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芳 路燕 許保疆
摘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科研院所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和中堅力量,肩負著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任。立足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在深入分析總結“三農”工作成效及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從加快種業基礎研究、學科方向任務調整、農業綠色發展技術供給側研究、示范推廣模式創新、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5個方面的思路和建議,為農業科技創新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06-025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6.059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of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aking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IAN Ying-fang, LU Yan, XU Bao-jiang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key to our effort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As the leade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the practice of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about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five aspects,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basic research of seed industry, adjusting the subject direction, strengthening the search on green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innovating the model of demonstration and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的本質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是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必由之路[1]。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新征程上任重道遠。《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
1 鄉村振興與農業科技創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鄉村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進行全面重構和優化升級的系統工程,這決定了農業科技創新對鄉村振興的支撐必須是全方位、多維度、寬領域和深層次的[3]。從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 字總方針和要求,到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全面鄉村振興,再到包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內的“五個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在不斷升華和具體化,既各自成篇,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創新放在了具體任務的第一位,并明確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深植于鄉村全面振興的每個環節和內容,既是基礎,也是先導。鄉村振興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核心深入展開,最終也是科技創新的落腳點和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研院所作為主導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和進步的戰略性科技力量,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征程上,農業科研院所的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4]。省級農科院是面向全省開展農業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的專業機構,在科研人員數量與質量、科研成果積累量、農業學科的完整設置、區域全覆蓋性等諸多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將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成果迅速傳播、擴散到廣大農村,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是新時代農業科研院所的重要社會功能[5]。
2 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為全省開展農業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的專業機構,始終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在主導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和實施全省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在抓好糧食生產方面,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在發展鄉村產業方面,強化科技引領,立足資源稟賦發展壯大主導產業,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現代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在人才隊伍方面,多措并舉,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引育、注重實用人才培養,構建鄉村振興科技人才支撐體系。
2.1 強化科技創新賦能,提供鄉村振興高效科技支撐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對河南來說,產業發展第一位就是要圍繞總書記“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立足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指示要求,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聚焦提高糧食產能和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重點在品種選育、土壤改良、種植技術等方面開展創新,形成了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農作物遺傳育種、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等一批優勢研究領域。21世紀以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順應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主要農作物品質改良、化肥農藥減施、病蟲害綠色防控等作為主攻目標,先后培育了鄭麥9023、鄭麥366、鄭麥7698、遠雜9102、豫花37等優質品種,實現了優質小麥、花生產業的快速發展;主持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6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7項,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519個。豐碩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強力科技支撐。
2.2 重塑學科方向任務,強化鄉村振興頂層設計
圍繞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鄉村振興農業科技需求為導向,根據“三農”工作實際,編制完成《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方案(2019—2022年)》,合理配置科技、成果、人才等各類資源。同時聚焦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需求,深化學科方向任務調整,強化公益性、基礎性、原創性及拓展農業功能類研究,持續鞏固提升農作物遺傳育種、動物免疫等優勢領域,針對鄉村振興學科短板,不斷加強食用菌、藥用植物、牧草等鄉村特色學科的深入研究。
2.3 打造重大科研平臺,構建鄉村振興生命基底
