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松 劉華軍



摘要 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南北分化的新情況,南北差距日益成為新的關注點。參照傳統的南北區域劃分自然地理標準,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的新變化,文章提出以秦嶺―淮河線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個城市群為研究區域,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嶺―淮河線 南北作為劃分依據的南北區域劃分新思路。在此基礎上,分別以GDP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作為反映經濟發展南北差距的總量指標和質量指標,運用泰爾指數實證研究2010—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水平,分析南北經濟差距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實現南北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研究結果表明:①中國南北方經濟總量均保持增長態勢,但經濟總量增速均呈逐漸下降趨勢。南方經濟總量高于北方,且南北經濟總量差距逐年擴大。南北方經濟發展質量及增速均波動上升,質量差距表現出階段性特征,總體上呈現收斂趨勢。②中國南北方經濟發展總量的總體差距大于經濟發展質量的總體差距,但總量總體差距趨于縮小,質量總體差距趨于擴大。南方經濟總量的差距高于北方,北方經濟發展質量的差距高于南方。③南北方城市群內部差距對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和質量差距的貢獻均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間差距和南北間差距。④南北經濟發展差距的形成過程是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創新水平、市場活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⑤最后,圍繞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驅動、人力資本投入、城市群協同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進中國南北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城市群;南北差距;區域協調;泰爾指數
中圖分類號 G3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3)02-0134-09 DOI:10. 12062/cpre. 2022103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區域差異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是區域差異研究最重要的命題[1-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改革開放之初的沿海率先發展戰略使得東部地區一馬當先,保持領先地位,逐漸造成東、中、西差距的持續擴大,引起了學者和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2000年以后,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效推進,東、中、西之間的差距開始趨于收斂[3-6]。而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速調整等嚴峻挑戰,“南輕北重”的產業結構和“南快北慢”的經濟增速使得南北之間的差距開始逐步拉大,南北分化態勢日趨明顯[7-9]。2019年,習近平在京津冀考察時提到,中國區域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名前十位中,北方地區僅有北京上榜,中國南北方區域經濟差距問題引發高度關注[10-11]。
1 基于城市群視角的南北區域劃分新思路
南北區域劃分標準是研究南北經濟發展差距的基礎性問題。雖然眾多學者圍繞南北差距問題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哪里是南方?哪里是北方?對于這一問題依然有較大分歧。這個基礎性問題解決不好,必將對后續研究結論的科學性產生重大影響。
當前,對于東、中、西三大區域劃分,學界已經形成廣泛共識,并且也有了明確的劃分標準。而對于南北地區的劃分,國家層面還沒有明確界定具體范圍,學術層面也缺乏嚴格的科學考證。綜合來看,目前有五種劃分方法:①以秦嶺―淮河線為界。郭愛君等[7]以秦嶺―淮河線為界,將北京、天津、新疆等15個省份劃分為北方地區,將廣東、浙江、__西藏等16個省份劃分為南方地區。楊明洪等[12]同樣以秦嶺―淮河線為南北分界線,但提出新疆和西藏由于經濟體量較小,不考慮作為南北經濟差異的研究區域。②以長江為界。戴德頤等[13]以長江作為中國南北區域分界線,北方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新疆等15個省份,南方地區包括廣東、浙江、西藏等16個省份。③以全國地理中位線為界。周曉波等[14]以全國地理中位線(北緯35°線)為分界線,所劃分的南北地區范圍同以秦嶺―淮河線、長江為分界線相同。④以河南信陽為中國南北分界點。白冰等[15]將信陽地理緯度(北緯32°)以北區域作為北方地區,信陽市地理緯度以南區域作為南方地區。⑤其他劃分方法。盛來運等[3]參考經濟地理學劃分方法,將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3個省份劃分為北方地區,山東、河南、廣東等18個省份(不包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劃分為南方地區。許憲春等[16]對于南北方地區的劃分,同樣參考經濟地理學劃分標準。不同之處在于,盛來運等將山東、河南劃分為南方地區,許憲春等將山東、河南劃分為了北方地區。
