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秋余

□ 2023年5月11日,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做好中國式現代化宣傳報道 凝聚奮進新征程磅礴力量”專題評議會
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對抓好開局之年的工作意義重大。
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近年來集中優勢兵力,深入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突出四個“緊緊結合”——寫總書記與寫新思想緊緊結合,展現真理力量、實踐偉力與展現人格魅力緊緊結合,領悟“兩個確立”與體現“兩個結合”緊緊結合,闡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與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緊緊結合,努力提升報道思想性、權威性、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奮進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高屋建瓴、視野宏闊,思想深邃、內涵豐富。
近年來,人民日報始終緊跟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和思想發展,第一時間向全黨全國宣傳闡釋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新論述,讓全國人民找到定盤星和精神力量。
今年2月7日,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連續推出兩篇獨家報道:一是“微鏡頭”《去大膽探索》,用總書記在研討班開班式上的細節場景和感人話語,展現總書記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思考;隨后,頭版頭條又推出特稿《“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從“歷史的維度”“文明的維度”“時代的維度”和“實踐的維度”四個層面,全景呈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主題宏大,內容全面,氣勢磅礴,以萬字篇幅生動展現人民領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戰略眼光。與此同時,相關要聞版持續推出反映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學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報道,全面充分展現總書記重要講話在學員中引發的熱烈反響。
深入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首先就是要深入宣傳闡釋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和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思想之光指引復興之路。近年來,人民日報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新進展,大篇幅、高質量、濃墨重彩地組織中國式現代化重大專題報道,力求通過縝密扎實的解讀,激發思想共鳴,凝聚奮進力量。
例如,2022年初,《人民日報》圍繞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在1版重要位置連續刊發5篇重點報道,每篇約7000字。這組報道是人民日報自主策劃的重大選題,各采編部門全力投入,選派骨干力量擔綱報道任務。報道系統深入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場景和非凡歷程,充分展現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氣、強烈歷史擔當、深厚人民情懷,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此外,人民日報還發揮理論評論優勢,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理論內涵和重大時代意義。例如,“任理軒”文章《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闡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意義;“國紀平”文章《中國發展是屬于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宣傳報道,既要新又要深還要實。《人民日報》緊跟黨中央決策部署,抓住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等重大新聞節點,高質量采寫一系列重磅報道,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宣傳報道不斷引向深入。
例如,黨的二十大期間,人民日報每天推出“黨的二十大特別報道”特刊,成為黨的二十大期間的報道亮點。首期特刊1版主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刊2版至5版圍繞“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四個方面,約采黨代表談認識、說期待。
又如,在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人民日報根據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采寫了1.8萬字的重點專題報道《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頭版頭條+2個要聞版”的形式重磅推出,全景式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擘畫部署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營造了良好氛圍,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一系列成功的重大報道實踐背后,是工作機制和傳播機制的守正創新。以經濟社會部近年來的新聞實踐為例,做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宣傳闡釋工作,爭創經濟社會報道新優勢,主要是在四個字上下功夫:
一是在“學”字上下功夫,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報道全流程。搭建“文本庫”,集合部門全體同志力量,建立總書記重要講話“文本庫”、業內人士“專家庫”、新聞報道“選題庫”,三庫同步建、同步學、同步用,讓總書記重要論述成為新聞報道的“根目錄”,“文本庫”涵蓋14個子目錄,總字數超過650萬;創建新平臺,經濟社會部推出“經濟新講壇”等學習平臺,組織大家系統學習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的重要思想,同步推出“線上版”——打造線上學習平臺“學習園地”,學習入“云端”,黨員干部領頭學,重要講話當天學,重點專題定期學。迄今32期活動,互動留言近3萬條,讓全體采編人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做好重點報道奠定堅實基礎。在扎實學習的基礎上,經濟社會部將學習成果融入新聞報道中,把增加報道的思想含量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推出了一系列重磅報道。
二是在“大”字上做文章,心懷“國之大者”,書寫偉大時代。深入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了然于胸,時刻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近年來,經濟社會部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推出《開局之年看大勢》《穩字當頭看“三農”》《重要之年看開年》的“三看”系列報道,緊緊錨定“國之大者”,分別從開局之年、穩字當頭、重要之年三個維度出發,以“看”為切口,觀大勢、察全局、寫大事,深刻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嫻熟能力、從容應對前進道路上風險挑戰的高超智慧。“三看”系列報道堅持站在全局看大局,以清晰的邏輯、生動的案例、歷史的視角、深刻的說理,在關鍵之時發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成為中央媒體在經濟報道領域的重要現象級作品之一,部分中央部門、地方政府負責人、基層干部和廣大網民紛紛為報道點贊。
三是在“新”字上見功力,認真踐行“四力”要求,大興調查研究,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進群眾心坎里。思想的力量,在實踐中能夠得到最有力的證明。經濟社會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求新求變,走進基層接地氣,深入一線抓“活魚”,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在可知可感、可親可信的“好故事”中增進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同。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就來到陜西省延安市,走進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果園,稱贊說:“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一個鄉村藏著一個中國,紅蘋果里生長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密碼。記者迅速行動,夜宿南溝村,深入調查采訪,2022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通訊《延安蘋果紅了》,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大型主題報道的開篇。文章緊扣“蘋果紅了”這一意象,圍繞總書記關心的問題,從“豐收賬”“增值賬”“振興賬”出發,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回望延安蘋果的成長歷程,梳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經濟邏輯,展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層實踐,用一個個典型故事連綴成新時代鄉村面貌。文章刊發后,各地的果農、農技員、基層干部、專家、熱心讀者通過各種方式留言熱議,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響應黨中央大興調查研究的號召,經濟社會部將2023年作為“調查研究行動年”,部門領導帶隊赴各地展開蹲點式調研,力求深挖更多與總書記報道相關的新聞線索和好故事。比如,近期我們采寫的“五一”節重點專題稿件《總書記同勞動人民在一起》,很多內容是以前從未報道過的,是通過 深度采訪與總書記接觸過的勞動模范、工人、農民、快遞小哥等挖掘出來的,增強了報道的生動性和可讀性。
四是在“融”字上求突破,打造大流量、弘揚正能量。當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社會部全力推動媒體融合深度發展,讓經濟報道主力軍挺進融合傳播的主戰場,提升內容生產力,有效擴大覆蓋面。《開局之年看大勢》《延安蘋果紅了》等重大報道在《人民日報》首發后,經過二次制作成為金句海報、短視頻等新媒體產品,將一次發聲變成持續發聲、立體發聲,形成排浪式傳播聲勢,進一步增強了報道影響力。
媒體融合的本質在于機制相融。近年來,經濟社會部在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策劃機制、績效考核等制度上不斷創新,讓傳播效能充分釋放。在2022年“6·5”世界環境日前夕,經濟社會部采寫的重要述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這篇萬字報道中,一則講述河北省石家莊攝影愛好者王汝春從2014年起拍攝3000多張照片、記錄同一片天空由灰變藍的好故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圍繞這一新聞線索,深挖故事、深度策劃,記者采寫融媒體報道《天空日記:3000多張照片記錄8年藍天之增》,作品推出后,迅速刷屏登上熱搜,網友共情共鳴,紛紛曬出家鄉藍天,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