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蓮花化身形象源于化生童子。哪吒是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塑造的一個脫人身、得蓮骨的人神形象,是一個極具特色的角色。哪吒原本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是一個具有忿怒相且十分龐大的戰神形象,但在《封神演義》中,哪吒成了一個孩童天神,并且詳細地介紹了其從蓮花中化身的故事。哪吒蓮花化身后是一個與蓮花相關聯的孩童形象。化生童子是佛教中的產物,由“化生”與“童子”這兩方面組成。其在十六國至北魏時期流行,宋朝時期,蓮花化身的故事廣為流傳。從文獻上看,哪吒與化生童子極其相似,是一個從蓮花中化身的孩童形象。據佛經記載,化生童子也是從蓮花中誕生的孩童形象。從圖像上看,哪吒與化生童子亦有共通之處。在小說畫像中,哪吒蓮花化身有蓮花、孩童。根據敦煌壁畫中的化生童子形象對照,化生童子也是與蓮花相關聯的童子形象。從時間上來看,化生童子的形象早在十六國時期就已出現,遠遠早于哪吒蓮花化身。因此,化生童子是神魔小說中哪吒蓮花化身形象的最初來源。
關鍵詞:哪吒;蓮花化身;化生童子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03
在我國民間地位極高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游記》中,哪吒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人物。哪吒原本來自印度,在不斷的流傳演化過程中,從宗教人物轉變為文學形象。哪吒隨東傳佛法進入中國,漸漸地為人所知,其身影在經書中也出現過。哪吒原稱作那吒,音譯為梵名的有9種。哪吒形象在神話中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蓮花化身”,在神魔小說中,太乙真人用蓮花化身之術救了哪吒一命。由此興起了對“蓮花化身”的考證。
1 哪吒的形象演變
哪吒是從佛教中派生而來,是從古印度傳來的佛教護法之神。哪吒出自佛門,梵名為那羅鳩婆,又可稱作那吒俱伐羅,被尊稱為佛教的護法神。《一切經音義》中有《哪吒俱缽羅求功法》《哪吒太子求功法陀羅尼經》這兩卷涉及哪吒的描寫。《佛所行贊經·第一生品》中記載:“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羅衛國,一切諸人民,歡喜亦如是。”[1]這說明哪吒是毗沙門天王之子,其出現讓眾多民眾歡欣鼓舞。在早期的佛教文化中,其更是一位受到尊敬的正義戰神。《佛說最上秘密那拏天經》中這樣描述哪吒:“復從面門出七色光入那拏天頂。時那拏天光入頂已。即現大身如須彌山。面忿怒相復大笑相。而有千臂。手持葛波羅及諸器仗。以虎皮絡腋葛波羅而為莊嚴。光明熾盛具大威力。是那拏天現此身時。大地震動睹者皆怖。”[2]由此可知,該佛經中的哪吒是一個具有忿怒相且十分龐大的戰神形象,擁有千臂和很多法器,威力巨大,十分威嚴。
而在唐朝的佛經中,哪吒則是一個手持長戟和寶塔,穿著華麗的護法軍神,有時候會手持金剛棒、劍、杵。《開天傳信記》有云:“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邃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太子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3]這也是我國本土關于哪吒的最早文字記載,并且此時的哪吒是一個少年形象。《毗沙門最勝太子那吒拘代羅甘露如意王神咒經》則稱哪吒為“哪吒童子”。根據上述史料佛經的描述,此時的哪吒與蓮花化身并未存在太多關聯,只是從一個戰神、護法神的形象逐漸轉變為少年模樣。
直至宋代,哪吒故事開始出現“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說法,也開始與蓮花一起出現。《禪林僧寶傳》載:“問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身于蓮花之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4]《五燈會元》云:“問:‘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5]這個時期的哪吒開始出現了與蓮花相關的故事,但此時的哪吒是否為孩童形象,并且是否存在蓮花化身,在上述文獻中并沒有明確指出。
哪吒蓮花化身的故事在元代有了比較完備的體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在元代刊刻、明代翻刻,書中記載,“那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絳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軍吒,次木吒,帥三胎那吒。生五日,化身浴于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師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帥知之,截戰于天門之下,而龍死焉……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系為脛、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也”[6]。此書也為哪吒蓮花化身形象的定型提供了最早的依據。“蓮花化身”故事雖簡略,但情節基本比較完備。書中的哪吒在蓮花化身后是一個以荷菱為骨骼、以藕為肉身、以系為腿、以荷葉為衣服的孩童。
