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亮
摘要:雞黃曲霉毒素屬于慢性或急性發病的中毒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飼料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導致雞群中毒,病雞中毒后肝臟會受損,且膽囊、免疫系統及造血器官均會受到影響,病雞會發生黃疸或出現貧血現象,且肝臟會異常腫脹,產生免疫抑制現象,會對病雞的消化系統功能產生影響。此病主要危害雛雞,多發于降雨量大的季節,發病率及致死率均較高。若養殖場出現雞黃曲霉毒素中毒后,未做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控制,可能會導致群體性發病,進而為養殖戶帶來較大危害。目前此病主要采用西藥治療,也可聯合應用中藥方劑,治療時應做好病情診斷,做到對癥治療,同時也要加強日常管理中的中毒性疾病預防。
關鍵詞:雞黃曲霉毒素;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
由于我國消費市場上雞肉及雞蛋產品需求量不斷提高,雞禽養殖呈現出規?;l展趨勢,但規?;B殖增大了疾病的發生與傳播概率,因此,養殖過程中的疾病防控研究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對雞黃曲霉毒素的臨床表現、實驗室診斷、防治措施分別展開了探析,需要通過疫病緊急處理、藥物治療、預防措施三個方面有效防范雞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發生與擴散,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
1 雞黃曲霉素中毒的流行病學分析
1.1 發病原因
飼料存儲時,若溫度高于24℃、低于30℃,環境濕度高于80%時,飼料中的黃曲霉菌會大量繁殖,并會釋放出較多霉素,在動物食用被污染的飼料之后,便會出現雞黃曲霉素中毒現象,會導致中毒雞的肝臟受損,進而削弱其代謝功能。同時,雞養殖中,若加熱處理飼料,也可能導致飼料變質腐壞,使飼料中產生大量霉菌毒素,進而引發雞群中毒現象。
1.2 毒性及毒素誕生過程
現階段,已發現的黃曲霉毒素為十種以上,其中常見的共有四種,分別為M1型、M2型、B1型、B2型黃曲霉毒素[2]。自然污染物中發現率最高的黃曲霉毒素為B1型,此型黃曲霉毒素的毒性最強,是氧化鉀毒性的10倍以上,且為砒霜毒性的68倍,同時,此種毒素具備極強的致癌力。黃曲霉毒素侵入機體后,會先生成環氧化黃曲霉毒素B1,再與機體內的DNA與RNA相結合,之后會引發遺傳變異現象,從而促進正常肝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目前,食品檢測中以B1型黃曲霉毒素作為食品污染檢測的重要指標。黃曲霉素的產生來源是黃曲霉及寄生曲霉所分泌的次生代謝物。黃曲霉普遍存在于土壤中,菌絲生長后會產生霉素,并通過孢子向空氣中擴散,在侵入寄生體后則會釋放出黃曲霉毒素。
1.3 易感動物
黃曲霉毒素對所有畜食均具有危害性,且年齡、性別、營養狀況存在差異的畜禽,對此毒素的機體敏感性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與成年畜禽相比,幼畜及幼禽對毒素更為敏感,而雄性比雌性的敏感性更高。其中,雛雞及雛鴨對此病的敏感性最強,仔豬及犢牛次之,而肥豬、成年牛羊的敏感性稍差。家禽的致病性要高于野生畜禽,幼禽感染黃曲霉素的概率更高。雛雞出現黃曲霉素中毒現象后,會因死亡而為養殖場帶來較大經濟損失。
1.4 發病特點
黃曲霉毒素對所有年齡及品種的雞均有致病性,日齡高于4日、低于12日的雛雞發病率最高,常為急性發病,并具有群發性特征。成年雞的患病幾率比雛雞要低,通常為慢性中毒,且多為散發。主要是由于雞禽食用了分布在自然界中的黃曲霉孢子而導致毒素入侵,進而引發此病。養殖過程中,墊草或飼料發霉是引發此病的主要原因。雞黃曲霉毒素有兩種傳播方式,一是呼吸道傳播,二是消化道傳播。此外,黃曲霉孢子對蛋殼具有較強的穿透力,會導致雞胚中毒死亡,或是產出雛雞后短期內便會出現中毒癥狀。養雞場孵化室若遭到黃曲霉毒素污染,會引發新生雛雞中毒,通常感染此毒素后幾天便會出現中毒癥狀。
2 臨床癥狀
2.1 雛雞臨床癥狀
