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增強創新意識,努力探尋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多處提及新聞輿論工作,調查研究既是新聞輿論工作中的優良傳統,更是建設高質量全媒體傳播體系、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南方都市報不斷弘揚調查研究優良傳統,努力探尋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大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推出了一批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的爆款報道,有力提高了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的“必選項”,是有效觸達群眾、了解民情的“連接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切實解決廣大百姓關心關切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調查研究實際上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
近年來,南方都市報大興調查研究,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從以民生幫辦為導向的廣東新聞名專欄“記者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到以優質新聞報道反映群眾呼聲的建設性輿論監督品牌欄目“周一見”,持續督促推進解決城市治理短板上百處;從南都抗疫熱線搭建政民溝通“連心橋”,助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到好家風照相館創新“新春走基層”報道場景,弘揚好家風提升群眾幸福感;從“六問高明有軌電車”系列報道上熱搜引發關注,到“廣州探路·七問高質量發展”專題報道在輿論場引發熱烈討論等,南方都市報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以調查研究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起而行之、躬耕不輟,牢牢扭住新聞調查報道這一南都核心競爭力。


今年2、3月間,接連有市民向南方都市報反映佛山市高明有軌電車存在客流量低、班次少等問題。我們也留意到在各大社交平臺和網上政務互動交流版塊上,網友對高明有軌電車的各種意見反饋不斷。基于此線索,我們初步梳理出客流量、交通影響、線網建設、收支賬本、產業帶動和出路等六個方向,對高明有軌電車多次進行實地走訪和調查研究,并于3月21日推出8版特別報道《問路高明有軌電車》。報道推出后,在網上引起熱議,當天全網閱讀量突破200萬,數十家國內媒體轉發,一度沖上新浪微博同城熱搜榜第一位。全網各平臺網友留言評論超過1000條,不管是修整、建設,推進單線成網,還是停運、拆除,及時止損,專家和網友都在積極為高明有軌電車探尋出路。
在其后的一周,我們持續通過南都評論、視頻報道、民調問卷、專家發聲等動作,從“六問”到“追問”“再問”,全面剖析高明有軌電車運營現狀、面臨問題與發展前路。澎湃新聞、DV現場等全國數十家媒體廣泛關注報道,使得事件持續發酵。高明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該區交通運輸局組織各界人士就有軌電車問題進行討論,積極協調、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正是我們前期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披露的問題十分詳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非常有針對性,不僅讓這組報道真正與群眾真正“連起來”,同時也有力助推地方黨委政府解決存在的問題。
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深刻改變了媒體生態,進入了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為迎合新的閱讀習慣需求,新媒體信息傳播轉向追求“短、平、快”,給用戶帶來的信息是零星且淺層化、簡單化的,容易導致用戶對事物的認識形成混淆、錯誤的形象,不利于建立理性化的知識體系,這也給新聞輿論的調查研究工作帶來了諸多新挑戰。
在碎片化閱讀時代背景下要實現內容生產與精準傳播,須發揮調查研究的催化劑作用,時時處處事事把用戶放在中心,研究用戶、貼近用戶、服務用戶,提升圈層共鳴。近年來,南方都市報充分運用調查研究法寶,堅持用戶優先,深耕年輕圈層,針對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及興趣社交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找尋新思路新方法,以此指導內容生產傳播。
在一次次的“實戰”中,我們不斷深化對年輕人媒介消費習慣的認知,破圈傳播的爆款產品“探寶覓蹤”正是其中一個有力的印證。今年5月18日起,南方都市報、N視頻向全球發布《探寶覓蹤——尋找灣區民間文化力量》系列紀錄片的第一季“博物館篇”,邀請八位灣區民間文化探尋者,穿越古今、追根尋源,打開灣區民間文化的文瀾道脈。我們發動三輪線上傳播“組合拳”,利用發布紀錄片先導片、灣區民間博物館首個“數智人”短片及創意圖文內容,在全網多個平臺營造了熱點話題,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吸引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線下多屏聯動,打通廣東省內各地商業地標的2.6萬多塊屏幕進行展播,營造線下民間文化傳播磅礴氣勢。我們利用平臺優勢,與自身媒體聯盟成員、第三方平臺、多領域頭部UP主等進行聯動傳播,并在各傳播端口以搭建專題、設立開機屏、宣發海報等形式,助力報道出圈。我們聯動香港商報、長江日報、極目新聞、紅星新聞、現代快報等全國50家媒體微博賬號共同轉載,并與@全球紀錄片聯盟、@微博紀錄片等多個紀錄片領域大V博主互動傳播,充分利用微博標簽化傳播的特征對紀錄片中的一些小切口進行話題式傳播,“用尋寶的方式去逛博物館”“為什么年輕人愛逛博物館”分別登上熱搜要聞榜第五位和第八位,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
當今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依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們的時政報道經常陷入“發聲難”困境,歸根到底是對傳播對象、內容、渠道的研究不夠深入,精準性和貼近性不足,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形成國內媒體的國際話語權同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并不相匹配的局面。如何加強調查研究,變“發聲難”為“大聲公”,切實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南方都市報把這種調研精神貫徹落實到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全過程。我們明確提出對外傳播要堅持長期主義,在錨定主題方向后,將其作為長期課題進行跟蹤報道,力爭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全面了解來 龍去脈,直到掌握事物的本質,同時細分用戶群體,持續深入地研究不同圈層的閱讀習慣,精心培育用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提到,我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經濟穩健發展,并指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1月10日起,南方都市報、N視頻推出“廣東制造的海外爆款”系列報道,以廣州番禺產的抓娃娃機、東莞原創潮玩、深圳“智造”的義齒等暢銷海外的廣東制造好物為樣本,展示中國經濟與世界的緊密聯系。不止于此,我們深度挖掘海外爆款背后的創新元素及文化內涵,展示廣東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活力。該系列報道以廣東制造的海外爆款產品為窗口,展示了廣東制造朝“質造”和“智造”方向的積極轉型,以及隨著它們出海發揚光大的嶺南傳統文化。例如,番禺產的抓娃娃機蜚聲海外,同步輸出審美認知和運營模式;潮州婚紗晚禮服帶著潮繡工藝現身戛納紅毯;廣佛制造的腸粉機讓五洲食客愛上廣東味道,也令粵菜文化在中美洲等地發揚光大。這組報道被美國《美中報導》、柬埔寨《華商日報》、泰國《星暹日報》、香港商報、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網、中國新聞社等境內外媒體,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等機構在海內外平臺上轉發、點贊,全網閱讀量超過2000萬,在境外平臺觸達20萬人次。這是運用調查研究挖掘出來的好選題、好題材,通過這組報道,我們把中國故事講得更精彩,讓中國聲音傳播得更洪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面對全新的媒體格局和傳播生態,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關鍵要深入調查研究,堅持“調”“研”并重,堅持走群眾路線,“俯下身子聽民聲”“將鏡頭對準百姓”。只有弘揚調查研究優良傳統,創新調研方法手段,方能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江大河上,不斷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