以上學者提出的南北地區劃分方法,為研究中國南北差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①以線為分界,以省級行政區為研究單元的劃分方法,難以說明分界線上研究區域的南北歸屬問題。比如,秦嶺―淮河線穿過了甘肅、四川、陜西、河南、安徽、江蘇6個省份,長江經過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份,當前研究對以上省份南北方歸屬的界定并沒有作出合理解釋。②以維度為分界,以地級城市為研究單元的劃分方法,將同一省份的城市劃分成南北兩方,可能與現實情況產生一定偏差。比如,以信陽地理緯度北緯32°為分界,南京屬于南方地區(北緯31. 14°),連云港屬于北方地區(北緯34. 59°)。以全國地理中位線(北緯35°線)為界,西安(北緯34. 45°)、鄭州(北緯34. 58°)屬于南方地區,濟南(北緯36. 4°)、青島(北緯35. 35°)屬于北方地區。這樣的劃分方法沒有考慮省內城市之間的經濟、政治聯系,部分劃分結果與現實情況相違背。③以經濟地理學劃分為參考的方法,不僅沒有明確說明具體的參照標準和依據,而且還提出了同經濟地理學南北方劃分標準相悖,且違反客觀事實的結論。比如盛來運等將山東和河南劃分為南方陣營。④部分研究因青海、西藏經濟體量較小的原因而不將其作為研究單元,可能會對南北差異的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綜合以上,對于中國南北方的劃分,該研究認為應嚴格遵循秦嶺―淮河線自然地理標準。秦嶺―淮河線是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先生于1908年首次提出的南北分界線,被譽為中國百年地理大發現第一位,對于當前研究南北差距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此外,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十三五”期間,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個城市群發展勢頭良好,集聚效應顯著,已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笆奈濉逼陂g,國家將進一步發揮19個城市群的資源集聚效應、輻射帶動效應和要素配置樞紐效應,不斷增強城市群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該研究以秦嶺―淮河線為界,以中國19個城市群作為研究對象,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嶺―淮河線南北作為劃分依據,將19大城市群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其中秦嶺―淮河線以北為北方地區,包括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天山北坡、蘭西、關中平原、寧夏沿黃、呼包鄂榆、山西中部、哈長、遼中南11個城市群,秦嶺―淮河線以南為南方地區,包括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珠三角、粵閩浙沿海、滇中、黔中、北部灣8個城市群。
2 研究區域、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 1 研究區域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個城市群推動中國城鎮化空間格局不斷完善,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當前,中國已經形成了19個城市群的空間發展格局,這19個城市群集聚了中國78%的人口,創造了超過80%的國內生產總值[17]。該研究以19個城市群為研究對象,參考相關城市群規劃范圍,以19個城市群內的232個地級及以上行政單元作為具體研究單元,其中南方地區121個,北方地區111個(表1)。
2. 2 指標說明與數據來源
經濟發展涉及規模、速度、質量等多個方面,因此應從更加綜合、全面的視角認識中國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借鑒前人研究成果[18-20],該研究采用GDP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兩個指標,分別從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發展質量兩個角度考察中國經濟發展的南北差距問題。
總量指標采用GDP和GDP增長速度表達。GDP數據采用以2010年為基期,經過GDP平減之后的實際GDP數據。質量指標采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TFP)表達[21]。投入指標為:資本投入指標采用物質資本存量,勞動力投入指標采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總數,能源資源投入指標采用全社會用電量與城市供水總量。產出指標包括期望產出指標和非期望產出指標,其中通過實際地區生產總值、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衡量期望產出,通過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SO2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和PM2. 5濃度衡量非期望產出。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缺失數據通過各省市統計年鑒及國民經濟和社__會發展統計公報進行相應補充,個別缺失數據用鄰近年份數值進行線性插補。各城市PM2. 5 濃度數據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衛星遙感數據。
3 實證分析
3. 1 中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的總體描述
從GDP總量來看,南北方均保持增長態勢,但南方經濟總量明顯高于北方,且南北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圖1)。2010—2019 年,北方GDP 總量由17. 49 萬億元增長到35. 35 萬億元,年均增長8. 15%,南方GDP 總量由22. 18萬億元增長到48. 67 萬億元,年均增長9. 14%。南北方GDP總量差距由2010年的4. 69萬億元擴大到2019年的13. 32萬億元,差距擴大3倍多。尤其在2013年以后,南北經濟差距越來越突出。
從GDP增長速度來看,南北方GDP增速均逐漸下降,但北方GDP增速下降幅度要高于南方,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呈波動擴大趨勢(圖1)。2010—2019年,北方GDP增速由12. 15%下降到6. 04%,下降了6. 11個百分點,南方GDP 增速由12. 37% 下降到6. 94%,下降了5. 43 個百分點。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由2011年的0. 22%擴大到2019年的0. 9%。其中,2012年以后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開始急劇拉大,2015年以后開始趨于縮小。
從TFP指數來看,南北方地區均保持波動上升發展趨勢(圖2)。2010—2019年,北方地區TFP指數由0. 334 9上升到0. 579 9,年均增長6. 51%,南方地區TFP 指數由0. 343 8 上升到0. 467 6,年均增長3. 58%。對比南北方TFP指數的變動情況,2010—2015年南方地區TFP指數總體略高于北方地區,此階段南北方的TFP差距呈逐漸擴大趨勢。2016—2019年北方地區TFP指數高于南方地區,此階段北方地區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從TFP指數增長速度來看,南北方地區的TFP指數增速均呈波動上升趨勢(圖2)。2010—2019年,北方地區TFP指數增速由0. 81%上升到13. 99%,上升了13. 18個百分點,南方地區TFP增速由0. 04%上升到9. 54%,上升了9. 5個百分點。對比南北方地區TFP增速變動情況,2010—2015年,南北方地區TFP指數增速差異較大,相互之間交錯上升。2016—2019年北方地區TFP指數增速高于南方地區,平均高出6. 41 個百分點,但呈逐漸收斂趨勢。
