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本文從教師隊伍培養、教學平臺的打造、構建育人新模式、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發展保障舉措等方面,給出了時代高校網絡安全專業培養體系構建思路,以期為我國培養大量高素質的網絡安全人才。
關鍵詞: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93.08;G642??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on?the?Construction?of?Network?Security?Training?System
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w?Era
Wang?Xu
JiangSu?Normal?University?KeWen?College?JiangsuXuzhou?221132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technology,the?network?has?brought?convenience?to?people's?lives.At?the?same?time,the?problem?of?network?security?has?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This?paper?presents?the?ideas?for?the?construction?of?the?network?security?professional?training?syste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the?times?from?the?aspects?of?the?training?of?teachers,the?creation?of?teaching?platforms,the?construction?of?a?new?mode?of?education,and?the?measures?to?serv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development?security,with?a?view?to?cultivating?a?large?number?of?highquality?network?security?talents?for?our?country.
Keywords:network?security;talent?cultivation;practical?teaching
1?概述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2]。但是網絡安全技術的濫用也使我國網絡安全面臨較大威脅,網絡攻擊面臨各種攻擊、篡改風險,而且攻擊手段越來越先進,隱蔽性也很高[34]。相關人員網絡安全意識不強,日常管理不到位,服務器漏洞百出,所以網絡安全存在問題較為嚴重。我國網絡安全人才存在較大缺口,高水平的技能型網絡安全人才嚴重短缺[56]。當前高校計算機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導致畢業生動手能力弱,難以滿足我國當前社會經濟需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網絡安全法第七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足見網絡安全的重要意義[78]。高校按照國家出臺的標準要求,積極探索新時代高校網絡安全專業培養體系構建方法,培養高水平網絡安全人才,維護網絡安全秩序至為重要[910]。
2?內容舉措
2.1?大力培養教師隊伍
著力培養技能大師、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從國內知名企業聘請或柔性引進網絡安全領域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企業技能大師擔任專業高層次技能型兼職教師。選拔多名教師作為專業“雙師型”骨干教師重點培養對象,通過國內外業務進修、參加學術研討會和與知名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等措施,加強教學和實踐技能培養。遴選優質兼職教師,打造“雙導師”教學團隊。依托網絡安全龍頭企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聘請網絡安全領域等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健全和完善兼職教師隊伍,打造專兼結合、雙師結構合理的“雙導師”優秀教學團隊。校企制定專業“雙導師”教學團隊建設管理機制。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現代學徒制”教育管理新機制,將教師下企業鍛煉、企業產學研合作研發、參與企業技術指導等工作和績效考核掛鉤。在教學安排、勞動考核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兼職教師管理辦法,鼓勵企業把兼職教師從事教學、實踐指導、專業建設等工作計入個人檔案,在員工考核和績效獎勵等方面予以傾斜。完善兼職教師資源庫。積極實施“百教千導工程”,建立一支由技術骨干、技術能手組成的兼職人才庫;落實校外兼職老師與校內老師的結對機制,雙向流通,實現校企人力資源共享,完善兼職教師管理考核辦法,保證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落實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要求,制定教師企業實踐、教師與師傅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等相關制度、通過支持橫向聯合研發和開展技術服務等措施,在網絡安全產業鏈各崗位上顯著提升教師的職業技能。挖掘課程的設置邏輯,探索交叉課程和專業領域課程的差異化教學模式。以落實立德樹人、職業精神培養為根本,通過信息化競賽、學歷進修、國內外訪問學習等多種途徑,全方位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選派骨干教師海外研修,培育和聚集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教師團隊的國際化進程。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培養青年骨干教師的科研意識、水平,并提升教師的教科研綜合能力。
