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湘波
[摘? ? 要] 由馬克斯·韋伯最早提出的制度同構理論認為,在科層制背景下,不同的組織制度變得越來越相似,越來越像一個同形的巨大鐵籠,即科層制同構。制度同構理論經歷了科層制同構—競爭同構—制度壓力同構的發展歷程,同時,制度同構的目的也經歷了合法性—效率—合法性的演變過程。制度同構包括強制同構、模仿同構、規范同構三種機制,而不僅僅只存在模仿同構一種作用力。作為一種有影響力的組織理論或制度變遷理論,它已從經濟學領域延伸到了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教育學、體育學、法學及信息學等領域,既可分析工商企業組織的變遷,也可分析非營利組織和公共部門組織的變遷。20多年來,學者們從實證或掌握的面板數據出發,從經驗的角度來驗證這一理論的應用情況,取得了可觀的學術成果。展望未來,一是要繼續對制度同構目的進行深入研究,二是持續重視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研究,三是重視將制度同構理論、競爭同構理論和路徑依賴理論相結合的研究,四是重點關注制度同構在公共部門組織變遷和公共政策變遷中的作用研究。
[關鍵詞] 制度變遷;組織制度化;組織合法性;強制同構;模仿同構;規范同構
[中圖分類號] D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3)07-0047-15
一、研究對象及其涉及學科、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
制度變遷(特別是組織變遷),是研究難度較高的一個命題,但在學者們不畏艱辛的共同努力下,現已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制度變遷過程中,制度或者組織到底是趨同還是趨異呢?制度趨同(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也叫制度同構、制度同質、制度同形。制度趨異也叫制度多樣化(Institutional Divergence)。學者們更多地關注制度趨同,因為制度趨異易于理解,且容易得到理論上的論證。而制度趨同卻難以理解,且無法從理論上找到根據。最早明確研究制度同構理論的學者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他開創性地提出了制度同構的“鐵籠理論”,也即在科層制背景下,組織制度變得越來越相似,越來越像一個同形的巨大鐵籠,都是科層制結構,也就是科層制同構。
一直以來,制度同構研究都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直到新制度主義理論的出現,這種學術研究停滯不前的現象才有所改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制度經濟學研究者開始用理性選擇理論來研究制度同構現象。他們認為,制度同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組織追求效率,例如,一個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率會模仿其他企業的結構或實踐,從而使企業的結構或運行相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學學者卻認為,制度同構的重要目的是追求合法性而不是追求效率[1] 506-525,這一觀點的突出代表就是迪馬喬和鮑威爾(DiMaggio & Powell, 1983)的文章[2] 147-160,這篇論文至今仍是這一領域引用率最高的論文。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持制度同構追求合法性論點的學者大大超過了制度同構追求效率的學者,盡管有些學者的立場是中立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諸多學科的學者都在用制度同構理論作為分析框架來研究具體制度變遷問題,取得了令人敬佩的豐碩成果,大大豐富了制度同構理論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宋鐵波等的研究對2006年前(重點是2000年前)國外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3] 140-145,本文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歸納,重點對2000年以后的研究狀況進行述評。
本文從“Springer 電子期刊數據庫 (SP-eJournal)”和“Google學術”等用關鍵詞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進行搜索,選取了2017年10月前發表的相關論文共46篇,去除回信和評論2篇,最后余下44篇。本文主要使用人工閱讀—歸類—編碼的方式進行研究。
對閱讀過的論文按以下幾個變量進行編碼,得到了如下結果:
其一,研究涉及的學科。觀察研究者所屬學科,可以清晰地見到制度同構理論在諸多學科中的傳播情況,可以看出這種理論分析框架的廣泛適用性。44篇論文涉及的主要學科有7大類:管理學29篇(其中工商管理21篇,公共管理8篇)、社會學6篇、經濟學3篇、政治學3篇、法學1篇、體育學1篇與教育學1篇。其中,研究制度同構理論的學者主要是從事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研究的,其中從事管理學研究的人占絕對優勢,占近66%。同時,制度同構理論分析框架也在向法學、體育學和教育學等方面發展。
其二,研究主題。這是研究的一個重點。研究主題主要通過人工費時閱讀及編碼來確定。由于制度同構理論主要對一個組織的結構、行為和戰略、政策等有解釋能力,所以論文研究的主題比較集中。具體歸納一下,可看到如下分主題:制度同構理論、組織結構、組織行為、組織文化、組織關系、組織治理、報紙雜志管理、學科研究狀況、大學管理、企業戰略、企業行業標準、企業質量管理、企業國際化、政府報告、公共政策、轉型與腐敗、IT應用等共17個。其中,涉及企業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共部門組織等方面的論文最多,達28篇,占比達63.6%。這說明制度同構理論對解釋組織的結構、行為及其變遷有極大的作用,這一理論是名副其實的有影響力的組織理論。
其三,研究方法。通過對每篇論文進行認真閱讀,依據是否有實證研究法,主要把研究方法分為兩大類,即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其中實證研究方法14篇,規范方法25篇,實證法與規范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5篇。這說明傳統的規范研究還是占一定優勢,占比約56.8%。但是,實證研究方法得到極大發展,實證方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網絡調查法和電話調查法等。無論是何種研究方法占主導地位,學者的研究法還具有以下特點:1.注重用數據說話,不管是第一手數據還是面板數據;2.明顯帶有自然科學研究的色彩,即先提出某種假設,然后進行驗證的思路;3.注重具體個案研究。
