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政 李全生
摘要:從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到帶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針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探索,我們黨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在認識上不斷深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立足于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破除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束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立足于推進農業集體化道路,奠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立足于變革農村生產經營體制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立足于開展脫貧攻堅與推進鄉村振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離不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維護農民利益、堅持黨的領導。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農業現代化 農村現代化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中國70年農村社會分層變遷研究”(項目編號:19BSH044)煙臺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重點項目基金“改革以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經驗研究”(項目編號:KGIFYTU2317)資助。
回顧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農業農村的工作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建立近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說,黨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奮斗歷程就是黨探索推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程。當前,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起點上,農業農村的發展進入了十分關鍵的時期。在此背景下,梳理黨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總結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對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著重要意義。
黨在推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時期,依據自身擔負的主要任務,結合不同時期的不同國情,立足于對“農業、農村、農民”在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所起作用的正確認識,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行了豐富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開端
這一時期,黨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上的實踐活動,實質上是黨在廣大農村破除封建土地制度、變更農村治理體制、解放農民思想的革命過程。土地問題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首要問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修訂出臺土地法,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全面抗戰時期,黨對抗日的地主暫緩沒收土地,提出“雙交雙減”政策,保障了農業的持續發展;解放戰爭時期,黨明確提出實現“耕者有其田”,不斷調整土地改革政策。經過長期探索與努力,黨在農村實現了以農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清除了農業現代化的最大阻力。與此同時,黨領導下的農會掌握了管理農村的權力。借助這些權力,黨在鄉村中破除封建迷信,打擊賭毒惡習,開啟了農村社會的現代化。黨還致力于將農民從封閉落后的思想中解放出來,通過農民運動講習所,使農民正確認識了中國革命;通過板報、口號,使農民接觸了解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通過“訴苦算賬”,使農民產生了階級意識和階級斗爭思想;通過“掃盲班”“農民學校”,使農民提升了文化知識水平。這一系列實踐,使得農民的思想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洗禮,開啟了自身思想觀念的現代化。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構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
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廢除,使農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在此基礎上,黨領導人民開始了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實踐。1953年,黨提出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在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上,按照“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的形式開啟了穩步推進農業合作化的進程。不僅如此,黨還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及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得以改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在廣大農村普遍的建立起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物質和制度基礎。與此同時,以“掃除文盲,推廣農業技術”的農民素質提升運動,與以“消滅四害、消除麻風病等傳染病”的基本醫療衛生普及運動也在廣大農村開展。農民的文化素養與身體素質顯著提升,這為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
人民公社時期,農業農村長期為工業化與城市化提供資源,但卻極少分享發展成果,工農發展失調、城鄉發展失衡使得農業農村發展動力嚴重不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開展,拉開了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大幕,它肯定了家庭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經營單位,提升了農業生產的內在動力。這一基本經營制度在農村的確立,也推動了農村商品化和市場化的進一步改革,使得農業生產力顯著提升、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農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黨也在協調城鄉發展關系上進行了系列實踐。戶籍制度的改革使農民得以走進城鎮,促進了城鄉間的交流發展;農村稅費的改革以及各項農業補貼減輕了農民負擔,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農村社會的和諧進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縮減了城鄉間發展的巨大差異。這些政策實踐構筑起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發展新格局,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促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
十八大以來,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方針,緊緊圍繞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農村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九千余萬農村人口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解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上的絕對貧困問題。與此同時,農村改革全面深化下的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活力,為構建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實現了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轉變。在此背景下,黨積極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科學的生產方式與先進的組織模式推動了農村現代產業的構建;通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了農民思想認識水平,助力農民實現了向“新農人”身份的轉變;通過黨建引領的“三治合一”新模式,推進了農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轉型;通過堅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了現代化生產要素及社會服務體系向農村的轉入。實踐表明,黨在新時代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貼合實際的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構筑了全新的發展格局。
中國共產黨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認識來源于各個時期的偉大實踐,來自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在實踐中,黨深化了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認識,驗證了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思想。
(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以變更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就是土地問題。革命時期,黨認識到只有消滅封建土地制度才能獲取發展農業的條件。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就力求通過明確土地所有權歸屬的問題來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中共一大明確提出沒收土地歸社會公有。經過實踐探索,黨的土地政策從“沒收一切土地”轉變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的土地”,明確了土地革命是要推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權。黨通過革命、立法等形式消滅了封建生產關系,使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實現了最徹底的變革,從根本上破除了束縛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桎梏。新中國成立后,建立在土地農民私有基礎上的小農經營,因其先天具有分散與脆弱的特點,并不能使得農業走向現代化道路。因此,使土地農民私有變集體公有成了當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此后的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及土地三權分置等,都是對土地集體所有制實現形式的積極探索。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確立、鞏固和發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堅定的保障。
(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公有制下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現代化
在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進程中,黨忽視了家庭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這一問題。過高層次的農業經營模式,超越了歷史發展的階段,將原本的經營主體模糊化,使得在各項社會條件無法支撐更高層次的農業經營模式下,農民的利益被忽視。改革原有經營模式、更大程度放活農村生產力,是黨農村工作中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改革開放后,由農民自發探索到中央鼓勵支持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推行。它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明確了農民對土地擁有使用權、收益權以及經營權。這一源自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也讓黨深刻認識到,“分散”經營是符合中國實際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這一認識的深化,保障了農民利益,極大地釋放了其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