3. 2 中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的總體測算
根據公式(4)和公式(5)分別測算2010—2019 年19個城市群的GDP 泰爾指數和TFP 泰爾指數,分別用T(GDP)和T(TFP)表示。
可以看出,中國南北方經濟發展的總體差距顯著(表2),經濟總量的總體差距遠大于經濟發展質量的總體差距。其中,GDP 的泰爾指數最大值(0. 489 2)出現在2010 年,最小值(0. 467 5)出現在2019 年,平均值為0. 471;TFP的泰爾指數最大值(0. 272 6)出現在2019年,最小值(0. 090 8)出現在2015年,平均值為0. 132 2??梢钥闯?,各年份GDP的泰爾指數均遠大于TFP的泰爾指數,說明目前的經濟發展差距問題是總量指標占主導。從發展趨勢看,2010-2019 年GDP 泰爾指數趨于收斂,TFP泰爾指數趨于發散,二者總體演變趨勢有較大差異。其中,GDP泰爾指數呈逐漸下降發展趨勢,由2010年的0. 489 2 下降到2019 年的0. 467 5,變化幅度不顯著。TFP 泰爾指數呈現波動上升發展趨勢,由2010 年的__ 0. 104 5小幅下降到2015年的0. 090 8,2015年以后TFP泰爾指數急劇上升,由2016年的0. 122 3上升到2019年的0. 272 6,上升幅度2. 23倍。
3. 3 中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的分解
3. 3. 1 南北方GDP泰爾指數的分解
從GDP泰爾指數的分解值來看(圖3),中國南北方地區的GDP泰爾指數均呈現下降趨勢,但南方地區GDP泰爾指數要高于北方地區GDP泰爾指數。其中,南方GDP泰爾指數由2010年的0. 53下降到2019年的0. 49,下降幅度為7. 61%,北方GDP泰爾指數由2010年的0. 43下降到2019年的0. 42,下降幅度為2. 47%。這表明南方經濟發展不僅差距程度大于北方地區,而且差距縮小速度也快于北方地區。
中國南北方經濟發展總量的總體差距包括城市群間差距、城市群內差距和南北間差距,城市群內差距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間和南北地區間(圖3)。其中,2010—2019年南北地區間GDP泰爾指數呈現逐年上升發展趨勢,由2010年的0. 004上升到2019年的0. 008,城市群內和城市群間的GDP泰爾指數呈下降趨勢,城市群內GDP泰爾指數由2010 年的0. 318 下降到2019 年的0. 314,城市群間GDP 泰爾指數由2010 年的0. 167 下降到2019 年的0. 147??梢钥闯?,城市群內部的差距對經濟總量的總體差距影響最大,而城市群內部和南北間的貢獻度在逐年提高。
3. 3. 2 南北方TFP泰爾指數的分解
從TFP泰爾指數的分解值來看(圖4),中國南北方地區TFP泰爾指數總體演變趨勢基本一致,均呈現波動上升發展態勢,北方地區TFP泰爾指數高于南方地區,二者在2010—2015年的6年中略呈現收斂趨勢,但變化幅度不大,2016—2019年上升態勢明顯。其中,南方TFP泰爾指數由2010年的0. 083 1上升到2019年的0. 251 3,北方TFP 泰爾指數由2010 年的0. 128 9 上升到2019 年的0. 280 7。這表明北方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差距水平要高于南方地區,特別是2015年以后,在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由于產業層次、資源稟賦、科技水平等方面不同,短時間內轉型成效差異較大,造成南北方地區經濟發展質量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中國南北方經濟發展質量的總體差距來自南北方城市群間差距、城市群內差距和南北間差距,城市群內差距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間和南北地區間(圖4)。其中,2010—2019年南北地區間和城市群內的TFP泰爾指數呈現波動上升發展趨勢,城市群間的TFP泰爾指數變動幅度不明顯。南北地區間TFP泰爾指數由2010年的0. 000 1上升到2019年的0. 005 7,變動幅度不明顯;城市群內TFP泰爾指數由2010年的0. 080 4上升到2019年的0. 231 2,城市群間TFP泰爾指數由2010年的0. 023 9上升到2019年的0. 035 5,可以看出,中國南北經濟發展的質量差距依然表現為城市群內差距依次大于城市群間差距和南北地區間差距。
4 結論與討論
4. 1 研究結論
該研究提出以秦嶺―淮河線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以19個城市群為研究區域,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嶺淮河線南北作為劃分依據的南北方劃分標準。在此基礎上,實證分析2010—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南北差距。研究發現:
第一,南北方GDP總量均保持增長態勢,但南方經濟總量明顯高于北方,且南北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南北方GDP增速均呈逐漸下降趨勢,但北方GDP增速下降幅度要高于南方,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呈波動擴大趨勢。
第二,南北方地區TFP指數及增長速度均保持波動上升發展趨勢。2010—2015年南方地區TFP指數總體略高于北方地區,南北方地區TFP指數增速交錯上升,南北方的TFP差距逐漸擴大。2016—2019年北方地區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升,TFP指數及增速高于南方地區,但增速趨于收斂。
第三,中國南北方經濟發展總量的總體差距遠大于經濟發展質量的總體差距,但經濟發展總量的總體差距趨于縮小,經濟發展質量的總體差距趨于擴大。經濟發展總量差距表現為南方地區高于北方地區,經濟發展質量差距表現為北方地區高于南方地區。
第四,南北方地區城市群內部差距對南北經濟總體差距貢獻均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間差距和南北間差距。這也表明實現南北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強化城市群內部的協同效應,推進城市群間的一體化進程。
4. 2 對中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原因的認識