其四,作者研究單位所屬國、地區。認真閱讀文獻發現,作者研究機構所屬國籍、地區發表的論文主要包括:美國15篇,澳大利亞4篇,德國4篇,法國4篇,英國4篇,巴西3篇,加拿大3篇,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共3篇,芬蘭、丹麥、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亞各1篇。可見美國在制度同構理論創立和應用方面占絕對優勢,達34%,美、澳、德、英、法、巴西、加7國學者發表論文總數達37篇,占84.1%。這說明歐美等西方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處于領先地位,而亞非拉學者在這方面研究較少,特別是研究方法沒有與時俱進,與國際主流學術研究沒有共同的范式,所以,很難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
二、關于制度同構目的的研究
以1983年迪馬喬和鮑威爾(DiMaggio & Powell)發表的論文為界,關于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效率還是追求合法性的爭論暫告一段落,但之后的近40年,爭論一直未停歇。在閱讀的文獻中,雖然有28篇論文(比例達66%)承認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承認迪馬喬等人確立的制度同構的三種機制,并運用這三種機制來分析各種組織的結構、實踐及公共政策的變遷,但也有3篇論文(比例達6.8%)否定制度同構是為了追求合法性,還有13篇論文(比例達27.3%)既承認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也承認其目的是追求競爭效率(有2篇論文甚至認為競爭效率導致制度多樣性之外,戰略選擇和路徑依賴的作用也可導致制度的多樣性結果)。下面對這一爭論進行詳細分析。
目前,絕大部分學者堅持認為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當一個組織的結構或程序與另一個組織的結構或程序相似時,說明制度同構已經發生了。驅動制度同構的動力是追求合法性而不是追求效率(DiMaggio & Powell, 1983)。這是制度同構追求合法性最經典的觀點。組織獲得合法性,就是獲得社會的認可,只有這樣,組織才能存活下來。當今,在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治理理論的影響下,組織同構的目的是什么?迪馬喬等人提出“制度同構”范疇之后影響非常大,不斷有學者以經驗研究為基礎對組織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而不是追求效率的觀點進行論證。合法性有三階段,即實際合法性、認知合法性和道德合法性[4] 77-87 [5]19-35。制度化與合法性是同一概念,制度化是合法性幾個階段的循環,即改革、擴散、飽和及去制度化[6] 153-175。以新制度主義和制度同構理論為框架,可以很好觀察到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公立學校公私合作關系的運行情況。北愛爾蘭公立學校是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制同構壓力下運用PPPs(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工具,而愛爾蘭共和國是模仿北愛爾蘭使用的PPPs模式,規范同構模式體現在運用PPPs過程中會計體系方面。這很好揭示了新公共管理運動在政府機構管理中的體現,使用私人資金修建公立學校基礎設施比原來的政府投資方式成本還要高,沒有什么高的效率,但政府還要堅持運用PPPs這個政策工具,這說明制度同構是追求合法性而不是追求效率[4] 77-87。
一個組織追求合法性是會得到回報的。一個組織要獲得生存與發展,既需要更多的物質資源和信息資源,也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與認可。組織得到認可也可以得到經濟或其他回報,這個認可就是合法性問題。離開合法性,一個組織,如公司,不可能得到最佳回報。所以,一個組織在制定發展戰略時一定要考慮合法性在其中的主導作用,但一般的主流業務戰略并未注意這個問題的重要性[7] 7338-7344。組織獲得合法性也可以促進組織效率的提高。用組織文化的三組指標(組織結構模式、控制和協調機制和知識共享實踐)來衡量德國、丹麥、澳大利亞和斯洛文尼亞四國的國家文化與組織文化的同構關系,可以得出,國家文化會影響組織文化,組織文化是與國家文化同構的:其一,高度的人際關系信任和制度化的信任驅動的國家文化傾向會促進組織文化中的知識共享;其二,具有高權力委托的國家文化天賦傳統產生的組織文化偏離了等級制結構,更偏向于分散和平等的平等組織結構;其三,具有高度獨立性和獨特性的民族文化傾向于贊賞偏離投入和行為控制的組織文化,強調產出控制。國家文化會影響組織文化,組織文化會影響組織的行為和機制,而組織行為和機制會幫助和促進組織效率的提高[8] 259-279。對組織合法性的測量有難度,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戴維·L.提浦豪斯(David L.Deephouse)以美國1985-1992年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大都會區商業銀行為例,用描述統計方法論證了制度同構確實帶來了組織的合法性問題,即戰略同構會導致銀行監管者和社會媒體的認可,從而導致合法性。對銀行合法性的測量主要是三個指標:年限、規模和績效。監管者不考慮銀行的年限和規模,而只考慮績效,有績效就有合法性,就會獲得監管者的認可。雖然媒體也不太關注年限和規模,但還是以年限和規模給予合法性[9] 1024-1039。
制度同構既可以導致制度或組織合法性的提高,也會導致制度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說,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和效率的統一。上述結論與迪馬喬等的觀點有顯著的差異。
如何理解這種統一性呢?一方面,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制度同構的結果就是制度的相似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同質就沒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制度同構的目的也是追求效率或者創新,沒有創新或效率就沒有發展,就沒有個性,制度的效率也是制度生存和繁榮的關鍵[10] 108-114。
運用傳統規范研究方法進行制度同構理論的研究仍是學術界的主流。制度同構兩種目的追求在萬維網組織中也有體現。環境分為技術環境和制度環境,技術環境是追求效率,而制度環境是追求合法性。在強制度和弱技術環境中運作的組織會在他們的網絡展示中盡最大努力,創建最大的網站。在強制度和弱技術環境下運作的組織在他們網絡中的自我表現和創建最大網站方面花費了最大努力,在強制度和弱技術發展的組織部門操作將試圖增加他們的合法性和比所有其他組織更公開強調自己的網絡嵌入性獲取新資源。在高技術部門運作的組織將試圖控制和協調他們的生產活動,通過不公布其內部組織結構來緩解他們的環境影響。在高制度和技術薄弱的行業中運作的組織將試圖公開展示其生產活動,并通過發布其內部組織結構來創造透明度。組織越專業化,組織成員越可能通過組織的網站與其環境直接聯系[11] 100-106。中國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174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既受到競爭同構(效率)的影響,也受到制度同構三種機制(追求合法性)的影響。同時,企業的能力(會產生效率)與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相互作用對企業國際化綜合產生影響,企業能力(技術能力、生產能力、市場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強了強制同構的作用,而弱化了規范同構的作用,模仿同構與企業能力對企業國際化不會產生影響[12] 506-525。