2.2?打造實訓實踐教學“新平臺”
項目引領,構建“四結合”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開展滲透測試、安全網絡運維、大數據分析與處理、互聯網程序開發、物物聯動等生產實踐,將教學知識點融入比賽項目,開展安全攻防、軟件開發、信息加密、大數據技術應用等實訓項目。建章立制,完善基地運行與管理機制,建立科學完善的實踐基地管理機制,制定與實施配套的管理制度,制定學生實習實訓標準、考核標準、評價標準,完善技能評價體系。探索創新實訓基地運營模式,推動開放共享,優化專業實訓資源配置,提高實訓資源的利用率,發揮校內實訓基地教學、實訓和服務的多元化功能。
升級優化校內產學研示范性實踐基地群。依托“校企雙平臺”,參照網絡安全行業職業工作場景,整合原有的實訓資源,建設理實一體化實訓室、技能大賽創新培訓基地。優化企業引入機制,成立實習就業聯盟。和知名企業合作,建成面向網絡安全產業鏈各子方向的具有教學實踐、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等功能一體化的產學研示范性實踐基地群。
2.3?構建育人新模式
2.3.1?精準定制,培養數字經濟新型技術人才
聚焦工業4.0標桿城市建設和先進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全面對標工業4.0制造體系的戰略部署,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培養模式,做到精準定制。進一步推進工作室、訂單班模式,通過“學分頂替、賽訓結合、項目實施”等方式,培養具有專項專長的網絡安全技術人才。
2.3.2?深化面向“1+X”證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
依托“1+X”證書試點,優化整合認證要求與人才培養方案,緊密結合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標準,牢牢把握課程體系與“1+X”證書認證內容,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因地制宜通過學分銀行開展探索學歷學分與職業等級證書、競賽獲獎證書、企業證書和課程之間的互換互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深化對接人才培養方案的教育教法改革,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采用分組實施、工學交替的方式進行學徒式的教學。探索校企聯合授課,開展“1+X”證書、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等多方位的教學設計改革。
2.3.3?改造傳統教學,積極開展混合式教學
在中國慕課網、在線精品課程網等主流信息化教學平臺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藍墨云班課平臺,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探索混合式課堂教學等教學新模式。支持教師參加省教學設計信息化大賽,打造專業“金課”生態,助力教學教法改革,建立健全“金課”激勵機制,結合專業課程體系,把部分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從線下“金課”、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五個維度打造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打造專業“金課”生態系統,助力教學教法改革。
2.4?打造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新動力”
2.4.1?領軍引領,打造服務地方數字經濟技術團隊
一是健全培訓、考核和獎勵制度。激發教師積極性,鼓勵教師走入企業、服務企業,建立一支“愿意出去、專業互補、服務有效”的數字經濟技術服務隊伍。二是形成“教科研結合,知識服務生產”的數字經濟技術研發服務導向,打造一批“布局合理、點面結合、有效示范”的數字經濟技術服務基地;三是總結和創新,融入數字經濟新模式,緊扣時代特點,服務數字經濟發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2.4.2?體制創新,校企合作組建產業學院
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把握產業發展趨勢,精準對接區域數字經濟,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平臺共用,努力把產業學院打造成面向產業集群、校企一體、反應迅捷的產學研聯合體。面向社會,打造網絡信息安全培訓中心,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平臺,加快推進企事業單位信息技術人才培訓。從操作系統安全、企業網絡安全、服務器加固、工業互聯網安全、個人信息管理、人工智能設備管理與應用等方面為企事業單位信息技術人員、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相關專業畢業生等開展技術技能培訓。
2.4.3?積極開展公益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
對中小企業員工及務工人員積極開展計算機應用技術技能培訓與學習,拓展他們的就業渠道,提高職業技術能力,為地方脫貧攻堅助力,同時也積極參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互聯網+”創業孵化基地功能、服務中小微企業,依托現有的實訓室、實驗室、工作室等基礎設施,構建“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按實際情況對現有資源進一步整合,充分利用工作室及其他相關研究中心的專家進行項目指導、資金扶持助其成長,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數字經濟,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2.4.4?聯合教學點,合力開展社會服務
以“提升學院社會服務能力,探索社會服務新方向”展開一系列的社會化服務,包括三下鄉服務等;聯合多個教學點,合力發展社會服務,立足社會化服務的視野,改變新形勢下的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思考專業課程建設改革、創新創業與課程結合,尋求新形勢下校企合作的合理途徑,積極探索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徑,拓寬社會項目對接渠道,各專業結合辦學特色與優勢,共同推進為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2.5?落實專業發展保障“新舉措”
