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瑞 李曉曉 王亞民 任艷云 孔賀 宮承志 高仙草 黃信誠 陳愛軍
摘要梳理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技術在農業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成果,從現代農業技術使用、市場運行效率及農業生產效率3個方面進行文獻綜述,分析數字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轉型的影響機理,理清數字技術對提高農業技術的采用和使用效率、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及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探索推進農業經濟發展轉型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數字技術;大數據;農業經濟轉型;作用機制;市場運行效率;農業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11-000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1.00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GAO Fa-rui LI Xiao-xiao WANG Ya-min et al(1. Ji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Jining, Shandong 272000;2. Yiwei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Jining, Shandong 272000;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4.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Guan County, Langfang, Hebei 065500)
AbstractThis paper combs the achievemen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us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arket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alyz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clarifies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improving the adoption and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mproving market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chang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explores effective path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Digital technology;Big data;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Mechanism of action;Market operating efficiency;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當前,隨著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農業經濟發展轉型也面臨著重要挑戰和機遇。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轉型主要體現在農業從低價值傳統作物生產向更具多樣化和商品化的高價值農業生產轉型;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及城鄉要素流動暢通、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及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之間邊際生產率縮小等方面[1-4]。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資源配置不合理及市場運行效率較低等問題仍為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如何利用現代技術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現代生產要素與傳統要素的融合以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成為當下推進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的重點。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農業技術創新、市場完善、優化農業要素投入提供了技術支撐。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截至2020年,全國行政村通光纖率和4G覆蓋率平均超過98%,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139億戶[5],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2.3%,國內網站數量為468萬個[6]。數字技術設施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的功能利用水平,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社交應用、網絡辦公等基礎功能得到普遍應用。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1億,搜索引擎用戶規模達7.66億,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7.25億,微信朋友圈利用率達85%。此外網絡購物、網絡支付等網絡商務的發展應用衍生農村經濟發展新業態,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促使“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積極開展,資源共享平臺、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為有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組織性矛盾,提高市場的運行效率提供了思路。依托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的建設,農業農村部網站數據頻道、信息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等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建設完善,其中農業部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匯聚糧棉油糖等8大類15個重點農產品全產業鏈數據,截至2019年3月底,平臺已接入各類數據約20億條,數據容量超過600 G,每天新增數據10萬余條[1],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的整合能力。通過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引導農產品市場健康運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健全不僅為農戶實時、便捷掌握市場信息提供了便利,而且提升了市場的透明度和運行效率,有力推進了我國農產品市場化改革。