用描述的方法、從縱向發展角度來考察芬蘭全國報紙同構變遷的動力有一定的說服力。美國學者M.蒂娜·大秦(M.TINA DACIN,1997)從制度壓力(主要是規范同構壓力)因素和競爭壓力因素兩個角度論述了追求合法性和追求效率在芬蘭報紙創建中的作用。民族主義作為制度壓力因素主要是從全國范圍內影響,而經濟效率因素主要從地方范圍內進行影響。制度壓力和效率壓力共同作用于芬蘭報紙組織的創建[13] 45-81。英國橄欖球組織從業余組織到職業組織的變遷也一樣受到效率壓力和制度壓力的驅動,不同的是:起初是受效率壓力的驅動,后來是受制度壓力的驅動[14] 13-39。德國監獄和建設管理的治理也有競爭和合法性兩種制度環境,而不是只有一種制度環境。在這兩種制度環境下,控制手段有4種:隨機性、競爭、監督和相互性。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在四種控制手段中起一定的作用[15] 213-233。治理和制度同構很難研究,作者卻把二者結合得很好。丹尼斯·泰勒和萊梯佛·澳依蘭(Dennis Taylor & Latif? Oylan)主要是用制度同構理論(主要指強制同構和模仿同構)、解耦和管理主導邏輯來分析其在2003-2005年澳大利亞33個城市政府環境披露報告中的作用。強制同構是指政府通過為公營部門實體發布新的環境報告準則,模仿同構是指起主導地位的城市政府的環境披露報告的引領作用。制度同構在其中的作用是為了追求合法性。解耦是指環境披露報告與組織實際運行不一致。管理主導邏輯是指政府官員從公共利益出發,有利于披露,而CEO和專業人員從效率出發,不利于環境披露。所以,在環境披露報告的相關行動者中,追求合法性和效率是制度同構的兩種目的[16] 7-21。
最初,雖然迪馬喬和鮑威爾創新性地提出了制度同構理論,但這種理論只是一種抽象,很難用實證方法驗證。在本世紀,有些學者在實證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ISO 9000 標準”系統,企業中的人對它是什么態度?奧利維爾·波依諾(Olivier Boiral)用深度訪談的方法于1998年和2001年對加拿大魁北克地區50個人進行了訪問,分三組,即管理者、質量專家和工人,即稱之為儀式集成商、質量熱情者和不同意見者。這三種人對“ISO 9000 標準”有不同意見,管理者認為這個標準對改進產品質量和企業績效沒多大作用,是為了儀式和追求外部利益,也可稱之為追求合法性;質量熱情者認為是管理一種工具,可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工人完全反對,采用暗中抵制態度。可以看出,追求效率和追求合法性是企業的兩種價值追求[17] 720-737。伯特蘭·維納德(Bertrand Venard)用深度訪談法證明了同構的兩種目的。他主要研究了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經濟轉型期制度同構與腐敗之間的關系。對522個私企的高級經理進行了面對面的調查問卷,在第一手資料中驗證自己的假設論點。最后得出了以下結論:制度質量與腐敗呈負相關,制度質量主要表現為法律框架、制度執行、金融制度等,制度問題是腐敗產生的重要原因。在俄羅斯,強制同構與腐敗沒有關系,制度質量與公司采取腐敗決定無關;競爭同構與腐敗水平呈正相關,競爭越激烈,腐敗越嚴重;模仿同構與腐敗有關,一個公司有不公開實踐的成功,其他公司就會模仿這種腐敗行為;規范同構在腐敗中起作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收入越高,其子公司的腐敗水平越低;最后,經濟政治化影響了俄羅斯的腐敗程度,經驗數據表明,若更多的政治家和官僚對公司行使控制權,那么,組織選擇采取腐敗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總之,競爭同構和制度同構都對俄羅斯的腐敗有影響[18] 59-76。馬里奧·薩馬諾(Mário Sacomano)等以訪談法和文獻法為基礎,運用制度同構理論和控制理論論述了巴西汽車模塊化設備中的同構和制度控制。制度同構有三種機制,制度控制有正式的形式和非正式的形式。汽車制造商運用制度同構和制度控制塑造了設備供應商等的行為,同時,其也認為競爭同構在巴西汽車工廠中大量存在[19] 524-544。他們承認該企業同構既追求合法性,也追求效率,他們的研究有一定新意。
從上述爭論情況來看,持制度同構目的是合法性的觀點占據了主流,持制度同構目的是追求合法性和效率的人也不少。但是,持制度同構目的是追求效率或者說既非合法性也非效率的觀點比較少。雖然有些學者承認制度同構機制,特別是承認模仿同構機制,但他們認為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效率而非合法性。發達國家大學機構之間出現了制度同構,例如,各大學都有大學生國際交流項目,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利潤和效率,而不是為了開闊大學生視野,主要是模仿企業在市場中進行競爭[20] 6-18。有學者對西班牙77個金融公司的全面質量管理實施時間與績效之間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到的結論是:先使用全面質量管理的公司有好的績效,而模仿前者的公司沒有好的績效,所以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效率[21] 103-119。實際上,純粹支持制度同構目的只追求效率這一觀點的學者并不多。
有人完全否認制度同構的動力,認為制度同構的目的既非合法性也非效率。克里斯汀·奧利弗(Christine Oliver)使用網絡分析研究方法,對加拿大多倫多1970-1982年389個社會志愿服務組織進行了分析研究。種群生態學認為競爭會導致組織同構,制度同構理論認為組織為了追求合法性而導致同構。他認為,上述兩種理論假設沒有被證明或沒有從實驗上進行證明,也沒有從經驗上與戰略選擇觀點進行比較。戰略選擇觀點認為組織在選擇其結構時有相當大的自由度,認為組織與環境松散地聯系在一起,既不是競爭也不是追求合法性導致同構或組織多樣性的減少。集體戰略分類學認為有四種組織:同盟(confederate)、偶聯(conjugate)、凝聚(agglomerative),以及有機(organic),依據直接聯系或間接聯系、競爭或非競爭兩組指標交叉進行分類,凝聚集體是競爭但沒有直接關系的組織,有機集體是既沒有競爭也沒有直接關系的組織,同盟集體是既競爭又相互聯系的組織,偶聯集體是既競爭但沒有直接相互聯系的組織。他認為,在同盟、偶聯和凝聚集體中缺乏同構的證據意味著環境與結構之間的聯系薄弱[22] 543-561。
三、關于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研究