深化組織、制度和經費改革,筑牢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5.1?多措并舉,建立動態管理機制
一是組建專業建設理事會,由二級學院黨政聯席會成員、行業專家、聯盟合作企業代表、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整合學院和企業資源,下設建設辦公室,負責項目規劃、實施、管理和監督,確保建設工作落到實處;辦公室下設“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1+X”證書工作領導小組、多元化人才培養工作領導小組,把握各重點子項目的建設和落實,保持專業建設的領先水平。二是建立“專業—教學團隊”二級管理模式,形成校政行企多方協同,推進專業可持續發展機制。三是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修訂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立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課程結構,審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制定及完善專業帶頭人責任制、“雙師”教學團隊建設、領軍人才、專業帶頭人培養、“1+X”師資培訓等專業內涵建設管理制度。制定《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指導性意見》《現代學徒制學生工學結合管理辦法》《專業方向,課程體系動態調整辦法》《專業及內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以適應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需要。建立基于學校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校企共建以行業、企業為主導的第三方評價機制和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
2.5.2?多方參與,形成評價考核機制
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完善學校、企業、行業和第三方組織機構協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形成包含教學信息監控、教學督導監控和教學管理監控的內部評價體系和包含產業貢獻程度、社會服務能力、畢業生就業質量、用人單位滿意度的外部評價體系。
2.5.3?多元投入,落實經費保障機制
學校層面制定《專項資金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對專項資金項目實施全過程管理,確保專項資金項目按照方案要求順利實施,設立項目建設專項資金,納入學??傮w財務預算,保證專業建設的經費投入。二級學院層面制定專業建設經費的使用與管理制度,定期組織自評和督促檢查,夯實經費使用的基礎,確保專業建設質量。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院等多元投入的經費保障機制,按照學院《重大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確保相關資金及時到位,嚴格執行分年度資金預算、采購招標與資金使用監管制度,做到建設經費??顚S?,切實管好用好投入的資金。
結語
我國網絡強國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水平的計算機網絡安全人才來支撐,人才的質量和數量是國家網絡安全實力的重要指標。本文提出的新時代高校網絡安全專業培養體系,有助于推動高校網絡安全專業人才的培養水平的提升,為我國輸送大量高素質的網絡安全人才提供了方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高校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培養方案,切實擔起為國育才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貴重,趙紅,董航,等.面向網絡安全領域的人才發展規劃和實踐[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22,35(09):14.
[2]杜曉玉,李輝,張磊,等.新工科的信息安全專業建設規劃研究[J].計算機時代,2022(09):127131.
[3]于小川,劉敏,李剛.校局企合作模式下網絡安全與執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和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5):189191.
[4]陳羽凡,丁雨晗.我國網絡安全產教融合路徑、挑戰與對策研究[J].工業信息安全,2022(07):6875.
[5]《網絡安全人才實戰能力白皮書》發布,攻防實戰人才成行業剛需[J].工業信息安全,2022(07):92101.
[6]李偉,石元泉,楊玉軍,等.新形勢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模式探索[C]//.2022年(第26屆)湖南省計算機教育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22:3539.
[7]李錦青,底曉強,母一寧,等.網絡空間安全學科人才培養機制探索[J].軟件導刊,2022,21(07):175179.
[8]劉陽.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2(07):8283.
[9]盧睿.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數據能力培養課程群建設研究[J].公安教育,2022(07):5761.
[10]許紅霞,張利國,奧頓.網絡強國背景下高校網絡專業課程的思政探索[J].大學教育,2022(07):142144.
作者簡介:王旭(1988—?),男,江蘇徐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網絡安全、信息系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