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幾年,我國提出了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目的是使農村的經濟、文化、生態得到全面提升,縮減城鄉之間的差距。縣級行政機構是我國行政機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基層鄉村的集合體,基層鄉村全部包含在內,更重要的是,它在鄉村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縣域經濟;發展
一、縣域經濟概述
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的基本組成單位,圍繞鄉鎮、縣市的區域經濟綜合體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縣域經濟具有顯著的空間特征,但是其與行政區域規劃又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其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會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出現打破行政區域的情況,在更大范圍內對稟賦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縣域經濟的發展與自身地理、歷史、自然等因素具有緊密關聯,通過發揮出自身特色優勢,可以提升縣域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升民眾收入水平。
縣域經濟想要獲得良好發展離不開大量資源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縣級政府會加大對工業的投入力度,通過工業化發展的方式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物質資源,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還會根據工業發展情況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為工業發展提供保障。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出良好作用。縣域經濟平衡發展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發展水平,使不同產業能夠共同發展,營造出良好的產業氛圍。縣域經濟在引導鄉鎮經濟發展方面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將人口、資源聚集起來,通過產業集聚的方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動社會進一步發展。
二、鄉村振興戰略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包括國家針對農村發展所頒布實施的各項優惠政策,這些政策為實現鄉村以及縣域的整體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其中的融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從經濟角度來看,應當在生產力領域增加投資,這樣才能創造更高價值,促進經濟的發展。鄉村經濟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放寬融資條件以及降低融資利率等融資政策將會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資金支持,融資壓力大大降低。縣域經濟主要有三大支柱產業,分別為特色農業、特色產業和工業。到目前為止,我國很多縣都十分重視發展特色產業,并由此帶動了縣域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便是工業增加值。另外,特色農業發展速度很快,農業領域創造的利潤總和不斷上升,與特色產業、工業呈三足鼎立之勢。
1.鄉村振興戰略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之一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是我國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是黨和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的重要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存在城鄉差異化發展的情況,這已經對社會穩定產生了較大影響,只有農村經濟獲得了良好發展,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夠實現全民富裕,才能夠建設和諧穩定社會。鄉村振興戰略的覆蓋面較廣,不僅囊括了農業、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產業經濟、文化發展等內容,還包括了農村就業、基層黨組織等內容,這些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縣域經濟增長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縣級政府發展經濟提供理論指導。
2.鄉村振興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鄉村振興作為我國重要發展戰略,是我國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國建設農村新經濟體系的重要指導理論,在我國農村發展中發揮出了主導作用。鄉村振興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其不僅有效改善了農業產業格局,提升了農民收入,優化了鄉村產業結構,在鄉村文化發展、基層治理、基層黨政管理方面發揮出了顯著作用。
在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的發展短板與發展潛力均在鄉村。而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立足于鄉村,通過發揮鄉村振興對縣域經濟的引領支撐作用,能夠從多方面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環境,同時能夠促進城鄉產業、要素以及資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升城鄉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以堅實的基礎全方位激發縣域經濟的發展動力。農村發展問題是徹底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而“三農”問題是我國農村問題的集中體現,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農村問題,但是受制于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國家以戰略推動“三農”問題的進一步解決。只有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起來,農民更加富裕,整個國家才算得上是發展繁榮。今后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向指引。農村發展為縣域經濟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源動力,在轉化農村的土地優勢與勞動力資源優勢的同時,能夠不斷促進縣域經濟的集聚化與規模化發展。
3.縣域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縣域經濟作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在長期發展中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關注。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了較高地位,其能否獲得良好發展將會對社會穩定產生直接影響,也是解決東西部發展差異、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方式。
縣域經濟發展成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隨著縣域經濟持續發展,其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就越發顯著,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就越發明顯。以“園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有效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不僅將大量產業集聚起來,還將人才與資源聚集起來,最終將其轉變為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動力。縣域經濟由于自身特殊性的影響,其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持續提升,這主要是因為縣域經濟的主體是鄉鎮,而鄉鎮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標,鄉鎮能否獲得良好發展,將會對我國社會秩序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能夠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方式,必須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
4.發展縣域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縣域作為我國基層行政機構,其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行政區域為特色的區域經濟體系,在我國經濟中占據了突出地位,也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渠道。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已經表現出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與此同時我國城鄉發展差異、區域發展差異問題進一步凸顯。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措施縮小不同縣域經濟差異,能夠有效緩解社會矛盾。縣域經濟持續發展,不僅能夠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還能夠將更多青壯年留在當地,從根本上解決人口流出、老齡化、留守兒童等問題,社會秩序將會獲得良好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發展,縣域經濟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所發揮出來的作用逐步提升,這就吸引了大量學者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從而找到合理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保障。
三、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特色支柱產業匱乏
縱觀縣域經濟的發展,政府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重要的經濟主體之一。政府不僅為各經濟實體提供扶持性、優惠性政策,同時也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中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各縣區應當有自己的特色支柱產業,這是該縣區與其他縣區的區分標志之一,不僅如此,特色支柱產業為縣域經濟效益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根據市場壟斷相關理論,具有稀缺性的國家資源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商品資源是造成市場壟斷的兩大因素,根據這一點,我們必須集中力量打造縣域特色支柱產業,深入挖掘特色產業價值,這樣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2.民營經濟力量薄弱