制度或組織通過三種機制獲得合法性,即強制同構、模仿同構和規范同構。三種機制只是一種邏輯上的劃分,在實踐中很難區分開來。對三種機制的作用力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認識不一致。有人認可三種機制的同等作用力,有人只認可某一種機制或某兩種機制的作用力,還有人認可三種機制在制度同構中作用力是不平衡的。自從迪馬喬和鮑威爾(DiMaggio & Powell)提出三種制度同構機制的一段時間里,對模仿機制的研究最為熱潮。但是,近20年來這種狀況有所改變。
大部分學者沒有區分強制同構、模仿同構和規范同構三種機制作用的強弱問題,只是平等抽象地看待三種制度同構機制。伯尼斯·戴維斯(Bernice Davies,2015)認為三種機制也即制度或組織通過三種認識途徑獲得合法性。強制同構是獲得政府的認可,如法律或監管框架;模仿同構是獲得公眾的認可,如對類似行為的期望或機會;規范同構是專業認可,如正式訓練、標準和企業研究的專業標準。澳大利亞維多利來州醫院治理實踐中NMP項目就是通過以上三種機制獲得合法性的。
在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研究中,傳統的規范研究方法仍是主要的研究法。蘇珊·科比和保羅·L.雷特勒(Susan Corby & Paul L.Latreille)運用文獻研究法,用新制度主義中的制度同構理論進行制度變遷研究,給讀者提供了清晰的制度變遷畫面。他們主要論述了最近50年英國就業法庭(Employ-ment Tribunals)的制度變遷過程:從有特點的、非正式的機構到與民事法庭(the Civil Courts)合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制度同構的三種機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是政府提供資金,所以強制同構在起作用;民事法庭創立較早,模仿民事法庭的模仿同構在起作用;就業法庭和民事法庭的法官都來自大學,接受了專業法律訓練,規范同構在起作用。就業法庭的制度變遷主要體現在法庭組成,法律規范、程序的正式化,易接近性的限制及訴訟成本等方面[23] 387-406。奧洛夫·荷朗斯登等(Olof Hallonsten)以面板數據為依據,用新制度主義的三種制度同構機制來分析瑞典科研資助計劃的目的和效果。這些公私資助計劃主要是針對有希望和有前途的年輕學者,主要是博士后。但是,很多學者卻得到了多項資助,從而不經意地產生了資助資金的聚集效應,這主要是因為資助機構之間沒有很好地進行協商。強制同構主要是政府法制、監管,模仿同構主要是面對環境不確定性時,新資助機構會模仿已經實施資助制度的機構,規范同構主要是新行為者遵守系統中生動的規范制度[24] 249-260。賴基鴻(Kee-hung Lai)等以規范研究為依據,運用制度同構三種機制來分析IT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運用問題。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分析了IT技術采用者運用三種同構機制時的目標、特性、禁令及缺點,也分析了IT技術采用者管理中的問題[25] 93-98。
制度同構機制有強制同構、規范同構和模仿同構三種,那么制度同構機制引起公共部門的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呢?雷切爾·阿什沃思(Rachel Ashworth)等主要用制度同構理論并且通過網絡實證調查分析了2001-2004年英國地方公共部門的變化。組織的變化可從四個角度看,即結構、文化、決策過程和決策內容,學者一般認為,制度同構施加的壓力在組織結構和決策過程方面要比組織文化和決策內容方面要大,但他們卻得出相反的結果,還把同構分成“遵守”和“一致”兩種情況進行研究。“遵守”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組織朝著一個成功的組織模式發展,而“一致”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組織之間很相似。這篇論文對研究公共部門的組織變化有啟發[26] 165-187。
總之,上述研究只是籠統論述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作用,并沒有進行分類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研究局限。
有學者特別強調模仿同構和強制同構的作用,不太認同規范同構機制的作用,并運用規范研究法與實證研究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托米·J.卡里奧等(Tomi J. Kallio,2013)以芬蘭3個市政公共單位轉變為市政企業為例,說明模仿同構和強制同構是芬蘭市政公共事業單位變為市政企業的主要驅動力,不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是轉型的主要原因。新公共管理理論是與種群選擇理論一致的,明確要求公共部門或公用事業單位學習企業的管理方式,其目的是追求效率。蘇珊·帕克(Susan Park)以文獻研究法和訪談法(對亞洲發展銀行相關官員進行了采訪)為基礎,主要是用制度同構理論中的強制同構機制和模仿同構機制理論分析了亞洲發展銀行問責機制的產生過程。他認為,在美國等捐贈國的強制壓力下建立的問責機制,反映了西方的文化,即組織要透明、有責任。同時,它也是模仿世界銀行問責機制的結果。但這個問責機制與亞洲發展銀行的組織文化不協調,亞洲文化是追求經濟發展和確保國家主權完整,所以,許多國家抵制亞洲發展銀行到項目實施地進行調查,即調查項目對該地人民的負面影響,可以向亞洲發展銀行進行索賠。問責機制沒有很好發揮作用以實現其目的。他認為,未來也不能發揮很好作用[27] 217-239。他的研究成果頗有價值。希瑟·A. 哈夫曼和汪勇祥(Heather A.Haveman,Yongxiang Wang)使用了二手面板數據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并用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理論研究了2005-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股權改革的問題,即非交易股權所有者對交易股權所有者的補償問題。初步分析表明,模仿性同構和強制性同構可以解釋對價聚集現象,而規范性同構不能解釋它。由于被解釋變量是一個連續變量(比率),因此,通過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強制性同構的影響事實上也是微弱的。這樣,不僅利用制度同構理論解釋了對價高度聚集的奇怪現象,而且還把制度同構理論中的三種不同因素——已有的研究很難區分它們——分解開,從而推動制度同構相關研究的發展[28] 17-51。
制度同構與制度化有密切關系,制度同構的過程也就是制度化的過程。卡洛斯·阿爾貝托·桑帕約·弗雷塔斯和托馬斯·阿基諾·吉馬良斯(Carlos Alberto Sampaio Freitas & Tomás Aquino Gui-maraes,2007)研究了制度同構、制度化和合法性在巴西審計法院業務審計制度化中的作用關系問題,他認為巴西審計法院業務審計是模仿同構的產物,然后模仿同構促進了強制同構。
