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中國藝術歌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而宋詞藝術歌曲又是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富麗篇章。基于此,文章主要概述《青玉案·元夕》和《虞美人·聽雨》這兩首宋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蘊含的情感內涵,并分析兩首歌曲的鋼琴伴奏,希望能使聽眾深入了解兩首作品,從而推動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播。最后得出結論,聲樂演唱必須與鋼琴伴奏的氣息、節(jié)奏和音量效果相協(xié)調,且二者緊密配合是歌曲完整演繹的關鍵。
關鍵詞:宋詞藝術歌曲;融合統(tǒng)一;《青玉案·元夕》;《虞美人·聽雨》
中圖分類號:J616;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03
0 引言
要完美呈現(xiàn)一首宋詞藝術歌曲作品,不僅依賴聲樂演唱者的演繹,還離不開伴奏者的配合。演唱者應通過自己的表達方式將歌曲內容及其所蘊含的情感內涵表現(xiàn)出來,而伴奏者則通過演奏展現(xiàn)歌曲意境,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產生更好的視聽效果。
1 宋詞藝術歌曲的緣起發(fā)展
1.1 宋詞藝術歌曲的發(fā)展來源
1.1.1 中國藝術歌曲
中國藝術歌曲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五四運動直接推動的結果。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使許多知識分子的觀念開始發(fā)生轉變,他們主張民主科學,反對封建專制,從而推動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推動了新文化音樂的發(fā)展。在同一時期,白話文的發(fā)展又為藝術歌曲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文辭方面的條件,為其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文學和語言環(huán)境[1]。
1.1.2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
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顯著特征就是古詩詞與音樂相結合,其歌詞取自古詩詞,旋律多使用民族五聲調式,具有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是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其音美、形美、語言美、意境美,在中國藝術歌曲發(fā)展的過程中為無數(shù)作詞作曲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
1.1.3 宋詞藝術歌曲
宋代繁華的都市生活,促進了各種文藝形式的產生,城市手工業(yè)、商業(yè)經濟的繁榮,為宋詞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宋詞長短不一、易于吟唱,是當時合樂的一種形式,從藝術淵源來說,宋詞可以稱為我國古代的藝術歌曲,自然而然為我國現(xiàn)代古詩詞藝術歌曲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養(yǎng)料,在我國古代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1.2 歌詞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學內涵
1.2.1 《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是辛棄疾從北方逃到南宋都城所作,當時敵人入侵城池,山河破碎,而統(tǒng)治階級卻只想貪樂腐敗,毫無抵抗的想法和能力。辛棄疾胸懷抱負卻無用武之地。此詞的上半闋主要描繪夜晚的都城燈火通明,人來人往、歡慶元宵佳節(jié)的景象;下半闋通過觀燈的人們和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形成鮮明對比,這一不貪榮華、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正是辛棄疾理想人格的寄托和體現(xiàn)。
1.2.2 《虞美人·聽雨》
1267年元滅南宋,蔣捷經歷了這一滄桑變故,面對國家覆滅、家破人亡,滿懷悲憤地創(chuàng)作了此詞。詞中描寫了少年、壯年和晚年的不同感受,通過三個意象互相映襯,概括了詞人不同階段的人生和感情歷程。從年輕時的風流,到成熟時的漂泊,再到晚年的孤獨,隱晦地道出了一個王朝的興衰,表達了黍離的悲哀以及對于國土淪陷的痛苦[2]。
2 宋詞藝術歌曲與鋼琴伴奏的融合統(tǒng)一
2.1 聲樂者演唱前的準備
2.1.1 扎實的基本音樂素養(yǎng)
