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言
當前媒體環境迅速變革,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與以數字媒體、智能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未來信息傳播主宰權上競爭異常激烈。傳統媒體時代形成的“內容為王”觀念雖然仍被強調,但網絡、渠道、平臺和終端的作用與價值日漸凸顯。同時,由圖、文、聲等多種媒介形式構成、以數字技術為底層支撐的全媒體形態開始涌現。深入研究新型媒體生態,推動新媒體科學有序地發展成為新聞傳播研究的重要內容。由米博所著的《從新媒體到全媒體:新時期新聞傳播的發展研究》一書結合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范式,梳理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過程,引入全媒體的概念,并論述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有助于讀者結合媒體發展的大環境深入思考新媒體與全媒體的關系,并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探究新聞傳播的內涵。
技術變革助力新媒體發展。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和電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傳統的傳播方式有其自身的優勢,每一次進步也為信息傳播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從報紙到廣播再到電視,文字、聲音、圖像一步步優化著信息傳播的形態。但是,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體現在新聞信息的容量、及時性、可保存性等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以及信息儲存、傳播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以數字化、互動性、實時性和社交性為特點的媒體形態。新媒體不僅極大縮短了新聞傳播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效率。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更具靈活、快捷、互動、個性化、定制化的特點,同時也具備更加廣泛、快速、實時的傳播能力和影響力。
媒體融合推動傳媒生態變革。技術的發展使多類媒體終端紛紛涌現,媒體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文字,而是聲光影色的融合體。本書作者指出,媒體融合會對媒體產業、新聞傳播模式和新媒體時代的用戶都產生深遠影響。一是媒體融合部分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傳統媒體被迫探索新的變革方式,開拓新的利潤增長渠道,提供適應新興業務、多樣化產品的服務,從而保持自身競爭力。二是傳統新聞的主要傳播渠道限于紙媒和電視,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融合,傳媒機構將通過多樣化的媒介形式逐步拓寬新聞傳播途徑,同時也可以即時獲取受眾反饋,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傳播。三是用戶將獲得更廣泛的媒體選擇和更優秀的內容體驗。媒體融合讓傳媒機構可以更好地調整服務方向、產品定位。同時,隨著媒體垂直整合的深入,用戶可以通過觀看、閱讀和交流等多種方式來獲得全面而獨具特色的體驗。
全媒體傳播助力融合新聞生產。新媒體“新”在技術形式,而全媒體則“全”在借助新媒體技術呈現的豐富內容,并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多種媒介形式綜合運用,從媒介形式到用戶體驗都以全方位、廣泛化、高度互動、互為支持為基礎,使信息獲取與交流變得更廣泛和更智能。全媒體能實現多樣化的內容形式、多平臺的覆蓋以及多層面的內容服務和交互互動,這也是現代社會信息互動和傳遞的主流形式。
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征是多元、交互、共享和全媒體化。即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進行互補和整合,將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互相串聯和補充,創造更為全面、立體和生動的傳播效果。這種互動式的傳播模式往往會激發用戶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促進傳受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全媒體的來臨,不僅在傳媒行業進行了全方位的布局和推動,更是給傳媒行業帶來了廣泛的變革,成為傳媒行業的重要推動力。通過內容的融合與推廣,傳媒行業將獲得更多的經營空間,同時亦能為傳媒行業開拓新的市場和用戶。例如,多層次的內容互動與服務,將有效地提高用戶體驗感,使得銷售模式更加人性化并符合市場需求。
技術為骨,內容為魂。技術的進步為新聞傳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同時也為新聞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空間。技術推動著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行業轉型,而新媒體又為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全媒體多元化的傳播特征將為傳媒行業帶來廣泛的變革和創新機遇,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全面、多樣、立體、互動的傳播體驗和服務。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