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張 苗
(淄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淄博 255206)
大腸埃希氏菌是人體的正常菌群,后來人們發(fā)現某些大腸埃希菌可引起腹瀉并在人群中流行,稱為致瀉大腸埃希菌(DiarrheagenicEscherichia coli,DEC)。20 世紀90 年代,DEC 被列為食品中致病菌之首[1]。根據攜帶毒力基因的不同,分為腸集聚黏附性大腸埃希菌(EnteroadherentEscherichia coli,EAEC)、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 coli,EPEC)、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scherichia coli,ETEC)、 腸 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nterinvasiveEscherichia coli,EIEC)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 coli,EHEC)[2]。脈沖場凝膠電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主要用于病原體的溯源研究,其原理是用瓊脂塊將細菌包埋,選取適合的內切酶進行酶切,使酶切片段在電泳中通過變換電場方向而得到良好的分離。本研究通過對腹瀉人群分離的DEC 進行PFGE 分子分型,旨在了解腹瀉患者DEC 感染的菌株間基因型聯系和差異,為DEC 的防控及分子分型的數據庫提供參考數據。
菌株為腹瀉病例糞便中分離的DEC 92 株。PCR、PFGE 分別以5 種致瀉大腸標準菌株和布倫登盧普沙門菌H9812 作為質控菌株。
麥康凱平板(北京路橋);營養(yǎng)瓊脂(北京路橋);血瓊脂平板(北京路橋);核酸提取試劑盒(蘇州天隆);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多重PCR 檢測試劑盒(卓誠惠生);全自動毛細管電泳試劑盒(卓誠惠生);XbaI(TaKaRa 生物公司)。
核 酸提 取 儀(NP968,蘇 州 天 隆);PCR 儀(Mastercycler gradient,eppendorf 公司);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檢測系統(tǒng)(PathoMPSTM,凱杰公司);恒溫振蕩水浴搖床(DSHZ-300A,太倉市實驗設備廠);脈沖場電泳儀(CHEF Mapper XA,Bio-Rad 公司);凝膠成像系統(tǒng)(Gel Doc XR+,Bio-Rad 公司)。
(1)將可疑DEC 劃線麥康凱平板進行分離培養(yǎng),挑取可疑菌落,劃線營養(yǎng)瓊脂后進行PCR 毒力基因檢測,根據所攜帶的毒力基因進行型別鑒定。
(2)將菌落劃線血瓊脂平板,37 ℃培養(yǎng)14~18 h。將細菌均勻懸浮于配制好的CSB 中制成4.0 ~4.5 麥氏單位的菌懸液,加入20 mg·mL-1蛋白酶K 后加1%瓊脂糖,待其凝固制成小膠塊,水浴搖床150 r·min-1左右溫育2 h。用無菌超純水洗2 次,再用TE 緩沖液洗滌4 次。
(3)用內切酶XbaI Ⅰ對切成2 mm 的小膠塊進行酶切,酶切時間至少2 h。將酶切后的膠塊置于梳子上,倒入1%瓊脂糖,冷卻后放入電泳儀電泳19 h。
(4)將電泳后的膠塊取出用GelRed 染液染色,純水清洗后,凝膠成像儀獲取圖像,用 BioNumerics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0 ~12 歲患者檢出15 例,占16.30%;13 ~44歲患者檢出60 例,占65.22%;45 ~59 歲患者檢出9 例,占9.78%;≥60 歲患者檢出8 例,占8.70%,見表1。

表1 患者發(fā)病年齡分布
對92 株攜帶毒力基因的DEC 進行PFGE 分子分型,相似度最高為100%,最低的只有9.36%,主要結果見圖1。

圖1 部分DEC 分子分型結果
據WHO 統(tǒng)計,全球每年約有20 億感染性腹瀉患者。感染性腹瀉已成為全球性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僅在2000 年腹瀉引起的死亡報告數就達到210 萬例[3]。DEC 是引起腹瀉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從腹瀉患者中分離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有研究顯示,DEC感染在細菌性感染腹瀉中居首位[4]。
通過對DEC 患者進行年齡段分析,結果表明,13 ~44 歲患者DEC 的檢出率較高,可能與該年齡段外出就餐頻繁,同時對食品衛(wèi)生重視程度不高有關,因此在加強食品監(jiān)管的同時也要做好食品衛(wèi)生安全的健康教育。本文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中的結果基本相符[5],與河南省5 歲以下兒童為高發(fā)人群的結果不符[6]。
目前常用的分子分型技術主要有mPCR 技術、重復序列PCR 技術、PFGE 技術。mPCR 是在同一個反應體系中加入一對以上引物,分別擴增不同的模板,得到不同的目的片段[7]。重復序列PCR 技術是一種細菌基因組指紋分析方法,是擴增細菌基因組中的短重復序列,主要通過比較電泳條帶,分析基因組間的差異[8]。PFGE 是PulseNet China 重要的病原菌分型技術,可實現全球監(jiān)測結果的比對[9]。PFGE 是細菌分子分型技術的“金標準”,通過比較菌株之間PFGE 圖譜條帶分析菌株間同源性和相關性[10]。TALON 等[11]提出細菌條帶相似度在85%以上為同源克隆菌株。運用PFGE 技術對腹瀉病例中檢出的DEC 菌株進行同源性分析,并對相關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判斷是否發(fā)生流行,可提高疾病預警能力[12]。
本研究選取腹瀉病人糞便中分離的大腸埃希氏菌,通過毛細管電泳儀檢測其毒力基因,共檢出DEC 92 株, 其 中EAEC 60 株、ETEC 20 株、EPEC 10 株,EHEC、EIEC 各1 株。此次檢測發(fā)現,4 株ETEC 細菌條帶的相似度為100%。其中3 株來自2017 年在同一醫(yī)院就診的3 名病例,1 株來自2016年在此醫(yī)院就診的病例。在不同時間不同患者中檢出同一帶型的ETEC,有報道稱可能會存在部分菌株因其遺傳特性比較穩(wěn)定,在環(huán)境中長期存在[13]。另外,2 株來自同一病例攜帶不同毒力基因組合的EAEC,DNA 條帶相似度為100%。檢測的大多數菌株的條帶相似度低于85%,說明由DEC 引起患者腹瀉的菌株,其基因型存在多態(tài)性,以散發(fā)病例為主。
綜上所述,通過對腹瀉病例中分離的DEC 進行PFGE 分子分型,為DEC 病例的監(jiān)測和控制提供參考數據,為深入研究DEC 分子多樣性提供基礎,為DEC 導致腹瀉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依據,對暴發(fā)預警及溯源調查具有重要意義。