審視中國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演變的進程,可以看出南北經濟發展差距的形成過程是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創新水平、市場活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過程。
第一,資源約束是導致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基礎因素。水資源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剛性約束條件,而北方地區普遍缺水,先天自然條件不足,難以充分釋放北方地區潛在優勢資源要素的生產能力,也制約了京津冀、山東半島等北方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此外,生態環境容量也是限制北方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主要是由發展方式導致的環境容量的超載,而北方由于重工業的發展結構比南方更為嚴峻。
第二,產業結構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導致南北地區經濟差距持續擴大。北方地區產業結構以資源能源和重工業為主,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新舊動能轉換速度緩慢,這也勢必會導致北方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而南方地區不僅產業結構優于北方,信息產業及高技術制造業等新經濟也發展迅速,有利于減緩傳統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壓力,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更快地實現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第三,科技創新、人才流動等與南北經濟差距擴大密切相關??萍紕撔率峭苿訁^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科技創新投入的差異也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發展的差距。近年來北方地區研發投入、專利數量及研發人員數量等多項指標均低于南方地區,導致南北經濟分化進一步擴大。此外,從人口流動情況來看,南方地區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成為人才聚集的高地,為南方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撐。
第四,市場活力是影響南北經濟發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北方地區國有企業占比高于南方地區,而南方地區民營企業所占比重則較高。國有企業存在管理體制僵化、效率不高、機制不靈活等劣勢,而民營企業具備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能有效地激發市場活力。另外,改革開放率先在南方地區開展,其思想理念已根植于人民群眾內心深處,而北方地區多處在向南方地區學習借鑒的階段。
4. 3 對策建議
新形勢下,要清楚認識南北分化的客觀事實,適應南北經濟差距擴大的規律,以升級舊產業、培育新動能為抓手,以創新驅動和引育人才為支撐,加強南北方城市群內部的協同效應和城市群間的一體化進程,推動中國南北__經濟協調發展。
第一,加快培育北方地區經濟發展新動能,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北方地區新舊動能轉換進程,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擺脫過度依賴能源型產業的局面,不斷降低重工業比重,實現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以北方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依托,學習借鑒南方地區先進經驗,推進傳統產業向智能化、信息化轉型,加快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打造北方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加大北方地區人力資本投資強度,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區域教育資源,利用高等教育資源優勢,大力培養人才。同時,通過優化人才聚集環境,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和保障制度等多種途徑吸引外來人才,提高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此外,北方地區需大幅度增加城市群創新投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和創新體系,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及創新產業資金投入,圍繞核心城市群打造創新驅動增長極。
第三,增強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通南北城市群間雙向協作。結合國家層面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定位,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化城鎮體系,進一步釋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極化涓滴效用,依靠規模和范圍效應引領區域協調發展。此外,利用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在交通、物流、產業分工與協作方面開展對話與合作,加強南北方城市群間互動合作,實現南北區域協調發展。
第四,加強南北方城市群內部協同發展,推進城市群間一體化進程。城市群內的大中小城市要發揮自身優勢,適應市場發展變化,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打造相配套的產業體系。通過積極引導城市群內各城市間的產業聯系,按照產業鏈的內在結構,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此外,在城市群間建立區域內統一大市場,構建跨區域要素自由流動合作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共建產業協同發展體系,實現城市群間協調和錯位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大道. 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樊杰,趙浩,郭銳. 我國區域發展差距變化的新趨勢與應對策略[J].經濟地理,2022,42( 1):1-11.