在農業轉型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水平及組合方式變化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進而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經濟規模報酬遞增的關鍵。依托數字技術的不斷研發創新及數字經濟的持續增長,鄉村資源進一步優化整合,鄉村經濟發展方式不斷革新,以電子商務為代表新型線上經營模式開展不斷創新孕育出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成為我國農業農村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3]。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發展農村電商,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以實現通過提升農民現代信息技能而內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此后,國家陸續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一系列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文件。在“鄉村振興”和“數字鄉村”發展戰略背景下,電商企業重點布局下沉鄉村市場,縣域電商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完善,2019年,全國縣域網絡零售額達30 961.6億元;截至2020年前半年,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已超過97%[3]。據初步統計,設有郵政電商服務站點的建制村達到24.5萬個,覆蓋率約為44.8%[7]。
因此,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數字技術不斷創新升級的背景下,要推進農業經濟發展轉型,關鍵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使農業經濟共享信息紅利,依托護互聯網平臺實現農業資源高效流通共享,挖掘現代農業發展新動能,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勞動效率,以實現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為充分探索、理解數字技術在農業經濟轉型中的作用,該研究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和相關材料的整理,以當前學者對數字技術的定義及對農戶信息獲取利用影響為起點,從現代農業技術使用、市場運行效率及農業生產效率3個方面進行文獻綜述,就數字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轉型的影響機理進行深入分析,探索推進農業經濟發展轉型的有效路徑。
1數字技術的影響機理
數字技術主要是指進行數據、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發布、傳送和利用的技術[8-10],其不僅包括信息處理技術等硬技術外,還應包括信息服務體系、信息平臺等軟技術[11]。具體來看,數字技術主要是指以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及移動通信技術等數字技術。以數字技術發展為核心的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轉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物聯網、大數據、遙感技術等先進數字技術的使用使原有的生產要素得以優化配置,并通過科技進步提高了要素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率[12-13],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推動了生產要素秩序的演進和生產方式的革新[14]。
具體來看,以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從三個方面為農業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第一,數字技術能夠便利農戶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并減少由過度依賴中間商信息而造成信息不對稱問題,有利于將農村生產者和經常被邊緣化的生產者納入當地產品市場及國家甚至全球市場。第二,數字技術的發展,降低了農戶獲取技術信息及要素投入信息的成本。農戶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率,會提高對所投入要素的信息需求。通過數字技術推廣服務等提供的有關農業實踐,農民可以獲得關于新工具或新種子的更多的信息,增加對適用技術的獲取,并使其他形式的資本更具生產力,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第三,數字技術的發展通過降低農戶的市場參與成本、降低農戶與中間商的溝通成本使農戶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更好地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鏈接,進而革新農戶的銷售方式和生產方式[15]。
2數字技術對農村經濟轉型的作用效果
隨著數字技術在經濟領域的不斷發展滲入及農業各部門的融合發展,數字技術也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改變農業生產銷售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經濟轉型。數字技術對農業經濟轉型的影響效果具體表現在提高先進種植技術采用效率、改變農戶的銷售行為、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及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三個方面。
2.1數字技術提高農業技術采用概率及應用效率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的生產力水平、資源利用率差距較大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客觀事實,先進種植技術采納率較低及種植技術效率較低是造成其差異的關鍵。在日常的種植經營中,受農村信息獲取交流渠道有限,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等因素影響,新的生產技術,如改良種子品種、養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不一定能被農戶及時獲取[16-19],而且,即便是農戶了解到這些技術,如何科學地在生產中使用,及采納后帶來的預期收益如何也是影響農戶對某一項技術采納的重要因素[20]。
數字技術的應用使信息的擴散效應得以充分的發揮,農戶可以實時了解、獲取跟自身種植特點相關的技術信息,從而有助于激勵農戶投資于新技術[21]。在數字技術應用之前,技術推廣員及農資服務站是減少技術采用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主要手段[22],但由于交易成本較高、信息傳播不及時等原因導致其使用率較低,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減少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的溝通成本,方便農戶實時咨詢,及時解決農戶在技術使用中的問題,有利于技術推廣從單純的技術轉讓向咨詢服務和人力資源開發轉變,提高技術采納效率[23]。閆貝貝等[24]從數字技術設備接入和信息利用2個方面分析手機使用對農戶IPM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認為手機接入和信息利用能夠提高農戶采用IPM的概率,且信息利用對農戶IPM技術采用概率的影響更大。楊程方等[25]的研究則表明,農戶的信息素養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選擇及收入具有顯著正向影響。Gandhi等[26]的研究表明,通過當地社會網絡將農民與專家聯系,最大限度地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降低了信息交易成本,使農戶對所倡導農業技術的采用率提高了7倍。Aker[27]的研究則表明,利用手機使用農業推廣服務可以顯著節約生產成本。
