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青 張偉孝
摘? 要:地域性非遺文化傳承為高校美育教學提供十分重要的價值。該文采用個案研究、實地調研、資料收集的方法,從目前高校美育實施的現狀出發,以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的美育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依托東陽木雕非遺文化,通過成立地域性非遺育人平臺、創新教學模式、構建教學內容、開發美育教材、優化師資培養和豐富校園活動等方面分析學院將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美育教學取得的成就。既傳承和活化地域性非遺技藝文化,實現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又彌補當前高校具體美育教學實踐研究的不足。
關鍵詞:地域性非遺文化;東陽木雕;高校美育;傳承與發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S1-0081-04
Abstract: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provide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case stud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of Guangsha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Zhe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relies on Dongyang wood carv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tablishes the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constru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develops aesthetic education textbooks, optimizes teacher training, and enriches campus activities and finally integrates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into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herit and activate the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culture,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aesthetics and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specific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ongyang wood carving;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eaching practice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浙江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政教育互動共進研究——以東陽木雕為例”(2022SCG285)
第一作者簡介:夏艷青(1990-),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木雕非遺文化。
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地域性非遺)是區域先輩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智慧結晶。形成具體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號,體現一定的文化特質與民族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價值。高校美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對人的全面教育,是為實現崇高的理想,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式[1]。美育發揮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徑,新時代下,黨和國家對美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突出強調了國家對美育工作的重視以及對弘揚美育精神的殷切期望,并勉勵美育工作者發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優良傳統,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課程建設中,是高校美育教育的創新之舉。充分挖掘和運用地方性非遺文化的美育教育價值,對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研究現狀
目前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研究相對缺乏,通過知網檢索以“地方性非遺,非遺文化”為關鍵詞搜索,2022年以前學術期刊3 346篇,學位論文282篇;以“高校美育”為關鍵詞搜索,2018年之前只有87篇,到2022年,學術期刊論文1 837篇,學位論文114篇。而以“非遺與高校美育”為關鍵詞搜索2022年為止的學術期刊23篇,學位論文0篇。可見,非遺和高校美育依然是目前學術研究熱點,但關于二者結合整體研究不足。
依據知網研究來看。
1)對“非遺走進校園”已有研究從研究層次分析較為泛化,較為集中對非遺保護和傳承層面,從文化價值、技術傳承等角度,結合具體非遺項目特征的研究較少,忽視了區域性非遺所蘊涵的民俗文化、禮儀道德等育人價值的內在涵養,缺乏非遺傳承人作用探討。對于研究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一般學術論文,研究的深度、廣度明顯不足,導致其研究結果的學術影響力有限。
2)對高校美育研究比較局限于理論視角,注重宏觀共性研究,將高校美育等同于德育或藝術教育來談論,對現實美育狀況的準確把握和深入分析不足,更缺乏對高校美育優秀高校案例的研究和經驗推廣。
3)對高校美育建設創新度探討不足。地域性非遺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價值,可以作為優秀的高校美育教學內容走進課堂,走入學生當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樹人,如何實現地域性非遺與高校美育課程融合的建構問題急需深入探討。
二? 地域性非遺文化在高校美育課程中的現狀
(一)? 高校對于地域非遺文化融入美育教育忽視