在組織制度化過程中,三種制度同構機制的作用力是不一樣的。雷察德·M. 克勒肯(Richard M.Clerkin)使用了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研究了印第安納非營利組織的制度同構和制度化情況,最后得出結論:有特別任務的非營利組織結構會更相似;同時討論了三種制度同構壓力在影響非營利組織時相互之間的關系。與其他組織有聯系的組織的組織制度化程度高于不隸屬于其他組織的組織,這時,規范同構壓力和強制同構壓力都有影響,但強制同構壓力更大;報告其收入來源變化的組織比沒有報告其收入來源變化的組織具有更高的組織制度化水平,這時規范同構壓力在起作用;組織收到的收入越多,組織越制度化,這時強制同構在起作用;注冊的組織比未向任一實體注冊的組織更為制度化[29] 1-6。
規范同構在學術界也起著明顯的同化作用,規范的壓力被建立在論文發表、獲得學術證書、研究生培訓過程和為職業發展所確立的要求上。社會運動是對“二戰”后世界公民參與行為的統稱,也是某種思想主導的產物。史蒂芬·C.鮑爾森(Stephen C.Poulsn)等通過對研究社會運動有影響的兩種期刊(《動員:國際期刊》和《社會運動研究:社會和政治抗議雜志》)所發表文章進行分析發現,對社會運動的研究著重關注西方的社會運動。主要論述社會運動領域研究被狹隘主義思想占領著,這種思想就是規范同構,就是研究自己的社會。其主要原因是:這兩個雜志是國際化的,這種規范同構影響著這一領域的研究[30] 222-242。美國的會計學研究很明顯受到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壓力(特別是規范同構的壓力),因為其認為不是競爭同構影響了美國的會計學研究。在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壓力(特別是規范同構的壓力)下,美國會計學研究出現了同質的現象,而不是多樣化的現象,即財務會計研究占絕對優勢。這種優勢表現在:在會計類頂級期刊的主題論文、手稿競爭獎勵、SSRN下載的論文統計、博士培養計劃、任期與晉升5個方面[31] 387-409。
迪馬喬和鮑威爾的三種同構機制理論影響很大,很多學者都在引用他們的觀點。模仿同構機制是三個制度同構機制研究中最充分的,此時,對模仿機制分類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強制同構和規范同構還未達到分類學研究的程度。馬克· S.密蘇奇和麗莎·C.芬(Mark S.Mizruchi & Lisa C.Fein)通過對發表在美國社會學和管理學刊物的26篇制度同構的論文進行描述統計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學者研究模仿同構較多,研究強制同構和規范同構較少。研究還發現,中心地位的學者比外圍學者更可能使用模仿同構,社會學家比組織行為學家更可能使用除了模仿同構之外的強制同構和規范同構(也使用模仿同構),在高級別的社會學及組織行為學的學術部門的研究者比低地位級別學術部門的研究者更可能只使用模仿同構,經過社會學部門訓練的研究者更可能少使用模仿同構。為什么學者都只研究模仿同構呢?原因之一是迪馬喬和鮑威爾的三種同構機制本身不容易劃分,同時,大多數學者用模仿同構替代了強制同構和規范同構[32] 653-683。體育競技組織也會受到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和競爭同構的影響。丹尼·奧布萊恩(Danny O' Brien)以深入訪談的方法訪問了英國橄欖球聯盟43位關鍵成員,剖析了英國橄欖球組織從業余競賽組織到職業化組織的演變過程,也即業余邏輯到職業邏輯主導的變化過程。在此過程中,競爭同構與強制同構、規范同構和模仿同構三個制度同構機制共同驅動著這個組織的變遷。他的獨到之處在于,特別分析了模仿同構驅動橄欖球組織變化的三種形式:時尚潮流化、地位驅動及社會學習。這個研究成果展現了英國橄欖球組織變遷的完整故事。Jen-Jen Tseng和Ping-Hung Chou主要運用模仿制度同構機制理論分析中國臺灣地區金融行業并購的實踐,他們把模仿同構又分為三種,即基于頻率的同構、基于特性的同構和基于成果的同構,且主要運用基于頻率的同構來分析臺灣地區金融業的并購[33] 1451-1469。
制度同構理論影響如此之大,否定它是要有學術勇氣的,但確實有學者否定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作用。這種探討既可促進學術爭鳴,推動研究方法和思維的進步,又可推動對此理論的理解。杰夫瑞·萊特(Jeffrey Leiter)以文獻法和訪談法為基礎,用組織特征(官僚制、就業條件)、誘發制度同構的因素(衡量強制同構的有:國家、與總部隸屬關系、從捐助者得到的收入、供應商或客戶集中度、工會力量;衡量模仿同構的有:目標的模糊性、收益下降、變革和資源共享;衡量規范同構的有:咨詢、經理的教育)和控制變量(組織的規模、年限、松弛)三個指標對隨機抽取的2001-2002年澳大利亞93個非營利組織制度同構情況進行了測量,最后得出了澳大利亞非營利組織不存在制度同構的情況,制度趨異性更加明顯[34] 1-31。
艾米莉·巴曼(Emily Barman)等以美國波士頓大學里的379個非營利組織面板數據為依據,用新制度主義的壓力理論和組織能力理論分析了非營利組織的結果衡量(outcome measurement,簡稱“OM”)實踐問題。與傳統觀點——三種制度同構壓力可能導致制度越來越相似——不同,此文認為組織能力可以導致OM實踐的不均衡實施,也就是異質性。如何衡量組織能力呢?其使用了韋伯官僚制的概念,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管理能力、專門人才和非人格化。組織能力的三個方面決定了是否采取OM實踐,而不是主要由制度同構三種機制決定[35] 70-92。
弗雷德里克·克萊耶和特倫斯·杰克遜(Frederik Claeyé& Terence Jackson)從意識形態角度批評了制度同構的西方中心主義思想。通過對南非東開普敦省14個NGO的訪談,論述了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在NGO管理中的作用。他們認為,NGO越來越像商業組織,占統治地位的西方管理話語系統強化了這一“援助績效”思想。他們分析了新制度主義這面鏡子的局限性,認為制度同構是一種模仿,是殖民地模仿殖民者的文化和結構的過程。他們建議尋求一種后殖民主義的混合的管理理論來指導調查研究工作[36] 602-622。這明顯是對西方組織理論范式的否定,但他們并沒有提出一種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組織變遷理論。
總之,絕大部分學者非常認同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在制度化過程中的解釋力,只有少部分的學者持否定態度。從學者研究的態勢看,承認和研究模仿制度同構和強制制度同構主導作用的較多,承認和研究規范制度同構的學者較少,且僅局限在研究文化或大學教育領域的研究者。
四、關于制度變遷結果到底是趨同還是趨異的研究
大部分學者承認制度追求合法性的結果導致了制度的相似性而不是相異性,但也有少數學者對此持有不同看法,認為制度同構的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即制度變遷的趨勢可能趨同也可能趨異。自從“鐵籠”同構理論提出之后,制度變遷的結果是趨同或同構是學術界主流觀點。但有少數學者認為,制度變遷的結果既可能是趨同(Convergence)也可能是趨異(Divergence)。而且,無論是在制度環境壓力(強制同構、規范同構和模仿同構)的條件下還是在技術競爭(競爭同構)的條件下,都會產生趨同或趨異的結果,這主要看制度變遷的條件。產生制度同構條件主要有以下4個:強大的外部權力;制度模式的感知的功能和規范吸引,跨國制度企業家的認知和規范的一致性;利益相關者的制度模式的合法性;無差別市場的直接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產生制度趨異化的條件也有4個:對本土制度規則的強力維護;不同國家作用者的認知和規范框架的不協調,制度互補性,制度差異中掌權者的利益;特殊制度模式合法性的缺失和特殊領域的需求;差異化產品和企業的結構化自治[37] 150-166。按照這種推論,制度同構﹦制度趨同或趨異、競爭同構﹦趨異或趨同,這就打破了制度同構﹦制度趨同、競爭同構﹦趨異的固有觀點。