依據縣域經濟的來源可以將其劃分為兩類:一是民營經濟;二是國有經濟。大部分支柱產業屬于國有經濟,比如電力、城市水利等,這些國營產業的利潤空間相對有限,甚至存在利潤值為負的情況,因此民營產業承擔起實現縣域經濟指標的重任。客觀來講,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以及生產總值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營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各縣區民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大型民營企業數量僅為一兩家,這說明民營企業發展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首先,大型民營企業的數量有限,從側面證明政府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中的投入不足,不重視引導民營企業的發展,扶持力度也不夠,使得民營企業發展難度加大。其次,大部分民營企業的規模較小,說明民營企業管理水平并不高,而且政府也沒有做好支持和引導工作。民營企業發展水平落后將會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只有提升民營企業的整體水平,才能更好地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3.縣域經濟缺乏工業產業支持
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處于絕對重要的地位,它為提高國民生產總值作出了巨大貢獻,可是多數縣域經濟的工業發展水平卻相對落后。縣域經濟的工業發展水平主要受制于兩大因素:一是縣域經濟發展條件。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工業的發展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而且也離不開各項資源的投入;二是科技創新力度和現代化整體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提升科技水平是促進工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推動科技創新,國家發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倡導,并積極引入大量的科技人才,不僅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而且也進一步優化了工業生產經營結構,工業生產利潤總額大幅增加。不僅如此,新興科技人才的加入使工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助于實現利潤增長。可是,通過分析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發現,縣域基本不具備科技創新這一重要因素,受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科技人才并不愿意進入縣域企業,自主研發新技術更是無從談起,這非常不利于縣域經濟的發展。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策略
鄉村振興戰略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二者要有機結合在一起,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筆者從鄉村振興背景出發,在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縣域經濟的具體措施,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升級與優化現有農業結構
在全力實現鄉村振興中,要以農業為重點發展領域。隨著經濟市場的飛速發展,傳統農業表現出很大的滯后性,尤其是傳統的畜牧養殖業和種植業,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由此可見,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提高農業經濟附加值,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業現代化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傳統農業的農業生產以人力為主,使用機械設備可以將很大一部分人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意味著農業生產減少對人力的依賴性,每人可以種植更多的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模式會逐漸被大農場主經營模式所取代。從規模經濟的角度來分析,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可以創造更多價值和利潤。
二是農業生產中引入更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創新力度。舉例來說,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使用先進的種植技術,水稻質量和產量都會增加,由此,農業生產的更多創收點將會被挖掘出來,有助于創造更多價值。農業發展與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之間聯系密切,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區別在于縣域經濟主要依賴于農業生產,因此大力發展農業,可以促進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2.基于差異化理念發展特色產業
縣域經濟的覆蓋面較廣,且想要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果,就需要制定長期發展戰略,還需要出臺發展規劃,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縣域經濟發展。我國擁有較為廣袤的國土面積,這就導致不同縣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政府需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制定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經濟策略。這就要求縣級政府首先需要對自身發展現狀進行了解,在明確縣域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差異化發展策略避免與其他縣域的優勢產業進行競爭,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鄉村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縣城作為縣域經濟的核心,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比如處于交通主干道的縣城可以主動承接城市轉移產業,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加大對工業產業經濟的扶持,創造更多的工業產出與工作崗位。但在實施相關政策時,縣級政府必須充分考慮鄉村振興戰略,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將環保、生態放在首位,為農業農村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對綠色農業、生態產業提供優惠政策,從而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體系。不論何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都離不開行政管理的支持,縣級政府必須要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力度,確保二者能夠共同發展。
3.提高政府財政支持力度
縣級政府是縣域經濟的主要管理者,因此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政府的主要職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增加各項投入,完成縣域經濟指標任務;二是制定和監督執行有助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前文已經提到,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幾乎每個發展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只依靠企業力量很難積累起充足的發展資金,這就需要政府利用財政資金為縣域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從制定扶持政策角度來分析,為了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政府有必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一些金融優惠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放寬中小企業融資條件,降低融資利率,減少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另一方面為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的縣域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減少其稅收負擔,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如此一來,縣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更加順暢,更容易實現發展壯大,而縣域經濟整體水平也會隨之提升。
4.注重人才引進
人才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實施者,只有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才能研發新技術,才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人才的不足。由于縣域環境相對較差,生活條件比不上城市,而且職業發展空間較小,因此很多優秀人才并不愿意在縣域內工作和生活。基于此,縣級政府要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前來,不能只提高物質條件,而是要采取多種手段吸引人才。從當前來看,部分地區為了吸引人才前來,出臺了住房補貼政策。對很多人來說,購買住房是人生的一道難題,如果幫助優秀人才解決了住房問題,那么優秀人才前往縣域生活和工作的意愿就會更加強烈。但是,這一政策的實施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應該在政策和資金兩個方面支持人才的引進,因為更多優秀人才集中在一起,能夠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總之,通過多種措施吸引人才,有助于提高縣域經濟的產業科技創新水平,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各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臧楊楊,鄭想.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縣域產業發展路徑選擇[J].當代農村財經,2022(12):6-9.
[2]汪沛,李新劍.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特色富民產業培育研究:價值、模式、困境與路徑[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22,38(11):110-116.
[3]陳緒敖,袁合濤,蔡云超,喬永信.秦巴山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探究——基于石泉縣域經濟的實地調查[J].安康學院學報,2022,34(5):27-34.
[4]燕連福,毛麗霞.縣域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鄉村振興的目標旨歸、面臨問題和實踐路徑[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0(5):1-12.
[5]董穎博,周瓊.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以平頂山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9): 154-156,206.
[6]李盼盼,謝暢.沈陽市縣域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農業經濟,2022(10):48-49.
[7]姚錦雯,劉欣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經濟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商業經濟,2022(11):137-139.
作者簡介:劉曉然(1984— ),女,籍貫:山東省淄博市,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