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敏,馬 丹,張 琳,鄧云芹,高 菲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云南 昆明 650032)
膝關節是人體主要的負重關節,半月板對膝關節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半月板損傷后會導致膝關節內部出現異常的摩擦,從而引發膝關節部位過早的退變,引起骨性關節炎,從而引發膝關節部位腫脹疼痛,畸形和活動受限。刺激膝關節內部的滑膜,從而引起滑膜炎,導致滑膜滲出的液體增多,從而導致膝關節積液,膝關節部位有明顯的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的情況。成功的半月板術后康復應緩解機械和疼痛癥狀,允許患者恢復活動,并恢復膝關節重要的解剖和機械功能[1]。通過相應的護理措施和運動功能鍛煉指導患者快速康復,盡早恢復運動功能。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本院接收的50例外傷所致的半月板損傷的青壯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1.1 納入標準
(1)20~40歲的青壯年,男性28例,女性22例。(2)外傷所致半月板損傷患者:內側半月板損傷18例,外側半月板損傷32例,左側患肢24例,右側患肢26例(3)研究全過程秉承自愿原則。
1.1.2 排除標準
(1)精神疾病、意識障礙或有嚴重內科疾病不能順利完成手術患者。(2)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膝關節感染、退變、骨折等)(3)中途脫離研究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術前給予患者備皮,告知患者手術內容、注意事項以及預期效果[2]。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傷口敷料,患肢腫脹情況。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個性化護理。
術前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告知患者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疾病知識,手術方案,注意事項,提供質量成功案例,使患者加深對手術的了解程度[3,4]。
術中護理: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注意患者隱私部位的遮蔽,為患者提供保暖護理,采用超前鎮痛法,配合主治醫師順利完成手術;
術后護理:針對患者的飲食指導,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和家屬,保障患者多攝入高鈣,高蛋白,低脂低糖的食物,并且需要攝入盡量好消化的食物,保證其消化順暢,恢復順利[5]。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及時進行相關功能的鍛煉[6,7]。術后兩周可以復診拆線,并積極開展負重訓練[8]。
1.3.1 臨床治療效果
通過本院自研的臨床治療效果評估表,對患者治療之后的實際恢復效果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血項指標,股四頭肌力量,疼痛程度及下地負重運動程度。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有效:臨床癥狀消失,關節可正常運動;一般有效:關節可正常運動,有輕微的疼痛感;無效:關節運動受限,疼痛感未減輕。
1.3.2 各項關鍵指標
關鍵指標主要包括IL-1β、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
1.3.3 生活質量評分
本次研究采用本院自研的生活質量評分表對患者的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進行評定。
本次研究對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資料處理與分析所選用的統計數字軟件為SPSS25.0。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且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在治療干預之前,2組患者三項指標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IL-1β、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對比
從生活質量的角度來說,實驗組患者在接受關節鏡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膝關節腔內注射治療后的整體情況要優于對照組,且得分也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表
個性化護理以圍術期為基礎,在術前心理護理+功能性訓練,術中手術配合,術后康復訓練指導的干預模式下,有效提升患者的手術治療依從性。在恢復訓練中,促進患者膝關節半月板功能的高效改善及恢復,使患者生活質量逐漸提高,早日回歸正常工作與生活。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對比研究得知針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效果不佳,但是經過技術發展和研究得知采專用個性化護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和滿意度,在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能夠促進患者的恢復和訓練,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