除了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采用的效率外,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進一步提高了農戶對農業種植信息掌握的精確度,有利于及時防范各種種植風險,精準各種要素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得益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發展,除了基于收集環境傳感器數據(例如溫度和降雨)的遙感監視系統之外,基于社交媒體的預警系統已顯雛形。如微信、微博、短信等類似的社交網絡會提供突變天氣及氣象災難的早期跡象。另外,通過手機遠程控制先進的精密耕作系統并自動獲取作物生長信息,可以實現要素的精準投入,減少時間、人力投入,避免資源浪費,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如GPS技術、衛星及無人機技術等精準農業工具的使用,提高了農戶通過數字技術獲取的天氣、氣候等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28]。但目前來看,由于這種系統投資成本較大,這種系統只在技術先進的農場和人工林里使用較為廣泛[29-30]。
2.2改變農戶銷售行為,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的整合性較差[31-32],高昂的搜尋成本往往會降低競爭,并導致市場運行效率及分配效率的低下。在移動網絡擴展之前,農業生產者市場價格等信息的獲取具有明顯的滯后性,有效市場信息的缺乏是影響農戶決策質量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33];此外,在交易過程中,農民的定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貿易商和代理商所掌握的信息,對貿易商或代理商的過度依賴也會為其創造尋租機會,增加農業經營成本[34]。這種“信息不對稱”通常會導致價格分散,即同一產品在市場之間的價格差異極大[35]。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被廣泛應用,使農戶與消費者直接交易成為可能,減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農戶的議價能力,拓寬了農戶市場參與的廣度和深度[6,15,36],進而降低市場價格分散性。如Oliver等[28]在對印度喀拉拉邦沙丁魚漁民和批發商的研究中發現,新的手機服務極大地降低了價格分散性和浪費,增加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福利。此外,關于數字技術對加納谷物和經濟作物影響,Goyal[37]對數字技術在印度農業中的作用以及Labonne等[38]關于菲律賓農民的研究中均體現了數字技術對減少價格分散性的積極作用。Jensen[39]關于印度漁民的研究認為,手機對印度漁民的收益、穩定銷售價格及減少損失方面具有顯著作用。Reardon等[40]在對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和越南農民的研究發現,這些國家/地區中80%的農民擁有手機,并使用它們與代理商和貿易商聯系以估算市場需求和售價,這些農民中有50%以上會通過電話安排銷售。Svensson等[41]發現,通過無線電獲得常規市場信息使烏干達農場門口銷售價格上漲15%。
也有學者認為數字技術對市場價格的作用并不顯著[42]。部分學者認為數字技術的使用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因作物品種而異[43-44]。此外,農戶市場參與的范圍和種類也是影響數字技術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隨著移動電話的覆蓋范圍和使用程度迅速增加,準確、實時的價格信息可以幫助農戶做出最佳營銷決策,但受地區參與市場范圍、農戶與中間商的關系等因素影響,農戶使用價格信息的能力可能受到限制,進而會抑制數字技術在農戶生產決策中的作用的發揮[45]。
2.3革新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要素配置效率農業要素稟賦優化配置,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農業要素稟賦對于中國農業問題的研究來說,既是重要內容,也是邏輯起點。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生產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采用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即形成一定的生產要素結構,同樣的要素在不同結構下會產生不同的生產效率,形成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因此決定生產力水平的不僅是生產要素的多少和質量,更在于生產要素的結構[46],土地、勞動和資本投入量的變動率和相對分配率對我國農業經濟轉型起到了決定作用。
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的農業生產資料、農村互聯網金融、土地流轉、勞動力及技術服務的發展通過降低信息要素價格、發揮信息擴散效應及實現信息要素與實現其他要素的替代互補效應升級農業生產方式,優化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農業生產效率[47-48]。閆迪等[13]則進一步指出互聯網使用通過要素配置和科技進步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率。Ogutu等[49]運用PSM方法認為參與基于ICT的MIS項目的農戶和不參與此項目的農戶相比會增加物質資本投入,減少單位面積的勞動力投入。Cole等[50]研究表明,在印度農村,通過給農民打電話,增加了他們對種子和肥料等投入要素的了解以及影響了其對不同作物投入量的選擇,導致他們的物質資本投入結構發生變化。張亦馳[51]研究指出,移動互聯網使得信息和技術的傳播速度與范圍呈幾何級數增長,從而有效整合要素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通過實證分析認為農戶移動終端設備擁有量對農業TFP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韓海彬等[5]認為不同人力資本水平下農業信息化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存在差異,且農業信息化隨著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對全要素生產率體現雙重門檻效應。
另外,除了對傳統要素配置效率的影響外,數據、知識和信息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組織管理、知識、信息、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安排等成為新型生產要素。趙濤等[52]認為互聯網通過新的投入要素、新的資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王靜田等[14]則認為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字化改造機制和平臺機制的建立完善,進一步促使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和當代先進生產力,使得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3個實體性要素發生根本性變化,加速農業增長方式從依賴自然資源向依賴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的轉變。
3總結及展望
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關于數字技術在農業經濟轉型的作用成果,理清了數字技術對農業經濟轉型的影響機制及對提高農業技術的采用和使用效率、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及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方面的作用。具體來看,信息對農業經濟轉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移動通信設備等數字技術的發展降低了農戶生產的市場信息搜尋成本,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過減少農戶的銷售環節,實現農戶尤其是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降低農戶的交易成本,進而減少市場價格分散性,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第二,利用數字技術充分發揮信息的擴散效應,改變傳統的技術推廣方式,提高現代農業技術的采用概率和使用效率。第三,通過降低要素價格和生產主體間要素的流動性,革新生產方式,優化要素的配置結構和要素生產效率。
