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貴久[日]
民營電視臺與公共電視臺共同構成日本二元制廣播電視體制,在數量方面,民營電視臺遠超公共電視臺。民營電視臺追求廣告收入和收視率,導致對紀錄片的制作與排播相對較少。朝日放送是日本最早成立的民營電視臺之一,自開播以來一直積極致力于紀錄片制作,其《電視紀實》欄目是日本民營電視領域僅有的兩檔面向全國播出的紀錄片欄目之一,朝日放送在紀錄片制作和欄目運營獨具一格。
日本的紀錄片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20世紀50年代,伴隨電視臺的成立,日本紀錄片開始興起,并逐漸形成了以下幾方面特征。
熱衷于深挖事實、報道新事件。日本紀錄片的一大特征是熱衷于挖掘事實真相,搶先講述尚未報道的事件。“日本民營放送聯盟獎”是日本民營電視領域代表性的獎項,獲獎作品表明其在日本得到認可,也反映著日本紀錄片的制作趨勢。考察2022年度報道領域獲獎作品,獲大獎的《日本國男村》批判由男性主導的社會,獲優秀獎的《1樓真實:那天在核電站旁邊的人們》《“血黃金”:亞馬遜原住民的斗爭》《熱海泥石流——為什么沒能防止填土坍塌》《犯罪的下落——神戶連環兒童謀殺案:受害者家庭的25年》《入侵重演》《水斗寶藏》六部作品分別關注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亞馬遜的原住民、泥石流破壞、謀殺、日本的戰爭責任以及美軍在沖繩的水污染。這些作品普遍聚焦于挖掘新事實或搶先講述尚未報道的事實,鮮少聚焦于具體人物。日本的紀錄片之所以熱衷于挖掘事實,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紀實節目的制作人通常為記者出身,習慣于搶先報道新事件。一線的媒體記者和導演們普遍認同這樣的理念,這使得其在紀錄片制作上也延續了重視事實的風格。
持續定期制作重大事件相關紀錄片。日本紀錄片的另一特征是圍繞重大事件定期且持續制作紀錄片。比如,每年1月制作阪神淡路大地震相關紀錄片;3月制作與東日本大地震和核電站破壞相關紀錄片;8月制作與太平洋戰爭和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相關的紀錄片,以及美國在沖繩和其他地方的軍事基地相關的紀錄片。此外,近年因暴雨引發的災害頻繁發生,相關紀錄片也開始出現;同時與性別平等相關的紀錄片也有所增加。紀錄片具有聚焦問題、闡明真相、承載歷史記憶和教育等多重功能,在傳遞公共危機相關信息、引發人們思考和共鳴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日本電視臺持續定期制作和播出重大事件相關紀錄片,起到了加深民眾記憶的作用。
太平洋戰爭是永恒的題材。長期以來,太平洋戰爭是日本電視臺紀錄片創作中最常見的題材,這與戰爭期間的媒體報道反思有關。在戰爭時期電視尚未普及,報紙是當時的主要媒體。原本應該阻止日本軍隊肆意妄為的報紙卻成了戰爭的幫兇。盡管事實上日本軍隊在太平洋的各個地區都戰敗了,但報紙并未報道這一事實。戰后,日本媒體對此進行了反思,并對日本軍隊的所作所為進行了研究和報道,制作了大量反思戰爭所帶來的苦難的節目。日本第一家民營電視臺于1953年開播,戰后出現的民營電視臺正視了戰爭問題,即使在戰敗77年后的今天,仍然繼續制作相關主題的紀錄片,以揭示戰爭的真相,防止日本再次發動戰爭。
朝日放送作為最早成立的民營電視臺之一,自開播以來一直積極致力于紀錄片制作,并實現了與其他電視臺的差異化發展。
關注人物故事,引發國際共鳴。如前所述,日本紀錄片制作人熱衷于深挖事實,使得日本紀錄片大多是講述新事實或搶先講述尚未報道的事件。然而筆者參加國際節展在與多位國際同行的交流中發現國際上更認可人物類紀錄片。正如美國一位資深制作人所言,日本導演們試圖以日本人的視角講述事實,但由于觀眾的經歷與背景不同,理解上往往存在差異。而講述某一人物的人生是具有普遍共性的,海外觀眾也能產生共鳴。
