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華日報》“新華時論”看黨報評論的“問”道"/>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韓宗峰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有價值的觀點,往往是在直面問題中誕生的。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誰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切中肯綮的分析和豐滿扎實的論證,誰就能站在輿論前沿。
作為省級黨報新聞評論專欄,《新華日報》“新華時論”一貫堅持問題導向。專欄作品或關注工作重點難點,或聚焦社會焦點熱點,多帶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專欄評論往往圍繞問題選取特定角度深入分析,闡釋基于調查研究或理性思考后的觀點,力圖對事物發展中的矛盾進行梳理,提出解決建議。“新華時論”迄今已辦了十多年,不少評論產生重大影響、獲高層次獎項,其中9篇獲得中國新聞獎,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專欄所秉持的問題導向和建設思維。
緊抓經濟社會矛盾找問題。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矛盾,關注和解決這些矛盾,才能切中公眾焦點、痛點。評論《重提“因地制宜”——談農業結構調整中的科學性》,就對準了一些農戶對市場不了解、農業種植一哄而上導致產品滯銷的問題。評論員在調研中敏銳發現問題,指出原因并提出建議,彰顯了黨報評論的問題意識。
立足改革發展大局找問題。對改革發展大局中的政策問題、思維偏差進行審視,同樣能夠彰顯黨報評論的價值。針對“地級市思維”束縛思想、限制發展問題,“新華時論”專欄推出評論《跳出“地級市思維”》《別讓“行政等級”限制“發展能級”》,指出自我設限、自我矮化、自我固化等當下亟待警惕和破除的“地級市思維”。針對改革冷熱不均、思維偏差等問題,推出評論《重視消除改革溫差》《撥開“改革觸頂”的思想迷霧》《對標補短不能搞“田忌賽馬”》,引導領導干部沖破思想迷霧,勇于自我革命。針對出臺政策過程中的問題,推出《出臺政策不能如此“拿來主義”》《不能讓集體決策淪為集體違規》,切中政策出臺過程中的弊端。針對問責過程出現的問題,推出《莫讓問責泛化傷了“勤洗碗者”》《杜絕“下不為例”式問責》,將問責泛化、問責軟化等問題揭示出來。
堅持從“沒有問題”中發現問題。表面的矛盾問題容易為人所知,但一些深層次問題卻很有隱蔽性,抽絲剝繭指出這些“沒有問題的問題”,往往更能成就和凸顯評論的價值。《“暫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把準了民企期盼有關部門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這一脈動。作者通過企業家“與其出臺新政策,不如落實原有政策”的感慨,引出一些地方存在“重出臺、輕落實”問題,并以江蘇決定在民營經濟發展表彰大會上表示“暫時不出新政策”為突破口,道出社會希冀:希望政府有關部門重落實、重實效、重實際。善于從事物發展端倪中提前預判,也是發現“沒有問題的問題”的主要方法。《在“人才回歸潮”中搶抓機遇》就是作者由南大校長的感慨入手,論述了江蘇人才“回歸潮”已經到來的重大變化,提醒各地要搶抓機遇,而直到多年后,一些媒體才開始評論“人才回歸潮”這一話題。這也顯示出,發現“沒有問題的問題”對一篇評論來說,往往意味著先聲奪人,能夠有效提高評論價值和專欄品牌聲望。專欄作品《警惕“精致的形式主義”》《多研究“人均”背后的問題》《警惕“專家觀點”成為“利益俘虜”》,無一不是透過事物表象,敏銳發現隱藏性問題的典型作品。
批判性與建設性兼備。穆青曾說:“批判是為了進步,為了更好地推動工作。”判斷一篇作品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報道,首先應該看其是否以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這個角度講,揭露“負面”問題的評論也是一種正面報道,因為它所產生的作用是“正面”的。《民生實事莫沉迷于“數字突破”》以“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已達70%”這一新聞為切口,指出有些“突破”只是“數字突破”,民生領域的一些新探索、新改革,要循序漸進做加法,切不可患上“數字焦躁癥”,追求所謂“乘數效應”“幾何級增長”。文章直面問題,把矛頭對準“指尖突破”等形式主義,其觀點是建設性的,效果是良好的。“新華時論”往往從“黨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出發,通過曝光、批評、提醒等,對一些偏差行為進行矯正和制約,有利于化解問題,預防不良傾向,從而產生正向效果。
深度與廣度并存。《說文解字》說,“論,議也。”論,就是議論、分析說明事理。“新華時論”不是“一事一議”型的時評,而是相對深入、不浮于面的“論”,它更追求“深挖一鍬”。同時,“新華時論”的問題導向往往著眼全省、面上,其談到的很多問題涉及全省各地,有一定共性。例如,評論《“一通百通”的啟示》就是從南通市委主要領導談及南通向南發展通道打通后呈現出“一通百通”的大好局面說開去,文章并未止于談論交通堵點問題,也沒有就南通而論南通,而是由此舉一反三、類比并得出啟示,認為江蘇存在諸如核心技術缺乏、基礎創新和原始創新不足等,有可能會制約全局發展,是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一通”問題,文章最后還給出解決“一通”問題的建議、舉措。這種深度與廣度并存的文風,讓“新華時論”避免淪為空洞無味的泛泛之談,大大提升了評論可讀性。
