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黃灣鎮閘口幼兒園 翟丹婷
沙水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之一。挖坑、尋寶、造橋等小游戲逐漸培養起了同伴間的默契。本次游戲是幼兒在發現沒有水管的水龍頭后引發的一系列嘗試和探索。
“哇,一個沒有水管的水龍頭!”俊昊率先開口說道。“是呀!”其他幼兒也圍了過來。“把這個水池的洞堵起來,我們就有一個游泳池啦!”哲宇說道。“對,這樣肯定很有趣。”簡單的商量一番后,幼兒們開始行動了——哲宇負責找東西堵住洞口,其他幼兒則負責清理“泳池”。不一會兒哲宇就找來了幾片落葉,他先把落葉卷成了一卷,然后塞進洞口,幸運的是他第一次嘗試就成功地把洞堵了起來。俊昊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水龍頭。水“嘩嘩嘩”地向下流著,不一會兒水就沒過了他們的雨鞋。幼兒開心地在水池里玩起了跳水坑的游戲,這樣的行為吸引了更多幼兒加入他們的游戲,而作為“領頭羊”的哲宇向他們說道:“我們的水上游樂場還沒有開放呢!請耐心等待。”聽了他的話我暗暗竊喜,期待著新的游戲情節的生發。不一會兒,哲宇果然吆喝了起來:“快來玩水上樂園呀!”昊昊則負責“管理”,告知“顧客”水上樂園的玩法。
1.幼兒對游戲規則的設計
幼兒游戲的重點是把水池的洞堵住,讓它變成一個“游泳池”。游戲過程中出現了找合適的填充物去堵住洞口的小細節,這是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表現。
2.幼兒對游戲情節的思考
游戲中,幼兒更多地在表征基本認知:把水放滿了就可以進行游戲了,而在沙水游戲中放滿水后還能做些什么,幼兒一開始并沒有計劃,但在其他幼兒想加入他們的游戲時,幼兒又轉變了游戲方向,這為后續游戲奠定了基礎。