雛雞發病后,初期階段的主要表現是精神萎靡、進食量下降,并且生長發育速度會有所延緩,病雞羽毛會大量脫落,并伴有腹瀉癥狀,通常會排出內含泡沫的水樣便,顏色多為黃綠色。病雛雞的腿部或腳部有明顯的皮下出血現象,肉眼可見偏暗紅色的斑點。雞冠顏色由紅轉白,雙翅下垂,且中毒后的病雛雞經常離群,常獨自呆立,且運動能力下降,會出現跛行現象。部分病雛雞還會出現神經癥狀,主要癥狀為角弓反張或突發抽搐。病情加重后,會因衰竭而死亡。雛雞中毒后,4d左右便會死亡,且病死率為100%。
2.2 成年雞臨床癥狀
成年雞中毒后,主要為慢性發病或亞急性發病,發病之初也會出現精神不佳、食欲下降等癥狀,同時易于口渴,飲水量明顯提升。病雞病雞被毛凌亂,不愛運動,且會出現下痢現象,所排出糞便中混有血絲。中毒后病雞體重會在短期內快速降低,并出現貧血癥狀,生長速度也有所下降。產蛋雞中毒后則會出現產蛋量大幅銳減現象,并且死淘率會提高3.7%左右。成年雞被雞黃曲霉毒素入侵后,往往會持續發病較長時間,病情加重后會出現呼吸性障礙,常伸長脖頸大口呼吸,部分病雞鼻部有漿液性物質流出,會因腹腔積水而出現腹圍增大現象。最后會無法站立,陷入昏迷,繼而死亡。
3 剖檢變化
剖檢急性中毒的雛雞發現,其胸部皮下區域可見明顯出血斑點,且肌肉上也有出血現象,病死雛雞的肝臟顏色較正常雞更淺,甚至為蒼白色,并且肝臟異常增大,表面上可見出血性斑點,個別病雞有壞死灶。病死雛雞膽囊腫脹明顯,且腎臟也有輕微腫脹現象,顏色偏白,部分病雞的腎臟及胰腺表面存在出血點。成年雞剖檢后發現其肝臟顏色明顯偏黃,且肝臟嚴重硬化,肝臟表面生有大量黃豆粒大小的結節或增生物,也有部分病雞肝臟發生了癌變現象,心包及腹腔之中積水較多。產蛋雞剖檢時可發現其輸卵管充血嚴重,并且卵黃破裂,卵子也會出現變性現象。
4 實驗室診斷
4.1 病原分離鑒定
從病死雞的肝臟器官上提取病料,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之上,培養72h后,培養基上沒有菌落生成。而后從病雞的肺臟或氣囊結節處提取病料,采用壓片鏡檢方式進行檢查,可見到呈分割樣的菌絲,然而沒有頂囊,且未見到分生孢子。再將霉斑表面覆蓋物提取后做涂片鏡檢,則可見到分生孢子,其形態為球狀。之后再將肺部及肝部結節切下后作為病料,接種于Sabourand氏培養基之上,在37℃環境下培養,24h后可發現其上有菌形生出,顏色偏白、呈圓形,菌落直徑為0.4cm左右。培養48h后,菌落直徑會增長至1.5~2.0cm,并會轉變為中間綠、周邊白的絨毛狀菌落,菌落表面存在褶皺,且背面沒有顏色。72h培養后,菌落直徑會繼續增長,最高可達3.0cm,綠色絨毛區擴大,表面出現放射樣條紋,且培養基顏色轉為淺黃。對培養72h產生的培養物做涂片鏡檢后可見到明顯的菌絲分隔現象,并可發現多個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顏色多為淺綠。根據這些特征,可判斷病雞是由于黃曲霉菌毒素中毒導致發病。
4.2 病毒性檢測
針對病死雞采取禽流感核酸病毒檢測,檢測方法是用棉簽擦拭病死雞的咽喉及泄殖腔,利用反轉錄取聚合酶鏈式反應方法檢測拭子,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而后對病雞進行隨機抽檢,抽檢量為20只,經過間接血凝抑制實驗分析,檢測得出的病雞抗體效價最低值為5log2、最高值為9log2,說明病雞感染的不是禽流感病毒,也可排除雞新城疫病毒發病。
4.3 寄生蟲檢查
取50ml飽和鹽水,將病雞新排出糞便加入后攪拌均勻,再利用銅篩進行過濾處理,將濾出液倒入另一個同樣為50ml的燒杯中,再注滿飽和鹽水,在室溫條件下靜置,30min后將載玻片放在表面液體上蘸取液體后,放置于顯微鏡下,將蓋玻片覆于其上鏡檢,未發現球蟲卵囊,說明病雞并未患有寄生蟲病。
4.4 飼料檢測
取5kg可疑飼料樣品,分成等份,將飼料樣品攤薄分別放在五個盤上,而后利用365nm波長的紫外線燈照射飼料樣品,經過觀察,發現飼料呈現出藍紫色或黃綠色,可判定其中存在黃曲霉素,前者為黃曲霉素C1、C2,而后者則為黃曲霉B1或B2。此外,還可利用黃曲霉毒素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飼料中的黃曲霉素含量。經檢測,黃曲霉毒素含量為45g/kg,遠高于20g/kg的飼料衛生標準值[3],說明飼料黃曲霉素毒素超標,可能由此原因誘發雞黃曲霉毒素中毒。
5 雞黃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
5.1 疫病緊急處理
雞群出現黃曲霉毒素中毒現象后,應禁止繼續使用當前飼喂的飼料,利用高蛋白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青綠飼料替代現有飼料,并降低高脂肪飼料含量或停止飼喂此類飼料。清除飼料槽中殘留飼料,而后利用濃度為0.05%的硫酸銅水溶液清洗飼料槽。同時要對雞舍內部及外部進行全面消毒。此外,應采用無公害方式處理病死雞,最好采用深埋處理方式。對病雞排出的糞便進行全面清除,并利用漂白粉消毒所有被糞便污染的區域,以免其中含有的黃曲霉毒素污染飼料,導致健康雞群中毒。