現有文獻對充分理解數字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轉型作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仍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于數字技術應用的衡量指標過于單一。可能受限于數據可得性,當前文獻中對數字技術的指標衡量多以“互聯網普及率”、基礎設施如“每百人電話”“電視機”“計算機擁有數及長途光纜線路長度”、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及信息人力資源情況如“從業人員情況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等方面通過因子分析法構建綜合指標反映數字技術發展使用水平、“是否接入互聯網”“是否使用手機”[36,53-56]作為ICT使用及發展程度的代理指標。但是隨著我國數字技術的發展,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互聯網的普及率已超過90%,因此,在實際實證分析過程中,應更多關注農戶對數字技術等基礎設施的使用頻度及技能的掌握程度等,以使結論更加貼合實際。
其次,對數字技術應用深度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探討。應注意到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數字技術的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作用的關鍵阻礙已從“數字技術的獲取”轉向“信息的利用”方面[57-58],分析農戶對獲取信息的利用程度的差異及原因,探索農戶利用已有知識對所獲取信息的利用程度及獲取的信息數量及信息結構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通過人才振興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積極意義。
最后,應進一步挖掘當下數字技術對農戶經濟轉型的具體影響機制及效果。在現有研究中,數字技術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大多集中在我國信息化發展程度與農業經濟之間關聯性,并以此來推測出數字技術對要素配置的影響作用,但直接反應數字技術與農戶要素配置效率及農業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的實證文獻相對較少。加之數字技術的使用具有多維內涵,有待進行深入的研究,如數字技術的應用程度、對某一信息關注度等對農戶生產決策、要素配置的影響。因此,以農戶為研究主體,具體深化數字技術使用程度、使用用途及信息關注類型的差異對農戶生產方式、要素投入結構及要素配置效率的影響,在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和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具有實踐和政策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季焜.鄉村振興:農村轉型、結構轉型和政府職能[J].農業經濟問題,2020,41(1):4-16.
[2] 張鳳.中國農村經濟轉型分析與實例研究[J].農村經濟,2011(2):27-29.
[3] 藍海濤,周振.我國“互聯網+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8(7):31-38,65.
[4] 羅必良,文曉巍.經濟轉型、制度變遷與農村經濟發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高層論壇綜述[J].經濟研究,2011,46(10):156-160.
[5] 韓海彬,張莉.農業信息化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門檻效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5(8):11-21.
[6] 胡倫,陸遷.貧困地區農戶互聯網信息技術使用的增收效應[J].改革,2019(2):74-86.
[7] 劉海二.信息通訊技術、金融包容與經濟增長[J].金融論壇,2014,19(8):65-74.
[8] 曲維枝.信息產業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 張正德.美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經濟影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10] BOTSIOU M,DAGDILELIS V.Aspects of incorporation of ICT in the Greek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The case of a prefecture[J].Procedia technology,2013,8:387-396.
[11] 齊建國.技術經濟學及其應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2] 楊藝,朱翠明,王霞.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成因與發展對策研究[J].情報科學,2019,37(5):53-57.
[13] 閆迪,鄭少鋒.互聯網使用能提高農戶生產效率嗎?——以陜冀魯三省蔬菜種植戶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1):155-166.
[14] 王靜田,付曉東.數字經濟的獨特機制、理論挑戰與發展啟示:基于生產要素秩序演進和生產力進步的探討[J].西部論壇,2020,30(6):1-12.
[15] DEICHMANN U,GOYAL A,MISHRA D.Will digital technologies transform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6,47(S1):21-33.
[16] FOSTER A D,ROSENZWEIG M R.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6):1176-1209.
[17] DUFLO E,KREMER M,ROBINSON J.How high are rates of return to fertilizer? Evidence from field experiments in Keny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2):482-488.
[18] CONLEY T G,UDRY C R.Learning about a new technology:Pineapple in Gha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1):35-69.
[19] SURI T.Selection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echnology adoption[J].Econometrica,2011,79(1):159-209.
[20] BARDHAN P,MOOKHERJEE D.Political clientelism and capture: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West Bengal,India[M].WIDER Working Paper,2012.
[21] 劉杰,李聰,王剛毅.異質性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及技術效率測度:基于黑龍江省1208個農戶的調查數據[J].農村經濟,2020(8):100-108.
[22] ANDERSON J R,FEDER G.Chapter 44 agricultural extension[M]//EVENSON R,PINGALI P.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ume 3.Amsterdam:Elsevier,2007:2343-2378.
[23] RIVERA W M.Agricultural and rural extension worldwide:Op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R].Rome(Italy):FAO,2001.
[24] 閆貝貝,張強強,劉天軍.手機使用能促進農戶采用IPM技術嗎[J].農業技術經濟,2020(5):45-59.
