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 馮博 孫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7月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開館時作出重要批示,“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盵1]“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得更加扎實有效。”[2]高校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陣地,從檔案史料的視角,通過不斷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進而推進校園紅色文化建設,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紅色檔案的價值
紅色檔案是記載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體現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彰顯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的重要史料,是開展黨史研究、進行黨史學習的重要實物載體[3]。
高校所處的歷史環境,及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建立發展、校址變遷、院系合并等歷程,都真實地記錄在校史檔案中,這承載著學校的文化,凝聚著學校寶貴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內涵,是學校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文化的生動教材。
二、紅色檔案資源開發路徑探索——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
山西農業大學于1907年建校,其前身為私立銘賢學校。學校在五四運動新思潮、新文化、新知識的影響下,把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播撒到中華大地,將滿腔熱血和青春韶華揮灑在萬里河山。1924年,黨開始了在學校的活動。1925年,成立了晉中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太谷銘賢學校小組”,成為晉中地區孕育紅色火種的搖籃。學校先后涌現出了張維琛、趙振鑫、郝金和、高克亭、侯維煜、馬定夫、王大任、朱琳、張樹德、譚紹文等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和數以十萬計的優秀人才,成為在山西和高等教育領域黨組織發展的一個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山西農業大學通過積極開展校內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與利用工作,播撒紅色革命文化,讓紅色文化在象牙塔內生根開花。
(一)創辦教育基地,構筑紅色育人平臺
山西農業大學于2021年修建完成“中共太谷銘賢學校支部舊址紀念館”。紀念館在黨組織早期活動的場所——銘賢學校“書報流通社”的基礎上,以保護和復原為主。展館包括“黨組織在銘賢學校的建立”“黨支部領導下的革命活動” “艱苦環境下的嚴峻考驗” “革命火種播撒大江南北”四個部分,總結了學校的革命歷史,呈現了黨組織在思想傳播、人才培育、革命實踐等方面對太谷乃至省內外的積極影響。這些珍貴的檔案史料以及檔案編研成果,生動詳實地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進行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成為學校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景課堂和重要的紅色教育場所。
為挖掘和利用歷史文獻資源,傳承紅色文化,學校圖書館創建了“紅色經典”空間。“紅色經典”空間共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以“篳路藍縷,開辟未來”為主題的黨史油畫展,通過作品賞析,解讀建黨歷史;第二部分是紅色館藏展覽,通過與油畫主題相關的館藏圖書,詳細展示相關歷史;第三部分是紅色閱讀空間,以音樂、影視、圖書、數據庫等多媒體方式營造一個紅色資源學習空間。“紅色空間”充分發揮紅色經典文獻資源的育人作用,提高了青年學生對于紅色與革命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大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意識與能力。
(二)開展主題宣傳,營造紅色資源氛圍
為傳承紅色基因、營造紅色資源氛圍,學校舉辦“紅色沃土——山西農業大學百年黨建史”主題展,主題展共分三大部分,17個版面,130多幅圖片。第一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學校的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和學校黨的發展建設歷程;第二部分專題回顧了學校五次黨代會的召開經過,再現了盛會召開時的隆重場景;第三部分是學校慶祝建黨100周年宣傳版面。展覽以圖片和文字全方位、全過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巨大成就、寶貴經驗和偉大精神,對于梳理發掘學校的紅色基因和優良傳統,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三)挖掘館藏資源,講好紅色檔案故事