[3] 盛來運,鄭鑫,周平,等. 我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J]. 管理世界,2018,34(9):16-24.
[4] 楊明洪,黃平. 南北差距中的結構效應及空間差異性測度[J].經濟問題探索,2020(5):1-13.
[5] 樊杰,王亞飛,梁博. 中國區域發展格局演變過程與調控[J]. 地理學報,2019,74(12):2437-2454.
[6] 李二玲,覃成林. 中國南北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4):76-78.
[7] 歐向軍,沈正平,王榮成.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差異格局演變探析[J]. 地理科學,2006,26(6):641-648.
[8] 郭妍,張立光. 我國區域經濟的南北分化及其成因[J]. 山東社會科學,2018(11):154-159.
[9] Missiaia A. One market fits all: market access and the origins ofthe Italian north?south divide[J]. Regional studies, regional science,2019, 6(1): 92-100.
[10] 習近平.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J].奮斗,2019(24):4-8.
[11] 王菲,李善同. 中國區域差距演變趨勢及影響因素[J]. 現代經濟探討,2016(12):81-86.
[12] 郭愛君,范巧. 南北經濟協調視角下國家級新區的北-南協同發展研究[J]. 貴州社會科學,2019(2):117-127.
[13] 戴德頤. 基于資源異質性的南北經濟發展差距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94-98.
[14] 周曉波,陳璋,王繼源. 中國南北方經濟分化的現狀、原因與對策:一個需要重視的新趨勢[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9,40(3):1-9,39.
[15] 白冰,趙作權,張佩. 中國南北區域經濟空間融合發展的趨勢與布局[J]. 經濟地理,2021,41(2):1-10.
[16] 許憲春,雷澤坤,竇園園,等. 中國南北平衡發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國平衡發展指數”的綜合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21(2):5-22.
[17] 侯祥鵬. 中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測度與比較[J]. 現代經濟探討,2021(2):9-18.
[18] 張治棟,廖常文. 全要素生產率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政府干預視角[J]. 軟科學,2019,33(12):29-35.
[19] 肖金成,沈體雁,左萬水. 中國經濟南北差距擴大的原因與趨勢分析: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二十次專題研討會綜述[J].經濟與管理,2022,36(1):40-47.
[20] 藺鵬,孟娜娜.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時空分異與動態收斂[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8):104-124.
[21] 劉傳明,馬青山.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寬帶中國”試點政策的準自然實驗[J]. 中國人口科學,2020(3):75-88,127-128.
[22] 張可云,張江. 城市群多中心性與綠色發展效率:基于異質性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2):107-117.
[23] 楊騫,劉華軍.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分解及影響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29(5):36-49,148.
[24] 劉華軍,趙浩.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地區差異分析[J]. 統計研究, 2012,29(6):46-50.
[25] 趙傳松,任建蘭,陳延斌,等. 全域旅游背景下中國省域旅游產業與區域發展時空耦合及驅動力[J]. 中國人 口·資源與環境,2018,28(3):149-159.
[26] 胡望舒,孫威. 基于泰爾指數的北京市區域經濟差異[J].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30(3):353-360.
[27] 姜麗麗,陳東景. 基于泰爾指數的安徽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1):236-239.
[28] 趙述. 基于泰爾指數的遼寧省經濟差異分析[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