。二是提升思考力,善于分析“新”。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分析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聯系全局看局部、站位長遠看當前。三是提升創新力,善于表達“新”。特別在融媒時代,創新表達成為關鍵一環。要積極運用新形式、新技術、新手段、新應用等展現好調查研究發現的典型、故事,讓深度報道輕量傳播。
譬如,“項目為王感知中原經濟脈動”主題調研報道,通過“權威黨報+新銳財媒+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方式,分析研判河南“三個一批”活動的顯著成效及其問題短板,精準提出河南持續推進重大產業項目的發力重點,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不僅推出44個專題特刊、智庫報告等傳統新聞產品,還推出電子書、連麥直播、短視頻、海報等,共同發力,全方位聚焦、全渠道覆蓋、全案化傳播,閱讀量突破4000萬。
傳媒生態變了,黨性原則不會變;時代變了,新聞服務人民的宗旨不會變;實踐變了,認識的根本規律不會變;技術變了,內容為王的傳播內核不會變。無論條件如何改變,調查研究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安身立業之本永不會變,調查研究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