為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全校師生奮發前行的磅礴力量,引導師生學黨史、學校史,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通過查找檔案資料,學校編輯整理了《紅色先鋒》紀念冊。紀念冊收錄了曾經在銘賢學校學習或工作過的50 余名革命家的生平事跡。他們中間,既有前赴后繼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馬定夫、史國森、呂東濱、楊汝義、張卿云、張維琛、暢泉、胡光、郭蘊璋、梁彩玉、董培林等;也有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的王雪松、李延年、智逸云等;還有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奮斗終身的王大任、許志奮、郝德青、徐渙滋、梁寶森、傅冬菊等;亦有巾幗不讓須眉,在外交領域豎起旗幟的朱霖、石玉瑛等。他們是山西農業大學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值得廣大師生尊崇、學習的楷模和榜樣。通過對他們生平事跡的挖掘與整理,在潛移默化中發揮檔案真實、權威、鮮活的優勢,將紅色文化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廣大師生面前,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用好檔案資源,講好黨史故事,傳承紅色血脈。
(四)創新服務方式,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檔案是無聲的歷史,承載著過去,影響著現在,啟迪著未來。檔案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提供服務利用,檔案利用也是發揮檔案價值的重要體現。通過創新服務方式,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高校檔案利用服務過程中,學籍檔案的使用頻率最高。但由于學校建校時間長、歷史沿革久遠、學校在戰火中遷址等原因,檔案利用工作中難免出現因原始檔案材料不齊全,導致查詢不到原始檔案材料的情況,這時就需要通過從文書檔案中查找旁證、佐證材料。學校的檔案工作者們秉承“為黨管檔,為校守史,為生服務”的初心使命,積極主動與各學院、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學生處、研究生院等多部門聯合,理順工作流程,打通關鍵環節,采取“實證、佐證加旁證”相結合的方式,及時溝通協商遇到的難題。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實行封閉管理,校友需要學籍檔案卻無法進校,學校主動將其所需材料復制、郵寄。檔案工作者不僅是文化的守夜人和文化的挖掘者,更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
三、檔案資源開發的保障機制
檔案館是社會文化事業單位,但傳承紅色文化卻應該是高校各部門的共同責任。只有部門協同合作,才能確保那些記載在檔案資料中的過往成就被更多人記憶,那些通過緩慢積累而逐漸形成的優秀文化得以良好傳承,那些紅色的基因融入每一位師生的精神血液,滋養每個學生成長、成才。
(一)堅持黨的領導,增強檔案意識
高校利用檔案史料傳承紅色文化,首要任務在于檔案意識的培養與建立。這個任務的實現,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一是檔案部門需要重新審視其定位,認識并接納其文化使命。單純地把檔案館(室)作為保管檔案的場所而忽視其文化功能,不僅會使檔案館逐步丟失文化事業單位的底色,同時也會限制檔案文化資源的價值發揮;二是檔案工作人員的檔案文化意識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檔案工作人員重保管輕利用,重日常管理輕提供服務的現象較為明顯;三是要使得高校其他人員逐步樹立檔案文化意識?!拔覈鐣n案意識低是檔案界共知的問題,但社會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極難更改?!盵4]高校中也是如此。非檔案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學生在學校期間幾乎不知道檔案部門的辦公地點,對其職能更是不甚了解,更談不上對檔案文化價值的認同,以及主動樹立檔案意識。
因此,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從學校黨委層面重視高校檔案的文化價值,認識到高校檔案館藏是文化傳承的源頭所在,并將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列入學校重點工作,營造挖掘高校檔案文化資源、服務高校文化傳承的良好環境。
(二)完善規章制度,管理有據可循
堅持黨的領導,對高校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進行頂層設計是前提,管理提升,制度先行,完善相關的制度則是首要保障。
2020年6月20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于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修訂后的《檔案法》在內容上做了擴展,并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新增了“檔案信息化建設”和“監督檢查”兩個專章[5]。與之對應,高校應立足實際,健全制度設計,針對實踐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對檔案行政管理、檔案資源保護、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等制度進行制(修)訂,為高校利用檔案史料傳承紅色文化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此外,針對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領導體制、經費來源及使用、人員培訓及考核、績效目標等內容也需要進行規定。
(三) 堅持常態培訓,強化人力資源
開展檔案編研工作、開發高校文創產品等是生產文化產品的過程,專業性很強。這些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隊伍。人才隊伍的業務水平直接決定高校傳承紅色文化的效果。但從目前高校檔案工作者的結構來看,他們的學歷層次較低,有檔案專業背景的較少,人才隊伍中年齡結構偏大,總體人員配備較少,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工作的開展。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檔案信息化開發的需要,更需要一支理論熟、技術優、能研究、會實踐的檔案人員專業隊伍。