而哪吒的“蓮花化身”故事則直接由《封神演義》和《西游記》得到廣泛的宣傳。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是由玉虛鎮教奇寶“靈珠子”投胎轉世到托塔天王李靖家,成為他的第三個兒子,奉闡教師祖元始天尊之命,保周滅商。書中對哪吒蓮花化身的描述是這樣的:“太乙真人叫金霞童兒:‘把五蓮池中蓮花摘二枝,花葉摘三個來。童子忙碌取了荷葉、蓮花,放于地下。真人將花勒成瓣兒,鋪成三才,又將荷葉梗兒折成三百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將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氣運九轉,分離龍、坎虎,綽住哪吒魂魄,望荷蓮里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只聽得響一聲,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哪吒年方七歲,身長六尺……跳起一個人來,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見哪吒腳踏風火二輪,手提火尖槍,比前大不相同……哪吒雄赳赳、氣昂昂,腳踏風火輪,持槍趕至。”[7]以上就是《封神演義》中對哪吒蓮花化身后的外貌描述。蓮花化身后的哪吒是一個七歲的孩童,身著紅綾,手戴金鐲子,有火尖槍和風火輪這兩個法器。
《西游記》中哪吒一共出場6次,對其的外貌描寫主要有“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蓋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果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身帶六般神器械,飛騰變化廣無邊。今受玉皇金口詔,敕封海會號三壇”[8]40。孫悟空取笑哪吒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說這般大話?”[8]40此外,還有“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發髻髽。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滌灼灼攀心境,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8]506。哪吒在蓮花化身后戰斗時依舊是戰神的模樣,只是整體形象是一個孩童天神。
根據《封神演義》和《西游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哪吒蓮花化身且是一個孩童的形象是由這兩部神魔小說完全確立的,哪吒從蓮花化身的童子形象由此定型。
2 化生童子的形象
佛教的凈土思想很早就傳入我國。蓮花化生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有這樣的描述,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者“自然化生于蓮花”的意象。化生童子由“化生”與“童子”這兩部分組成。“化生”是佛教語言,在大乘佛教輪回觀常說“四生十類”“六道四生”,“四生”在《長阿含經》中的解釋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9]。
化生像盛行于十六國至北魏時期,這一階段的化生像均從蓮花露出頭部或半身;西魏至隋時期,化生童子裸露全身,沒有光頭,花形也僅是透明蓮形式;從唐朝至宋朝,化生童子動作隨意爛漫,服裝具有世俗色彩,充滿生活氣息。南宋宗曉撰《樂邦文類》,是宋代出現凈土宗的文獻匯編,其中第三卷云,“近世宗師,公心無黨者,率用此法(凈土法門)誨誘其徒。由是,在處立殿造像,結社建會,無豪財,無少長,莫不歸誠凈土”[10],足以見得其影響力之大。而關于蓮花化生的故事自然也會得到人們的認同,并流傳開來。
在《佛說阿彌陀經押座文》經文中,有關化生童子與蓮花是這樣講唱的,“化生童子佛宮生,便得真珠網里行,耳里惟聞念三寶,時時更聽樹相撐。化生童子上金橋,五色云擎寶座搖,合掌惟稱無量壽,八十憶劫罪根消。化生童子佛金床,天雨天花動地香。更有諸方共獻果,委花旋被鳥銜將。化生童子食天廚,百味馨香各自殊。無限天人持寶器,琉璃缽飯似真珠。化生童子見飛仙,落花空中左右旋,微妙歌音云外聽,盡言極樂勝諸天。化生童子問春冬,自到西方見未分,極樂國中無晝夜,花開花合辯(辨)朝昏。化生童子道心強,衣裓盛花供十方,恰到齋時還本國,聽經念佛亦無妨。化生童子舞金田,鼓瑟簫韶半在天,舍利鳥吟常樂韻,迦陵齊唱離攀緣。化生童子本無情,盡向蓮花朵里生,七寶池中洗塵垢,自然清凈是修行。化生童子自相夸,為得如來許出家,短發天然宜剃度,空披荷葉作袈裟”[11]。文中,化生童子的外在形象被直接點出,即短發、披荷葉,都是與蓮花相關的童子形象。
莫高窟中存在大量的化生童子像。西魏285窟龕門楣中央有一化生童子,童子周圍有化生樂伎分布,構圖一正一反,錯落有致,是樂伎的有趣之處。中間化生的童子雙手合十,一副安詳的樣子。北周窟頂后扁棋圖斗四連花等。“隋代420窟西壁龕櫥,造像平面為近方形,覆斗式頂部。彩繪于西壁龕中的蓮花化生童子,是最美妙的。以火焰上升紋繪于龕楣上,以忍冬紋繪于龕楣上,并配以蓮花交錯。十一身化生童子與花飾渾然一體,坐于蓮花之上。他們的動作不一,有的敲鑼打鼓,有的吹笛子,有的吹排簫、彈琵琶,有的撥弦、彈奏曲項琵琶,有的吹笙、彈箏、吹橫笛,其他的都是翩翩起舞,其樂融融。”[12]如西魏窟西壁完媚中的化生,坐蓮花上,半身裸體披巾,吹笛奏樂,蓮花化生與伎樂融合。北周窟中心柱南、西、北向面下完壁化生,以雙髻的造型呈現,稚氣未脫。楊雄在《莫高窟壁畫中的化生童子》一文中這樣描述:“初唐的332窟中有一阿彌陀三尊五十菩薩圖,圖中有一位赤裸身體的童子盤腿坐著,蓮中一裸身童子左右合掌坐著,他的身體不正,這是七寶池中較早出現的化生童子繪畫形式。隨之而來的,則是蓮池中所繪的大部分化生童子。”[13]85“貞觀十六年建阿彌陀經變第220窟南壁。這個經變在七寶蓮池中,即阿彌陀圣眾和歌舞伎樂眾多,主要畫面是化生童子,在池水的蓮花之上,與圣眾的伎樂和其他相對立,構成了另一番天地。”[13]85從上述經文對化生童子的描述以及石窟壁畫中的化生童子形象來看,可以知道其是在蓮花中化生的孩童。