圖2.用小水桶舀水

圖3.用小瓶子裝水

圖4.人工水管

圖5.材料水管

圖6.搭建水管

圖7.一根好玩的水管

圖8.游戲過程流程圖
俊昊興奮地拉著我的手說:“翟老師,你來我們水上樂園體驗一下吧!水上樂園與前幾天不一樣了,我們增加了新項目,可好玩了!”一向性格內向的昊昊向我發出邀請,我立即跟著他去體驗他們的新項目——只見幼兒用PVC管把水池分成兩個小水池,一邊是跳水坑的地方,另一邊則放滿了海洋球。正當其他幼兒玩得開心時,一諾生氣地走過來對哲宇說:“你們的水開得這么大,我們這邊的水管里都沒有水了。”說完一諾氣呼呼地關掉了水龍頭。果然這邊水管里的水一下子就變大了。“可是,我們也需要水啊!”哲宇有些委屈地說道。“那你們開小一點不就行了。”菡鈺建議。“那好吧!”大家都表示贊同菡鈺的建議,哲宇也主動把水龍頭調到了最小。“哲宇,你們可以把水關一下嗎?我們這里都沒有水了。”宸逸也來找哲宇“談判”了。哲宇指著水龍頭說:“你看,我已經開得很小了,要不你請其他小朋友再開小一點吧!”“那你可以分我一點水嗎?”“你看你們的水池里有這么多水,而我們的水池里只有這點水。”宸逸指著自己的小河說道。“那好吧!”得到了“老板”哲宇的同意后,宸逸拿著水桶、水杯、瓶子等去水池中打水。一次、二次、三次……宸逸發現他們打水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水流的速度!
看到跑來跑去的宸逸,哲宇突然提議:“我們可以把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引到小河里去。”宸逸聽到他的想法后開心極了!
1.“好玩”與“成全”相左時該如何舍棄
正當幼兒玩得盡興時,一諾提出讓他們把水龍頭調小一些,水上樂園的“工作人員”一口答應了。但當再有同伴提出讓他們把水調小一些時,哲宇及時向對方解釋并提出建議。哲宇所謂的“建議”,指在不影響游戲的情況下分給對方一些水。于是他馬上觀察現場,找來一些材料運水,在這一過程中他對材料進行預判并驗證,運用了在科學活動中所學到的探索方法,同時哲宇發現運水的速度遠不及水流的速度。他們很快做出了決定——“南水北調”,即想辦法把這些水引到他們的小河里。
2.在“運水”遇到瓶頸時,同伴的加入是隨機還是有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5~6歲幼兒能關注別人的情緒和需要,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哲宇看到宸逸一個人運水后,便加入了“運水”的隊伍中,最后小伙伴們朝著共同目標一起努力。
俊昊和哲宇兩人商量后決定聽取一諾的方法——將PVC管接在水龍頭上面,讓水通過管子流到宸逸挖的小河里。精挑細選后,大家挑選了一堆比較長的PVC管子,幾個人托著PVC管拼接在一起,打開水龍頭,水果然經過管子順利地流進了宸逸挖的小河里。“成功了!”宸逸激動地拍著手。
有了自制水管后,哲宇似乎還是不太滿意:“要是這個能用東西托著那就更好了。”宸逸也有這個想法,但是用什么材料才能抵住這根水管呢?幾個孩子又犯了難。俊昊指著材料筐說:“要不用這個筐?”說著他便抬起筐放在了水管下面,可是他很快就發現:筐的高度與水龍頭的高度不匹配。于是他又將筐豎著放,可水管又會從上面滑下來……怎么辦呢?哲宇又重新選了一根PVC管子換到了第一節上面,這次細心的他選了一個轉角,把兩根長度不一樣PVC管接成了三角形,還把藍色的筐翻過來做三角形的支架,就這樣一個不需要大家幫助的簡易水管就搭建完成了。哲宇立即打開了水龍頭試了試并興奮地對大家說:“你們快看,水管真的不會掉下來了!”就這樣材料水管搭建完成了,水“嘩嘩嘩”地通過水管流進了宸逸挖的小河里。
1.思維碰撞:從人工到材料的過渡
幼兒經過嘗試發現材料水管比人工水管更方便,于是決定搭建材料水管,但在搭建材料水管的過程中幼兒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第一次,半根管子放不平;第二次,輕輕一碰傾斜的管子就會滑落;第三次,幼兒從頭再來更換材料制作引水管。這些行為都說明幼兒對本次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并愿意不斷嘗試與探索。
2.行為體現:從直角到三角的變化
多次嘗試后,哲宇沒有忘記與其他幼兒的合作。他堅持通過拼接水管把水龍頭的水,引進了宸逸的小河里。這說明哲宇的責任意識較強,并且能夠通過合作認真負責地完成與同伴共同制定的游戲目標。
俊昊正打算用大筐來做水管的支架,可他發現大筐已經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了,邊上只剩下幾個小筐。于是,他像前幾次游戲一樣嘗試把小框疊在一起,隨后他又選了一根PVC管架在筐上,就這樣一個不一樣的水管就完成了。俊昊打開水龍頭,水便順著PVC管一節一節地往下流。宸逸看到這個水管后立即搬來了一筐海洋球,并順著水流的方向把海洋球一個一個地放進了水管,海洋球順著水流一個接著一個地流進了他挖的小河里。
在體驗環節幼兒迫不及待地玩起了“搭建水管”的游戲,他們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游戲材料,運用科學原理開展了漂浮游戲——可見幼兒的創意是無限的。教師也看到了主題活動“沒有水管的‘水管’”帶領本班幼兒突破最近發展區,完成高水平游戲的新挑戰。從沒有水管→選擇材料制作水管→嘗試搭建→完成搭建→“激流勇進”活動環節環環相扣,幼兒將生活經驗有效地運用到游戲中,最終完成了“南水北調”工程。
1.信息收集,助推游戲情節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當發現幼兒對“水上樂園”游戲充滿興趣時,教師便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尋找、收集相關的水上樂園資料,幫助他們建構有關“水上樂園”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還引導幼兒討論、設計并畫出自己心中的“水上樂園”,以分享的形式幫助幼兒對所收集的信息和生活經驗進行梳理,從而更全面地了解水上樂園的基本特征。
2.問題剖析,深入活動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支持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體驗合作和發現的樂趣。”本案例中,當大家一起共用水資源時,問題也接踵而來——“沒有水管,該用什么來引水?”“有了‘水管’該怎么樣更省力?”“怎么搭建材料水管?”……針對一系列問題,教師在活動后進行節點性教學,利用兒童會議、游戲故事分享等形式鼓勵幼兒自主拋出問題,以小組討論、集體分享等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幼兒拓展新的游戲經驗。
3.材料支持,發展游戲過程
在游戲中,教師始終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根據幼兒的游戲計劃不斷在材料上進行優化調整。游戲時,教師投放了有多種探究可能的低結構材料,引發幼兒自主“搭建水管”。這些材料的可變性強,為幼兒提供了嘗試新任務、挑戰更高難度任務的機會;幼兒也在游戲中探究材料的特性,學會了創造性地使用材料,給予材料生命,成功推動了游戲的發展。
本班幼兒圍繞著“沒有水管的‘水管’”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從開始堵住水池到最后“水上樂園”游戲的形成,幼兒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們能從材料、方法、形式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和嘗試,并形成了以下游戲過程:
從“發現水龍頭”“分水行動”“南水北調”再到“水管游戲”,幼兒的探索在不斷深入,游戲情節也在不斷豐富。而游戲過程既是他們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他們運用經驗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在游戲中學會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在“看見”的基礎上“看懂”,在“看懂”的基礎上“支持”,放手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教師帶著好奇和尊重去發現和欣賞游戲中的幼兒,便會不斷發現幼兒成長與發展的過程。我們班的沙水游戲還在繼續,期待潺潺不斷的水流引著我們的幼兒進行更多的嘗試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