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學在唐代占主導地位,同時畫史畫論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這對唐代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歷代名畫記》是晚唐張彥遠的傳世名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的繪畫通史,蘊含豐富的儒學思想。文章主要圍繞《歷代名畫記》的部分畫論分析儒學思想在唐代繪畫中的主要表現,具體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禮制”“仁德”“教化人心”等理念對唐代繪畫題材、構圖、技法等方面的影響。文章從四個部分展開論述,第一部分運用文獻研究法,通過說明唐代繪畫在《歷代名畫記》中的體現,解釋透過《歷代名畫記》了解唐代繪畫的原因。第二部分通過介紹《歷代名畫記》的創作背景,引出儒學思想在唐代的地位和主要特點。第三部分闡述《歷代名畫記》的主要內容,以及唐代儒學思想在《歷代名畫記》中的體現。第四部分運用綜合分析法,總結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產生的影響。在大部分唐代畫家的創作理念和審美中都體現了儒學思想,使唐代繪畫具備豐富的社會價值和思想內涵。文章通過梳理儒學思想在《歷代名畫記》中的具體表現,推理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的影響,不僅能夠加深讀者對《歷代名畫記》與儒學思想的理解,還可以使其更好地認識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儒學價值。
關鍵詞:儒學思想;《歷代名畫記》;唐代;中國畫
中圖分類號:J209;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3
1 唐代繪畫在《歷代名畫記》中的體現
唐朝是中國古代繪畫全面發展的鼎盛時期,人們分門別類地梳理了繪畫。山水畫和花鳥畫逐漸成熟,而人物畫經歷了長期發展,融合了秦漢的純樸豪放、魏晉的含蓄雋永,進入了一個精湛瑰麗的新時期。在此背景下,以張彥遠為代表的唐代美術理論家,依托對繪畫的獨特認識讓繪畫藝術進入中國正統文化的行列。《歷代名畫記》不僅系統全面地梳理總結了晚唐過往繪畫藝術及其理論成就,而且將過往被視為工匠的畫人和畫跡以史傳的形式記錄下來,確立了繪畫藝術及繪畫藝人的文化地位,對唐代繪畫藝術及理論的發展也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前三卷對晚唐過往繪畫的源流、興廢,畫家的師承關系,山水畫及其風格的發展演變,以及我國古代評畫標準的六法論等都進行了詳細論述。從論述中可以看出唐代繪畫繼承總結并發展了前代的繪畫,在技法上更趨于細膩、精湛,畫面構圖更加嚴謹、富有規律感。同時,在觀念和審美上逐漸走向獨立,形成了鮮明的唐代繪畫風格。此外,唐代繪畫的發展與統治者積極利用書畫配合自己的政治統治密不可分。因此,唐代繪畫題材明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特征。
《歷代名畫記》第四至十卷總結和評論了上至軒轅黃帝時代、下至晚唐會昌元年的370余名畫家的生平和事跡[2],具體包括他們的家庭背景、求學經歷、創作經驗和主要成就,以及作者對中國古代繪畫價值的評價。其中,第九至十卷為唐代畫家史傳,包括唐代畫作的繪畫技法、表現手法、藝術效果和對后世繪畫的影響等評述。因此,本文結合《歷代名畫記》的主要內容分析唐代繪畫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2 儒學思想在《歷代名畫記》誕生背景下的地位及特點
2.1 《歷代名畫記》的誕生背景
唐代的美術理論著述眾多,在數量上超越了唐代以前的任一朝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畫史《歷代名畫記》出現于唐代,是繪畫藝術及其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學術文化的發展,使唐代的人對繪畫藝術及其功用的認識更為透徹。另一方面,唐代國力強盛,社會穩定,人們極其熱愛書畫藝術,從皇帝到王公貴族、士人百姓,都以收藏鑒賞書畫為時尚[1],這促進了唐代繪畫藝術的繁盛及天下書畫名跡的聚集,使唐代的人有條件收藏、鑒識與品評歷代書畫名跡。
2.2 儒學思想在唐朝的地位
唐代統治者將儒家思想作為國家治理的主要方針,將儒學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唐朝的皇室和官員都非常重視儒學,并將其運用到政治和社會管理中,如建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在教育方面,人們通過太學和私塾傳授儒學知識,官方考試體系和學校教育系統也都以儒學經典為基礎。此外,唐朝的文化與藝術也深受儒學影響,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與藝術作品從題材、精神內涵到技法等多方面都突出了儒學思想特征。
2.3 儒學思想在唐朝的特點
唐代儒學思想的特點是注重個人修養、強調倫理道德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教育。在唐代,這一思想體系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包括政治、文化和藝術等領域。在藝術領域,儒學思想成為唐代繪畫的主要理論來源,為唐代繪畫注入了深刻的人文意義和道德價值。