(三)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動力的現代化
未被協調好的工農發展關系使得農業長久持續地支持工業發展,卻很少分享工業化帶來的進步,這一畸形的發展模式使得城鄉形成了割裂發展的二元結構。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順利發展,城鄉發展問題必須適時做出調整。進入新世紀,黨陸續出臺各項反哺農村的惠農政策,構建起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戶籍制度的改革,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打通了道路,為農業農村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空間;農業稅的全面取消,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對城鄉統籌發展產生了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提升了農村基本服務水平、縮小了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政策紅利下富起來的農民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需求市場,這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內生動力。從黨對城鄉融合、工農互促深化認識中可以看出,城鄉融合發展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源泉。
(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現代化
黨在勝利完成脫貧攻堅的基礎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總要求明確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點總要求深刻回答了何為鄉村振興中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是新背景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首要任務,只有發展壯大農村產業,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動力;“生態宜居”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黨提出的“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這一要求完美契合。農民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體,在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等基礎上,實現農民“生活富裕”與加強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環節。黨中央提出“要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的人才振興”,以此促進農民實現向“新農人”的現代化轉型。在農村治理方面,“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學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促進了農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黨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經過百年的實踐探索及理論創新,形成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維護農民利益、堅持黨的領導的經驗。這些寶貴經驗,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促進了其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前行。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農業農村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指出:“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全部社會的基礎。”恩格斯指出:“我們的小農,同過時了的生產方式的任何殘余一樣,在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在農業生產經營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落后封閉的小農經營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要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在生產方式層面,即通過變革不合理的生產關系以解放發展生產力來推進。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也即一部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三農”實踐相結合的歷史。土地革命的勝利,破除了束縛農業農村發展的封建桎梏;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成功,破解小農經濟脆弱分散的難題;在堅持公有制的基礎上,農村改革的率先突破,使得農業回歸家庭經營,農村要素市場被進一步放活;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是在“產業、生態、鄉風、治理、生活”五個層面勾畫了農業農村發展的美好藍圖。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正是源于黨在探索實踐活動中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三農”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二)堅持將維護農民利益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農業農村發展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利益問題。革命時期,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站在農民立場為他們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推動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讓農民實實在在地獲得了土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建國后,黨積極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恢復農業發展,同時開展掃盲運動以及防治傳染病運動,保障了農村群眾的生命健康。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尊重了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益主體地位。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提高,農民對于經濟收益的關注不再局限于農業生產,黨通過戶籍體制改革以及鼓勵支持鄉鎮企業等措施,為農民尋求發展開辟了空間。農業稅的取消以及惠農政策的出臺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十八大以來,黨順應農民多元經營的意愿實行“三權分置”改革,放活土地流轉經營權,擴寬了農民增收途徑。為了使廣大農民群眾過上小康生活,黨在農村部署開展了脫貧攻堅,絕對貧困問題在中國農村被徹底解決。隨后,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黨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廣大農民的利益得到尊重和維護,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會得到發展。
(三)堅持黨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領導地位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保障。在各個時期的農村工作中,黨始終起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革命戰爭年代,黨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與中國革命相結合,領導土地革命掃除農業發展的阻礙,領導農會破除封建的鄉村治理模式,領導農民參與革命不斷提升其自身的先進性。建國后,黨引導、鼓勵、支持農民走合作化道路,實現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農業農村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前提。改革開放后,黨作為領導農村改革的主心骨,在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農村稅費、城鄉融合等方面不斷調整優化政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十八大以來,黨更是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派遣了大批黨政干部深入農村開展精準扶貧,歷史性地解決了農村絕對貧困問題。隨后不久,黨制定鄉村振興戰略,從更高層次全面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不斷開創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新局面。
中國農業農村的變遷史,是黨引領其現代化發展的奮斗史。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歷史任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依靠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方向指引,需要依靠黨的科學理論指導,更需要黨為其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當前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因此必須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發揮黨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政治優勢與組織優勢,如是才能匯聚各方助農力量,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4]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
Jiang Wenzheng Li Quansheng
Abstract:Starting from lead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1919-1949)to lea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 our Party has continuously enriched its practice and deepened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 and has come out with a road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1919-1949), the Party was based on overthrowing the feudal land system and breaking the shackle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1949-1978), the Party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road to collectivisation of agriculture;In the years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fter 1978, the Party has given impetus to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y transforming the r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y has set the direction for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carrying out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sation.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modernis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could not have been achieved without adhering to Marxist guidance, uphol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asants 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modernisation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