由此可知,化生童子是童子形象,從蓮中化生。
3 哪吒蓮花化身形象與化生童子形象的對比
根據上文對哪吒蓮花化身形象與化生童子形象的探究,可以了解到哪吒蓮花化身形象與化生童子形象的相同之處。雖然不能指出哪吒蓮花化身與化生童子完全一一對應,但可以說明二者確實是有一定聯系。
哪吒從最初的忿怒相且龐大的戰神形象逐漸演變成從蓮花中化身的孩童天神,這是其文化東傳后由當時的人們加入自己的想象理解而產生的結果,也使哪吒成為佛道兩教的角色。在演變過程中,人們并沒有完全摒棄哪吒最初的樣貌。哪吒的本體依舊是擁有三頭六臂的夜叉神。例如,《西游記》中描寫:“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8]40“只見那太子使出法來,將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來。那魔王也變作三頭六臂,三柄長槍抵住。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將六般兵器拋將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卻是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大叫一聲‘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都是一般兵器,如驟雨冰雹,紛紛密密,望妖魔打將去。”[8]507不過,在文學作品中,哪吒的夜叉形象只存在于戰斗時。哪吒與蓮花產生關聯的故事是從宋代開始出現的,元代的畫本描述了哪吒蓮花化身故事,明代時確立了哪吒蓮花化身時的孩童形象。從形象而言,神魔小說中的哪吒是一個蓮花化身的孩童形象。
化生童子早在晉代時就已出現,宋代《樂邦文類》將蓮花化生故事傳播開來,此時的化生童子是“短發天然宜剃度;空披荷葉作袈裟”,即天然短發,荷葉為衣服的形象。在唐代,化生童子就出現了孩童形象。就時間而言,化生童子早于哪吒蓮花化身。哪吒蓮花化身故事中“荷菱為骨、藕為肉、系為脛、葉為衣”也可印證化生童子的形象。由此可見,兩者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哪吒的蓮花化身來源于化生童子是有一定依據的。
4 結語
哪吒蓮花化身與化生童子從文獻和圖像上都有諸多相似之處。哪吒蓮花化身時的蓮花孩童形象與化生童子的蓮花童子形象是能夠得到對應。并且從時間上來看,化生童子典故遠遠早于哪吒蓮花化身故事,因此,哪吒蓮花化身形象應來源于化生童子。
參考文獻:
[1] 杜萌若.《封神演義》哪吒蓮花化身故事考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84-86.
[2]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輯委員會.高麗大藏經62[M].北京:線裝書局,2004:167.
[3] 鄭綮.開天傳信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8.
[4] 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J].宗教學研究,2009(3):178-183.
[5]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語佛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53.
[6] 闕名,干寶,秦子晉.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30-331.
[7] 許仲琳.封神演義[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92.
[8] 吳承恩.西游記[M].葛飾北齋,繪.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40,506,507.
[9] 長阿含經[M].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602.
[10] 陳揚烔.中國凈土宗通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475.
[11] 敦煌變文校注[M].黃征,張涌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160.
[12] 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24.
[13] 楊雄.莫高窟壁畫中的化生童子[J].敦煌研究,1988(3):81-89,119-121.
作者簡介:丁丁(1998—),女,江蘇沭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及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