唐代儒學思想強調“禮制”與“仁德”。“禮制”強調的是外在行為的規范和制度,“禮制”對各類禮儀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標準,旨在讓人們遵循禮制,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秩序。而“仁德”則強調個人內在的自我修養和道德品格。“仁德”即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同時,孔子認為仁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是通過學習先賢與經典學問而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質,以使人與人和睦共處,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
“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它強調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兩種相反的原始力量所構成,這種相對性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身體和心靈也由陰陽兩種原始力量相互作用而成。因此,人和宇宙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人應該追求與天地宇宙的和諧統一,實現“天人合一”。隨著儒家學說的廣泛傳播,“天人合一”的理念得到了進一步闡釋和發展。孔子認為,人應該遵循天命,尊重自然規律,做一個合乎道德、合乎人性的人。他認為人應該以道德為準繩,遵循自然規律,追求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相處。
唐代的儒學思想認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界的誘惑和影響容易失去本性。教育是培養人才和提高社會文化素質的重要方式,因此,要通過“教化人心”來引導人們修身養性。運用教育和道德規范,塑造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讓人們成為具有良好品德和道德修養的人。
3 儒學思想在《歷代名畫記》中的體現
3.1 儒學思想在《歷代名畫記》畫論中的體現
儒學思想在繪畫的題材選擇和人們的審美觀中有所體現,《歷代名畫記》首篇“敘畫之源流”中,論述了繪畫題材的功能問題,強調作畫的功用在于教育,幫助人們闡釋問題,起到社會文化普及和抑惡揚善的作用,使觀者有所感悟[3],以此成就社會教化,讓人懂得人倫綱常,這體現了“教化人心”“修身養性”“崇德向善”的儒學思想。在儒家看來,教化是立身之本。發揮繪畫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崇高的道德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個人的德行和審美水平,培養其遠大的情操和精神。
在“論畫六法”中,張彥遠認為“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所以他們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但晚唐以來,繪畫開始普及,作者不滿缺乏學識和素養的市井平民作畫,他認為繪畫者需要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即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并且繪畫離不開學識和技能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掌握繪畫的基本技法和表現方式。這種觀點與儒學思想中強調人的修養和教化作用相符。繪畫要以良好的學識和修養為基礎,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藝術的內在價值和意義。
3.2 儒學思想在《歷代名畫記》畫法中的體現
儒學思想在構圖和細節上有所表現。在“論畫六法”中,張彥遠引用了南齊人謝赫對畫法的觀點:“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其中張彥遠主要闡釋了他對“氣韻生動”和“經營位置”的理解[4]。
“六法”不僅是繪畫的法則,還包括繪畫的技法。“氣韻生動”要求一幅好的繪畫作品不僅具有表面的形象和構圖美感,還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感受。實現“氣韻生動”需要畫家有精湛的繪畫技巧和深入了解所描繪對象,且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和自我約束力,這與儒學思想強調人的精神修養和道德品質相符。
“經營位置”是繪畫的綱領要旨,不只是構圖的概念,主要是“位置”,要求畫家選擇合適的位置和角度,且所畫人物山水各有其位,不可錯亂,從而使畫面具備和諧統一之美。這反映了儒學思想中“禮制”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物應該遵循禮儀規范,與自然和同類相互協調、依存,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
4 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的影響
4.1 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的推動
儒學思想塑造了唐代繪畫的題材和內容。唐代以儒學思想為基礎,崇尚“仁德”“禮制”“天人合一”
“教化人心”等思想,這些理念被融入繪畫中。唐代畫家從題材中挖掘出人文、自然和道德的主題,貫穿繪畫作品中,從而增強了唐代繪畫的民族性和文化底蘊。