阿希姆·奧伯格(Achim Oberg,2009)等以對德國689個組織的網站進行電話訪問為依據,研究了萬維網中組織自我表現的制度同構現象。他認為,在相同的環境下,互聯網中的組織自我表現有同質現象,在不同的環境下,互聯網中的組織自我表現有異質現象。在制度同構情況下,網站的規模、郵箱地址和對外鏈接這樣的社會線索依據環境不同而變化。互聯網中的組織自我表現的同構是一種符號同構,因為其只觀察發布的行為的規律性而未涉及到組織的結構。
有少數學者完全否認迪馬喬等人制度變遷是趨同的觀點,認為制度變遷的結果就是趨異。西爾維奧·坡帕迪爾克(Silvio Popadiuk)等依據資源依賴的觀點及組織的新制度主義觀點,從理論上論述了與迪馬喬制度同構理論相反的觀點,即制度同構不是追求合法性而是通過保持競爭優勢來追求效率,其結果就導致了組織的多樣性[38] 455-475。既然澳大利亞非營利組織不存在制度同構的現象,就要對制度同構的理論進行重新界定,要重視制度或組織趨異化的結果。其理由如下:其一,趨異意味著效率,只是最終有效和富有成效的組織方法尚未被發現、傳播和制度化;其二,趨異或制度多樣化并不意味著制度整齊劃一,并不意味著只有遵守或消除變革;其三,較弱的制度壓力可以使組織有更大的空間尋求更有效的方法來利用資源和探究自己的使命;其四,組織多樣性意味著有較少的官僚主義和組織霸權;其五,制度異質性意味著反應性,異質性意味著公共部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公眾需求,異質性意味著私部門針對多樣性的需求提供多樣性的供給[34] 1-31。
制度變遷的趨勢是趨同和趨異的統一。美國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是管理學領域內的必讀期刊,詹姆斯·貝利(James R. Bailey,2013)研究了這本雜志取得成績的原因以及如何取得進步的。制度同構力量(特別是強制性同構力和模仿性同構力)使這本雜志取得合法性,使它與其他學術雜志同質化,而規范的力量使這本雜志具有特殊性(當然規范的力量也使這本雜志具有合法性)。制度的同構力和創新力被作者分別稱之為“鐵籠”和“猴子的爪子”。正因為這本雜志在同質和創新之間維持了平衡,才有它突出的成績。所以,制度的同質和創新是制度變遷的兩種方向(James R. Bailey,2013)。美國的會計研究只有一種同質方向,存在嚴重的制度同構問題,這對美國會計學術研究有不利影響,主要是缺乏多樣性,就像非洲獵豹近親繁殖導致不育和出生率下降一樣,所以,應該對這種現象進行改革(Brad Tuttle & Jesse Dillard,2007)。杰弗里·萊特(Jeffrey? Leiter)主要用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理論和路徑依賴理論(路徑依賴會導致制度多樣性),并用網絡調查和電子郵件等實證研究方法比較了美國和澳大利亞非營利組織在結構方面的同構性或相似性程度。他從部門化、層次、形式化、自主性、工作強度、年限和組織等方面發現了相同性,而在全職和全部就業百分比兩個方面卻有不同。如果非營利組織有更多的同構性,那么多樣性、創造性和個性就會喪失[39] 67-91。
伯納德·科納斯(Bernard Colasse)等以文獻研究為基礎,主要是運用經濟學新制度主義中的競爭同構理論和社會學制度主義的模仿同構理論及歷史制度主義中的路徑依賴理論,分析了法國2007年度全國會計理事會創始的制度變遷情況。競爭同構和路徑依賴會導致組織趨異,而制度同構會導致趨同。同時用比較方法研究了法國全國會計理事會變遷的兩種路徑,一種是模仿美國證券交易所委員會,一種是法國傳統制度路徑依賴的影響,即法國獨立的行政機構[40] 25-55。有新意的是:用競爭同構、模仿同構和路徑依賴這三種新制度理論框架來分析法國會計理事會機構的制度變遷。
總之,制度同構的結果是趨同這種觀點是學界的主流觀點,但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制度變遷的結果是由制度變遷的條件決定的,可能是趨同,也可能是趨異。有人認為,制度變遷的趨同和趨異是對立統一的,正因為有制度變遷的趨同與趨異,才有制度的逐步發展。還有人認為,制度變遷的結果是趨異,這既可能是制度同構追求效率的結果,也可能是根本不存在制度同構的結果。
五、關于制度同構理論對公共政策同構解釋力的研究
以前學術上很少研究公共管理部門政策同構性問題,這種現象在本世紀有所改觀。用制度同構理論來分析公共政策,有很好的說服力。安德斯·R.維萊森(Anders R.Villadsen)將政治行政人員的結構性嵌入性視為城市政策同構性的先決條件,調查了丹麥268個市鎮驗證了作者的假設,主要分析了教育政策、小孩撫育政策和老人撫育政策三個公共政策同質問題。市長的社會網絡聯系可以為市長的市政決策和城市政策同質提供信息和期望,這個網絡中有議會、董事會、協會、社區、社團等。最后得出結論:處于社會關系中心位置的市長更能影響政策同構;農村的市鎮更易政策同構;公務員隊伍弱的市鎮更易政策同構[41] 573-599。
公共政策的實施就是組織實踐,這也存在實踐同構現象。斯蒂芬妮· M. 湯森(Stephanie M.Townsend)等利用訪談法對美國一個州24個社區的強奸防止計劃進行了研究,盡管這24個計劃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但它們的結構和內容都趨于同形。這可用迪馬喬等人的制度同構理論進行解釋。從24個社區計劃看,技術不確定會導致模仿同構,行業網絡會導致規范同構,政府資助和社區規范會導致強制同構[42] 367-382。
克勞迪奧·M.拉達埃利(Claudio M.Radaelli)以文獻研究法為基礎,用政策轉移理論和制度同構理論分析了歐盟的公共政策問題。他研究了3個案例,即歐盟單一貨幣政策、稅收政策和媒體所有制政策。在3個案例中,政策傳播過程中有制度同構現象。歐盟單一貨幣政策是模仿德國貨幣馬克的產物,這個同構過程也有強制同構的因素。稅收政策沒有現成的成功國家模型來仿效,媒體所有制政策在制度同構方面很成功[43] 25-43。
六、關于制度同構理論在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組織中的作用研究
用制度同構理論研究企業的最多,其次是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對政府組織研究最少,而對上述三種組織進行比較研究就更少。彼得·弗蘭坎(Peter Frumkin)等以1991年搜集的美國《國家組織研究》上的三種組織資料為基礎,研究了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在三種組織中的作用力情況。他認為,制度同構對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組織的影響是不同的,制度同構壓力對政府組織影響較大,對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影響相對較小,這會導致政府再造。受強制同構和規范同構的影響,政府組織更像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受模仿同構的影響,政府組織更像傳統官僚機構[44] 283-307。
