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婧婧
影視藝術從誕生之時就離不開戲劇,兩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影視藝術借鑒了戲劇藝術中的許多元素,經過自身的整合吸收,充盈自身的藝術內涵。影視藝術作為一門融合了多種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涉及的學科有文學、戲劇、美術、聲光、音樂等,既能為觀眾帶來感官享受,又能給予觀眾特殊的情感體驗。由陳麗竹所著的《影視藝術學與戲劇文化融合探究》一書探討了二者的融合發展之路。全書介紹了影視藝術與戲劇藝術的知識,電影文化與戲劇譜系,電影與戲劇在文學、美學中的融合,電影在攝影、音樂中的戲劇處理,電影美術與戲劇的融合,未來電影與戲劇的融合發展方向等。
構建戲劇與影視藝術知識體系。本書主要介紹了影視與戲劇藝術的知識體系,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向讀者介紹了二者在理論基礎上的異同。對影視藝術的本質、誕生、結構與魅力,戲劇藝術的文化要素、形態意義、藝術功能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合理的介紹。作者認為,傳統的影視藝術結構被人們呆板地定義為情節的結構,實際上影視藝術的結構應是動態的,由不同元素、層次、形態構成的復雜系統。本書以電影制作為例,分別從劇作結構、造型結構兩方面入手,系統地介紹影視藝術的理論基礎。戲劇結構從縱向分析,通常有主線與副線的貫穿,如話劇講究頭、身、尾三部分的合理安排,戲曲則講究起、乘、轉、合四部分。作者認為,其主要差異在于電影制作具有假定性,而戲劇具有高度互動性。此外,從本質上來看,二者又都屬于表演藝術類別,都是以演員自身作為創作材料和工具,通過塑造人物,表達情感來實現其藝術價值的藝術種類。本書在對基礎學科知識的講解方面,歸納二者的異同,既為普通讀者學習影視藝術、戲劇藝術提供了便利,也為有關學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豐富戲劇與影視藝術內涵。影視藝術借鑒融合了戲劇藝術的內涵,例如:在配樂、攝影手法的使用上進行戲劇處理。在電影剪輯拍攝上,蒙太奇與長鏡頭等手法有利于情節的加工處理,制造出矛盾沖突、跌宕起伏等戲劇效果,以此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配樂上,經常采用體現人物矛盾、展示人物性格等戲劇效果的音頻。書中提到了戲劇藝術內涵的另一方面,即戲劇“意境”也經常在影視藝術中頻繁使用,如一些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間風俗影片。本書列舉了大量的電影案例來輔證影視藝術與戲劇的藝術內涵與融合特點,分別體現在強調戲劇性、關聯情節性、注重教化性以及彰顯場面性等多個維度。
建立多學科的鏈接關系。本書在探究影視藝術與戲劇的融合發展時提到了文學與美學等學科對電影與戲劇的影響。回溯我國電影發展歷程,從傳統戲曲改編發展到如今的文學作品改編,利用文學作品中的敘事性、抒情性、戲劇性等特點,融合后展現成為電影文學。電影文學借鑒了文學形象的內容與特質,成為在藝術手法、藝術表現上具有區別性卻在文化內涵方面高度融合的獨特藝術。優秀的文學內涵與影視藝術之間互相融合,促使人們發現二者之間的協同性,很好地促進了影視藝術的發展。從美學層面來講,本書分別從悲劇和喜劇兩個方面闡述了影視藝術與美學的文化內涵。對戲劇而言,悲劇與喜劇已成為基本的審美類型,二者在戲劇領域互補共存。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均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達到疏導、宣泄情緒的作用。
書中最后一章講述了影視藝術與戲劇的融合發展方向,提到了影視藝術與戲劇同源。電影伴隨戲劇而生,隨著蒙太奇藝術手法的發展,電影逐漸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性。影視藝術不斷學習戲劇中的精粹,將現實生活搬上熒幕從而揭示生活的意義,而戲劇也在不斷吸收影視語言、表達方式來充盈自己的表現空間。
對于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作者提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本應為影視藝術與戲劇的融合發展提供新的途徑,但創作者對新媒體技術過度濫用,過于夸大技術特效的運用反而忽視了作為主體地位的表演本身。除此之外,為了追求流量不惜放棄對電影本身敘事性、情節性以及人物的塑造,甚至與戲劇文化相割裂。針對上述問題,本書提出諸多建議,幫助讀者重新梳理藝術的人文精神。在娛樂泛濫的今天,研究影視藝術與戲劇的融合發展,對于電影產業和戲劇創新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