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恩博
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式是國際社會長期以來高度關注的話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近年來,部分西方國家秉持“零和博弈”思維,否定中國發展成就、損害中國國際聲譽,并企圖通過國際輿論優勢來塑造、強化對中國的負面預期,進而阻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這讓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在國際形勢深刻調整、大國博弈日趨復雜的當下,國際輿論交流交鋒正愈加激烈。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國際傳播敘事體系中,中國式現代化已成為核心內容之一。
從創辦之初,中新社就被賦予“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定位。2022年9月23日,在中新社建社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為中新社做好新形勢下的國際傳播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在我國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中新社不斷探索跨文化、跨意識形態的國際傳播路徑,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向世界講述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 “中國焦點面對面”
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中新社緊扣“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條主線,對內對外做好高質量發展報道,梳理總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既突出亮點說成績,又實事求是談問題,讓成就報道可見可信。
近年來,中新社將季度經濟數據解讀作為報道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的重要主場。每季度主要經濟數據發布當天,中新社均集中精銳報道力量采寫一組10篇左右的“經濟觀察”深度解讀稿件。同時,與國新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時間同步,主辦“國是論壇: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邀請專家解讀新鮮出爐的經濟數據,讓國內外受眾在第一時間看懂、看清、看準中國經濟。該分析會5年多來每季度如期舉行、從未中斷,迄今已有百余位中國經濟學者參與,搭建起一個有傳播力、有公信力、有影響力的公共政策解讀平臺。海外華文媒體也將此作為感知中國發展溫度的一個可信窗口,廣泛采用相關解讀內容。
做好常規動作的同時,中新社還緊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脈搏,及時推出專門策劃回應各方關切。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中新社于年初推出“前瞻2023”系列稿件,把脈全年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在報道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的同時,直面各類困難挑戰和民眾急難愁盼,從發展中找答案,在改革中看未來。“一年之計在于春”,呼應春節后全國各地“拼經濟”熱潮,中新社旗下高端人物訪談類融媒體品牌欄目“中國焦點面對面”推出融媒體稿件《“春季攻勢”能否助中國經濟實現“開門紅”?》,解碼開年中國經濟亮點,為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營造積極氛圍。
“人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立足“以人民為中心”,中新社在報道中聚焦民生關切,讓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可感”地展現在海內外受眾面前。一方面,說明白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一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聚焦與民眾切身相關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話題,講有溫度的故事。
共同富裕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每個中國人的“小日子”。貧富差距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共同富裕”是把收入拉平嗎?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向貧富差距問題發起挑戰,對世界意味著什么?中國的探索將給其他國家帶來何種借鑒?圍繞這些海內外共同關注的問題,中新社高端特稿欄目“東西問”推出“解碼‘共富’”系列稿件,通過知名專家專訪、評論、專家署名文章等不同形式,從東西方文明比較的視角進行學理性探討,為外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提供更豐富的觀察角度。
從民生“小事”看發展大勢,是中新社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另一重要切入點。2020年2月初開始,中新社“經濟觀察”欄目集中推出“中國經濟戰疫錄”系列稿件,用118篇稿件記錄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百姓民生的保障與改善,為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留下翔實全面鮮活的注腳。進入后疫情時期,“民之所切”依然是中新社關注的重點。在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中,中新社發出含“民生”關鍵詞的稿件90余條。《在醫食住行里,感知中國施政的民生溫度》《瞄準社會剛需,中國如何讓改善民生更有“數”?》《新增就業1200萬,中國如何實現新目標?》……一條條有分量的稿件中,一份充滿溫度的兩會“民生清單”清晰可見。
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過程中,中新社重實效、用巧勁,努力使受眾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
每逢重要活動、重要時點,中新 社均主動通過采訪國際知名專家、首席經濟學家、跨國公司負責人形成對外報道聲勢,主動設置議題借嘴發聲,把我們想講的和國際社會想聽的結合起來,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營造有利國際輿論環境。
例如,在今年接連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消博會等國際會議期間,中新社記者采訪了包括寶馬、西門子、戴爾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數十家跨國企業及其在華公司高層負責人,從對外開放、營商環境等角度,在華經營、對華投資等進展,展示他們作為國際“風向標”對中國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為中國式現代化成就拼上外部視角“拼圖”。
近年來,中新社還從以服務紙媒為主積極向為各類媒體服務轉變,創新報道的內容、方式、手段,更好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報道。中新社打造的記者原創評論短視頻專欄“國是說事”就是嘗試之一。由一線記者出鏡,用精練的語言,以精巧的角度,講述精彩的中國發展故事。相關產品在中新社多個所屬新媒體賬號同步發出。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面對日趨復雜化、多層次的輿論格局,我們更需要守正創新、深挖細采、小中見大,不斷推出符合對外報道特點和融媒體傳播規律的新聞產品,從而在整體上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場上主動突圍,生動而又深刻地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