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2021年12月,青島的第一部文學史著作出版面世了——《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西泠出版社,2021),作者臧杰。
作者是良友書坊文化機構創辦人、青島文學館館長。在良友書坊的塔樓,即青島安徽路5號,由作者策劃的文學文獻展、美術展、攝影展等系列展覽常年可見;由作者主持的新書發布會研討會,常常讓塔樓學術講堂一座難求。面朝大海,塔樓聚集了青島的文藝之光,也將這光輻射海之內外。若走進書卷,則可見到愛青島、知青島、懂青島的作者,不信,且看《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
一
《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一共373頁,以新詩、散文、小說、報告文學、電影戲劇文學五類文體為章節框架,各章分別以線性時間為序,勾勒不同類型的文學文體在百年青島的生發、行進、流變、回響。整體來說,全書通過鉤沉第一手文獻和檔案史料,不僅爬梳了自20世紀初期至20世紀末新文學在青島發展的歷史脈絡,而且在探尋文學崛起、演變之內在動力這一明確的問題意識中,呈現出百年青島文學的生命肌理和精神質地。
向來,文學史的寫法各有千秋。作者所著力的,正是映照中國現當代文學這一條長河流經青島的樣貌、聲音、色彩、旋律與印記。比如,19世紀30年代初期,新月社作家在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與機緣促動下,匯聚于青島。他們在國立青島大學的教育活動、文學創作、詩酒生活、代際交往等編織了青島文學的多個維面。新月社作家如何與主流文壇互動、磨合、共生,如何與青島本地的文化圈相處,如何推動了新文學在青島的傳播……在新詩一章的《“新月”的青影與燭照》,作者在現代大學、社會、文化、文學之間將新月社作家的青島鏡像立體化。
《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是第一本青島文學史著作,也是建立在作者學理化思考基礎上的兼具生命感、使命感之作,故具有獨特的風格樣式。作者熱愛青島,也熱愛收集與青島相關的文獻、文物,無論長篇卷帙或零星碎片;可他并不私藏,而是將其共享在塔樓、青島文學館舉辦的一場又一場的展覽活動中。因此,作者對史料駕輕就熟的處理方式,接續、傳承城市文脈的責任意識,改變青島缺席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使命意識,都內化于《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的寫作中,賦予這本文學史著作以可感知的學術溫度。由此,或可認為,作者所策劃創辦的青島文學館、籌備的每一場文藝展覽,既是活化塵封在歷史中的文學現場,豐富當代人的文學生活,延續文學的時代精神,也可看作是其青島文學史稿寫作的預熱。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臧著的排版風格靈動活潑,圖文并茂,拉近讀者與歷史距離的同時,也不失為作者跳脫文學史著作嚴肅面孔的一種嘗試,有舉重若輕之感。
二
通讀這部史稿,不難感受到作者強烈的、自覺的對話意識。多年在青島文史之間穿梭、徘徊、駐足,作者對每一種文體的處理,充盈著寫作者、文學、青島三者之間的對話感。比如,對于青島散文語言文白之間的轉化與新文學作者成長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作者綜合了《青島時報》《正報》《青島晨報》《青島民報》《平民白話報》《新青島報》《大中日報》《光華日報》八種青島在地報紙的文藝副刊,在關注文學文本的樣貌之外,更深入剖析了文學所生長的文化空間——報紙副刊的運行方式,進而在報紙副刊的經營模式、行業規范、辦刊理念,及其與青島政治、經濟、社會等多種關系的相互角力、摩擦中,整體勾勒作家、語言與文體的關系。此類案例在臧著中并不少見,便于讀者理解文學在青島的發生發展譜系,捕捉其中蘊含的不同力量既對抗又合作的動態因素。對話式寫作也為觀照百年青島文學打開了一個廣闊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平行時空。
大量運用第一手文獻史料,從文學期刊、報紙副刊、作品初版本到作家書信、手稿、日記等,臧著《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極具歷史現場感,讓文學在青島的生長過程可見、可知。第一手文獻史料無疑是梳理青島文學史所必不可缺的素材,在此基礎上,作者綜合運用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等方法擴展了文學史的表現維度。
讀者也不妨以此為線索,洞見文學在青島生長的空間。青島地處海隅,界乎南北之間,兼具齊文化與殖民文化底色,其地理、政治、社會、文化屬性是考察文學生長機制所無法剝離的要素。因此,全書在文體差異的顯性線索之外,還密布了諸多暗線,或明或暗,都旨在闡釋青島與文學互動相生的關系。生長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本土與外來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交錯地帶,文學在青島因之具有較為明顯的流動性、多元性、開放性。以國立青島/山東大學來說,這是青島最為顯著的文學地標,為文學在青島的發生、演繹、傳播等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空間。雖然臧著未有獨立的章節講述,但國立青島/山東大學與新文學作家的聚散、文學流派的合作或沖突、文學運動的起承轉合、文學精神的承傳與延續等方面的關系,形成各自不同又相互關聯的散點,遙相呼應,有序貫通。如此寫作方式,文學與青島的具體歷史現場環環相扣,最大限度地凸顯文學的地方性,因而形成了整本書濃厚的在地關懷和現實關切。
三
出于自覺的對話意識,作者并沒有使用概念來定義何為青島文學,而是通過聚焦精微的歷史細節,透視文學在青島發展的緣起、過程與內部結構的繁復。作者復原文學歷史現場的努力,對文學文本的切片化處理,保持章節之間既獨立又對話的呼應關系,在動態中彰顯了百年青島文學的源流及其歷史進程。例如,在討論青島當代詩歌的大眾化問題時,提供了一個恰切的樣本,即1973年1月創辦于青島的刊物《街頭詩畫》,分析街頭詩與街頭畫的起源和演進過程,作為考察青島當代詩歌大眾化運動的有效線索。到此,讀者也許不禁聯想起19世紀30年代青島的戲劇大眾化運動,體味文學歷史化的跨時空回響。
基于上述文學史觀,《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固然為百年青島文學的首次立傳之作,臧著以文學史的方式,溯源文學在青島的根脈所系,勾勒文學在青島的發展樣貌。對于讀者來說,可在書卷中感受百年青島文學的演進路徑,也可在文學史卷軸中想象百年青島的滄桑變遷,更新對青島城市形象的認知。作者自言試圖為百年青島文學的“每一個文本和每一種現象找到‘源頭或生發肌理”,實際上,全書不僅關乎對“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的內在動力發掘”(《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第372頁),更在于作者立足青島文學而向更深更遠處的凝眸,即發現、探索青島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關系,其寫作實踐、使命感和自覺的問題意識又何嘗不是百年城市文脈在當下的賡續。
更進一步說,作者在青島內外、文學內外的收放與縱橫,逸出了地方文學史寫作的慣常范式,卻也提供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一條進路。如果,重新繪制一幅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地理版圖,我們應如何定位青島,如何處理青島與北京、上海、南京、濟南等城市的關系;如果,我們為每座城市的文學畫像,又應如何精準刻畫青島文學的不可化約之處。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不僅僅是屬于青島的,而是屬于20世紀中國的。
青島在建制130周年的2021年底,迎接到第一部寫給自己的文學史著作。祝賀青島。祝福青島文學。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