隨著黨和國家對美育教育的重視,將“改進美育教育”納入深化社會改革的重大問題之列,美育的重要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高校紛紛投入到美育課程教育建設之中,同時對于美育真正內涵,如何開展卻都認識不清,重視不夠。2006年教育部明確指出,教育部部屬學校、“211工程”高校,以及省屬重點高校盡可能開好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八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2]。部分高校將藝術教育、藝術鑒賞等同于美育教育,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不是替代美育教育。一部分高校開設是開設了,但不注重結合本土化非遺文化,沒有課本教材,課程內容簡單,年年如此,學生乏味,老師敷衍,美育課程開設名存實亡。一些高校存在為辦學目的功利性,學校重點學科,優勢學科課程讓學生學好、學精、學深,其力度在學校就業提升,考研率提升。忽視美育教育,更何談對利于區域優勢結合地域非遺文化來創新美育教學,忽視學生美育陶冶情操的培養,審美情趣的建立。這些都說明美育教育在高校教育地位的窘迫。
(二)? 高校美育中的地域性非遺教學體系不完善
國家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滋潤人的心靈。[3]”美育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課程目標和內容、課程方向上都要有嚴格地設置。但學校在音樂、文學、繪畫等方面教材出版較多,但是對非遺相關的教材開發甚少,教學體系嚴重不完善。近些年,部分地方高校也開設與非遺相關通識課程,但是受基本教學場地限制,沒有課本,也停留在理論教學,流與形式,缺乏對學生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審美眼光、審美精神境界的培養。反而讓學生對非遺產生古板、無趣的刻板印象。另外,對地域性非遺文化了解深厚的教師嚴重不足,非遺傳承人在校時間有限,更多時間投入非遺作品創造之中,現場教學時間較難安排。再加上高校在非遺教學場地資金、設備投入較少,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整體而言,高校美育中的地域性非遺教學內容不足、師資欠缺、資金投入不足和實驗場地欠缺等問題都限制了地域性非遺融入高校美育教學之中。
(三)? 高校美育教師對地域性非遺文化相關知識儲備不足
目前高校美育教學主要在藝術設計專業、由人文學科教師擔任,美育設置在通識課程中,很多學生和老師會把美育誤以為藝術課、舞蹈課、文學課等,由于地域非遺文化知識面廣、深,地域特征明顯,很多專業教師也了解不多,能將地方非遺文化融會貫通美育教學之中更是少之甚少。如何因地制宜構建具有地域性非遺知識結構的美育教師團隊,也是一個首要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大力重視,積極支持高校開設各類“非遺課程研究班”,鼓勵熱愛非遺文化的高校教師、社會人士積極參加,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但學習的時間、成本都有限,對培養優秀非遺文化教師是漫長過程,對了解地方性非遺文化的高校美育教師的培養更是漫長的過程。
三? 地域性非遺文化在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美育實踐
根據目前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各種問題,文章以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的美育教學實踐為例,依托東陽木雕非遺文化,發揮東陽木雕文化特色,在美育建設方面,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秉持“以美育人,匠藝化人”的美育教學理念,在學校美育工作建設中兢兢業業,砥礪前行,美育成果特色令人矚目。重點以東陽木雕地域非遺文化融入美育教學中成立地域性非遺育人平臺、美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材開發、師資培養和校園活動等方面分析浙江廣廈大學在美育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將美育擴展到傳承基地、文化產業創新等方面,不僅擴大了美育的內涵,又活化非遺技藝,在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為東陽及浙江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 成立非遺中心搭建地域性非遺育人平臺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隸屬于中國木雕之鄉——東陽,是浙江省唯一一所職業本科高校。2019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立志為國家培養新時代高端職業技能型人才。而學院開設全國首個木雕設計與制作專業,以“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東陽木雕教育與技藝傳承新出路,為浙江培養一大批優秀木雕專業技能型人才。2012年學院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開辦“工業美術高層人才高級研修班”,與南京林業大學聯合開辦了“紅木家具設計師設計創新培訓班”[4]。為全國全省熱愛木雕、專研木雕技藝人才提供交流和學習深造平臺。
(二) 創新以地域性非遺文化為主的美育教學模式
“美育的課程是學校課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進行美育的專門實踐和空間保證,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本要求”[5]。可見美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要充分考慮美育特點,使學生在美育教學活動中樹立正確美育觀,培養學生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課程體系建設上,構建傳統工藝之“技”和現代設計之“藝”相融合的課程體系。以“活化非遺技藝,聚焦傳統美學,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 為育人理念,把傳統工藝行業中的“匠藝文化”結合職業教育“1+X” 證書融入課程教學環節中,注重工匠精神的美育培養。完善基于人文、 藝術、工藝技術、素質拓展三大課群為主干,以設計基礎、造型工藝、 實踐創作、工藝設計、材料技術和營銷管理六個模塊為分支的課程體系。以爭做“育人高手、教學能手、應用巧手、科研強手和服務名手”為職業理想,積極投入美育教學改革,不斷創新課堂教學,通過多種的木雕藝術展覽、講座、藝人獻藝和藝術創作交流等活動,提升學生對東陽木雕非遺文化的認知和互動參與性,使美育走進課堂。
(三) 構建以地域性非遺文化為主的教學內容
學院為了發揮東陽木雕非遺文化在美育中積極作用,實行“雙導師制”教師與工藝美術大師共同指導,工作坊與教室二合一實踐教學模式,由工藝美術大師設計課程項目,能工巧匠手把手指導技能教學,采用“木雕作品、產品、藝術品”的成果評價方式,將傳統文化、非遺要素融入作品設計,培育工匠精神學習案例與典型,使學生具備“有文化內涵、能創新創意、精工美技藝、重社會責任”的美育素養。目前學院建有木雕技藝實訓基地(魯班工坊、木雕藝術館、木雕科普館)等,木雕技藝實訓基地評為為浙江省“十三五”高職教育示范性實訓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浙江省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暨職業體驗基地。而這些實訓基地,是一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博物館,也是地域非遺進校園的基地,更是地域性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一個工作站。在教學活動上,邀請過中國美院教授博導以“新征程·新民藝”浙江木雕藝術大展專場藝術講座;邀請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為在場師生作了題為“木雕之美”的專題講座,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擴展學生審美視野,實現以美育人。
