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軍 熊春艷
[摘? ? 要] 馬克思恩格斯在工業革命不斷推進、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時代背景下,站在哲學的高度,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理論、物質變換理論以及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本質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對生態問題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引領我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積極落實促進物質變換裂縫彌合的生態實踐,并通過對社會生產實踐的“合理調節”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助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當代價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 A81;X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3)07-0062-0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1]。在黨和國家的持續努力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現實問題,生態環境保護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必須深入挖掘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并從中汲取養分,以便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一、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生成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博大精深,時至今日仍在哲學、政治、經濟乃至生態領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日益重要的今天,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有關生態的論述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回顧。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工業革命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站在哲學的高度,對黑格爾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進行深入批判與合理吸收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是在工業革命不斷推進,同時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60年代,歐洲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從手工業向工業機械化的飛躍,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自然資源的無節制使用、生產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城鄉分離等問題也隨之產生,并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對此,恩格斯指出:“關于這種驚人的經濟變化必然帶來的一些現象……所有已經或者正在經歷這種過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況。地力耗損——如在美國;森林消失——如在英國和法國,目前在德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氣候改變、江河淤淺在俄國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厲害。”[2] 365恩格斯的論述讓我們看到,人類對自然的征服不僅不能增加自身的福祉,反而造成諸多的生態問題,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存。這在工人的生活環境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城市中心的工人聚居區中,“一切能污染空氣的東西都聚集在那里……一切腐爛的肉類和蔬菜都散發著對健康絕對有害的臭氣”[3] 410。理應溫馨的家園卻變成了“百病叢生的根源”,肺結核、熱病、猩紅熱等傳染病不斷影響著工人的健康甚至威脅著工人的生命。對此,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指出“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4] 714。在這一“絕對規律”的主導下,資本主義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對自然界進行了無節制的索取,必然會引起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極度的緊張和對立。在此背景下,為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開始逐漸形成。
(二)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產生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是在批判性繼承黑格爾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黑格爾將自然界看作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過程,認為自然界是一個由不同階段組成的體系,“其中一個階段必然是從另一個階段產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階段的最切近的真理”[5] 28。他認為,自然界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人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人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在此,黑格爾充分肯定了實踐對人以及自然的重要作用,巧妙地將人和自然界結合在一起。然而,黑格爾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他將“絕對精神”看作統攝一切事物的本原和內在本質。如此一來,人和自然界就必將淪為“絕對精神”的產物,二者之間的關系也終將走向抽象化、神秘化。對此,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3] 220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絕對精神”思想的束縛,從唯物主義角度出發認識自然界。他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人以及人的精神而存在的“客觀實在”“人依于自然界而存在”[6] 579,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是,馬克思認為,“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動”[7] 50,這一局限性使得費爾巴哈只看到了人對自然界的依賴,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社會實踐性。馬克思對此進行了深入批判,充分肯定了實踐活動對人類的重要意義,指出應當把事物“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3] 503。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入批判黑格爾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的同時,汲取其中的合理養分,最終形成了豐富、深刻的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
二、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自然辯證法》《資本論》等著作中對生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諸多真知灼見。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物質變換理論以及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本質理論,共同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理論
在對黑格爾、費爾巴哈等思想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學的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理論,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所在。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8] 374。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自然界是一個物質世界,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早在有意識的人類產生之前,自然界就自然存在著,它一直遵循著自身特有的生成和發展規律,不依賴于物質之外的任何東西而存在。人不過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與自然之間“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 161。換言之,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9] 58。整個有機界從最初的動物形成到進一步分化出各個綱目科屬種,從低等動物的產生到脊柱動物的發展,都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人也是由分化而產生的”[10] 421。這表明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自然位于本原地位,具有先在性。
