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
摘 要:在現代漢語的詞匯里,有大量的外來詞(包括意譯與音譯)。外來詞的進入,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特別是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匯,而這一過程依然在當代進行。考察外來詞元素的現代漢語詞匯之面相,可揭示古今漢語詞匯(包括漢字本身)詞形與意義的演變。
關鍵詞:天主;地質;愛河;暗示
天主/天主Tiānzhǔ:“天”,《爾雅·釋詁》(先秦,下引同一書目,不再作其古籍年代,下同):“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說文解字》(東漢):“顛也,至高無上”,清·段玉裁注(下簡稱“段注”):“人之頂也”。“天”始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先秦)“天下所啟”。義“萬物主宰者”,此由《易·說卦》(先秦)“干為天”之天的“自然天空”轉義。《爾雅》有專篇釋歷法的“釋天”:“穹、蒼蒼,天也”。“主”,《說文解字》(東漢):“鐙中火主也”,《康熙字典》(清):“君也”。轉義“家長”,《詩經·周頌·載殳》:“侯主侯伯,侯亞侯旅”。漢·《毛亨·傳》:“主,家長也”。“天主”始見《史記·封禪書》(西漢):“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四曰陰主……五曰陽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八曰四時主……”
《史記》之“天主”為“八神”之一,與今說“天主”有異。今之“天主”語源出自日語“天主(音tensfu)”。《漢語外來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注,日語音譯拉丁語Deus。不過,此說有待商榷。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到中土傳教,28年后病逝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利瑪竇于1595年印行《天學實義》、1601年改為《天主實義》。(利瑪竇還編譯了《天主教要》等多種天主教的書籍。)何謂“天主”?進士馮應京(1555—1606,馮為利瑪竇勸告后皈依了天主教)為其書作“序”時講:“天主何?上帝也。實云者,不空也。吾國六經四子、圣圣賢賢,曰畏上帝,曰助上帝,曰事上帝,曰格上帝。”由于覲見皇帝成功、利瑪竇有了皇室背景,又由于萬歷朝一些著名仕宦公卿如李之藻(萬歷二十六年進士、萬歷三十八年皈依天主教)、徐光啟(萬歷三十一年皈依天主教,萬歷三十二年進士)等的熱衷,天主教在明萬歷以降很是“光大”。由此,“天主”(和“天主教”)一詞在漢語里生根發芽開花。為何還從近世的日語引進?存疑。另,基督教傳入中土約在公元4世紀至5世紀。在唐,生成于敘利亞的基督教一支景教(5世紀)傳入,得到了從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到德宗建元二年(公元781年)長達150年的皇室的重視和扶持,得以在大唐生根開花(后因“會昌滅佛”一并連帶了景教的衰亡)。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看,除“景教”一詞得以確立外,教主并無落實。詞有“真主無元,湛寂常然,權輿匠化,起地立天。分身出代,救度無邊。日升暗滅,咸證真玄”之贊。
《辭源》(商務印書館,四冊分別出版于1979—1986年)“天”條里有“天啟”“天國”“天堂”“天使”等宗教詞條,唯獨沒有“天主”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天”字條錄有“天主教”一詞,也不錄“天主”。《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商務印書館2004年)方錄入“天主”。
“天”有多義,他義不述。(下同,即本詞匯考,只注與本詞條詞相關的詞義。)
天,甲骨文作,金文作,篆文作,漢隸作。
主,甲骨文作,篆文作,漢隸作。