[25] 楊程方,鄭少鋒,楊寧.信息素養、綠色防控技術采用行為對農戶收入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20,28(11):1823-1834.
[26] GANDHI R,VEERARAGHAVAN R,TOYAMA K,et al.Digital Green:Participatory video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C]//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Bangalore,India:IEEE,2009:1-10.
[27] AKER J C.Dial “A” for agriculture:A review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1,42(6):631-647.
[28] OLIVER Y M,ROBERTSON M J,WONG M T F.Integrating farmer knowledge,precision agriculture tools,and crop simulation modelling to evaluate management options for poor-performing patches in cropping fields[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0,32(1):40-50.
[29] HAMRITA T K,HOFFACKER E C.Development of a “smart” wireless soil monitoring sensor prototype using RFID technology[J].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2005,21(1):139-143.
[30] TULSIAN M,SAINI N.Market-driven innovations in rural marketing in 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 engineering research,2014,5(5):1439-1445.
[31] BARDHAN P.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A brief critical assessment[J].World development,1989,17(9):1389-1395.
[32] BANERJEE A,MUNSHI K.How efficiently is capital allocated? Evidence from the knitted garment industry in Tirupur[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4,71(1):19-42.
[33] 張興旺,孟麗,杜紹明,等.關于信息化影響農業市場化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9,40(4):39-45.
[34] MITCHELL T.Is knowledge power? Competition and information in agricultural markets[R].2014.
[35] TADESSE G,BAHIIGWA G.Mobile phones and farmers marketing decisions in Ethiopia[J].World development,2015,68:296-307.
[36] LIO M,LIU M C.IC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dat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34(3):221-228.
[37] GOYAL A.Information,direct access to farmers,and rural market performance in central India[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2010,2(3):22-45.
[38] LABONNE J,CHASE R S.The power of information:The impact of mobile phones on farmerswelfare in the Philippines[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996;World Bank,2009.
[39] JENSEN R.The digital provide:Information(technology),market performance,and welfare in the South Indian fisheries sector[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122(3):879-924.
[40] REARDON T,CHEN K Z,MINTEN B,et al.The quiet revolution in staple food value chains:Enter the dragon,the elephant,and the tiger[M].IFPRI,2012.
[41] SVENSSON J,YANAGIZAWA D.Getting prices right: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information service in Uganda[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9,7(2/3):435-445.
[42] FAFCHAMPS M,MINTEN B.Impact of SMS-base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on Indian farmer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12,26(3):383-414.
[43] MUTO M,YAMANO T.The impact of mobile phone coverage expansion on market participation: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Uganda[J].World development,2009,37(12):1887-1896.
[44] AKER J C,FAFCHAMPS M.Mobile phone coverage and producer markets:Evidence from West Africa[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15,29(2):262-292.
[45] MOLONY T.Running out of credit:the limitations of mobile telephony in a Tanzanian agricultural marketing system[J].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2008,46(4):637-658.
[46] 夏勝.資本深化、稟賦結構的農業生產效率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47] 周振.互聯網技術背景下農產品供需匹配新模式的理論闡釋與現實意義[J].宏觀經濟研究,2019(6):108-121.
[48] 馬曉河,胡擁軍.“互聯網+”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框架與政策設計[J].宏觀經濟研究,2020(7):5-16.
[49] OGUTU S O,OKELLO J J,OTIENO D J.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based market information services on smallholder farm input use and productivity:The case of Kenya[J].World development,2014,64:311-321.
[50] COLE S A,FERNANDO A N.The value of advice:Evidence from mobile phone-based agricultural extension[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2012.
[51] 張亦馳.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J].中國市場,2021(26):26-27.
[52] 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53] 劉姿均,陳文俊.中國互聯網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17,37(8):108-113,154.
[54] 朱順和,譚宓.外國直接投資、信息通訊技術與產業結構優化:以中國與東盟國家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20(9):132-141.
[55] 閆慧.數字貧困社群實現信息社會流動的影響因素研究:一項京津晉滬粵五地調研的實證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3(4):91-96.
[56] 徐光順,蔣遠勝,王玉峰.技術與農戶普惠金融[J].農業技術經濟,2018(4):98-110.
[57] 施炳展,金祥義.注意力配置、互聯網搜索與國際貿易[J].經濟研究,2019,54(11):71-86.
[58] 熊曉元,孫艷玲.網絡信息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模型、方法及實證研究[J].情報雜志,2009,28(5):65-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