生物育種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對糧食安全起著根本性保障作用。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在現有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花生遺傳改良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黃淮海主要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等70余個國家和省級研發平臺基礎上,聯合多方力量,牽頭組建了我國首批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3家省級實驗室之一的神農種業實驗室兩大重大科研平臺。平臺堅持聚焦世界種業科技前沿、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人民多樣化生活需求,強化生物育種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研究、種質資源研究,堅決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致力于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綜合競爭力。
2.4 創新成果轉化方式,凝練鄉村振興產業升級模式
在成果推廣方式上,通過采取建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精品工程等方式,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現狀,構建省市縣縱向和多學科橫向合作的立體項目實施體系,拓展小麥、花生等傳統特色優質產業范圍,同時發展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新興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出延津強筋小麥、信陽優質弱筋小麥、正陽優質花生、蘭考蜜瓜等一批科技元素凸顯、技術集成度密集、經濟效益良好的科技助力產業發展示范樣板。目前已在河南省72個縣(市、區)創建科技示范基地200個、示范新品種80多個,主推新技術170余項、新產品60多個,示范推廣和集成應用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成果500多項,創造社會經濟效益200億元以上,為河南優質專用小麥、花生、蔬菜種植面積以及食用菌產值等位居全國第一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指數效應,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新模式,依托地方資源,強化科技主導,成立了地方分院,以通過縣域經濟發展來輻射和帶動鄉村振興。此外,示范村鎮打造,科技定點和對口幫扶、科技特派員制度等立體化網格化形式,共同構筑了多樣化鄉村振興推進模式,成效顯著扎實。
2.5 夯實團隊建設,奠定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農業科研院所既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主體,又是集中科技人才資源的基本單位[6]。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拓寬高層次人才引育渠道、完善培養機制等措施,先后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原學者7人、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獲得者6人、國務院特殊津貼100余人次,省管專家、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省級人才40余人次、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2人、崗位科學家21人等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在人才管理方式上,堅持注重實績、能力和貢獻的人才評價激勵導向,將創新團隊分為卓越團隊、優秀團隊、骨干團隊3種類型,實行差別式穩定支持,通過增加創新創意項目經費,不斷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動力與活力。
3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短板
3.1 適應鄉村振興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布局未完全優化
隨著農業農村發展內涵的豐富和外延的擴展,對農業科技的需要更加多樣化[7]。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創新力量布局和學科建設重點多偏重于糧食作物等傳統學科和產業。新形勢下,生物育種技術創新突飛猛進,國內外科技競爭日益加劇,部分傳統優勢學科競爭力有所下降,新興學科研究成效尚未顯現,整體學科研究方向、布局還不能完全滿足鄉村振興科技需求;在針對性學科比如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投入品減量、面源污染控制、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機農藝融合、智慧農業等與對鄉村振興聯系緊密的研究領域供給相對不足,存在缺口。
3.2 適應鄉村振興三產有效融合的成果轉化方式未完全建立
農業科研院所是我國科技創新和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廣方式上,現有政府和科研院所建設的示范基地以全產業鏈條展開的不多,且規模普遍較小,輻射范圍和示范效果有限[8]。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雖然以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示范推廣能力,推動河南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科技支撐為目標,以院縣共建現代農業綜合示范縣和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為引領,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成果推廣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科技創新與示范推廣有效銜接、圍繞產業鏈的一體化技術支撐能力方面不強,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供給不足;在拓展農業功能和支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方面的技術儲備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果轉化率的提高,制約了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進度。
4 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戰略路徑
4.1 找準方向,發揮優勢,注重品種源頭創新
如果說農業生產是第一產業,種業則是農業產業的第一產業,種業無疑將在鄉村振興中扮演最基礎的角色,基礎打牢了,鄉村振興的其他工作才能得以一一展演[9]。要重點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需求,挖掘特色、發揮優勢,加快種業基礎研究。一是積極探索特色化育種模式,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技術創新,實施雙輪驅動,加強多團隊聯合攻關,緊密協作上中下游單位,優化完善育種技術體系,加強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提高生物育種創新能力;二是緊緊圍繞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產、品質、抗逆、資源高效利用為育種核心目標,選育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解決生物育種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4.2 瞄準重點,深化研究,保障基礎創新能力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面臨著很多“卡脖子”問題,歸根到底是基礎理論研究深度不夠,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搞清楚[10]。要加強基礎研究,瞄準農業科技前沿領域,著力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啟動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要充分發揮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重點實驗室、重大項目的牽動及導向作用,結合鄉村產業振興科技需求,有重點、有方向地引導廣大科研人員攻克關鍵技術、解決重要問題。一是充分發揮動物免疫、作物栽培、綠色防控等傳統學科優勢,加大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謀劃引領性、帶動性重大項目,力爭在鄉村振興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有所突破;二是圍繞鄉村振興、新時期糧食核心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技術需求,優化學科布局,加強新興學科發展研究及跟蹤指導,優選新興學科中發展態勢較好的學科形成良性運行機制,大力提升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引領能力,構建相對完善的農業產業發展科技支撐體系。