一方面,高校需要在現有檔案人員隊伍的基礎上,引進計算機、信息化、文化產品開發等專業的人員。另一方面要將培訓常態化,主要針對原有的檔案人員隊伍進行繼續教育培訓。
此外,高校應面向全校師生定期開展檔案專題學術講座、檔案知識科普以及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教育培訓工作。
(四) 確保研發經費,挖掘隱性資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6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指出,“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資源,建立“四史”教育專題檔案資料庫,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揮檔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盵6]檔案是記錄歷史的載體,是高校開展德育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然而大部分的檔案是無法直接作為教科書使用的。有些檔案資料因年代久遠或者特殊原因被流散或者丟失,不夠完整;有些檔案資料還在保密期限內沒有辦法對公眾公開;有些檔案資料記載的單個歷史事件不足以直觀地體現出其發展規律等。這些都是隱性的紅色教育資源,如果不對這些檔案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加工,這些檔案就依然是被保管在庫房中的史料。
首先,在檔案文化資源“再加工”方面多下力氣,確保經費投入。通過對現有檔案資源進行整理,挖掘隱藏在檔案史料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精加工,使其成為可以進入師生視野、進入課堂的德育材料。研發校本文化課程、開展學校紅色文化專題課、制作專題片、研發文創產品、校園文化劇等,在向師生群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愛校教育的同時,也逐漸創建出校園紅色文化品牌。
其次,高校應確保經費投入,盡早開展信息化開發,利用新媒體傳播紅色檔案文化。傳統的檔案資源以紙質材料為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檔案資源的種類日益增多。在“網絡就是傳媒,頁面就是出版”的今天,“檔案文化資源的傳播速度、廣度和影響力范圍,開發利用的效率、深度也都會遠遠超越實體開發利用?!睙o線網絡逐步覆蓋,智能手機迅速普及,使得我們獲取信息的成本更低、時間更短、信息傳播更快。目前高校中的學生群體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高校要重視并利用好“兩微一端一網一抖”“使檔案文化傳播渠道多元化”[7],多層次、多角度滿足受眾對檔案文化的需求。
(五)促進部門協同,打破業務壁壘
檔案館和檔案工作人員是高校檔案文化資源的首要開發利用主體,守護著寶貴的檔案文化資源,肩負著開發利用檔案文化資源的重要使命。但由于檔案資源的種類較多、文化資源價值的多元性等因素,需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員參與到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黨史、黨建專家在挖掘紅色信息方面可能比從事檔案編研的人更專業,思政輔導員可能更了解如何編排學習材料受學生群體的歡迎,有藝術設計背景的人員更能設計出被大眾接受和喜愛的文化產品,數字媒體領域的教師對于如何將線下資源轉變為線上資源更加輕車熟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8]。因此,多部門協同打破業務壁壘,不同學科背景思想碰撞,也是促進傳承高校文化的必要條件。
四、結語
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內核,是高校的軟實力。任何一所高校,在完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基本職能的同時,都面臨著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高校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經費投入高效保障,通過整合資源促進部門協同,充分發揮檔案真實、權威、鮮活的優勢,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構建高校校園為整體的思政教育課堂,在高校師生群體中營造文化育人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1).
[2] 習近平.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依法 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1).
[3] 高君.紅色檔案:概念界定、時代價值與建設路徑[J].檔案管理,2022(03):41-42.
[4] 王旭東.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264.
[5] 國家檔案局政法司.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解讀[N].中國檔案報,2020-07-02(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1-06-09].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7] 許瑾.新媒體促進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J].黨政論壇,2019(08):59-61.
[8]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17(03):4-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研究項目《高校檔案德育價值開發及其在傳承紅色文化過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SKLZDKT202104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