扎實的視唱練耳功底是演唱的基礎。一是指演唱者需要有良好的識譜、唱譜能力,二是指演唱者要對音高、音色、發(fā)聲位置有良好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唱出旋律,把握曲子的基本節(jié)奏與音高,從而加強對音色的控制和樂感的把握。對不同階段的練習者而言,視唱練耳都是提升自身演唱水平的重要途徑。隨著練習的深入,自身的歌唱能力、音準控制和音樂感知力都會得到提高。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是演唱者必須具備的音樂素養(yǎng)之一,其中包括正確的歌唱姿勢和呼吸方法等[3]。使用科學正確的發(fā)聲方法,提升發(fā)聲技能,有利于控制歌唱器官,使歌曲的呈現(xiàn)更加完美。
要提高歌唱能力,必須做到規(guī)范地咬字吐字,既要像平時說話一樣自然清晰,又要融入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表達歌曲內容和思想感情。
2.1.2 熟讀樂譜,牢記歌詞
熟讀樂譜是演唱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是恰當處理譜面的前提,也是基本的演唱技能。對譜面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著聲樂作品的表現(xiàn)效果。讀譜需要重點關注譜號、調號、拍號、音高、升降記號、表情術語和力度術語等,通過讀譜能獲取更多譜子中的深層含義,做到心中有譜、心中有詞,只有這樣才能將旋律牢記于心,將符號變成聲音。
2.1.3 分析作品,把握風格,理解音樂內涵,塑造人物形象
通過分析作品譜面和歌詞,可以大致體會作品的含義,而準確把握歌詞的語音語調,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歌曲的藝術風格與特色。同時,結合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者的生平經歷,能更深入地了解音樂內涵,通過演唱展現(xiàn)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2.2 兩首作品的鋼琴伴奏分析
2.2.1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是再現(xiàn)單二部曲式結構的一首A大調聲樂作品,通過譜面能看出曲中既有引子又有尾聲。前5小節(jié)為前奏,織體簡單清晰的鋼琴伴奏帶來悠揚柔美、深情舒緩的旋律,為全曲奠定了悲涼、壯志難酬的氣氛。
A樂段的a樂句為6~14小節(jié),這部分伴奏多采用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平穩(wěn)進行,能增強歌曲的敘事感。同時,通過第8小節(jié)和第12小節(jié)的#d一音讓旋律出現(xiàn)短暫離調,使伴奏的色彩變得更加豐富。b樂句為15~24小節(jié),伴奏主題多為連續(xù)的分解和弦織體來襯托主旋律,增強了音樂的流動性和起伏性,表現(xiàn)了旋律的空靈感,并推動演唱者情感的抒發(fā)。間奏為25~26小節(jié),是A樂段向B樂段的過渡,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鋼琴伴奏左手是快速又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且為下行進行,右手是小附點節(jié)奏且為上行進行,與左手形成對比。其變奏也深化了情緒,為下個樂段的發(fā)展作好了鋪墊。
B樂段的a樂句為27~35小節(jié),此時歌詞的主旋律雖然相同,但是鋼琴伴奏完全不同。左手依舊幾乎都是8度的十六分音符,右手則是與主旋律融合的柱式和弦,情緒更加激烈,展現(xiàn)了燈火熱鬧的節(jié)日氣氛,為后邊苦苦尋找的“那人”的即將出現(xiàn)渲染氣氛。c樂句是36~44小節(jié),鋼琴伴奏先采用分解和弦,從第39小節(jié)開始左右手加入柱式和弦和三連音,隨著主旋律的發(fā)展,音域也不斷提升,將情緒推至高潮。b樂句45~54小節(jié)速度又回到了柔板,鋼琴伴奏與前面大致相同,豐富了歌曲層次。尾聲55~59小節(jié)在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中加入了六連音,對整首歌的旋律進行了補充,#d一音又一次出現(xiàn)了離調且結尾最后沒有結束在主和弦上,有一種不完全終止的感覺,就像詞中最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那人”,給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間。
2.2.2 《虞美人·聽雨》
《虞美人·聽雨》是單二部曲式結構。從譜面能看出,其既帶有引子,又帶有尾聲。前4小節(jié)為引子,首先使用柱式和弦,開頭極富韻味,營造了悠遠深沉的情緒。三連音及整體音域的下行渲染了詞中詩人最后孑然一身的形象。
A樂段為5~22小節(jié),其中5~13小節(jié)伴奏隨著詞的情緒不斷發(fā)展變化,在每句詞的結尾伴奏都給予補充,且旋律中的#d更給曲子增添了一絲縹緲之感,八分音符的琶音就像連綿不斷的雨一樣,與詞的內容相呼應。14~22小節(ji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半部分伴奏更加緊密,終止在屬和弦上,增強了下個樂段的連貫性。后半部分旋律逐漸隨著情緒的升高而上行,推動后續(xù)情緒的發(fā)展。
B樂段為23~30小節(jié),此時是全曲的情緒最高潮,所以伴奏更為激烈。左右手的分解和弦和快速的八度十六分音符使音響效果更加激進,從前往后伴奏密度逐漸減小,直至最后完滿終止,體現(xiàn)了作者面對事實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tài)。
