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棲霞路幼兒園 萬 雪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幼小銜接要堅持兒童為本的原則,幼兒是幼小銜接的主體,應緊緊圍繞幼兒的需求開展幼小銜接工作。”但在實際的幼小銜接工作中,成人占據了話語主導權,且常常忽視幼兒的困惑與需求。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從成人的角度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即針對幼小銜接中成人存在的困惑與焦慮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策略,少有學者針對幼小銜接的主體——幼兒開展研究,更缺乏對幼兒心理感受與困惑的聆聽與理解。現階段幼小銜接中幼兒存在的心理問題愈發突出,本文針對此問題進行調查、展開分析、提出建議,促使教師、家長關注幼小銜接過程中大班幼兒存在的心理壓力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為適應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大班下學期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大部分幼兒能夠用清晰的語言表述自己的心情與想法,但仍有部分幼兒在語言表達上含糊不清,不能用準確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個別幼兒可能會因為與成人之間不平等的地位而產生心理壓力,進而無法向成人吐露內心真實的想法。繪畫是幼兒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法可以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表達自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表達方式,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利用繪畫作品分析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形式對青島市三所公立幼兒園隨機抽取的107名大班幼兒進行研究。同時在研究過程中,筆者請幼兒以“上小學擔心的事”為主題進行繪畫。為了還原幼兒的真實想法,筆者重點傾聽幼兒講述繪畫作品,關注幼兒從畫中傳達出來的信息,觀察幼兒的動作和神態表情,記錄幼兒的情緒和所思所想,并根據幼兒的講述進行文字整理;接著針對幼兒存在心理壓力的方面進行簡單訪談,最后對得到的文字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通過與幼兒交流他們的繪畫作品,筆者發現50%的幼兒繪畫作品呈現的是來自學業上的壓力,30%的幼兒繪畫作品呈現的是規則的壓力,15%的幼兒繪畫作品呈現的是人際關系的壓力,5%的幼兒繪畫作品呈現的是環境的壓力;而60%的繪畫作品中會出現悲傷的情緒以及哭泣的臉,40%的繪畫作品顏色多以黑色、灰色、藍色等中性、冷性色調為主;另外,30%的繪畫作品中會出現大大的問號、錯號。
根據幼兒提及的壓力次數,其心理壓力由高到低依次為:學業的壓力(占40%)、規則的壓力(占30%)、父母的壓力(占14%)、人際關系的壓力(占9%)、環境的壓力源(占7%)。
1.學業的壓力
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關于學業的問題出現頻率最高,且給幼兒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例如,“上小學以后就要天天學習了嗎?”“我怕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我怕作業太多,寫不完。”“我不想上小學,怕考試考不好。”“寫字好難,我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筆者從幼兒的表述中發現,幼兒害怕上課聽不懂、不會做作業被批評……這些來自學業上的擔憂給幼兒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降低了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程度。
2.規則的壓力
規則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幼兒對規則的掌握與執行以及教師的懲罰情況不清楚、不了解,例如,“我不知道上小學需要準備什么物品。”“下課后上廁所要排隊,還沒輪到我上課鈴就響了怎么辦?”“上課途中我想上廁所怎么辦?”“我不知道小學要做什么事情,萬一老師批評我怎么辦?”“上課遲到老師會批評我嗎?”……筆者從幼兒的表述中發現,幼兒不了解小學的生活與學習規則,害怕自己不能遵守規則而得到老師的批評。
3.父母的壓力
父母給幼兒帶來的壓力主要包括管教態度的轉變、時間安排過滿、剝奪原有興趣。幼兒認為小學要學習新知識,父母會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我媽媽對我很兇。”“我怕上小學以后爸爸媽媽對我很嚴格,我會很緊張。”“我做不完作業會被媽媽批評。”“爸爸說上小學以后要讓我學畫畫、拉小提琴、下圍棋、打籃球,我都沒有時間玩了。”“媽媽說上小學以后要好好學習,不能總是玩了,可是我想玩玩具。”……筆者從幼兒的表述中發現,幼兒擔心上小學后父母管教過嚴、因學業壓力沒有時間玩。
4.人際關系的壓力
人際關系的壓力主要包括同伴、老師的變動帶來的不適以及擔心自身的交往能力。例如,“我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樣的同學,我會交到新朋友嗎?”“我哥哥說他的老師很兇,我的老師會不會也很兇?”“我不想上小學,我舍不得我現在的老師和朋友。”“萬一小學的同學們不喜歡我怎么辦?”“我害怕有人欺負我。”筆者從幼兒的表述中發現,幼兒不知道如何建立新的人際關系,他們渴望被喜歡,卻對自身的交往能力缺乏信心。
5.環境的壓力
環境的壓力來自對環境的陌生感以及害怕不被認可。例如,“我害怕找不到自己的班級,別人會笑話我。”“我想上廁所,但找不到廁所怎么辦?”“姐姐說小學沒有雪花片,也沒有滑滑梯,一點都不好玩。”……筆者從幼兒的表述中發現,幼兒對小學陌生的環境感到焦慮和擔憂,在新環境中害怕自己鬧笑話。




根據研究結果,筆者發現幼兒在幼小銜接中的壓力成因分為四種:一是幼兒的內在需求被忽視;二是幼兒對未知生活有期待與擔憂;三是幼兒焦慮情緒的相互影響;四是幼兒學習方式與作息、規則的轉變。
1.內在需求被忽視
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多以“旁觀者”的角度參與其中,且往往是在旁人的主導下了解小學,他們被準備、被學習、被支配。很少有成人主動過問幼兒的困惑與需求,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及教師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問題,且以知識類、技能類準備為主,不會按照幼兒真正的需求做相應的準備。幼兒在此過程中的內在需求被忽視,他們對小學的期待、擔憂、憧憬、恐懼往往沒有得到重視。幼兒想要“有好朋友”“想要被老師喜歡”“想要了解更多的小學生活”等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成人的支持與滿足——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無法滿足其內在需求,加之他們不被理解與支持,因此很多幼兒會出現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從而更加焦慮和恐懼。