時效性和時代性共存。“新華時論”的“時”不僅指“時效性”,也意味著“時代性”。“新華時論”涉及問題多是由新近發生的某事、新近產生的某趨勢、目前存在的某類現象引發,具有一定時效性,但這些問題往往不是獨立個案,而是發生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具有一定時代性。前者讓評論有了新聞屬性,更加貼近當下,后者讓文章更有典型性和啟示性,凸顯評論的時代價值。例如,文章《改會風,也要正“匯”風》即從歲末年初總結匯報會所費甚巨、過于繁瑣等不良傾向談起,此文發表于當年1月中下旬,可謂切中當時時弊,同時文章所論及的問題,也是積年累月存在的,對這樣一直存在、又新近發生的問題“動刀”,讓文章兼具時效性與時代性。
引領而不帶領。新聞評論重在闡釋觀點、循循善誘,這是一個讀者主動接受、心悅誠服的過程,一旦評論充滿“要”字,流于堆砌“大詞”、空喊口號,就必然會顯得居高臨下、頤指氣使,這樣的評論看起來氣勢十足,但卻充滿腐氣、官氣,很可能激起讀者厭棄,更談不上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新華時論”即便在提出解決問題意見、建議時,也都注重循循善誘,把道理掰開、揉碎,展示邏輯和理性的力量,避免措施部分淪為一“要”了之式建議堆砌。
中庸而不中立。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寫議論性文字,要注意集各家之言,然后明辨是非、表達己意。談及問題,新聞評論立場更要客觀公正,不能以所謂中立的態度各打五十大板,更不能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說真話。“新華時論”多數榮膺中國新聞獎的評論作品,都是以發現問題、批評問題見長,比如《民生實事不能沉迷“數字突破”》《“富豪相親”濁化社會空氣》等,都是以觀點尖銳、針砭時弊、直擊要害著稱。作為黨報輿論監督的“利器”,“新華時論”既不支支吾吾,也不空洞說教,而是旗幟鮮明地亮明觀點,直抒胸臆地進行褒貶。
刻煉而不刻板。新華日報一位副總編輯曾在新員工培訓時談到“沒有引號就沒有傳播力”,大意是指:引號所及之處往往是評論的創新點、傳播點、閃光點。比如《改會風,也要正“匯”風》,會風、“匯”風對仗,同時又精準將年初歲末時的總結匯報風氣概括為“‘匯’風”,既便于傳播,又讓人印象深刻。再如《警惕“精致的形式主義”》一文,用“精致的形式主義”形容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只重過程不重結果、只看表面熱鬧不看實際效果的不良現象,精當的總結概括和引號的恰當使用,讓文章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社會效果。而這,也是該文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重要原因。
強化針對性,瞄準問題“靶標”提對策。新聞評論只有找準方向、把準脈搏、瞄準問題的靶標、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確保宣傳質效,措施和建議尤其如此。評論《對“城市容量”的研究應盡快跟上》,分別針對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自身情況提出建議:大城市應該通過經濟和行政手段適當限制人口的無限流入,避免產業和社會資源過度集中;中小城市則應該通過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等手段,吸引更多流動人口。《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搶發展須防“思路回潮”》等評論,分別圍繞應對生態風險、落實新發展理念等問題,提出或簡或詳的意見和建議。
強化建設性,避免“無聲的吶喊”。問題導向的新聞評論固然要著眼問題、提出批評,但評論不是簡單的鞭笞和撻伐,而是應在批評之后,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解決辦法。這可以讓新聞評論在結構和內容上形成閉環的同時,避免評論提出問題又止于問題。“新華時論”作為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的主打評論專欄,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提出的問題要有相當的建設性。《未到盡頭先調整》《重視改革“慢變量”》《“一票否決”莫泛化》等評論都是從問題說起,最終落腳到措施和建議上來。《重視改革“慢變量”》更是從明晰快與慢的辯證、明晰此與彼的辯證等角度,詳述了重視改革“慢變量”的方式方法,讓人從中讀出強烈的建設性。
強化可行性,意見建議要能落地。新聞評論的意見和建議要具有可行性,否則就容易出現大而不當、脫離現實的情況,讓人感覺作者徒費筆墨,讀后無所獲益。“新華時論”牢牢把握江蘇省情和本省經濟社會發展態勢,高度重視措施可行性。《莫讓公共政策“孤掌難鳴”》在分析公共政策“孤掌難鳴”、難以落地之后,提出措施,認為“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問題如果來得比較急,解決起來也比較簡單,出臺政策不妨快一點、粗一點,但仍需邊執行邊完善;如果問題比較復雜、解決起來有個過程,那就要立足實際、謹慎出招,而不能操之過急”。《拆除“本位政策”圍欄》從消除思想上的本位主義、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規范政策制定流程,強化區域部門聯動的責任和意識,對已有政策法規進行梳理,審視并及時對有矛盾、有沖突的內容進行廢止、修改和補充完善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讓“本位政策”圍欄有了可行的拆除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