4.3 精準對接,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022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農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必須轉變傳統以農民為對象的技術轉化機制和模式,要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借助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完善配套的生產體系,將技術大規劃轉移應用[3]。一是精準對接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科技需求,立足地方農業產業優勢與特色,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提升科技成果集成應用水平。在維持主糧作物科研投入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蔬菜、果樹、牧草、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和生態林草的科研投入,加大非主糧作物的成果轉化力度[11]。二是以院縣共建、專項科技支撐計劃為重要載體,組織實施優質特色農產品發展專項,形成科技集成為先導、規模生產為基礎、精深加工為重點,品牌營銷為牽引的“科技+生產+加工+品牌”一體化推進模式,實現特色農產品品牌化、農業區域品牌化、企業品牌化目標,培育“三產融合化”“三鏈現代化”科技引領型縣域精品示范樣板。三是聚焦鄉村,聯合農業經濟、植物保護、資源環境、農產品加工、畜牧養殖等學科,打造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為基礎,多功能全產業鏈提升、全價值鏈發展、科技要素凸顯的鄉村示范名片,強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四是充分發揮人才、資金優勢,與鄉村進行深入合作,通過數字科技服務平臺、智農培訓平臺等新業態形式,開展現代農業技能培訓,為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培養種養加專業能手,奠定人才支撐,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
4.4 針對供給,集成技術,構建鄉村綠色生態屏障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農業產量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化肥、農藥施量的逐年增加及不合理施用,使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因此,應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重視農業污染防治立法的可操作性,積極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11]。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農業科研機構除了在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之外,在生態振興方面,要通過科技創新,研發更多綠色優質品種、高效節水品種、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技術等,改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改善鄉村環境,打造美麗鄉村[12]。一是針對性研發和推廣農產品新品種、特效農藥、優質高效的農業種植技術等,實現農村農業的綠色高效生產[13]。二是圍繞農業農村清潔生產、產業融合需求等農業生產生活方式技術短板及相關“卡脖子”突出問題,充分利用植保、資源環境、土壤等學科優勢,開展重點聯合科研攻關,研發、推廣和應用投入品減量、面源污染控制、耕地重金屬污染控制與修復等實用技術,治理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助推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4.5 緊密耦合,強化協同,推進科技與產業融合
鄉村振興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鄉村振興研究領域涉及政治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地理學、農學、理學、藝術學、社會學等多門類學科知識,亟待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增強相關研究成果之間的銜接性和協同性[14]。一是加強農學與經濟、地理、文史等其他學科的融合,充分挖掘鄉村各類資源要素,以農業科技為基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農業文化創新創意類亮點,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新功能,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二是立足區域和學科優勢,統籌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強化科研協同攻關,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系統整體功能,推進鄉村地區農業增產方式從資源依賴型向科技驅動型轉變,走創新型農業
發展道路。根據農業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形成區域化、差異化、規模化種植品種布局,積極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種養業,主動向二、三產業延伸、融合[15],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新融合新發展,形成農業產業全鏈條一體化支撐。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豫政〔2020〕21號[EB/OL].(2020-07-12)[2021-09-27].https://www.henan.gov.cn/2020/07-12/1706350.html.
[2]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EB/OL].(2018-03-28)[2021-09-27].https://www.henan.gov.cn/2018/03-28/389214.html.
[3]王琳,林克劍.農業科技支撐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2):66-69.
[4] 戴天放,許晶晶,吳海軍,等.省級農科院加強科技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思考:以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1):21-25,54.
[5] 柳楷婧,柳世君,程輝,等.農業科研院所助力強農興農的路徑研究:以信陽市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6):60-63.
[6] 萬鵬,熊濤,付小燕.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業科技創新支撐研究:以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3):258-260,279.
[7] 張偉,馬永鑫,孫建軍,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6):24-27.
[8] 魯國梁,王維薇,李瓊杰,等.鄉村產業振興科技支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湖北省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3):4-8.
[9] 尤莉,袁京華,高國文,等.用中央一號文件指導種子管理工作實踐的思考[J].中國種業,2019(6):17-20.
[10] 歐亞峰,戴澤竹.全面落實“四個面向”加快省級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創新[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6):50-52.
[11] 吳群.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及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8(10):67-72.
[12] 王佳江,吳攸,徐世艷,等.農業科研單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6):21-23.
[13] 駱元成,邵會琴.農業科研院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舉措[J].農業與技術,2021,41(12):178-180.
[14] 彭亮,高維新.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的研究進展、熱點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世界農業,2020(5):76-84.
[15] 陳亮,解曉悅.新常態下如何構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的思考[J].山西農經,2016(9):33-35.
作者簡介 田迎芳(1981—),女,河南濟源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