(四) 開發地域性非遺文化相關的美育教材
為了適應本土化美育課程,推進東陽木雕審美教育思想,學院積極探索符合區域特色非遺文化課程,開發地域性非遺文化相關美育教材,教材開發是美育教育實施前提,是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表現,為學生審美活動的開展奠定美育感知基礎[6]。截至目前,我校在教材開發上,自編教材10本,出版教材4本。內容涉及工藝、美術、木雕藝術及竹編藝術等多方面。教材之外拓展了非遺學堂、亭塘大講壇、書畫沙龍等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打造非遺文化氛圍,將文化要素引入教學全過程,深刻理解傳統工藝文化內涵,植入“創新基因”,把創意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指標。推行“大國工匠”榜樣德育,通過閱讀《工匠精神教育案例》等系列讀本,參觀木雕博物館、大師工作室、明清木雕裝飾的古民居等精品中感悟工匠精神,學習大師的成長歷程,巧匠教師的言傳身教,優秀學長的典型案例,形成匠士的榮譽觀和傳承的使命感。以獨特的課堂形式吸引著學生對本土化非遺文化的興趣和熱情,通過環境、文化、實踐達到美育目的。
(五) 優化以地域性非遺文化為主的美育師資隊伍
學院目前由“大師、名師、技師”三結合組建地域性非遺專任教師團隊。師資團隊由行業工藝美術大師、 高校教學名師和企業高水平技師共同組成,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學能力,課程教學改革成果豐碩。另外由“手藝國師、工程博士、藝術名家”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兼職教師 7 人均為企業一線專業技術專家,由 2 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木雕)、3 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木雕、竹編)、1 名家具設計與工程博士和 1 名設計藝術家組成,集體構成非遺文化美育教師梯隊,從事地方非遺文化美育教學,整合東陽木雕非遺文化資源,建立地域非遺資源數據庫,構建了比較完善的地域性非遺藝術課程體系,有步驟地提升非遺藝術的教學水平。實現全院優勢資源的互補共享,扭轉美育教師隊伍對地域性非遺知識不足的問題。
(六) 開展以地域性非遺文化為主的校園活動
“文化熏陶是形成人們性格和人格的最重要因素”[7]。可見大學生的優良品質、美德離不開校園環境的熏陶。為了營造“熟知-喜愛-參與”地域非物質文化校園氛圍,學院通過每年定期“技能大比武”、和工藝美術大師面對面等豐富多姿的校園活動,讓全校師生以風趣幽默的方式了解東陽木雕,感受身邊的非遺文化。讓學生能感受到古樸韻味的東陽木雕,因高超的技藝而熱愛木雕,可以和工藝大師一起參與小件木雕雕刻之中。實現將非遺引入校園、民間藝人引進校園,展開情景化校園對話,塑造學生對地域性非遺審美、鑒賞能力,這樣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知、情、意的全面協調發展和完美人格的塑造發揮重要作用。
四? 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一)? 開創了美育教學的新路徑,增強高校軟實力
高校作為文化知識傳播、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重要教育場所,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高地。地域性非遺文化飽含著當地淳樸智慧人民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豐富的東陽地域非遺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美育教學,讓非遺走進校園,引入美育課堂,把地域性教育資源整合、提煉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統一起來,將地域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融入美育,創新出了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新思路。不僅豐富了美育的教學內容,構建了本土化美育實踐,使處于忽視的民間藝術走入大學課堂,刷新了學生對本土性民間手工藝的新審美,喚醒了學生對民間手工藝的自豪感,健全了地方高校美育育人機制,形成地方高校獨特的地域性美育教學特色,無形提高地方高校軟實力。
(二)? 拓展美育教學的新資源,提高學生整體的審美
當前高校美育研究多集中于主流藝術教育建設方面,將開發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美育教學之中,為美育教學拓展了新資源,開創地域性非遺美育實踐,輻射地方,融入教學、科研、文產于一體,有利于美育實踐的理論擴充,通過非遺展覽、走進工藝美術大師、造訪大師工作室和校園文化節等活動開展,使得美育從校園輻射校外和從學生輻射社會。發揮學生的創新和創造的能力,對地域性非遺文化的認可,潛移默化的實現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提升學生整體藝術素養。
(三)? 助力地域非遺文化傳承,活化非遺技藝
非遺文化是一類口承活態文化[8]。非遺在現代社會進程中正經歷巨大沖擊,僅僅依靠以師帶徒的口口相傳的非遺文化傳承,如今面臨很多挑戰,由于學藝時間成本高,老一輩非遺傳承人越來少,地域性非遺技藝因此出現“手藝失傳”。讓地域性非遺文化走進高校美育課堂,不僅有助于當代學生了解本土化非遺之美,更賦予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開發和創新非遺產品上面有更多的思路和選擇,建立活化非遺人才梯隊,拉近傳承人與大學生直接的距離,重新鏈接了區域性非遺傳承的生態鏈,激發學生熱愛非遺、了解非遺,用數字化手段傳承非遺,無形中助力地域非遺文化傳承,活化非遺技藝。
參考文獻:
[1] 李戎.美育概論[M].濟南:齊魯出版社,1992:423.
[2] 何江陽,張紅萍,王留磊.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建設途徑探究——以南京市為例[J].大眾文藝,2021(21):144-145,148.
[3] 蔡夢.積極迎接全社會普及美育的明天[J].中國音樂教育,2017(1):16.
[4] 許元.國家非遺東陽木雕文化的教育傳承及路徑[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6(1):47-51.
[5] 冉祥華.美育的當代發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243.
[6] 秦鵬燕.多民族地區高校美育實踐探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7] 宋怡.孔克勤.文化與人格關系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4(1):147-149.
[8] 孫謙.論傳承人在“非遺”生產性保護中的作用[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