地質/地質dìzhì:“地”始見《春秋·元命苞》(先秦)“立字士力于一者為地”。此“地”與“天”相對,即大地、土地。人類萬物棲息生長的場所。《周易·系辭下》(先秦):“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爾雅》有專篇“釋地”。《釋地》釋“地”:區域如“冀州”“豫州”等,泛指有“魯有大野”“晉有大陸”。《說文解字》注:“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也。從土也聲。墬,籀文地從?”。《康熙字典》引《釋名》(東漢)注:“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質”,《說文解字》“以物相贅”,《康熙字典》:“體也”,《詩·小雅》:“民之質矣”。“質”/“質”,何時簡化,不詳。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無“質”/“質”。
“地”與“質”構成雙音詞,始見三國王弼《周易注·坤》。王在《周易·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條時注:“居中得正,極于地質,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營而功自成,故不習焉而無不利”。古“地質”與今“地質”義不同。古“地質”為“乾/坤”二元哲學術語;今“地質”意指自然,或適合于自然。
作為接近現代科學術語的“地質”,清咸豐三年(1853年)葉九升《地理全書·天下三大干論》謂“地之氣質廣厚,故載山川”,梁啟超《論中國之將強》則云:“地質肥沃,物產繁衍”。1979年出版的《辭源》(一)共錄“地”的打頭雙音節詞95條,但不見“地質”。“地質”見于1973年《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意為地殼的成分與結構。《漢語外來詞詞典》注“地質”一詞的語源為日語。
“地質”,詞源自日語“地質(音chishitsu)”,日語意譯英語geological、geology。“地質學”也源于日語“地質學(音chishitsu-gaku)”。
地,金文作,篆文作,漢隸作。
質,金文作,篆文作,漢隸作。
愛河/愛河àihé:“愛”,《說文解字》:“行皃”。段注“惠也”,《康熙字典》:“親也,恩也,惠也”。“河”,《說文解字》謂“水”,特指黃河,后泛指水道。“愛”,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把“愛”簡化“愛”。“愛”與“河”構詞,源自佛教譯詞。《辭源》錄,《現代漢語詞典》不錄,2002年增補版也不錄。“愛河”,佛教意,情欲泛濫成害。鳩摩羅什(前秦)譯《楞嚴經》:“愛河干枯,令汝解脫”。“愛河”亦稱“愛水”,《楞嚴經》:“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宋·蘇軾《葉濤致遠見和二詩復次其韻(濤顛倒元韻)》:“欲平苦海浪,先干愛河水。”表達同一意義的還有“愛火”。“愛火”也源自佛教譯詞。“愛河”“愛水”“愛火”,1973試用版、2002增補版《現代漢語詞典》均不錄。不錄的原因不詳,但表明詞典編纂者的意圖,可能認為“愛河”“愛火”“愛水”原生的梵語和漢譯都已經死亡。
除“愛水”之外,“愛河”“愛火”在現代漢語里都還在用,如俗語“墮入愛河”,如2018年許云上詞/曲流行歌曲《愛河》。佛教之“愛河”有貶義,今天現代漢語“愛河”則呈現褒義。今“愛河”意,男女雙方因愛情浸入幸福之中。
愛,篆文作,漢隸作。
河,甲骨文、金文作,篆文作,漢隸作。
暗示/暗示ànshì:“暗”,《說文解字》“日無光也”,段注:“暗,主謂日無光……引伸為凡深沈不明之稱”。“暗”基本義有三義:與“明”相對,隱匿,愚昧。“暗”的“隱匿”義,始見《晉書·庾亮傳》:“溫嶠嘗隱暗恒之,彬神色恬如也。”唐·白居易《琵琶行》有“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說文解字》只注本義“日無光也”。“示”,《說文解字》:“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康熙字典》:“又與‘視通”。“示”“視”古字通。“暗”與“示”構成偏正雙音節詞“暗示”,見(晚)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二:“天主教,有教主,時來時去,來時于街巷遍貼勸善文,即屬暗示。”“暗示”詞條不見《辭源》。“暗示”一詞作為現代漢語,為今常用。《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已錄。
“暗示”,詞源自日語“暗示(音anji)”。日語“暗示”意譯英語hint。意,用含蓄的話示意接受者領會。和音“暗示”anji極接近漢語“暗示”àn shì音。此可觀漢文與日文的某些關系:日文一部分,字形與語音源于漢文。
暗,漢隸作。
示,甲骨文,金文作、漢隸作。
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