儒學思想推動了唐代繪畫技法的提升。唐代繪畫技法的發展離不開儒學思想的指導和啟示。為了準確地表現物象,唐代畫家通過研究和借鑒儒學經典,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繪畫技法。例如,在創作題材內容及畫像構圖時,不僅注重形態的真實性,還注重表現方法的精湛性和技法的獨特性,受儒學思想的指導和啟示,強調平和的構圖、崇尚柔美的線條等。
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審美標準的提高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儒學思想強調道德倫理、審美規范、心靈凈化,這些哲學思想與唐代繪畫密切相關。唐代畫家習慣將儒學思想融入繪畫中,追求繪畫藝術的“風雅謝禮”,嚴格遵循儒家道德規范,通過繪畫表達個人修身養性、追求人文自然、尊重道德美學的價值觀。
總的來說,儒學思想起到了推動唐代繪畫發展的作用。儒學思想不僅為唐代畫家提供了重要的哲學思想啟示,還豐富了唐代繪畫的內涵和方式,而且在道德倫理、審美標準等方面對唐代繪畫產生了積極影響。唐代繪畫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不僅是因為唐代畫家們的才華,還有唐代繪畫背后亙古不變的儒學思想。
4.2 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的制約
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的制約主要表現在繪畫題材、技法和構圖這三個方面。
儒學思想對唐代繪畫題材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在儒學復興的唐代,繪畫的實用觀念已深入人心[5]。儒學思想主張“仁德”與“禮制”,使唐代繪畫題材更加注重表現人物的倫理道德,往往以儒家所提倡的正面人物為主要創作對象。根據儒學思想,人生的最高追求是道德的完善和培養君子品格。唐代畫家在創作中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往往更傾向于創作人物畫、花鳥畫等與儒家教育、禮儀等更為吻合的題材。同時,重視儒學禮儀的觀念使宴會畫成為唐代繪畫中比較流行的題材。
儒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唐代繪畫技法的運用。儒學強調“形神兼備”“正義美觀”等理念,這樣的理念要求唐代畫家在繪畫中注意形體的準確度和內容的真實性,而不是過分強調藝術的裝飾性,否則會對“儒雅”“典雅”的審美標準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唐代畫家在繪畫技法的運用上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制約,其要求畫家遵循儒學思想中的審美標準進行創作,因而唐代的繪畫方式整體大同小異。
除了限制題材和技法運用外,儒學思想還對唐代繪畫的構圖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儒家崇尚“中庸之道”,通常要求唐代畫家在繪畫構圖中保持“中”“和”“穩”的態度,畫家往往采用對稱結構、對角線構圖等方式來突出人物形象,因此,畫面大體呈現出平和規律的感覺,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
5 結語
儒學思想雖然對唐代繪畫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但大體上還是促進了唐代繪畫的發展。儒學思想注重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和藝術,這賦予唐代繪畫厚重的歷史感和傳統文化魅力。從繪畫形式來看,唐代的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等更加典雅莊重,彌合了古老的神話故事以及權貴、富商等人物形象。無論是畫面構圖還是色彩運用等,都體現出一種兼具雅致和儒學思想內涵的溫婉之美。
較之唐代,當代藝術創作者有條件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國經典的儒學思想,挖掘人類豐富的內心情感,進而創作出具有現代意義、高度藝術性的文化底蘊深厚的繪畫作品。未來,隨著我國進一步提高對文化軟實力和傳統文化的重視度,儒學思想在藝術領域的地位會得到更好的凸顯。這有助于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創新與發展,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韓慧.繪畫中國美術的靈魂:透過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體驗儒學對中國畫的影響[J].人文之友,2021(8):18-19.
[2] 高飛.《歷代名畫記》及相關研究的閱讀和思考[J].書畫世界,2021(5):62-63.
[3] 馮嘉穎.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為據論筆墨創作者之教育思辨[J].藝術教育,2022(9):46-51.
[4] 羅德艷.從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讀“六法”[J].美術大觀,2015(10):42.
[5] 宋曉峰.儒學觀念對唐代繪畫思想的影響[J].美術觀察,2007(10):117.
作者簡介:任嘉藝(200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