其次,人對自然界具有依賴性,“人靠自然界生活”[3] 161。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產物,同時也依靠自然界生活。一方面,自然界是人類肉體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人的肉體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生活資料,人類的衣食住行都來自自然界。一旦離開了自然界,人類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更談不上延續和發展。同時,自然界還為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所需的能源、土地、水資源等各種生產資料都來源于自然界。離開了自然界,人類的生命就無法維系,人類社會也將無法發展。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類精神食糧的來源,自然界的動植物,乃至石頭、空氣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3] 161。毋庸置疑,人類進行精神財富創造所必需的物質基礎都來自自然界,甚至連人類進行精神財富創造的能力都是大自然賦予的。如果想獲得精神豐盈的暢意生活,人類就必須用心呵護自然、保護自然。總的來說,人類的生存發展以及精神活動都依賴于自然界,任何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行為都是在損害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實踐基礎上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共存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通過實踐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一方面,人作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能夠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自然,給自然打上“人化”的烙印。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隨著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人化自然”的范圍和深度被空前擴大。另一方面,人作為受動的自然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受到自然界的制約。一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并制約著人類的所有實踐活動。人類的實踐活動一旦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程度,必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這意味著人類決不能“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10] 560,決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10] 560,而是應該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物質變換理論
“‘物質變換原本是一個生物學用語,指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進行的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為基本內容的有機聯系”[11]。馬克思恩格斯將這一術語引入社會科學研究之中,用以揭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物質變換裂縫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必須依靠勞動才能實現,“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2] 201-202。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起著基礎性作用。如果沒有人類勞動,只有自然本身的物質變換,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無從談起。同時,作為物質變換其中一方的自然界,反過來又為勞動提供條件。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能源、水資源和土地等生產資料,一旦失去這些,勞動就失去了加工對象,勞動本身就不能存在。更為重要的是,勞動本身就是在自然規律的約束下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一種活動,受自然規律的限制。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物質變換過程既存在人對自然的認識、利用和改造,又涉及自然對人的影響和制約。一般情況下,這種物質變換會周而復始地持續下去,大自然也能夠維持一種平衡狀態。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城鄉分離的產生,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也出現了“裂縫”。
對于資本主義的物質變換裂縫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行了全面闡釋,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13] 579言下之意,資本主義社會的城鄉發展模式導致了人口的不合理流動,造成了部分生產廢棄物由原來的廄肥來源變成了城市下水道污染物。于是,“在社會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物質變換的聯系中造成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14] 919。這一“裂縫”打破了正常的物質變換規律,給自然界釀成了無法彌補的后果:其一,土壤肥力被不斷抽走而不能回到土壤中,阻斷了植物的養分供應,造成了地力的浪費;其二,為了保持土壤肥力而大量施用化肥,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環境污染;其三,由于城市人口消費的產品無法溶解到土壤中,他們的排泄物又污染了城市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自然界的自我調節難以恢復正常的生態平衡,這需要人類主動擔當起生態系統調節者的責任,通過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實現物質變換的良性循環。
(三)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本質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類歷史演進的高度,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制度層面揭示了生態危機的本質所在,指明了解決危機的社會發展方向。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深入批判了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指出:“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4] 269這意味著,資本一旦失去利潤或失去獲取利潤這一目標,其本身也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基于此,作為“人格化資本”的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將不斷地增加生產,剝削壓迫自然。在資本家眼里,地球上的資源和資金一樣,“是可以轉變為利潤來源的資產配置。樹木、野生動物、礦產、水和土地都被視為商品,可以出售或者是進一步加工。更為重要的是,它們的價格僅僅是榨取這些資源,把它們轉化為市場性商品的花費而已”[15] 175。增值資本成為凌駕一切的絕對規律,資本家在這一絕對規律的驅使下只在乎經濟利益。在他們看來整個自然界都可以成為商品,都能夠轉化為利潤,如此一來就扭曲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必然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本質。“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16] 393。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也從“自然界的奴隸”變成了“自然界的征服者”。在這一時期,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顧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盲目地開發自然資源、踐踏自然生態,使得全人類陷入危機之中。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是一種積累制度,它依靠剝削自然財富得以維持,資本主義越發展,對自然的剝削壓榨就越多,人與自然的矛盾就越尖銳。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解決生態危機的社會發展方向。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總體根源。這意味著只要趨利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然存在,只要反生態的資本主義制度仍未被革除,人與自然的矛盾就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17] 385,即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到那時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度將會被徹底推翻,生產資料不再專屬于某一特權階級,而是由全社會共同占有,整個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為利潤而進行生產的生產方式將會“銷聲匿跡”,物質生產也將不再受資本邏輯的驅使,而是依據人們的實際需要來進行。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和制度的保障下,人們不再妄圖“征服自然”,而是努力地實現與自然和諧,不再是盲目地開發自然,而是運用合乎自然規律的方式去改造和利用自然。
三、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現代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對生態問題的深刻思考,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引領我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積極落實促進物質變換裂縫彌合的生態實踐,通過對社會生產實踐的“合理調節”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
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視域中,自然界的先在性和本原地位決定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存發展及精神活動都依賴于自然界。因此,人類應該對自然界心存感恩、敬畏之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
尊重自然,就是要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尊重自然界的本原地位,明確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充分發展使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一度以主宰者的姿態面對自然,對大自然瘋狂掠奪,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終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告誡我們: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所應秉承的首要態度。我們應當尊重自然界的本原地位,承認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看清人類永遠無法離開自然界的事實。同時,要始終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尊重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對自然界心懷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絕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