非營利組織有諸多類型,制度同構在不同類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杰弗里·萊特(Jeffrey Leiter)以澳大利亞218個非營利組織面板數據為依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發現了澳大利亞非營利組織的制度結構同構情況:在一個行業里,最容易產生制度同構。在教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三個非營利組織中,醫療保健行業最容易產生制度同構,這是由于行業特殊,國家監管嚴,行業有統一的規范[45] 1037-1070。制度同構壓力不是統一的,壓力是分等級的。醫療保健組織對不同的制度壓力反映情況是不一樣的。例如,托馬斯·D'奧諾(Thomas D' Aunno)等使用了電話調查法,對美國362個藥物濫用治療單位的高級管理者進行了電話調查。他認為,美國藥物濫用治療單位面臨制度一致性壓力到矛盾性壓力的變化。許多美國社區精神健康中心使用了多種藥物濫用治療。但這些中心在提供這些服務時面臨多種矛盾需求壓力,這些壓力既來自傳統精神健康部門,也來自新的藥物濫用治療部門。面對這些矛盾壓力,這些中心采用了明顯的矛盾實踐。與傳統部門的制度同構與母精神健康中心和其他精神健康中心的支持成正相關關系[46] 636-661。對非營利組織的制度同構作用進行比較分析加深了對制度同構作用機制的研究。
七、研究結論與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制度同構理論經歷了科層次同構—競爭同構—制度壓力同構的發展歷程,同時,制度同構的目的也經歷了合法性—效率—合法性的演變過程。制度同構理論是一種很有影響的組織理論或制度變遷理論,作為一種理論分析框架已從經濟學領域延伸到了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教育學、體育學、法學及信息學等領域。這種理論既可分析工商企業組織的變遷,也可分析非營利組織和公共部門組織的變遷。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但也有人不同意這一主流觀點。制度同構有三種機制,對三種機制作用力的研究深化了、改變了之前只注重研究模仿同構的現象。迪馬喬等的制度同構理論只是一種理論抽象,很難進行經驗研究。20多年來,學者們紛紛克服這一難題,他們從實證角度出發,或者從掌握的面板數據出發,從經驗的角度來驗證這一理論的應用情況,取得了可觀的學術成就。
制度同構是制度變遷或組織變遷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中國的各種制度變遷中也是如此。但是,學術界對這一理論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且主要集中于教育學、工商管理和經濟學領域,政治學或公共管理領域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嚴重不足。相信經過各學科學者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在此領域進行努力探索,并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梳理國際學術界對制度同構理論的研究,并觀察國內學術界對此理論的研究情況,后續研究應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制度同構目的繼續進行深入研究。主流觀點認為,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合法性,但也有人認為制度同構的目的是追求效率。制度同構追求效率容易理解,但是,制度同構追求合法性卻難以理解。而且工商管理領域的學者比其他領域的學者更堅持效率這一立場。學者們會繼續探討這一主題,并要在研究方法上進行突破,特別是要用實證方法和大數據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
其次,持續重視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研究。制度同構三種機制是制度同構理論的核心,不了解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就不可能理解制度同構理論。中國學者很少探討這一問題,且只有少數學者探討了模仿同構壓力在公共部門的作用這一問題。所以,認真探討制度同構三種機制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研究制度同構三種機制在制度變遷或組織變遷中的具體表現等等,將是后續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任務。
再次,將深入探討制度同構理論、競爭同構理論和路徑依賴理論三種制度變遷理論結合的研究。制度同構理論強調制度變遷追求合法性;競爭同構理論強調制度變遷追求效率;路徑依賴理論強調制度變遷中傳統制度的慣性作用,也就是強調制度的模仿同形作用。所以,用上述三種理論同時研究制度變遷或組織變遷,會得到全新的認識,這方面的研究在后續研究中將得到補充和完善。
最后,制度同構在公共部門組織變遷和公共政策變遷中的作用研究將是一個重要關注點。制度同構理論最初是針對公共部門的組織變遷而提出的,但工商管理領域的學者研究這一主題的最多。公共部門組織的制度同構及公共政策的制度同構主要是追求合法性,企業制度同構的目的主要是追求效率還是合法性呢?后續的研究將繼續關注這一話題。
[參考文獻]
[1]? Fangrong Li and Daniel Z.Ding,"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c pressur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in an emerging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Vol.19, No.4,2013.
[2]? 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
[3]? 宋鐵波,等.組織同形的研究述評與展望[J].華東經濟管理,2012,(5).
[4]? Bernice Davies,"Using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to creat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governance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relation to National Mutual Acceptance",Journal of Law and Governance,Vol. 10(1),2015.
[5]? Tomi J.Kallio, Pa¨ivikki Kuoppakangas,"Bandwagoning municipal enterprises: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the search for the Third Way", Policy Studies, Vol. 34,(1),2013.