2.3 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融合
2.3.1 前奏間奏對演唱的提示
鋼琴前奏能描繪特定的意境,給予演唱者節(jié)奏、速度、調式調性等方面的提示,讓演唱者能夠調整好呼吸情緒,確定好首音的音高等,使歌曲的音準更為精確,情緒表達更加細膩。
鋼琴間奏能夠在速度力度、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出現(xiàn)變化的時候給演唱者提供必要的提示,也能夠為演唱者提供歇息的機會。間奏能推動音樂的發(fā)展,為音樂內容增添色彩,使整體的音樂結構更加完善。
2.3.2 二者的融合統(tǒng)一
在一首聲樂作品的演唱過程中,人們往往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歌唱本身,更關注演唱,而忽視了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在如今的演出中,只靠演唱者的聲音是無法達到最完美的視聽效果的,需要伴奏的加入。堪稱樂器之王的鋼琴作為伴奏最能與聲樂演唱配合體現(xiàn)出聲樂的藝術效果。鋼琴伴奏不僅能演奏旋律、為歌手伴奏,還能營造情緒和氣氛,豐富歌聲層次。演唱者要提前確認歌曲的調性、特點和其中蘊含的感情,而藝術指導也要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與演唱者的能力水平,彈奏與之相匹配的曲式伴奏,以求達到最佳的演奏效果。伴奏者通過演奏營造情緒,從而引導演唱者,使其將自身對音樂的感知與理解融入歌聲中,同時帶動鋼琴伴奏者的彈奏,進而實現(xiàn)二者彼此獨立,又相互影響。
(1)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氣息的配合。演唱者演唱聲樂作品的時候,會在每一樂句結束或在特定的氣口處換氣,優(yōu)秀的演唱者會憑借高超的技巧巧妙處理好換氣口,使整首樂曲聽起來完美流暢。這時的鋼琴伴奏一定要與演唱者的氣息形成良好配合,不能只機械地呈示出譜子的節(jié)奏音高或過度炫技,而忽視歌詞的韻律和音樂動態(tài),脫離演唱者的演唱,否則就會出現(xiàn)演唱者因換氣而與鋼琴伴奏相錯的情況。
(2)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節(jié)奏的配合。同樣地,節(jié)奏也是聲樂和鋼琴伴奏融合的基礎,節(jié)奏是作品表現(xiàn)力的關鍵,是一首曲子被完美表現(xiàn)出來的重要因素。節(jié)奏能夠傳遞作品的情緒,在演唱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歌唱者通過改變節(jié)奏和音符的輕重,可以更好地表達聲樂作品的不同內容和風格。然而,在演唱時,歌手往往要面對未知的因素,如演唱節(jié)奏的變化。鋼琴伴奏可以使歌唱的速度和節(jié)奏與鋼琴的節(jié)奏相匹配,使演唱效果達到最佳。
(3)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音量效果的配合。鋼琴伴奏作為聲樂演唱的合作者,對整體演唱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鋼琴伴奏者在彈奏時,要關注到伴奏的聲音大小與演唱者的聲音大小是否協(xié)調一致。有些歌手的聲音很大,比如大號女高音。這時,鋼琴伴奏的音量就不能太低,必須讓歌手和觀眾都能聽到伴奏的旋律,給歌手以動力。而如果演唱者的聲音很明亮,伴奏就不應該太強。在聲樂作品的敘事部分,伴奏不宜太強,但在中間的高潮部分或情緒較激昂的部分,伴奏則應放開,以更好地傳達氣氛,調動演唱者的情緒。因此,鋼琴要注意伴奏的音量控制,注意與演唱者相配合,將各個聲部演繹得更加完美,表達出情感的潛臺詞。
3 結語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兼有文學性與音樂性的雙重特征。因此,在宋詞藝術歌曲表演的過程中,要注重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在氣息、節(jié)奏、音量效果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只有這樣才能將其中的韻味更好地表現(xiàn)出來。這兩個因素彼此獨立,又相互影響。此外,演唱者也要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和演唱技巧,演唱好宋詞藝術歌曲,提升其在各個領域的傳播度,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學發(fā)揚光大、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夏小燕.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歌曲歷史回眸[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3):84.
[2] 司興江.品讀唐詩宋詞 感悟穿越時空的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3):92-94.
[3] 高美玲.論中師唱歌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王軼雯(2002—),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