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對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作了全面部署。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領域都在持續深化拓展,不斷實現新的跨越。
《社會合作治理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從社會合作治理體系建構的角度切入,對社會治理的內涵、類型和構成以及多元治理主體的地位、作用和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搭建起多元主體實現合作治理的理論框架,從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公眾及社區等五個方面探索如何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建立社會合作治理體系,從精神文化、制度規則、信息技術和人才隊伍等方面探索社會合作治理體系的建構道路,同時結合所在地方的社會治理創新實踐進行了實證舉例,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領域的前沿問題進行了研究探索。
從研究視角來看,本書從合作治理角度出發提出和研究了“如何實現有效社會治理”問題。從中國社會結構分化和多元治理切入,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合作治理體系中各個主體的定位、職能、分工和相互關系。提出社會治理過程需要每個治理主體在優化自身結構功能的基礎上,與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建立良性合作互動關系,各治理主體通過協同合作模式共同完成社會治理任務。
從研究體系來看,本書對如何建立社會合作治理體系進行了系統分析。從社會治理多元主體每一方面的制度安排入手,論述了實現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的改革措施。討論了如何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合作框架,實現政企互聯、政社互動、企社互融,建立起三者之間的良性合作互動關系。在此基礎上,從機制建設的高度提出了建立協商機制、共享機制、行動機制、動力機制、調節機制、監督機制等方面的合作機制。
從研究方法來看,本書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建立社會合作治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書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系統論述了如何建設社會合作治理的保障體系,為多元主體實現有效合作、提高社會治理效率提供保障。本書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青島市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的案例進行了論述和分析,對社會合作治理體系建構的理論分析進行了補充和說明。
綜合來看,《社會合作治理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是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的優秀學術著作。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既可以在理論層面提升現代治理思維,也可以在實踐層面開闊思路,適合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資料和干部教育培訓類讀本,啟發學術界和實務界在社會治理領域更好地探索研究思路、創新工作方法。
(作者系原青島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
責任編輯:連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