[6]? Carlos Alberto Sampaio de Freitas Tomás de Aquino Guimar?es,"Isomorphism,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Legitimacy: Operational Auditing at the Court of Auditors",Bar Brazilian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1),2007.
[7]? Marco Aurélio Lima de Queiroz,Flávio Carvalho de Vasconcelos,Rafael Guilherme Burstein Goldszmidt,"Economic Rents and Legitimacy: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Institutional Theory to the Field of Business Strategy",Bar Brazilian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1),2007.
[8]? Rune Ellemose Gulev,"Are N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Isomorphic? Evidence from a Four Country Comparative Study",Managing Global Transitions, Vol.7(3),2009.
[9]? David L.Deephouse,"Does Isomorphism Legitimat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39,No.4,1996.
[10]? James R. Bailey,"The Iron Cage and the Monkey,s Paw: Isomorphism, Legitimacy, and the Perils of a Rising Journal",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Vol.12(1), 2013.
[11]? Achim Oberg,Tino Schoellhorn,Michael Woywode,"Isomorphism in Organizational Self-Representation in the World Wide Web? Institutionalization Process Regarding Internet Presentation of Organizations",Cite Meeting & Quad Conference,Vol.70(1),2009.
[12]? Fangrong Li and Daniel Z. Ding,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c pressur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in an emerging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2013 Vol. 19, No. 4.
[13]? M.Tina Dacin,"Isomorphism in Context: The Power and Prescription of Institutional Nor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40(1),1997.
[14]? Danny OBrien,"The Emergence of a Professional Logic in English Rugby Union: the role of isomorphic and diffusion processes",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Vol.18.(1),2004.
[15]? Martin Lodge,Kai Wegrich,"Control Over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Governance Dynamics in Germa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Vol.33,No.2,2005.
[16]? Dennis Taylor,Latif Oylan,"Environment reporting by city governments in Australia: Influences of isomorphism, decoupling and management dominant logic",M?DAV,2008(3).
[17]? Olivier Boiral,"ISO 9000: Outside the Iron Cage",Organization Science,Vol. 14(6),2003.
[18]? Bertrand Venard,"Organiza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rrupti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 Russia",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 (89).
[19]? Mário Sacomano Neto1,Oswaldo Mário Serra Truzzi,Charles Kirschbaum,"Isomorphism and Institutional Control in a Modular Plan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Review of Business Management,Vol.15,No.49,2013.
[20]? Vered Amit,"Student Mobi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Rationales, Rhetoric an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Anthropology in Action,vol.17(13),2010.
[21]? F.J. Lloréns Montes,A.J.Verdú Jover,"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Performance:The Case of Financial Service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Vol.24(5),2004.
[22]? Christine Oliver,“The Collective Strategy Framework: An Application to Competing Predictions of Isomorphism”,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33(4),1988.
[23]? Susan Corby,Paul L.Latreille,"Employment Tribunals and the Civil Courts: Isomorphism Exemplified",Industrial Law Journal,Vol.41,No.4,2012.
[24]? Olof Hallonsten, Olof Hugander,"Supporting 'future research leaders' in Sweden: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inadvertent funding agglomeration”,Research Evaluation,2014(23).
[25]? Kee-hung Lai,Christina W.Y. Wong,T.C.Edwin Cheng,"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omputers in Industry,2006(57).
[26]? Rachel Ashworth,George Boyne,Rick Delbridge,"Escape from the Iron Cage?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Isomorphic Pressures in the Public Sector",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9).
[27]? Susan Park,"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s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The Pacific Review,Vol.27,No.2,2014.
[28]? Heather A. Haveman and Yongxiang Wang,"Going (More) Public: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Ownership Reform among Chinese Firms",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Vol.9(1),2013.
[29]? Richard M.Clerkin,"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mong Indiana Nonprofits:Measuring? Homogen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07(1).
[30]? Stephen C.Poulsn,Cory P.Caswell & Latasha R. Gray,"Isomorphism, Institutional Parochialism,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Movement Studies, Vol. 13(2),2014.
[31]? Brad Tuttle ,Jesse Dillard,"Beyond Competition: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in U.S. Accounting Research", Accounting Horizons, Vol.21(4) ,2007.
[32]? Mark S. Mizruchi,Lisa C. Fei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 Study of the Uses of Coercive,Mimetic, and Normative Isomorphis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
[33]? Jen-Jen Tseng,Ping-Hung Chou,"Mimetic isomorphism and its effect 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ies in Taiwanese ?nancial industrie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Vol.31(9),2011.
[34]? Jeffrey Leiter,"Structural Isomorphism in Australi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Vol.16(1),2005.
[35]? Emily Barman,Heather Maclndoe,"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The Case of Outcome Measurement", Sociological Forum, Vol.27(1),2012.
[36]? Frederik Claeyé and Terence Jackson,"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2(24).
[37]? Jens Beckert,"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Revisited: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Institutional Change",Sociological Theory,Vol.28(2) ,2010.
[38]? Silvio Popadiuk,Edward Rivera Rivera,Walter Bataglia,“Heterogeneity of Isomorphic Pressures: Intertwining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the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BAR,Rio de Janeiro,v.11.(4),art.5,2014.
[39]? Jeffrey Leiter,"Nonprofit Isomorphism: An Australia–United States Comparison", Voluntas,2008(19).
[40]? Bernard Colasse,Christine Pochet,"The Genesis of the 2007 Conseil National de la Comptabilité: A Case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Accounting in Europe,Vol. 6,No.1,2009.
[41]? Anders R. Villadsen,"Structural Embeddedness of Political Top Executives as Explanation of Policy Isomorphism",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21(4),2011.
[42]? Stephanie M.Townsend,Rebecca Campbell,"Homogeneity in community-based rape prevention programs: Empirical evidence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Vol,35(3),2007.
[43]? Claudio M.Radaelli,"Policy Transfer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s a Source of Legitimacy",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and Administration,Vol.13(1),2000.
[44]? Peter Frumkin,Joseph Galaskiewicz,"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14(3),2004.
[45]? Jeffrey Leiter,"An Industry Fields Approach to Isomorphism Involving Australi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3(24).
[46]? Thomas D' Aunno,Robert I. Sutton,Richard H. Price,"Isomorphism and external support in conflict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a study of drug abuse treatment uni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4, No.3, 1991.
[責任編輯: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