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摘要:本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鄉村建設的實踐,梳理了我國指引鄉村建設政策,在總結過去鄉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對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和美鄉村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 鄉村建設 和美鄉村 經驗啟示
(一)基本概念
鄉村是相對城市而言的,通常情況下,人們更加偏愛使用農村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農村的定義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狹義的鄉村建設理論是指中國現代史上主張以鄉村教育改造建設來解決中國的出路和前途問題的改良主義理論,由此而興起的鄉村社會運動稱為鄉村教育運動或鄉村建設運動。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陽初等,他們是20世紀20到30年代較有影響進行鄉村建設的代表。20世紀20-30年代,新中國成立前,以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黃炎培、盧作孚等為代表的一批鄉紳和知識分子圍繞著鄉村社會改良進行了實踐。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20世紀的一些鄉村建設前輩,他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他在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時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20世紀張謇先生的“經營鄉里”、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晏陽初先生的“平民教育”,這些在民間由知識分子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主張采用建立學校的形式,以提高農村民眾的文化素質,采用農村自治的形式,對農村各項村務加以管理,采用經濟協作的方式,使農民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以經濟發展帶動的方式探索鄉村現代化。根據當時國民政府的統計,民國初期,各類鄉村建設試驗區有1000余,鄉村建設機構有600余個。
廣義的鄉村建設是指相對城市以外的鄉村區域,所開展的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在內的綜合建設和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建設已成為化解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涉及自然、社會及人的思維層面的一切發展活動及建設活動的集合。
(二)政策系統
2005年10月,黨的16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社會要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致力于摸索構建有效機制來促進農村發展。
在近20年的鄉村建設進程中,2005年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3年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以及2017年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層面重要的三個政策節點。三個政策環環相扣,不斷規范與提升鄉村建設的目標、內涵與舉措。
事實上,黨中央在2004年以后每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均強調三農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一號文件已成為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是三農領域最具代表性與權威性的指導政策。各省區市政府亦依據中央的倡導和指示頒布了各自的一號文件。再加之各部委、廳局等出臺的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等的諸多政策,我國逐漸構建了由上至下指引鄉村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的政策系統。
新中國成立前,農民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體。新中國成立后,以國家為主導的鄉村建設運動開始行動起來。回顧我國新中國成立后的鄉村建設實踐,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一)社會主義與革命建設時期,以農村社會主義道路為主題的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踐(1949-197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摸索出了一條農村發展的嶄新路徑。實施土地改革,讓處于貧窮狀態的人們擁有個人的土地,充分激發了農民參與生產的熱情。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超出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躍進”,打亂了經濟發展秩序,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在20世紀60年代就難以為繼地停止了。
(二)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對鄉村建設進行全面探索階段(1978-2004)
改革開放后,農村地區積極推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升,剩余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非農部門,實現了經濟繁榮和資本積累,為鄉村基礎設施和房屋建設提供了經濟基礎,掀起一股農房建設的熱潮。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步階段(2005-2012)
新鄉村建設起步于“三農”問題日益嚴重的21世紀初,基本和國家推動的“新農村建設”等同步。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大量的鄉村人口、資金與資源流入城市,形成集聚效應,支撐著城市高速發展。但是,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框架下,這必然導致鄉村勞動力流失、發展資本缺乏、環境持續惡化等,鄉村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等領域均表現出急劇退化,出現了大量的空心村、衰敗村與污染村等。
2005年,黨的16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及二十字方針:生產發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推動鄉村建設從數量為重向質量為重發展。
“十一五”規劃初期,住建部、原農業部等部委聯合一些專家編制了諸多與新農村建設相關書籍,比如原農業部課題組編寫的《新農村建設戰略研究》、原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編寫的《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等,這些著作從不同層面和視角探討了新農村建設的諸多內容。
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地方政府都積極開展新農村鄉村建設實踐。我國涌現的如江西贛州新農村建設、浙江千村示范、萬村萬村整治工程等諸多典型案例。此外,社會團體、知識分子群體等也積極開展行動。