2.對未知生活的期待與擔憂
進入小學是幼兒嶄新學習生活的開始,他們對小學生活既好奇又期待。但這是一件他們從未經歷的事情,陌生的環境、不熟悉的人際關系、全新的生活學習方式與規則,都會給幼兒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進入小學,教室沒有玩具,課桌擺放整齊,幼兒的身邊不再是熟悉的老師和同伴。面對陌生的環境與人,部分幼兒會顯得拘謹、手足無措,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在幼兒園,幼兒的生活有老師照料,學習主要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后則需要幼兒獨立解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學習地點變成正式的課堂,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面對未知和挑戰,部分幼兒會產生膽怯心理,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怕被老師批評,怕在同伴面前鬧笑話。當幼兒自身能力不足且難以解決此類問題時,就會出現彷徨、無助的現象,個別幼兒甚至會產生抗拒心理。
3.焦慮情緒的相互影響
即將進入小學,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發生轉變,對幼兒的學習情況尤為關注,非常重視幼小銜接。到了大班下學期,父母與幼兒更多交流的是學習情況,為幼兒選報越來越多的興趣班,督促幼兒提前學習拼音、算術、漢字等小學知識,縮減幼兒的娛樂休閑時間。很多家長對幼兒期望過高,將學不會的原因歸結于幼兒本身,忽視了此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打壓了幼兒的自信心,從而使幼兒產生焦慮情緒。
成人的言談舉止會將潛意識的壓力與焦慮情緒傳遞給幼兒。幼兒在談論小學生活的時候,會提起最近學的知識,使得“寫不好”“學不會”“聽不懂”等焦慮情緒互相傳播。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幼兒的壓力逐漸變大,焦慮情緒更加嚴重。
4.學習方式與作息、規則的轉變
幼兒尚未進入小學,但可以從其他成人或哥哥姐姐的交談中了解到小學的學習方式、作息與規則——進入小學后,有校規、班規等制度,在校期間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幼兒的生活由原來幼兒園游戲為主變成學習知識為主,學習時間也成倍增長,娛樂時間相應縮減;小學沒有玩具、沒有加餐、沒有床可以午休,放學回家后還要寫作業,定期會有考試——這種即將到來的轉變給幼兒帶來了較為明顯的心理落差。
1.善于聆聽,滿足幼兒的內在需求
幼小銜接需要教師、家長、幼兒的共同配合。幼兒作為幼小銜接的主體,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教師和家長應主動了解幼兒的困惑與焦慮,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聊天或繪畫的形式理解幼兒的想法、了解幼兒的需求,理解、尊重、鼓勵、支持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定期了解幼兒的內在需求,以幼兒的需求為主,對幼小銜接的內容、環節和方式進行調整與改進,讓幼兒有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體驗,滿足幼兒的內心需求,幫助幼兒緩解焦慮和不安情緒。
2.以多種方式親近小學,減少幼兒的不安心理
幼兒對環境的熟悉需要一個過程。針對幼兒不熟悉小學生活而產生的恐懼心理,教師應積極與小學教師合作,采取定期參觀小學的方式讓幼兒熟悉小學環境——可多次參觀,讓幼兒逐步感知小學環境;待幼兒熟悉小學環境后,可讓幼兒體驗半天的小學生活。參觀期間可以邀請小學的哥哥姐姐帶領幼兒熟悉小學環境,給幼兒講述小學趣事,與幼兒結交朋友,增進幼兒對小學的喜愛程度。也可讓小學老師組織幼兒參加小學升旗儀式,在課間時間進行游戲活動,彼此熟悉,減少陌生感帶來的恐懼心理。
3.正向引導,幫助幼兒緩解焦慮情緒
適當的心理壓力會促進幼兒成長,但過度的壓力會讓幼兒產生焦慮情緒。教師與父母的語言行為有時會給幼兒帶來過多的壓力,使幼兒產生焦慮情緒。例如,“上小學就不能老想著玩了,要好好學習。”“放學后要上興趣班。”“小學老師很嚴格。”“你怎么連這個都學不會”等。教師與父母應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不要將過多的壓力轉移給幼兒,而要給予幼兒正向的引導。例如,“上小學可以學到有趣的知識。”“上了小學會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小學老師也很親切。”等,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當幼兒出現消極情緒時,教師和家長要進行疏導,告訴幼兒這種焦慮情緒是正常的,同時教會幼兒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引導幼兒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
4.加強習慣培養,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
作為成人,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理念——幼小銜接階段不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而應為幼兒進入小學打好基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例如,在時間管理方面,家長可指導幼兒在家自行制定作息時間表,利用沙漏、鐘表等工具進行時間管理;在自我服務方面,家長可引導幼兒通過整理書包、書架、玩具等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在抗挫能力方面,家長和教師可通過故事和情景劇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挫折并不可怕,遇到挫折要有信心去面對等。這些習慣和能力會幫助幼兒更快地融入小學生活。當幼兒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生活時,就會有信心和能力去迎接新的挑戰。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幼兒身份的一次重大轉變。幼小銜接對于幼兒來說至關重要,它影響著幼兒入學后的適應情況與學習進程。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小銜接階段,成人應認真傾聽幼兒的內心需求,調整幼小銜接的方法策略;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并引導幼兒學會自我調節,幫助幼兒疏解心理壓力,為幼兒做好身心準備、生活準備、學習準備、社會準備,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