順應自然,就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自然界的內在規律性維持著自身的生態平衡,一旦人類的實踐活動違背了自然規律,就可能超出生態平衡的閾值,打破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埃及阿斯旺水壩所引起的生態惡化事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必須不斷提高認識自然的能力和水平,盡可能做到順規律而為。
保護自然,就是堅持以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善待自然、呵護自然。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挑戰之一。盡管國際社會已經為此做出了極大努力,但在利益的驅使下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仍屢禁不止,因此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并不是很明顯。目前,我國同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阻礙了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對此,我們應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謀劃發展,切實推進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18] 39。
(二)積極落實促進物質變換裂縫彌合的生態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推進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逐漸演化成為“自然—人”的單向度過程,產生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這一“裂縫”加劇了城市和農村的環境污染,破壞了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對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并采取措施促進物質變換裂縫的有效彌合,實現物質在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循環[19]。
首先,要開展土地修復恢復土地的持久肥力。土地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載體,土地狀況——土壤健康或衰退——直接決定社會發展的好壞。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人類的興衰與土地狀況的優劣緊密相連,社會發展的命運與人們對待土地資源的態度密切相關。從依靠狩獵與采集為生的原始社會到刀耕火種的農耕社會,再到在固定田地上從事農業活動的封建社會,人類一直與土地保持著密切且友好的關系。直到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人與土地之間的良性關系才被打破,由此產生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就我國而言,也面臨著嚴峻的土地資源問題,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最新發布的《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公報》,我國耕地的平均質量等級為4.76,農業用地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73萬平方千米,土地荒漠化面積則為261.16萬平方千米[20]。土地關乎國家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我們必須擔負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的責任,切實開展土地修復,恢復土地的持久肥力。
其次,要優化生態空間建設美麗城鄉。資本主義社會城市與鄉村的分離乃至對立,是物質無法在人與自然之間實現良性循環的社會原因。這意味著,只有真正消除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分離和對立才能實現物質變換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也曾長期實行城鄉分離的發展模式,由此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積極探索推進城鄉一體化與融合發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我們還需要認識到,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也依然存在。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努力促進城市和鄉村的協調、融合發展,“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21] 321,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也才能實現良性循環的“復歸”。立足我國實際,要重點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綠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進而促進城鄉之間的平衡、協同發展。
(三)將“合理調節”社會生產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基本實踐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奉行“利潤至上”原則,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伴隨著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因此,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們必須充分正視這一生產方式的弊端,通過對社會生產的“合理調節”推動綠色發展。
首先,必須正確處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走綠色生產、綠色消費之路。經濟社會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也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生產的擴大。而生產的擴大必然加大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引發生產與消費之間循環增長走向惡性膨脹,最終引發生態問題。因此,我們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期待的同時,也要警惕虛假消費、異化消費等不良現象,推動社會形成良好的消費觀念,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這需要我們在保障和發展民生的過程中堅決反對虛假消費和異化消費,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大力弘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通過節制不合理消費實現對資源浪費的有效控制。
其次,必須摒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加快綠色發展方式轉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英國倫敦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的教訓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重大缺陷。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盡管有著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的社會性質和意識形態,但在發展歷史上也出現過生態環境的破壞事件。改革開放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學習西方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奉行趕超型發展戰略,在經濟發展上基本走的是一條“粗放型”道路,這種發展道路雖然使我國在短短幾十年里取得了驚人的經濟增長,卻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和巨大的資源消耗。沉重的發展教訓告誡我們:必須摒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綜上所述,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今天,通過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從中汲取科學養分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反思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歷史,從中吸取教訓有助于推動我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2-10-1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黑格爾.自然哲學[M].梁志學,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6]?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榮振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劉希剛,隋靈靈.馬克思恩格斯物質變換理論及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理論學刊,2014,(3).
[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克萊夫·龐廷.綠色世界史—環境與偉大文明的衰落[M].王毅,張學廣,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王海晶,王亞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抗辯效力[J].決策與信息,2023,(4).
[20]? 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EB/OL].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網,2022-05-28.https://www.mee.gov.cn/ywdt/xwfb/202205/t20220526_983540.shtml.
[2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