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瑾
我們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故事,蘊含著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發展成就,描繪著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示著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良好形象,貫穿其中的,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主題。在新聞報道中奏響中國式現代化最強音,是主流媒體的戰略任務和應有擔當。
歷經新時代十年的砥礪奮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也進入了主動作為、乘勢而上、確保不被遲滯甚至打斷的關鍵時期。先憂事者后樂,先傲事者后憂。如何分析研判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引擎及動力機制,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明確新征程上的航標和方向,是一個必須站在時代高度、全局角度,科學判斷、準確提煉、正確認識、切實解決的問題。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的五方面特征;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進而明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日漸清晰,體系也日益豐富。
圍繞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經濟日報》主動設置議題,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于一版重要位置,以“‘中國式現代化’深度探析”為欄頭,連續推出喜迎黨的二十大系列特稿5篇,即《標注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價值取向》《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為世界永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并以重磅編輯部文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收尾,形成“5+1”體量的熱點話題深度調研。
這一套稿件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深度探析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深厚基礎、根本動力、總體任務等,尤其是在理論辨析中理清了五大特征的關系——
“人口規模巨大”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質的規定性;“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也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的現實抉擇;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
同時,在對比中全面梳理中西方現代化的異同,并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超越,得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論’”“終結了‘歷史終結論’”“超越了‘文明沖突論’”的結論。超過1.31億的傳播量、累計超過5億的相關話題閱讀量,經濟日報的這套稿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主動設置議題”是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有力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聞輿論工作“五個事關”的重要論述,其中一條就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承擔起這一重要職責和使命,要求主流媒體必須把評論理論作為抓手,把評論理論工作的創新作為突破口,更加全面準確深入地宣傳好、闡釋好、貫徹好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從而牢牢把握融媒體時代輿論場上的“第一解釋權”,推動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快、更有效地進入社會輿論場,為群眾接受并轉化為自覺行動。
比如,黨的二十大把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作出戰略安排。在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經濟日報及時策劃刊發“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系列評論,從方向、路徑、方法、原則、要求上入手設置議題,深刻剖析,層層遞進,既講清楚怎么看,也堅定落實怎么干。
比如,在今年“開年第一課”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經濟日報依據這一重要精神刊發系列評論,明確提出“做好從各種險境和荊棘中奮勇突圍的準備”“多打大算盤、多算大賬,善于把自己領域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關鍵少數’更是要體現關鍵作為”“將系統觀念切實轉化為干事創業的‘橋’和‘船’,從基礎稟賦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入手,找準工作的切入點、著力點、落腳點”等觀點。
人們常說“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理論排首位,在治國理政中的關鍵作用不言而喻。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2021年起,經濟日報理論工作勇擔“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重任,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在理論界、學術界樹立起“組織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高端平臺”的鮮明標識,匯聚了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借助這一平臺,在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加大策劃約稿力度,在“學思踐悟習近平經濟思想征文”中刊發省委書記文章,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各種雜音噪音難免影響人們的思想情緒和經濟行為,甚至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面向融媒體時代的輿論場,作為黨的喉舌,經濟日報要掌握信息的發布權、解釋權,才能守好新聞輿論陣地,更好引導社會預期。
沿著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道路可走;意味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準確把握時代潮流和最大國情、最大實際,并以此為基點認識當下、規劃戰略、制定政策、推進事業。
落腳到實踐中,“適合本地區實際”就是必須加以重視的前綴。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生態條件等各不相同,唯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照規律辦事,打好各有側重的“特色牌”,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提供更多實踐支撐,才能為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我們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故事增加更多生動素材。
以此為抓手,經濟日報積極宣傳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及時跟蹤報道全國各地、各行各業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探索,生動反映地方、產業、企業如何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攻堅克難,如何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開拓創新的能力本領,如何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取得成效,形成了深度調研報道格局,生產了一批優秀新聞作品、收獲了各界廣泛好評。
其中,地方調研,主要聚焦各地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尤為重視的主題;產業調研,集中追蹤糧食問題、耕地問題、種子問題等習近平總書記特別牽掛、反復過問的話題;企業調研,也均是選擇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關心、關注且親自調研過的企業。經濟日報深度調研始終突出思想主線,充分展現習近平經濟思想對經濟全局的科學引領,對經濟社會發展難點堵點的精準把握,對做好當前形勢下經濟工作的有力指導。
篇篇深度調研報道既扎得進去,獲取第一手真實、鮮活、厚實的素材,又跳得出來,以客觀、理性、深度的思考,發現共性問題,剖析各方實踐,總結普遍規律,提供全新視角。如此,報道才能好看、耐看,值得反復看。以今年推出的一組“廈門故事”為例,長篇調研報道《鷺島妝成》,評論員文章《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魅力》,對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的專訪《在勇擔使命中創造發展新機遇》,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祖翼署名文章《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同時,在新媒體矩陣和海外平臺相繼推出《打開廈門》融媒體產品和系列短視頻產品,一系列稿件全方位展現廈門的實踐探索,全網累計達5.4億的傳播量,彰顯出由經濟日報講述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深入人心。
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有故事、善于講故事,更要講“好”故事。經濟日報以“‘中國式現代化’深度探析”為欄頭,推出的“5+1”體量的熱點話題深度調研,就是在講“好”故事方面的一次探索。
經濟日報“中國式現代化深度探析”熱點問題調研報告,通過調查研究使內容“深下去”,通過評論手法讓觀點“亮出來”,將調研、理論、評論相融合,以開放討論的方式、實事求是的態度、貼近群眾的表達,做好文章的觀點提煉和結構設計,呈現觀點鮮明、論據扎實、邏輯清晰、結構飽滿的特點。在國家大政方針的主題宣傳中,這一套稿件尤其突出地體現了“說服力”這一關鍵力量,幫助人們客觀、準確、理性地看待問題,以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更大力量,投身于我們共同的偉大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四力”之中,傳播力居首,體現了對融媒體時代鮮明特征的準確把握,也說明傳播力對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具有決定性作用。面對輿論生態、傳播形態、新聞業態日新月異的變化,奏響“中國式現代化”最強音,必須著力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經濟日報推出“經濟學家建言中國式現代化”系列短視頻,約請專家學者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入手,分析當下,獻策長遠,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這組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100萬。
現代化是世界課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性具有檢驗意義、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借鑒意義、對世界現代化發展具有開創意義。所以,我們必須也向世界講清楚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我們要怎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但在國際輿論場,我們“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我們要繼續在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上下功夫,既把“中國事情”干好,也把“中國故事”講好。
近年來,經濟日報成立了海外平臺工作室,打造社交媒體傳播矩陣,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還要在善于“借嘴發聲”上下更大功夫,通過采訪國際知名專家學者、跨國公司負責人、來華游客等,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來傳播中國故事,變“自己講”為“別人說”,提高經濟報道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營造于我有利的輿論環境。
當然,隨著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開啟,未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擔負的任務也很重,包括經濟日報在內的主流媒體要立至堅之心、用至誠之力、下至拙之功,努力把黨和人民交托的主責主業經營好、發展好、完成好,奏響“中國式現代化”最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