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丹,張 琳,張 琨,鄧云芹,孫思敏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云南 昆明 650032)
膝關節韌帶損傷重建術是治療臨床膝關節損傷的有效治療方案,但手術后患者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康復效果并不顯著。因此,對于該類現象,醫護人員應為患者做到切實有效的護理管理,幫助患者術后康復制定有效的術后護理計劃。本文通過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旨在探究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100例,分為2組,對照組患者50例,平均年齡(34.18±3.36)歲,觀察組患者50例,平均年齡(34.19±3.33)歲。
納入標準:(1)患者生命體征正常;(2)不存在其他合并癥;排除標準:(1)患者年齡不低于30周歲;(2)患者及家屬不配合研究者。倫理委員會認證結果為批準。
采用抽樣法,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確定對照組與干預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干預組實施康復護理方案,具體如下: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具體內容為:嚴格遵醫囑為患者進行用藥,避免患者少服漏服,保證患者病房內溫濕度,適宜空氣流通順暢,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指導等。
觀察組進行康復護理,具體內容為:在患者手術后兩周內為患者進行手部腳部關節按摩,加強康復鍛煉,術后一周內幫助患者拔出引流管,指導患者完成抬腿訓練,訓練強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逐漸增加患者腿部抬高長度。先幫助患者完成外側抬腿訓練后,再幫助患者完成后抬腿訓練。在手術后一周內,幫助患者完成下床訓練,平衡訓練。術后的兩周為患者增加負重練習,手術后四周內幫助患者完成膝關節被動屈伸運動,幫助患者完成向心運動,跟隨儀器行走等,在患者手術后2~3個月內,應指導患者完成四頭肌強化訓練,指導患者完成中等強度的負重訓練指導患者攙扶拐杖進行行走,逐漸過渡到脫離拐杖自主行走,完成胯部訓練,下蹲訓練等。由于患者受到疾病影響,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抵觸,治療等負性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溝通時,應注重語氣親切平和,避免用過激的言語與患者交流溝通,增加患者負性情緒,定時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出院后叮囑患者按時就醫復查。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患者滿意度。

對2組間患者生存質量評分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組間生活質量評分分)
對患者滿意度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患者滿意度評分統計[n(%)]
對2組的生活質量及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護理康復對于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至關重要,良好的護理康復方案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其生理功能、減輕軀體疼痛、緩解精神壓力、維系社會功能、搭建情感橋梁,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3]。
本研究護理康復方案中,針對膝蓋損傷后立即接受急救護理,可緩解疼痛和腫脹,例如:當患者出現膝關節損傷后,應立即進行休息和冰敷,避免對膝蓋進行壓迫,襦纏繞綁帶或壓縮綁帶等,避免對患者膝關節進行抬高,在患者損傷后幾周內為患者進行康復治療[4]。康復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疼痛和腫脹、恢復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并增強肌肉。對于活動量相對較小、參加適度運動和娛樂活動,或進行膝蓋受壓較小的運動的患者,這種物理療法能夠有效治療膝關節韌帶損傷[5]。如果有下列情況,醫生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膝關節有不止一處韌帶或纖維軟骨受傷,損傷導致膝關節在日常活動過程中彎曲變形。在膝關節韌帶重建過程中,外科醫生會切除受損的韌帶,并用一段肌腱來代替它[6]。肌腱是一種類似于韌帶、連接著肌肉與骨骼的組織。這種替代組織叫做移植物,外科醫生將使用取自患者的膝關節另一部位的一小塊肌腱或者已故供者的肌腱[7]。手術后,患者將繼續進行另一療程的康復治療。
綜上,通過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進行康復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值得推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