5.2 藥物治療
5.2.1 西醫療法
病雞治療時,可在飼料中摻拌克霉唑藥物,拌藥量為0.02g/只,持續拌藥一周左右。病情嚴重的病雞,可將濃度為0.05%的硫酸鈉溶液混入其飲用水中,持續5d即可,有利于病雞胃腸中的毒物快速排出。若病雞伴有心衰、便血或神經性癥狀,則可同時應用止血敏或強心劑等藥物治療,按照說明書要求控制用藥劑量,采用肌注方法給藥5日,注射頻次為1次/d。同時,可將維C、大蒜素或黃英多糖等藥物添加至病雞的飼料或飲水中,以增強病雞的抵抗力,有助于病情快速恢復[4]。
5.2.2 中西醫結合治療
在飼料中按照1000IU/kg的劑量添加制霉菌素喂食給病雞,而后配制濃度為0.05%的硫酸銅溶液作為病雞飲水。為防止繼發感染,也可于每日午時讓病雞服食恩諾沙星藥物,持續用藥5d即可。而后配制中藥方劑同步治療,取15g黃芩、15g丹皮,在其中加入12g枇杷葉、30g萊菔子、12g甘草及18g柴胡,再加入12g桑白皮,并分別加入30g金銀花與30g連翹,放在水中煎煮,待藥劑降至1L后,按照0.05ml/只的劑量取藥液拌入飼料中喂食給病雞,每日四次,持續用藥4d即可[5]。也可取500g蒲公英,再各加入等量的魚腥草與蘇葉,并添加250g桔梗,用水煎煮后拌入飼料中。煎煮后的藥液為1000只羽雞一日用量,每日用藥2次,用藥周期應為7d。
5.3 預防措施
5.3.1 做好飼料存儲管理
養雞場應重視飼料防潮工作,特別是雨季,潮濕環境下黃曲霉菌繁殖量會大增,因此,應小批量采購飼料,避免飼料存儲時間過長而發霉變質。同時,可將丙酸鈉、克霉霸等經濟實用型防霉劑添加到飼料之中,防止飼料霉變。應根據季節的不同,結合飼料含水量確定防霉劑添加量。秋季及冬季時節,在飼料含水量高于12%時應添加防霉劑,添加量為2g/kg,可使飼料安全存放時間延長至兩個月左右。若溫度及濕度較高或飼料含水量過高,應適量提升防霉劑添加量。
5.3.2 加強日常飼養管理
養雞場應盡可能從疾病感染率低的優質種雞場中引進雞苗。雞苗引進前,需要全面清洗消毒雞舍、飼料槽、飲水器,以甲醛作為消毒藥劑,采用熏蒸方式對欄舍進行全面消毒。飼養過程中應定期開窗通風,加強雞舍內部溫濕度控制,定期更換或翻曬雞舍內的墊料,防止由于墊料發霉面而產生黃曲霉毒素。同時,每周應利用濃度為20%的石灰水對雞舍地面及飼養環境做全面的消毒處理,以切斷毒素傳播途徑,有效降低養雞場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發生概率。
6 結語
在市場上雞肉、雞蛋產品消費需求不斷提升的境況下,養雞場呈現規?;l展趨勢,逐步采取了集約化養殖模式,然而由于養殖密度過大,會加劇養雞場內部疾病傳播,或是由于日常管理不善,增大雞群的疾病發生概率。養雞場日常飼養中若未做好飼料存儲管理,可能會導致飼料受潮發霉而產生黃曲霉毒素,進而導致雞群中毒,會降低雞肉品質、減少蛋雞產蛋量,同時也會導致雛雞大量死亡。既會影響養殖場收益,也會對消費者身體帶來危害。為此,養殖場應加強黃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通過西藥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對癥治療,并做好飼料存儲管理、日常飼養管理,合理采取疫病緊急處理措施,以減少黃曲霉毒素中毒為養雞場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劉建華.雞黃曲霉毒素中毒的診治[J].吉林畜牧獸醫,2020,41(3):23.
[2] 王靜.雞黃曲霉毒素中毒的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1(12):64-65.
[3] 徐培英.雞黃曲霉素中毒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1):204.
[4] 劉洋.雞黃曲霉素中毒的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6):204.
[5] 關成棟.雞黃曲霉毒素中毒的臨床表現、診斷和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0(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