對此,朝日放送開始反思,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率先開展實驗性探索。朝日放送打破以往只關注新事實的傾向,從事實和人物兩個角度制作了兩部關于越南戰爭的紀錄片。第一部延續傳統制作模式,同時補充了人物視角的講述,如第一個沖進總統府的士兵并未被視為英雄,此后依然過著艱苦生活等內容;第二部紀錄片則重點關注人物,講述了在越南戰爭中日本士兵教當地人如何作戰,也著重描述了日本士兵與越南婦女結婚生子后被迫返回日本、與家人分離的故事。在之后參加的國際大獎賽中,評委們對節目中講述人物的部分給予了充分肯定,這說明聚焦人物的紀錄片更能夠引發國際共鳴,也表明朝日放送在紀錄片制作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取得了成效。
注重跨國題材,促進與亞洲國家的友好交流。朝日放送還注重跨國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以促進與亞洲國家的交流。電視臺開播當年就入職的制片人鈴木昭典一直致力于紀錄片制作,其代表作《Japindo》(1964)講述了留在印度尼西亞的日本士兵的歸國故事。進入21世紀,朝日放送延續了對跨國題材的關注,并加強了對人物的關照。如筆者制作的《因戰爭出生的孩子們》(2020),講述了美國士兵和日本婦女所生孩子們的痛苦境地。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美軍駐扎在日本,貧窮的日本婦女為美國人工作,與美國人結合生下了許多混血的孩子。這些孩子由于長相與日本人不同而遭受了歧視,還有許多兒童通過國際收養去了美國。在美國,他們因英語不好以及來自以前的敵對國家仍然備受歧視。紀錄片中的三位主人公以往從不接受電視采訪,朝日放送的制作團隊做了深入細致的溝通,才得以將孩子們難以言喻的痛苦報道出來。該片在德國漢堡舉行的2022年全球傳媒大獎賽上,獲得了社會問題類銀獎。在知名國際大獎賽上的獲獎,進一步驗證了朝日放送在紀錄片制作方面新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筆者擔任朝日放送紀錄片欄目負責人以來,一直致力于通過紀錄片促進與亞洲國家的友誼,尤其注重制作與近鄰中國以及朝鮮半島相關的紀錄片。朝日放送制作過關于唐招提寺的創建者鑒真和尚的雕像返回中國的節目,此外,朝日放送在朝鮮題材節目制作量上也位居全日本第一。
起用青年制作人,開發青年一代關注的題材。近年來,朝日放送的紀錄片欄目積極著眼于年輕一代感興趣的主題。日本最大的電視觀眾群體是被稱之為“團塊世代”一代的人(專指1947年—1949年嬰兒激增時期出生的一代)。以往制作這一代人想看的節目會帶來高收視率,然而“團塊世代”現在已經超過70歲,如果僅制作針對這一代人的節目,就很容易失去年輕一代的電視觀眾。為此,朝日放送積極開發青年人感興趣的主題,尤其鼓勵青年創作者們加入。
2022年朝日放送的紀錄片欄目《電視紀實》共制作了七部面向青年觀眾的紀錄片,其中大部分由青年創作者制作,內容題材涵蓋兒童臨終關懷、精子捐贈、醫療分診問題等。2022年是中日建交50周年,紀錄片《友誼——搭建友誼之橋的青年們》由年輕女記者擔任制作人,其父母是中國人,她想從自己祖父的足跡中思考中日兩國的友誼。紀錄片《第六波的結束——新冠疫情下的殘疾辦公室》講述的是新冠疫情蔓延之際,被遺棄的殘疾人搬遷。如果沒有真正深入的信任,很難實現對重度殘疾人的采訪。朝日放送之所以能夠以紀錄片形式報道這個故事,是因為制作團隊中有一位長期從事殘疾人問題報道的記者。紀錄片《我,其實……少女們的“爸爸活”》報道了一些日本少女面臨的黑暗處境。“爸爸活”指的是少女通過網絡與陌生男子約會,并賺取收入。年輕女記者在深挖事件背景情況的同時,也試圖勸阻少女不要涉足其中。紀錄片《重塑生命承包商》講述了一位特別的公司老板,他努力讓那些刑滿釋放的年輕男女再次融入社會生活中。在日本,對于那些有犯罪記錄的個體而言,重新融入社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位老板的故事在日本各地引發了巨大反響。