(四)新時代的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2013—現在)
1.新時代的美麗鄉村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2013年,全國開展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項目達到1146個。此后,全國掀起了一股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熱潮。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重建農村的生產發展要素,因地制宜,把人、財、物等配置到農村合適的地方去,與農村豐富的資源相結合,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抉擇,還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民生工程。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后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代表著“脫貧攻堅”的正式提出。彼時,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
2.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標志著黨和國家推動鄉村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取得積極進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黨的二十大文件再次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建設和美鄉村”,并對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出了重點部署。
回顧過去鄉村建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各階段的鄉村建設既有共性,也有獨特的個性。除傳統的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外,人居環境科學,農學,生態學,藝術學,旅游管理等都成為新鄉村建設的切入點。總結回顧過去鄉村建設實踐,對當前我國建設“五好兩宜”(規劃好、建設好、環境好、經營好、鄉風好、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將開展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同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相結合,提高思想認識
一是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建設工作的重要論述,轉化為做好鄉村建設工作舉措。二是立足鄉村建設工作實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出解決建議和工作舉措。三是對標中央一號文件和《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扎實開展和美鄉村建設。
(二)將國家制度和地方實踐相結合,搞好制度建設
在當前的鄉村建設領域,存在著國家、地方、執行者與村民四類主體之間的多種意識背離和矛盾。國家制度設計成體系,有重點、難點以及實施的要點建議,有分步走的建設安排,應該說制度建設已經相當完整。但是到了地方,政府制度和地方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制定具體執行規劃與政策時,往往是照搬上級制度,把對政策的領悟與對實際情況的靈活把控轉給了建設的執行者。而執行者難以做到跨領域綜合考慮與統籌,出現事業局限。
(三)因地制宜,搞好科學規劃
鄉村振興戰略自2017年提出以來,國家一直持續關注村莊的規劃問題。在“十四五”規劃中,再次提出村莊規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村莊規劃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步,分類規劃和建設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根本措施。一是要分清主次,做到科學布局。二是要結合實際,依托當地特色。三是要重視保護,科學進行規劃。為了進一步改善農村的生存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在村莊規劃中各地區應統籌規劃、多項并舉,有效地推進在道路、水電、網絡、快遞、客運等方面的完善和進步。
(四)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搞好智慧鄉村建設
隨著國家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數字化建設逐步向農村下沉,數字化技術正在可以廣泛應用于鄉村建設中。智慧鄉村的建設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技術驅動階段,強調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和引進多種信息技術;第二階段是業務驅動階段,信息技術和鄉村發展深入融合,催生了鄉村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旅游、智慧養老、智慧農業等多領域的蓬勃發展;第三階段是場景驅動階段,讓鄉村變得“會思考”,能夠自主回應場景需求,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五)尊重農民主體地位
確保農民的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民群眾不僅是受益者,還是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時,要引導農民注重提升農民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現代化發展。
(六)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搞好產業建設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沒有產業的鄉村難聚人氣,更談不上留住人才。鄉村建設不僅包括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包括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依托本地資源,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二是在考慮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接受的基礎上,優先發展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產業項目,發揮自身優勢,引導產業進入,形成就地就近就業與多元增收的宜業空間,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凝心聚力帶動產業發展。三是加強產業之間的連接,提升鄉村產業的新供給能力。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消費升級,對新鮮的食物、優美的環境、休閑的生活方式有著強烈消費偏好。通過農業與電子商務、工業的連接,滿足城市居民的新需求。四是要促進產銷有效銜接。要創新思路,搭建營銷平臺,豐富產銷對接形式,培育特色品牌。五是重組和創新各類生產要素,培育新業態。加強農業與旅游、康養、文化的融合,以農業生產、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為基礎,重組各類資源,合理規劃。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