朝日放送不僅在紀錄片制作方面具有差異化策略,在運營上也有著獨特策略。
組建欄目聯盟,實現全國傳播。《電視紀實》是朝日放送的紀錄片欄目,但其制作和播出主體并不局限于朝日放送一家,而是與日本24家電視臺組建聯盟,共同制作和播出。該欄目誕生于大阪的朝日放送,1990年開始在關西地區播放;1991年,西日本的九州朝日放送(福岡和佐賀)、廣島家庭電視臺(廣島)以及瀨戶內海放送(香川和岡山)也開始播放該節目;1992年,東京朝日電視臺和所有附屬電視臺開始參與該欄目的制作和播出,使該欄目成為全國性的電視節目。
目前,在日本全國范圍內播出的民營電視臺紀錄片欄目只有兩檔,一個是日本電視臺的《NNN紀錄片》欄目,另一個便是《電視紀實》欄目。《NNN紀錄片》欄目由日本電視臺系列的多家老牌電視臺作為附屬電視臺加盟,東京的日本電視臺較大程度上參與節目的后期制作。相比之下,《電視紀實》欄目多以朝日電視臺系列的新興電視臺組成聯盟,每月召開會議,接受項目提案,及時制作并播出。《電視紀實》欄目將大部分節目結構、解說人員選擇等交給制作節目的加盟電視臺,致力于通過這一模式提高所有加盟電視臺的制作能力。此外,朝日放送所在地位于大阪,遠離政治中心東京,這使其得以更加自由地進行取材和報道。大阪是日本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城市之一,隨著世界形勢的急劇變化,朝日放送正借助大阪的地理優勢,推動紀錄片從大阪走向日本全國乃至全球。
率先推進網絡傳播,實現電視臺增收。2021年,朝日放送《電視紀實》欄目早于日本電視臺的《NNN紀錄片》欄目率先開展互聯網傳播。以往朝日放送更多是面向大阪和京都在內的關西地區,通過網絡傳播《電視紀實》欄目實現了對日本全國乃至全球的傳播。以往面向日本全國播出的電視節目普遍由東京的電視臺制作,但現在東京以外地區制作的節目也可以面向全日本播出,這使得地處關西的朝日放送將市場目標擴大到了全日本乃至全球,只要節目好,就可以在全日本熱播。
如前所述,朝日放送積極啟用青年制作人,制作面向青年觀眾的紀錄片,這一做法除了吸引青年電視觀眾外,還蘊藏著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YouTube和TikTok等平臺推動紀錄片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從而實現創收。當前通過手機和平板電腦觀看視頻已十分普遍,相比電視,日本的青年一代更喜歡通過網絡選擇自己方便的時段觀看喜歡的節目。朝日放送將《電視紀實》欄目中的紀錄片和新聞節目中播放的微紀錄片陸續通過互聯網平臺播放,順應了當代日本年輕人的收視行為趨向,在欄目傳播和創收方面均取得了成效。
作者藤田貴久系日本朝日放送《電視紀實》欄目秘書長
李在榮系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副教授
吳文汐系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教授
本文系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東北亞網絡國際傳播平臺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2021WT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